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部分1.辟雍是周天子进行祭祀祖先、布政、施教等活动的综合性场所。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由此可见,辟雍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 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政治B. 调和贵族关系,促进社会和睦C. 区分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D. 传递知识信仰,增强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来看,辟雍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通过传递知识信仰,来增强文化上的认同感。故答案为D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集权政治,排
2、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血缘亲疏,排除C项。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削弱了诸侯实力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 加强了货币管理D. 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材料没
3、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C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3.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A. 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B. 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C. 市场经济已非常成熟D. 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可知,“书市买牌”制度体现了对市场秩序的规范。故答案为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营手工业于明朝中
4、后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排除A项;“非常成熟”表述错误,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一项基本的经济政策,自商鞅变法后历代统治者实行,“完全崩溃”说法错误,排除D项。【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4.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由此可见,徐光启A.
5、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B. 有力推广了棉花的种植技术C. 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D. 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总结的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农业生产从犁耕、下种到施肥等流程,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引进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的表述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没有体现棉种植技术的推广、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的改变,排除BC项。5.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系条约而非议和”,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
6、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能以一言不合,而遂责其违约”。李鸿章这一认识A. 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B. 争取到了对外交往的平等C. 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D. 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外交的目的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处理国与国之前的事务。李鸿章说“修约是双方的权利”、“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说明李鸿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C选项符合题意。若李鸿章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不可能认为修约是双方的权利,A选项排除。近代中国外交处于弱势状态,B选项排除。李鸿章的认识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867
7、年,中国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交上的平等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显然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层的天朝上国观念已经发生改变。6.据记载,1912年中华民国国会选举所登记的选民共有4000多万人,比1909年清末新政时咨议局选举时的170多万人增加了24倍以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人对民主范式认同提高B. 民众的民主权力得到保障C.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同样为全国选举,民国初年的国会选举选民人数远高于清政府时的咨议局选举,说明国人对选举方式的认同提高,也就是对民主范式认同的提高,故A项正确;选民人数大幅增长
8、,不能反映出民众的民主权力得到保障,也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C两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而非封建统治,故D不正确。7.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A. 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B. 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C. 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D. 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的加强,B符合题意;A“化解了
9、”说法不正确;1935年华北事变的发生,说明C说法不正确;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D不正确。8.1953年我国第一次宣布“一五”计划,规定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5.3,但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1954年粮食增长仅1.6,棉花再次减产9。这反映出A. 计划经济的政策不符合国情B.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势在必行C.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刻不容缓D. 仿效苏联经济模式成效甚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1953年我国第一次宣布一五计划”、“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1954年粮食增长仅1.6%,棉花再次减产9%”可以判断出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发展的速度,
10、说明农村生产关系比较落后,调整势在必行。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可知,至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当时的计划经济是符合国情的,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排除C项;在题干中不能看出中国在仿效苏联模式,排除D项。【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9.古罗马法侵权行为的责任方式经历了习惯法中的刑罚制裁(如“同态复仇”)到十二
11、铜表法定额罚金、阿奎利亚法最高市价赔偿,最后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估价损失赔偿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A. 侵权行为认识的理性化B.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 罗马法的体系走向完善D. 贵族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中的“同态复仇”到“定额罚金”、“最高市价赔偿”、“估价损失赔偿”这一历程可以看出,古罗马法对侵权行为的认识和处理逐渐理性化。故答案为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排除B项;罗马法走向完善的标志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C项;贵族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10.工业革命广泛开展以后,英国企业家在开办棉纺工厂的同时,继续与手工生产保
12、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手工织布的报酬急剧下降时,企业主为了成本着想,宁肯长期使用手工而不愿采纳新技术,该现象反映了当时A. 技术推广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B. 落后的观念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C. 技术革新并没有满足生产的需要D. 传统手工业依然占据了优势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企业主为了成本着想,宁肯长期使用手工而不愿采纳新技术”反映了“工业革命广泛开展以后”“英国企业家”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不积极进行技术革新,说明新技术的推广受到当时经济环境的限制。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中“英国企业家”“开办棉纺工厂”说明观念并不落后,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企业家”不愿推广新技术,而不是技术革
13、新是否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排除;D项,材料中“英国企业家”仍在使用部分“手工织布”,不能判断传统手工业、机器工业何者在当时居于优势地位,排除。11.如图是19世纪末美国公司化运动中被合并公司的数量统计图。这一现象A. 导致了美国经济走向衰退B. 表明了政府支持公司重组C. 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完成D. 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19世纪末美国公司化运动”可知,图表反映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垄断(被合并公司的数量)的出现。根据所学可知,垄断组织的出现,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4、,美国经济发展较快,导致了美国经济走向衰退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图表中不涉及政府对公司合并的态度,排除B项;美国完成工业化的信息从表格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12.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斯大林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A. 注意调动农民的奉献热情B. 大力效仿西方工业化道路C. 努力完善工业化建设理论D. 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答案】D【解析】【详解】虽然斯大林“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15、这说明当时苏联为了改变国家落后面貌,急于寻求资金和市场,不得不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故D项正确;这一措施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西方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的,而苏联则从重工业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不出工业化建设理论的完善,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部分(一)必做部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满族贵族入关之后,使清代婚姻礼俗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礼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清承明制,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并且强调婚姻双方的门当
16、户对。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条件,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由于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清律允许男子婚后可娶多名妾室,却要求女子在丈夫死后,为丈夫守节一辈子,并且在夫妻关系离异问题上,男子始终占据主动权。摘编自陈顾远.中国婚姻史材料二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冲击,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婚礼俗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男女缔姻逐渐摆脱传统婚介形式的束缚,允许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已带有现代婚姻色彩,甚至还有报刊广告征婚的创举。随着婚姻主权的转移,婚姻已不完全是两个家族的事,而是婚姻主体即当事人的事,因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缔结更多考虑的是婚姻对象的才情、品性
17、、相貌等个人素质。其次在结婚礼俗出现了新的风尚,更加简朴快捷,仪式西洋化,还具备了婚姻的法律化效应。由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结婚年龄后延,女性在婚姻中有了一定自主权,既有自由结婚的权利,也有自由离婚的权利。摘编自美国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婚姻礼俗形成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婚姻礼俗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背景:继承并吸收了明代的婚姻礼俗受到儒家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聘财成为婚姻的必备条件。特点:男女不平等性礼法结合具有禁锢性,不自由性早婚的普遍性(2)变化:传统婚介形式发生了变化,男女
18、婚姻自主权逐渐加大择偶标准的新变化“文明结婚”婚姻礼俗的新风尚离婚再婚禁律开始被打破早婚之弊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原因:政治变革是江南婚姻礼制文明化、近代化的主要因素,如辛亥革命,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西方婚姻观念的影响。江南地域经济的发达为婚姻自由提供物质的保证。女性主题意识的觉醒。近代教育的发展【解析】【详解】(1)分析清朝婚姻礼俗形成的背景,材料中有一定的信息,如“满族贵族入关之后,使清代婚姻礼俗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清承明制”等,再结合其内容,分析为什么聘财成为必备条件,从而得出答案。特点:针对材料给的内容,逐句针对性的去提炼,如根据材料“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得
19、出婚姻受到禁锢,不自由;根据材料“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得出普遍早婚现象;根据“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并且强调婚姻双方的门当户对。”强调礼法结合等。(2)变化:根据材料二“首先男女缔姻逐渐摆脱传统婚介形式的束缚,允许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已带有现代婚姻色彩,甚至还有报刊广告征婚的创举。随着婚姻主权的转移,婚姻已不完全是两个家族的事,而是婚姻主体即当事人的事”内容,与材料一进行对比,从婚介形式、择偶标准、文明婚姻、早婚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归纳和对比总结,从而得出答案。原因:结合江南地区的特点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根据材料“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冲击”总结
20、出政治变革导致是江南婚姻礼制文明化、近代化的主要因素;随着西学东渐的进行,从西方婚姻观念的影响、女性思想的觉醒、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分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技术引进的演变历史阶段技术来源国16世纪眼镜技术意大利17世纪机械表德国1760年代1930年代棉纺织、钢铁、船舶、军工西方各国1950年代钢铁、矿冶、电力、内燃机苏联及东欧国家1960年代冶金、化纤、化工设备日本和西欧1970年代轧机、化肥、数据处理、采煤机等日本、美国、西欧1980年代至今多种技术、多种设备、多种渠道全方位据姜辉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与我国技术引进路径演变整理我国历史上技术引进的路径发生了多次变化,综合表格中的信息
21、,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答案】示例1:论题:外交环境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技术引进渠道。阐述:19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苏联外交关系较好。因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主要技术来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960年代,一方面中苏关系恶化,另一方面,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日本和西欧逐步尝试减少美国的影响,和中国进行了经济交流,因此这一时期的技术,来自于日本和西欧。19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美国的设备和技术也开始进入中国。综上所述,中苏、中美关系,以及西方国家内部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技术引进的路径。示例2:论题:国内需求
22、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技术引进的内容。阐述:鸦片战争后,外国棉纺织品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因此,鸦片战争之后不久,在外商的刺激下,中国引进了外国的机器设备发展纺织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吸取战败教训,清政府发动了洋务运动。军事成为重点引进项目,发展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化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发展重工业,因此,这时期的引入的主要技术是重工业技术。综上所述,国外的技术进步和国内需求的变化,共同影响了中国的技术引进内容。【解析】【详解】由表格内容可知,在不同时期,传入中国的技术的渠道、内容和影响因素均有所不同。所以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外交环境对引
23、进渠道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进技术的渠道主要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引进技术的渠道开始转向日本和西欧;也可以从国内需求对技术内容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如在外商刺激下,中国引进了外国的机器设备发展纺织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出。洋务运动时期则着重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开展,重工业技术又成为引进重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立论和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二)选做部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
24、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198
25、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答案】(1)“左”倾错误的影响;包产到户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与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 (2)特点: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政策从限制到予以肯定。意义:改变了束缚农村生产力的旧体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改革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解析】第(1)问,“主要原因”,依据材料时间信息
26、,结合时代背景从“左”倾思想束缚、人们认为包产到户是复辟资本主义和包产到户和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等角度回答。第(2)问,“特点”,由材料信息“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概括得出。“意义”从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等角度回
27、答即可。【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中国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三农问题是历史的长效热点,考生一定要注意。改革部分的的高考命题,一般都是脱离教材,考教材之外的历史,这就给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平时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只重点讲解与必修相关的课程即可,重点放在对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上。选修部分命题大多是概括、指出、分析、评价之类的,这些设问方式一定要重点训练。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
28、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谈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道:“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29、摘编自(俄)亚 维 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答案】(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5分)(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5分)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5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早在
30、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象”,一个事物的产生基础是有科学理论的发现。其次我们要分别从政治背景的角度去考虑,在针对政治背景的分析中要注意结合当时的自身背景和外部环境来分析,这样就可以达到分析全面的效果,不至于遗漏。“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可总结外部环境是美国垄断原子弹。结合教材分析,结合冷战即将爆发的史实分析出此时苏联经济紧张,外部受到美国的核威胁,因此发展核武器是非常必要的。(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历史条件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来回答,从“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象”,可知是理
31、论上成熟;从“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可知条件是国家高度重视,政府大力支持;从“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可知人民极其拥护。历史意义要分为自身意义和世界意义两个方面。自身的意义主要是维护了自身的安全,世界性意义就是打破美国和垄断,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考点定位】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研制出原子弹的背景与意义17.材料:“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国外,醉心于西方的科学与政理,极力主张“将世界学说为无限制的尽量输入”,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标为民族竞争公理,鼓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
32、甚至对社会主义也有空泛的赞美;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持批评态度。但是一战粉碎了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光环,欧洲列强彼此相残的现实,摧毁了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梁启超直言“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了,着力探讨人类精神与道德改造问题,更以儒家传统为观照鼓吹互助互爱和世界主义,调和东西文化,并预言在未来世界秩序重建中,中华民族必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他还预言社会革命是“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不过他认为“农民最富于保守性,欲倚之为改造社会之先驱,殆不可能。”摘编自董增刚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梁启超的
33、思想影响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在一战前后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的思想变化。【答案】(1)变化:从醉心科学到否认科学万能;从鼓吹西学到调和中西文化,弘扬民族固有传统;从鼓吹国家主义到宣扬世界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原因:一战引发对科技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反思;十月革命的影响。(2)评价: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反思向西方学习的路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程度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存在阶级局限性,忽视农民阶级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中“醉心于西方的科学与政
34、理”“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得出:从醉心科学到否认科学万能;依据材料中“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调和东西文化”“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得出:从鼓吹西学到调和中西文化,弘扬民族固有传统;依据材料中“鼓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未来世界秩序重建”得出:从鼓吹国家主义到宣扬世界主义;依据材料中“对社会主义也有空泛的赞美”得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中“一战粉碎了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光环,欧洲列强彼此相残的现实,摧毁了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得出:一战引发对科技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反思;依据所学得出:十月革命的影响。(2)依据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持批评态度”“对社会主义也有空泛的赞美”得出: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依据材料中“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了,着力探讨人类精神与道德改造问题”得出:有利于反思向西方学习的路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材料中“农民最富于保守性,欲倚之为改造社会之先驱,殆不可能”得出:存在阶级局限性,忽视农民阶级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