1、课时3句式、特殊语气的翻译自 主 学 习考试说明规定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和词类活用。了解这些特殊句式及其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特殊句式,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文言句式、用法及翻译题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不少考生好像无法弄清其中的“门道”。其实,只要认真总结,不断实践,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的,下面就向大家作几点提示:1. 夯实考点基础,做到有备无患朗读文言文语段,读出声来,读出句读、句式,读出语感。要有必要的积累,熟知有关人物传记的文段和散文不能少于50篇。同时,结合课文朗读和
2、学习,适当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掌握古代一般的官职、人名、地名、数字等的表达方法。2. 进一步增强语境意识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句子的基本意思。翻译句子,离不开对全文的把握,如果没有联系上下文来把握文句,就会断章取义,造成错译、乱译。3. 抓住关键词语一一对应每一个关键词或词组,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1. 判断句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其句式有“者,也”“也”“者,”,或是无标志的判断句。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皆、则”等。判断句中
3、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作判断词较少,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2. 被动句被动句,就是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通常有“于”“受于”“见于”“为所”或“被”等句式。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或省略了“于”的引进,或主语后用动词表主语被动),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的“可怜焦土”是“被烧成焦土”的意思。3. 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疑问句
4、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如“沛公安在”;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三是用“之”或“是”作标志,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四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4. 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做状语,所以把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一般有两种:一是由“于”字结构构成,如“生于忧患,死于安
5、乐”;二是由“以”字结构构成,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5. 定语后置句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也有数量短语置于中心语之后的情况。6. 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习惯或修辞的需要,在不影响语言表达的前提下,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现象。但古代汉语中更为常见,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成分,古文中也经常省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等五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和宾语省略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