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833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线索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线索二曲折发展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20年。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巨大损失。线索三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融入全球化潮流,逐渐形成了中国特

2、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线索四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2)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22讲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年底)(1)内容(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

4、(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高速度。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3政策调整(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3)197

5、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对人民公社体制的评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有效的针对农村社会的治理方式,“它单靠人力就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全国建起了上万座水库、几千座小型水电站、几百英里的铁路线,在大江大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桥梁,开拓隧道,修筑马路,开发了更多的矿藏,灌溉了更多的土地”但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只是一种国家财政不负担的、靠集体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切听命于国家计划的劳动组织。费正清传统与变迁核心论点:人民公社体制具有“政社合一”的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构图解史】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信息提取:“过渡时期”,

6、指的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心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漫画解史】“一五”计划的迫切性信息提取:漫画形象地揭示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工业落后,新中国急需进行工业化建设。【漫画解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信息提取:“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必将给国民经济带来后患。【构图解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信息提取: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核心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二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

7、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重点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举措及特点“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新民主主义经济(1)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2)新民主主义经济进入社会主义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对点训练1.1949年5月,刘少奇在天津与资本家座谈中指出:“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我们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不是消灭”“今天在我国资本主义的剥削是有功劳的,是进步的”“我国民族

8、资产阶级今天是功大于过”。刘少奇的“天津讲话”()A体现出右倾错误倾向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C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D严重损害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刘少奇的“天津讲话”是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正确规划,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B项。“天津讲话”是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的正确探索,排除A项;“天津讲话”有利于推动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设,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天津讲话”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经济秩序的稳定,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2国家资本主义与“赎买”政策(1)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

9、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2)“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对点训练2.(2020广东惠州调研)1953年毛泽东在全国财经会议指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此言论()A推动社会主义改造B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发展C贯彻落实宪法精神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1953年毛泽东强调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可知,此言论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10、行社会主义改造,故选A项。3“统购统销”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用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对点训练3.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一副木刻画售余粮。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A国民经济恢复活跃了农村市场B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C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解析:选B。据材料中的

11、木刻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大规模收集余粮,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国民经济恢复已于1952年完成,排除A项;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1953年已开始农业合作化,排除C项;农民售余粮不能直接反映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排除D项。“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实证1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史料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石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

12、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发展,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随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摘自武力从二百年的大视野看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解读】本段史料阐述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作用。【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试答:【提示】借鉴苏联模式并得到苏联资金、技术援助;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用重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

13、积累;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改变原有工业的畸形布局;逐步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实证2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史料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解读】本段史料阐述了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思考】据史料分析指出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因素。试

14、答:【提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是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历史上工业基础薄弱、朝鲜战争的影响、巩固政权与国防建设的需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新中国初期“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

15、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客观认识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2)作用有助于在短期内改善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在当时背景下,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

16、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重点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三面红旗”“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施政口号,指的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它是时代的产物,“三面红旗”的出现,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对点训练1.(2020江苏海门一模)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我国某地群众流传的一段顺口溜。顺口溜所反映的史实()A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使社会主义

17、经济体系基本建立C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D反映了民众三大改造的积极性解析:选C。“办工厂,调原料,调车调马带套绳;办食堂,调锅灶,大搞水利调木料;畜牧场,调徒弟,交通设厂调机器”指的是一平二调,发生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2八字方针(1)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对点训练2.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1961年到1965年,

18、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 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这一现象表明()A全国人口总数锐减B经济政策调整的推进C中小城镇大量消失D我国生产力出现衰退解析:选B。据题干中提及的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的逆城市化,再结合八字方针中“调整”农、轻、重三者比重的史实可知,题干中的现象表明经济政策调整稳步推进,故选B项。“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实证1新中国初期户籍管理制度史料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

19、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解读】史料阐述了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户籍制度与当时的体制与经济发展模式息息相关。【思考】1958年国家出台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实质?试答:【提示】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失,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力有限。实质: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户籍制度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实施的具体体现。实证2“大

20、跃进”运动的实质及评价史料一“大跃进”运动是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这次探索从理性的认识出发,最终滑向非理性的歧途。其中的复杂原因和深刻教训包括:工作重点的转移受到了“政治统帅经济”的干扰;“以苏为鉴”误入回归革命经验的歧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为唯意志论所扭曲;赶超战略走向极端等。李付安“大跃进”运动悲剧命运探源史料二摘自1958年人民日报刊载的“大跃进”运动的相关图片。【解读】(1)史料一阐释了“大跃进”的实质并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2)史料二中人民日报为主流媒体,其相关报道为第一手史料,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图一表明当时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反映片面追

21、求高速度的特点,图二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全民炼钢的热潮。【思考】(1)据史料一指出“大跃进”的实质,分析指出“大跃进”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2)史料二反映了当时经济建设的趋势是什么?试答:【提示】(1)“大跃进”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其教训有:工作重点转移受政治干扰;学习苏联误入歧途;解放思想变为唯意志论;赶超战略走向极端。(2)趋势:史料二中主流媒体的报道表明了官方的价值肯定,“左”倾思想官方化,反映出经济建设领域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曲折发展。“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事件特征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2、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3)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

23、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4)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核心问题及失误的原因(1)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中央领导人的错

24、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研真题引领航向

25、1(2019高考江苏卷T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命题点:“一五”计划的影响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解析:选B。结合题中关键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等可知,此时我国工业化开始有所发展,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B项正确。“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非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A项错误,排除;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指的是1949年至1952年

26、,C项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采取的是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不协调发展策略,D项错误,排除。2(2019高考海南卷T12)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命题点:国民经济的调整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可知农业、轻工业发展

27、迅速,结合所学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农业和轻工业可知,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故选B项。材料主要是经济结构变化而不是所有制变化,排除A项;合作化运动是1953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步解决的,排除D项。3(2015高考全国卷T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命题点:“一五”计划建设背景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选A。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

28、为主导的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英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1958年中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4(2018高考全国卷T31)右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命题点: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

29、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选D。材料漫画反映了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展开,D项正确。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时;排除A项;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排除C项。5(2016高考全国卷T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命题点: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

30、“一五计划”“住宅建设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等可推断出,当时我国的工作重心在重工业建设上,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6(2019高考全国卷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命题点: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解析:选D。“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现象正

31、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仍有很大差距,并且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不等于我国科研已和国际前沿接轨,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学习苏联,并非国人全面反思苏联经验,C项错误。7(2019高考全国卷T31)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命题点:1953年年画反映的时代风貌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解析:选D。1953年,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再结合年画名称数他劳动

32、强可知,当时年画成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形式,故D项正确。年画数他劳动强是风俗画,不是文人画,故A项错误;1953年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因而年画所描绘的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8(2018高考全国卷T31)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命题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特点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选B。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即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

33、,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D项。练模拟能力提升1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A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B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C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

34、;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做法适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策略,故选C项。2(2020河北保定二模)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土地由私有到集体所有,这些措施为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35、,故选B项。农业合作化不属于农民土地所有制范畴,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跟工业的对比,排除C项;总路线的精神还包括工业化,排除D项。3(2020福建厦门二模)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表计算单位计划最终完成比计划增长% 拖拉机 标准台 5 146 12 000 133.2机耕面积 万亩 758 2 754 263.3 据上表可以推知()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解析:选B。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拖拉机产量和机耕面积都比计划要增长若干倍,再结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

36、时并举可知,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合作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选B项。4196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粮食、食油、棉花、水果和水产品的占有量分别为272公斤、5.1公斤、2.9公斤、4.5公斤和4.2公斤,基本上与1957年的水平相当。这说明()A农业生产曾经面临严峻的形势B计划体制下农业未得到发展C集体化道路有力推动农业发展D“左”倾错误得到了彻底纠正解析:选A。据题干中“196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粮食、食油、棉花、水果和水产品的占有量与1957年的水平相当”可知,从1957年到1965年间农业基本上没有发展,这说明农业生产曾经面临严峻的形势,故选A项。5(2020山东日照一模)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

37、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1963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这表明()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细化工业部门管理加强了对重工业的管理,这说明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强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政府对重工业的管理加强,未涉及工业、农业、商业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政府对重工业的管理加强,未涉及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排除B项;重工业属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

38、果,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6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 重要物资由中央统一管理、分配;所有生产、基本建设等各项任务,都必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其意在()A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B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D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解析:选D。据题干“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应对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困境,故选D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排除A项;“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39、体系”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实现的,排除C项。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 机构类别比例商品类别进货量(%)销货量(%)公营私营合作社公营私营合作社粮食7818472.725.22.1棉花70.5254.579.218.72.1油类5443362353铁货1000010000煤炭100009325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B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C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B。材料数据表明,石家庄1949年购、销商品中公营占主体,私营也

40、占有一定的份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材料说明石家庄工商业发展已经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故选B项。2(2020广东汕头二模)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80%,沈阳拥有2 000多家工厂,200多种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这说明,当时( )A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B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C“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D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工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东北地

41、区,而且当时的钢铁产量获得巨大发展,再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特征可知,这是为了巩固国防安全,故选B项;材料不能直接反映出苏联援助,排除A项;“一五”计划1953年才开始,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合理的工业布局已经形成,排除D项。3(2020广东揭阳一模)毛泽东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和社会主要矛盾作了基本分析,“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由此,中共中央()A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C制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D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制度解析:选C。据题干中“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42、,中共将资产阶级放到工人阶级的对立面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通过三大改造,中共将资产阶级改造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故选C项。4(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测)“一五”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由此可见,“一五”期间的企业布局()A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B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迅速恢复D避免了重工业投资的盲目性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期间的工业布局考虑资源条件和巩固国防需要,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

43、,故选A项;有些企业可能布局在经济发达地区,排除B项;1952年社会生产已经恢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工业结构,排除D项。5我国“一五”计划基本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贸易、银行和物质储备占3%,文化、教育、卫生部门占7.2%,城市公共事业占3.7%。据此可知,“一五”计划()A以工业为主,协同发展B将苏联模式与国情相结合C追求高速度,盲目冒进D鼓励非生产性投资的发展解析:选B。题干材料提及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占58.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学习苏联经验;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中还兼顾了

44、其他部门和行业,这体现了结合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的特点,故选B项。6.右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这一作品()A旨在动员农民积极参加人民公社B意在刻画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C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风格D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解析:选D。据材料“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入社”有利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作品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故选D项。7. 1953年,苏联专家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建议: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等。这些建议()A

45、意在使中国避免苏联工业化弯路B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C促使中国移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D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符解析:选B。据题干内容可知苏联专家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工人的利益,与苏联发展工业的模式类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种做法有利于经济战略的实施,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的,故选B项。81956年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价值规律将始终存在着而且作用着,所不同的只是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经济学家顾准建议“让市场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些看法()A很快得到贯彻执行B与当时经济管理方式冲突C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施D是“一五”计划完成的理论保障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

46、956年后国家行政性的计划经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56年”可知,这些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背道而驰的,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年底结束,故C项错误;这些市场经济的理论与“一五”计划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91956年,周恩来指出:“在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解析:选D

47、。题干材料反映了周恩来对1956年制定的过度的生产计划进行反思,说明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故选D项;1958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是对生产农业机器的工厂未协调发展进行反思,排除C项。10(2020福建泉州二模)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A符合当时经济体制的走向B指导

48、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C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D肯定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果解析:选C。题干中“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表明这一思想反思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故选C项;1956年国家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陈云对三大改造的评价,排除D项。11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柳随年曾提到这样的小故事:某年秋,国家计委干部去河北徐水搞共产主义规划,问老农一亩能产多少粮食,老农两次都不吭声,问到第三次的

49、时候才用嘴指着牌子上的800斤。又问能产800斤吗?他说,包括秸秆在内。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结构急需得到调整B“一五”计划导致经济比例失调C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D“左”倾错误影响农业发展解析:选D。根据材料“问到第三次的时候才用嘴指着牌子上的800斤。又问能产800斤吗?他说,包括秸秆在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经济上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使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影响了农业发展,故选D项。12(2020山东滨州高三调研)中共中央在某时期一份文件中规定: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允

50、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减轻农民负担,充实农业劳动力。这些政策()A体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B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文件的规定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时期,这些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C项正确。13(2020山东淄博一模)社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社队企业大规模出现。1965年至1976年期间,其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 239亿元。到改革开放前,社队企业发展到152万个,总产值达

51、到49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4.3%。这一现象()A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B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C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D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1965年至1976年期间社队企业发展迅速,有利于解决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问题,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根据材料“社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可知社队企业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排除A项;人民公社体制既有优点又有弊端,排除B项;1978年后才开始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1965年至1976年期间”不符,排除C项。14下面为我国1965年的一幅宣传画。该作品创作

52、的历史背景是 ()A“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B工农经济实现均衡发展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D经济领域冒进思想严重解析:选C。据题干图文中“1965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对应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故选C项;“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正式提出的,排除A项;当时工农经济未实现均衡发展,事实上,优先发展重工业依然是工业发展的重点,排除B项;“经济领域冒进思想”在“大跃进”运动时期较为突出,到20世纪60年代调整后有所缓和,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松江(上海)织染局工匠主要是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他们有内外号之分,内号的工匠于织局各机房集中生产,外号则在家

53、生产,内号所用丝料皆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买,外号工匠都以民间机户形式领织,实际上仅仅只是官营手工业工场的场外部分,但要优先完成领织的劳役,才能从事小商品性质的生产。朝廷常因内库所存段匹数量不足,行文各地织染局,在常额之外增派“急缺段匹”,专供内府喜庆及皇帝颁赏之用,“其段有纶丝、纱罗、绫绸、绢锦;其色有大红、浅色;其花样有彩桩、织金、闪色、蟒、龙、飞鱼、斗牛缠身胸背,工甚烦琐”。摘编自张忠民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材料二1951年上海国有丝织业对苏联、东欧扩大出口后,大部分丝织厂均系接受中国蚕丝公司的加工代织。20世纪80年代起,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形式,通过引进国外新技术以改

54、造工厂的生产装备。织绸业通过业内专业分工协作,取得了崭新成绩,保持了每台丝织机年提供出口绸超万米的新纪录。与此同时,工业公司会同各厂制订标准产量、标准成本、标准利润,并据以考核,按定额完成率优劣给予合理分配,使生产厂不因品种安排难易和单位产品利润不合理而受到影响,从而使这一时期各项经济指标都创历史最好水平。上海丝绸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上海官营丝织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上海国有丝织业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指出其与明代上海官营丝织业的相似之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从工匠地位、生产方式、与市场关系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影响,

55、根据材料一从原料采购、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从外交环境、经营形式、技术、生产方式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相似之处,据材料二从生产安排、加工的形式、与市场的联系等方面归纳。答案:(1)特点:工匠对国家有人身依附关系,并受到沉重压迫;集中与分散生产相结合;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与国外市场几乎没有联系;生产较少考虑经济效益。影响:原料采购与市场存在较多联系,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劳动力的控制,束缚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2)原因:借助国家建立的外交环境;增加经营形式,引进先进技术;注重业内分工协作,合理调整生产与分配。相似之处:都有一定的计划安排;都存在代加工的形式

56、;都与市场有一定的联系。16(2020湖南怀化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侯永禄是一位农民,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以下文字节选于他的日记:(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1954年8月12日)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名入社。刘永康同志便向我谈了让我担任农业社会计的意见,晚上我便参加了建社委员会的会议。从此,我便开始了建社方面的许多具体工作:先登记各入社户的土地亩数,

57、再评定地的肥瘦等级(1982年7月19日)上午,巷东头的饲养室门口,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办法:这对每个人、每一户都是公平的,分得多少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日记节选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日记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解析:本题属于从材料中概括一历史现象,然后进行评价的题型。先选时间关键信息1952年到1954年再到1982年,进行阶段特征提取: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即将展开计划经济建设;195

58、4年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正在进行;1982年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评价的时候注意多个角度展开。答案:示例一情节:侯永禄在1952年春节用猪肉招待客人。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概述和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到1952年,恢复工作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示例二情节:侯永禄报名入社并参与建社工作。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三大改造的进行(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述和评价: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示例三情节:农民分到了生产队的牲口和农具等财产。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概述和评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撤销人民公社。改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