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下能力提升(十)化学反应中的热量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化学反应必然伴随发生能量变化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D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2已知2H2O22H2O,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生成的水的总能量C反应条件“点燃”决定了该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D2 mol H2和1 mol O2反应时断裂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小于生成2 mol H2O时形成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3在下列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是()A2H2O22H2OBCaC
2、O3CaOCO2CCaOCO2=CaCO3DC2H5OH3O22CO23H2O4下列对热化学方程式H2(g)I2(g)=HI(g)H26 kJmol1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1 mol 氢气和1 mol碘蒸气完全反应需要吸收26 kJ的热量B1个氢分子和1个碘分子完全反应需要吸收52 kJ的热量C1 mol H2(g)与1 mol I2(g)完全反应生成2 mol的HI气体需吸收52 kJ的热量D1 mol H2(g)与1 mol I2(g)完全反应放出26 kJ的热量5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断裂1 mol H2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断裂1 mol Cl2
3、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形成1 mol HCl 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Q1Q2Q3BQ1Q22Q3CQ1Q2Q3 DQ1Q22Q36已知1 g丙烷(C3H8)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水,放出50.405 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3H8(g)5O2(g)=3CO2(g)4H2O(l)50.405 kJmol1BC3H8(g)5O2(g)=3CO2(g)4H2O(l)H2 217.82 kJmol1CC3H8(g)5O2(g)=3CO2(g)4H2O(l)H50.405 kJmol1DC3H8(g)5O2(g)=3CO2(g
4、)4H2O(l)H2 217.82 kJmol174P(红磷,s) P4(白磷,s)H17 kJmol1,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当1 mol白磷完全转变成红磷时放出17 kJ热量B正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C当4 g红磷转变成白磷时吸收17 kJ热量D白磷比红磷稳定8化学反应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能放出x kJ能量C断裂2 mol AB键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D2 mol AB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9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5、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A920 kJ B557 kJC436 kJ D188 kJ10双选在101 kPa时燃烧1 t含FeS2质量分数为70%的黄铁矿生成固态Fe2O3和气态SO2,放出4.98106 kJ的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4FeS2(s)11O2(g)=2Fe2O3(s)8SO2(g)H3 414.8 kJmol1BFeS2(s)O2(g)=Fe2O3(s)2SO2(g)H853.7 kJmol1C4FeS2(s)11
6、O2(g)=2Fe2O3(s)8SO2(g)H3 414.8 kJmol1DFeS2(s)O2(g)=Fe2O3(s)2SO2(g)H853.7 kJmol11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甲烷燃烧时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1 mol H2O由气态变为液态时放出44 kJ的能量。请回答下述问题:(1)写出甲烷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2)8 g CH4完全燃烧时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是_ kJ。12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三套实验装置:(1)图示3个装置中,不能证明“铜与浓硝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是_。(2)某同学选用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U形
7、管里液面左右相平),在甲试管里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U形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说明该反应属于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3)为探究固体M溶于水的热效应,选择装置进行实验(反应在甲中进行)。若M为钠,则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则说明M溶于水_(填“一定是放热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或“可能是放热反应”),理由是_。若观察到烧杯里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M可能是_。(4)至少有两种实验方法能证明超氧化钾与水的反应(4KO22H2O=4KOH3O2)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方法:选择上述装置_(填“”、“”或“”)进行实验;方法:取适量超氧化钾
8、粉末用脱脂棉包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馏水,片刻后,若观察到棉花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是_反应。13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的热。已知:0.4 mol液态肼与足量的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256.65 kJ的热量。(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2)又已知:H2O(l)=H2O(g)H44 kJmol1,则16 g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_。课下能力提升(十) 1解析:选C任何
9、化学反应都会伴随有能量的变化,A、D正确。化学反应过程中,因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新化学键形成要释放能量,所以反应中能量变化也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B正确。2解析:选C氢气与氧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中断裂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中形成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条件无关。3解析:选B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H2、C2H5OH的燃烧均为放热反应;CaO与CO2的化合反应属于放热反应;CaCO3的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4解析:选C在A、B、D三个选项中均未指明生成物的状态;A、D则未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与H正确对应起来;热化学方
10、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并不是表示分子个数,B错误;且D将反应错认为是放热反应。5解析:选DH2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断裂化学键消耗的总能量为(Q1Q2)kJ,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为2Q3,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2Q3Q1Q2。6解析:选D丙烷燃烧是放热反应,H应小于0,B、C错误;1 g 丙烷燃烧放出热量50.405 kJ,1 mol 丙烷燃烧放热为2 217.82 kJ,A错误。 7解析:选A题给热化学方程式表示4 mol红磷转变成1 mol白磷时吸收17 kJ的热量,B、C错误,A正确;因为白磷比红磷的能量高,故白磷比红磷稳定性差,D错误。8解析:选C由图示知
11、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A、D项错误;断键时吸收能量,B项错误。9解析:选C2H2(g)O2(g)=2H2O(g)H484 kJmol1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463 kJ 4484 kJ496 kJ)/2436 kJ。10解析:选AB1t含FeS2质量分数为70%的黄铁矿中FeS2的物质的量为5 833.3 mol,所以1 mol FeS2完全燃烧生成固态Fe2O3和气态SO2放出的热量为853.7 kJ,即H853.7 kJmol1,4 mol FeS2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 853.7 kJ43 414.8 kJ,所以A和B都正确。11解析:由图知1
12、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热量为(88280) kJ802 kJ,反应中生成2 mol气态水液化时放出热量44 kJ288 kJ,故H890 kJmol1。答案:(1)CH4(g)2O2(g)=CO2(g)2H2O(l)H890 kJmol1(2)44512解析:(1)装置可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装置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装置只是一个铜与浓硝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2)氢氧化钡与稀硫酸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3)浓硫酸、硝酸铵溶于水有
13、热效应,但不属于化学反应,故不是放热或吸热反应。答案:(1) (2)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放热(3)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可能是放热反应某些物质(如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但不是放热反应硝酸铵(或其他合理答案)(4)(或)放热13解析:(1)依据题目的条件可以求得:当有1 mol液态肼和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时,放出的热量为256.65 kJ1 mol0.4 mol641.625 kJ,所以,H641.625 kJmol1。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2H2O2(l)=N2(g)4H2O(g)H641.625 kJmol1。(2)16 g液态肼为0.5 mol,当反应后生成的水为液态时,放出的总热量为641.625 kJ244 kJ2408.8 kJ。(3)燃料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水和氮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答案:(1)N2H4(l)2H2O2(l)=N2(g)4H2O(g)H641.625 kJmol1(2)408.8 kJ(3)燃料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水和氮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