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723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综合练习试题(三)(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红楼梦的传统性俞平伯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儿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

2、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二十四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金瓶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这儿不作详引。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金瓶梅来。又秦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金瓶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金瓶壶奥”。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文学传統,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

3、。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汪洋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芙蓉诔来说明。这篇诔文,引用离骚楚辞最多。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晴雯比作“螺”宝玉说晴雯 “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天乎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拿自古相传“四凶”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以为用昭君出塞的

4、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直”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人之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把红接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说明其内容很有吸引力。B. 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借写顽石开篇,说法略异,观念全同。C. 红楼梦

5、笔墨汪洋恣肆,章法奇幻变换,这得益于庄子的深刻影响。D. 本文作者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用鲧来比晴雯,古怪荒唐,全无道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此统摄全篇,全文内容围绕首段论述。B. 文章引用红楼梦与西厢记等关联的几例,说明它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C. 文章主要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D. 文章分别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史传等文体的关系,最后总结。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 脂砚斋评价说红楼梦是“庄子离骚之亚”,这说明脂砚斋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红楼梦受到庄子离骚影响”的观点。B. 如果仔细分析红

6、楼梦的文本。我们也将可以找到红楼梦受左传,史记这两部史传文学作品影响的痕迹。C. 本文作者俞平伯虽然没有详引近人关于金瓶梅与红楼梦关系密切的论述,但对这些论述的基本观点,他还是认可的。D. 红楼梦传统性鲜明,说明曹雪芹有深厚的古代文学阅读积累,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答案】1. D 2. A 3. 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仔细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要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7、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曲解文意。从原文看,作者认为用鲧来比晴雯,够古怪,联系后文的“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的一句看,这是值得肯定的一比,选项说“荒唐,全无道理”是错误的。故选D。【2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的具体运用目的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A项以偏概全。从全文看,文章最终强调“必须把红接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红楼梦是传统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首段只是全文的第一个分论点,选项理解为统摄全篇的中心论点,这是错误的。故选A。【3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信息区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然后仔细分析。题干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以偏概全。从全文看,对文学传统的继承,是红楼梦成为巅峰之作的必要条件;作者认为要真正领略其要领,“必须把红接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

9、,说明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传统性”和“独创性”缺一不可。选项“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结果”之说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

10、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赵一曼女士是当代作家阿成的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1995年第5期,获19951996年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囯作家协会颁发的中国作协抗战文学优秀作品奖。选择赵一曼女士这篇小说作为高考文学类阅读材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这篇小说内容正面,主题积极。小说所描写的主人公赵一曼是一个抗日英雄,她的事迹曾经感动和影响了几代人,2009年在由中央宣传、全国总工会、共青国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赵一曼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

11、物”。虽然岁月流逝,但这些为民族独立、祖国新生、人民解放而奋斗牺牲的英雄人物,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淡出人们的记忆。在“高举中囯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今天,重温赵一曼的英雄故事,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助于“让学生在感动中、思考中自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创新。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在该小说获奖之后曾撰文评论,“赵一曼女士,这是本届获奖作品中最短的一篇,阿成在相当小的尺度内安排了三重声音:有现实对历史的追问、沉思,历史的现场叙事,还有史料的拼贴。在这三重声音沉着从容的合鸣中,人们看

12、到了一位英雄和圣女平静地宏大叙事,相对于它的题材,它是如此朴实,这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小说原文较长,选入试卷时作了删改。(教育部考试中心20l8年高考试题解析)材料二: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士是一篇优秀的小说,小说叙事看似散文化叙述结构,实则匠心独运,无论从思想意蕴的丰富传达方面,还是从叙事技巧方面,都是值得回味的,其带有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痕迹,但不是刻舟求剑、削足适履。阿成以大智若愚的想象,再现了赵一曼的人生片断。在叙事上自由出入于不同的叙事角度之间,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赵一曼的性格与人格,较之于单一性地歌颂英雄的题材处理不同,突岀的是赵一曼的策反经过与怜子之情,这方面内容是他人所未言

13、之语,尤其是第二封信及伪满档案的公示,是在小说发表之前社会民间所未见的文字。曾记得有一学生曾质疑真伪,认为第二封信是有损英雄的虚构文字,我未见过信的原件,心中惶恐,不敢妄断,就打电话询问阿成老师,他说那是真的,他也不敢虛构,展示的目的是为了显示荚雄性格中“人性的温度”,这是原话。赵一曼女士这篇小说,总体上有一个基本价值立场,那就是肯定英雄赵一曼,她的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体现了汉民族敢于反抗外族侵略的大无畏精神,叙事角度是三种聚焦方式并有各自特点,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内聚焦(限知视角)是介入历史及历史人物的方式,也是叙事者表达情感的自由方式,小说中的“我”与真实作者之间价值观念是重合一致的。零聚

14、焦(全知视角)则体现叙事者的再现式想象及对历史事件进行生活化、细节化还原的能力,外聚焦体现的是叙事的节制含蓄及对读者的尊重与期待,展示人性化的英雄是小说的主旨。(刘绍信赵一曼女士叙事解读)材料三:第5題考查小说“人物分析”的技巧。要求学生能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能力层级D,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赵一曼女士是我国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她既有浪漫拔俗的文人气质,又有着因长期从事险恶军事斗争而形成的职业军人的冷峻气质,该题要求考生通过对作品的品读,分析赵一曼身上体现文人气质和军人冷峻的细节,参考答案对其文人的气质列举了三点: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

15、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对其职业军人的气质特征冷峻也列举了三点: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正如小说作者所指出:“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作品对赵一曼的文人和军人气质细节描写是比较突出和明显的,考生只需进行认真体味,略加分别,自可梳理清楚,因此难度不大。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体味不细致,对表现其文人和军人气质的细节分析不全面,回答笼统甚至不着边际,比如这个回答:“因为赵一曼女士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又作为一名反满抗日战士,二者完美结合所以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

16、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再如这个回答:“这句话(指题干)是对传主赵一曼的高度概括、赞扬了传主文静、从容、为国捐躯的美好品质与精神”,它实际上是在评论试题的题干而不是回答问题;(2)思路不清晣,语言组织凌乱,缺乏条理性。如列举一个特点后说她具有文人气质,接着又重复说这一点是“军人冷峻”的体现;还有些考生列岀了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写遗书、攻心策反等,但未指明这属于赵一曼的哪种气质;(3)回答不全面。如回答军人冷峻气质时仅写道“赵一曼女士在被逮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问她始终都没有开口”等;(4)不按题意回答问题,将相关细节分要点列出,却并不说明属于文人气质还是军人冷峻的特征。(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4.

17、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赵一曼女士是一篇优秀的小说,它的成功体现在内容的积极和艺术的独到。B. 考试的文本有严格的选择标准,获全国大奖的作品容易成为选择的对象。C. 小说中的赵一曼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英雄形象,其精神影响深远,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描写方法都是前无成例,开了先河的。D. 赵一曼女士的叙述角度是多样化的,三种聚焦方式体现了艺术上的匠心。5.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评论家李敬泽对赵一曼女士的高度评价助力了小说的获奖。B. 我们在试卷上读到的文本往往已经不是原文原貌,而是经过命题人删改过的适合考试的“考试文本”。C. 考试的命题是从作品内容出

18、发,目标明确地考查具体能力。D. 考生答题方面的问题暴露了阅读思维上的欠缺和应试能力的低下。6.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试水平的做法。【答案】4. C 5. A 6. 多读优秀作品;了解考试的规律(特点);深入体味(真正读懂)文本;具有(训练)规范的阅读能力;针对问题全面作答;:有条理分要点地列出答案。【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正确。选项是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对该

19、小说的评价而概括得出的。B项,正确,材料一中明确强调“这篇小说作为高考文学类阅读材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这篇小说内容正面,主题积极。二是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创新。”可见选择标准明确而严格。材料一开头就说“获1995-1996年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中国作协抗战文学优秀作品奖。”再结合其他年份考查的文本,故得出选项的结论。D项,正确。选项是对材料二第二节内容的提取整合。结合材料一,后半段的结论也是正确的。C项,“小说中的赵一曼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英雄形象,其精神影响深远,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描写方法都是前无成例,开了先河的”中“描写方法都是前无成例,开了先河的”错误,针对材

20、料一,可得出“其精神影响深远”的结论,针对材料二“较之于单一性地歌颂英雄的题材处理不同,突出的是赵一曼的策反经过与怜子之情,这方面内容是他人所未言之语。尤其是第二封信及伪满档案的公示,是在小说发表之前社会民间所未见的文字”可以得出在材料选择上是创新独到的,人物形象是鲜活丰满、有血有肉的,但原文并没有提及在“描写方法”上的创新,艺术上有所创新,不等于在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上都创新,偷换了概念扩展了范围。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21、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原文说“由于小说原文较长,选入试卷时作了删改”,由此可知结论正确。C项,材料三对题目及答案的分析明确告诉考生这是对“概括”能力的考査,而答案内容又是作品中清晰呈现的,需要考生梳理的,故选项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D项,材料三针对考生的答题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这些问题都是指向阅读能力存在的缺陷的,包括读文本和作答案两个层面,选项整合成了“阅读思维上的欠缺”“和“应试能力的低下”两点,正确。A项,“评论家李敬泽对赵一曼女士的高度评价助力了小说的获奖”错误。原文说评价是在“获奖之后”进行的,目的是强调小说艺术上有创新,

22、选项把评价说成了获奖的一个原因,时间上颠倒了先后,逻辑上混淆了因果。“平静地宏大叙事,相对于它的题材,它是如此朴实,这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说那种平静地宏大叙事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并非李的评论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试水平的做法”,然后浏览几则材料,筛选出三个材料中提到的阅读的正确思维及答题方法的信息,围绕着“提高应试水平”这一标准,综合处理信息,再加以整合。从材料一赵一曼女士入选试题的原因来看,“这篇小说内容正面,主题积极”“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创新”

23、,由此可知,考生要多阅读这些优秀的篇目,把握考试命题选材的特点;从材料二对赵一曼女士一书的评价来看,“小说叙事看似散文化叙述结构,实则匠心独运,无论从思想意蕴的丰富传达方面,还是从叙事技巧方面,都是值得回味的”,这就要求考生要能够走入文本,读懂文本的内容;从材料三对题目的分析来看,“考生只需进行认真体味,略加分别,自可梳理清楚,因此难度不大”,这就要求考生要能够认真体味文章,梳理文章内容,从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体味不细致,对表现其文人和军人气质的细节分析不全面,回答笼统甚至不着边际”“思路不清晣,语言组织凌乱,缺乏条理性”“回答不全面”“不按题意回答问题”,这就要求考生要养成规范作答的习惯,

24、能够针对问题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拟写答案的时候要有条理。【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

25、,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接 会 啊田 夫正月初八职工都上班了,但农民却都闲着,农民的年还远远没有过完。这不,鞭炮声刚消停点,锣鼓声又响起来。太阳还没冒红,邻村二组就有动静。老秦就把刚点着的烟掐灭,说:“快放桌子吧。”好在,老婆已把饭做中。平常老婆都不会晚起,何况今天。吃饭时,锣鼓声似乎更急了。老婆往嘴里扒拉饭就有点匆忙。往实了说,老秦也没往日那么淡定。但他还是反过来劝说老婆:“甭那么忙,秧歌队得过一会儿进村。他们敲锣打鼓是往一块儿聚人呢,还得化妆,绑高跷腿子”老婆停下嘴,说:“你忘记前年了?”前年

26、,也是正月初入。是五组的会先进的村。头-天晚上老秦在别人家打麻将,你说一点刺激不带那是骗人。不过真不大。这晚老秦还是赢了点。谁赢了都会高兴,老秦回到家这高兴劲这一天,两口子睡过了头,被五组的秧歌队堵了被窝子!那天,本来是沉脸人的老秦笑得比哭还难看。也难怪,现在的秧歌队都用汽车拉着,航空兵似的,自天而降。“要是不从咱家开始就好了。”“那怎么可能?”老秦说。 历年都这样,不管哪个组秧歌队进村,都先给村中的老秦拜年。然后再去村东头,按街巷一家家打场。当然得是事先接了喜帖的。接喜帖的家要准备茶水、烟、糖和赏钱。老秦当然更不能例外,不仅准备那些东西,他的赏钱还要比别人多。当然,秧歌队先来给他拜年,跟赏钱

27、多少没关系。就冲这开年“头一个”,就显出了我老秦的与众不同,我老秦该这祥。他们应该这样待我老秦。老秦这祥想,乡亲们更这祥想。假若不这样想,假若不是老秦,换了别人:秧歌队先进村中给某个人打场,然后再去村头挨家轮,不给骂出来才怪!老泰还有更自豪的呢。去年,一下两个组的秩歌队同时进村就进他的院子:哈,别说舞龙,人都盛不下。一向沉稳老辣的老秦都有点乱方寸,给他拜年的人太多啦。七嘴八舌头的,他都听不清他们都说些啥拜年话。后来一声哨响,锣鼓声停,秧歌队的人后闪围起圆场,场中间只剩了穿着小红袄、叼着口哨的会首熊二爷:只见熊二爷抬起左手一把抹去胡子上的鼻涕,右手举起小彩旗;随着唢呐响起,熊二爷亮开嗓门唱:锣鼓

28、响、鞭炮鸣秦府挂着红灯笼红灯笼、红对联、红挂钱秦员外注的日子好红火二组秧歌队来拜年秧歌队走出好远了,院里只剩下他和老婆。看着满地的爆竹屑,老秦耳边还回响着熊二爷的声音。老婆说:“这个老熊头到谁家也是这句话,只是把姓改了。”老秦说:“这个你不懂,秧歌是老辈子留下来的,跟着留下来的还有那些老称呼,这叫文化。”其实老秦很得意“员外”这个称呼,他觉得用在他身上是最恰当的。至于别人,那都是虚的。匆匆吃罢早饭,两口子把过年脱了的新衣再穿上,然后忙活起来。老婆把一只擦得铮亮的高腿桌子搬到房檐下,然后往桌子上放茶壶、茶杯、糖果盘老秦却挥起大扫帚扫本来很干净的院子。看他扬场似的,老婆赶紧喊他:“你轻点,别尽顾你

29、自个!”老秦干脆就不扫了,开始到仓房拿鞭炮。鞭炮是必须到院外放的。等秧歌队快到时一齐点燃。老秦出来了,院外已经像往年那样等了许多人。这些人都是来老秦家看秧歌表演的,因为秧歌队会先来老秦家。当然老秦有啥需要帮忙的吩咐一下就是。比方放鞭炮,只要老秦一声令下,那七八个捻就被一齐点燃了,因为这些人的嘴里都叼着烟。人们帮老秦把一万头的鞭挂到树枝上时,锣鼓声也近了。于是人们说:“快了,快了!”有的人都把烟火对准了炮捻。老秦却赶紧招呼他们:“先别乱来。”老秦觉得锣鼓声有点不对劲:看样子秧歌队今年不是“空降”我家门口,是村头了。这也好,扭着进村,来到我家,也让村民少些难堪嗯?不对呢,听声音不像是直奔我家的样子

30、!村头一家鞭炮响了,夹带着冲天的礼炮,秧歌队从那里开始的。快傍晌时,秧歌队才轮到老秦家,先是秧歌进院,接着高跷进院,最后是龙进院。龙在老秦的院里耍的时间最长,而且舞得最精彩。一声哨响,锣鼓声停,秧歌队的人后闪围起圆场,场中间只剩了穿着小红袄、叼着口哨的会首熊二爷;只见熊二爷抬起左手一把抹去胡子上的鼻涕,右手举起小彩旗;随着唢呐响起,熊二爷亮开嗓门唱: 锣鼓响、鞭炮呜秦府挂着红灯笼红灯笼、红对联、红挂钱村主任的日子好红火二组秧歌队来拜年.老秦老婆扒着老秦的耳朵说:“这老熊头到底是把词改了。”老秦刚要说啥,锣鼓声骤然响起,而且越来越大,老秦竟感觉像洪流涌动!(选自十月1984 年第6期,有删改)注

31、员外:古时指正员以外的官员。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插叙前两年接会的情景,使叙事紧凑、凝练,同时也为今年接会发生的变化做了铺垫,增强了小说表达上的张力。B. 老熊头称老秦为“员外”,老秦妻子对此表示质疑,但老秦并不反对这个称呼,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C. 今年接会前,匆匆吃罢早饭的老秦“挥起大扫帚扫本来很干净的院子”,说明他认为今年秧歌队依然会第一个到他家来拜年。D. 小说两次对熊二爷“穿着小红袄”“举起小彩旗“抹鼻涕”等着装、动作等的描写, 意在以他的不变来反衬他思想上的变化。8. 根据全文简要概括“秧歌队”发生的变化。9. 请探究小

32、说结尾“锣鼓声”的意蕴。【答案】7. B 8. 秧歌队交通工具的变化、给村民拜年顺序的变化、会首拜年唱词的变化。 9. 体现了当地农民思想上的变化,并突出新风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暗示了老秦思想上将会有新的变化;预示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在形成的新风尚、新气象。【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B项“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错误,结合原文“其实老秦很得意员外这个称呼

33、,他觉得用在他身上是最恰当的。至于别人,那都是虚的”来看,老秦喜欢“员外”只是虚荣的一种表现。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圈出能体现题干要求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本题:结合原文“现在的秧歌队都用汽车拉着,航空兵似的,自天而降”到“看样子秧歌队今年不是空降我家门口,是村头了”,从“历年都这样,不管哪个组秧歌队进村,都先给村中的老秦拜年。然后再去村东头,按街巷一家家打场”到“村头一家鞭炮响了,夹带着冲天的礼炮,秧歌队从那里开始的”,从“秦员外注的日子好红火”到“村主任的日子好红火

34、”可以分析出,这种变化包含“秧歌队交通工具、给村民拜年顺序、会首拜年唱词”的变化。【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题干要求学生探究小说结尾“锣鼓声”的意蕴,实际上几乎等同于段落、句子意蕴题,解答时要注意:1.词不离句,句不离段。2.由表及里(表层义、深层义)。3.关联主旨、情感态度。本题:结尾“锣鼓声骤然响起,而且越来越大,老秦竟感觉像洪流涌动!”此处将“锣鼓声”比作“洪流涌动”“而且越来越大”,表明“新风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老秦竟感觉”表明“老秦思想上将会有新的变化”; 从“秦员外注的日子好红火”到“村主任的日子好红火”唱词的变化,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在形成的新风尚、

35、新气象”。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

36、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乙)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相如引车避匿 引:掉转 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个B. 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37、河内凶 凶: 战乱C. 独畏廉将军哉 独:难道 虽董之以严刑 董:压迫D. 威信敌国 信:通“伸”,伸展 匪我愆期 愆:过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不欲与廉颇争列 恐年岁之不吾与B. 其势不俱生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不如因而厚遇之D.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均之二策12. 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且庸人尚羞之B. 去今之墓而葬焉C.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D. 晋军函陵13.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相如闻,不肯与会A. 客何为者B. 而君幸于赵王C. 客有吹洞箫者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4. 下

38、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中,廉颇只知自己“攻城野战”为功,不知蔺相如“以口舌为劳”亦是大功,出于争名位的目的,使得廉蔺之间的矛盾引发。同时也照应开头对两人身份、地位悬殊的介绍。B. 甲文中,情节上通过安排舍人的责问和“请辞去”,主要是表现出舍人的目光短浅和对蔺相如的不理解。C. 甲文中,蔺相如先是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主要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品格。D. 乙文中,蔺相如面对强秦不卑不亢,巧妙周旋,可谓“智”;大义凛然,维护国家利益,置生死于度外,可谓“勇”;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嫌怨,促成将相合心,更是“大智”,表现了司马迁的智勇

39、观。15. 翻译下列句子(1)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答案】10. C 11. B 12. A 13. D 14. B 15. (1)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2)我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3)狗、猪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约束,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

40、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A项,后句句意为: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数:细密的。B项,后句句意为:黄河以北遭遇荒年。 凶:荒年。D项,后句句意为:不是我拖延时间。愆:拖延。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A项,介词,和,同,跟;动词,给,等待。B项,代词,那。C项,介词,经过,通过;副词,趁机。D项,代词,我;代词,这。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汉语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

41、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做这种题,要弄清楚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根据语境具体判断。A项,句意为:况且普通人尚且感到羞耻。羞:意动用法,把当作羞耻。B项,句意为:距离今天建墓安葬他。墓:名词用作动词,建墓。C项,句意为:买来五个人的头用匣子装起来。函: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D项,句意为: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名词用作动词,驻扎。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所有的文言句式类型牢记于心,才能够根据语境判断句式类型。高考明确考查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例句的句式为省略句,省略了“与

42、”的宾语“之”,即廉颇。A项,句式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客为何者。B项,句式为被动句,“于”表被动。C项,句式为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作为定语被置于中心词“客”后。D项,句式为省略句,省略了“以”后的宾语“之”,即郑国。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主要是表现出舍人的目光短浅和对蔺相如的不理解”理解错误。舍人是次要人物,安排其出场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宽阔胸襟。故选B。【15题详解】本题

43、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注意:(1)必:必定。难:难事。处:对待,面对。(2)所以:的原因。先,后:把放在前面,后面。(3)彘:猪。检:约束,制止。涂:通“途”,路上。莩:同“殍”,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

44、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甲)廉颇说:“作为赵国

45、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

46、!”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乙)太史公说:

47、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度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问,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专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二)古诗词鉴赏(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6.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首联起

48、首“风急”二字就以猎猎秋风把读者带入苍凉肃杀的秋景当中,紧接着又以五种典型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生动画卷,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惨淡的画面、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猿啸哀”、“鸟飞回”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B. 颔联继续描绘秋景,展现出一幅辽阔深远的图景,形、声结合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用语之精当,其状物之工巧,其气势之恢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这种形象的描写还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当时澎湃的心潮,起伏的思绪,情景交融,令人深思。C. 全诗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和个人情思于一炉,句句写景,景景寓情,语壮境阔,深沉地抒发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壮志未酬的悲怆

49、之情,最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D. 诗中诗人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有对国运衰微、百姓苦难的忧虑,有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无奈,有华年逝去、壮志未酬的伤感,显而易见,他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而抱病登台的,但结果却是倍添伤感。17. 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B. 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C. 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D. 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

50、今七言律诗之冠”。【答案】16. C 17. C【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C项,“句句写景”理解错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

51、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C项,“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理解错误。“百年多病”是指诗人年老多病,是现状,并非未来的晚景。故选C。【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名

52、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蜀道难中,李白用“_,_”两句来描绘瀑布飞泻和水石雷鸣的雄奇景象。(2)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从侧面展现音乐魅力的句子“_,_”。(3)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_,_”。(4)离骚中写诗人因出生时节不凡,而获父亲赐予美名的两句是“_,_”。【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女也不爽 (6). 士贰其行 (7). 名余曰正则兮 (8). 字余曰灵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53、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湍、豗、砯、壑、唯、贰。【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

54、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本题共6小题,15分)19.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冯其庸 、艰难跋涉的身影时刻 在人们心间。 他晚年秉持玄奘法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十赴西域, 玄奘取经东归之路, 这是震撼了学术文化界的一件盛事。A. 栉风沐雨 缭绕 考察B. 披星戴月 萦绕 考证C. 栉风沐雨 萦绕 考察D. 披星戴

55、月 缭绕 考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本题: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头。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劳顿。第一空:语境是用来形容冯其庸的什么样的身影,应该选择“栉风沐雨”;缭绕:1.回环盘旋。2.曲折围绕。3.缠绕。4.引申指纠缠不清。5.衣袖飘扬貌。萦绕:意思是盘旋往复;往复缠绕;比喻声音在什么东西旁边旋转、回复。第二空:语境是冯其庸的身影

56、在人们心间“怎样”,应该选择“萦绕”;考察:一指对官吏政绩的考核,二指观察研究;审察,三指现常指实地观察调查,四指考试。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第三空:语境是他晚年十赴西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地观察调查”,应该选择“考察”;故选C。【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无

57、论岁月怎么发黄,那不染尘埃的情感,终会在记忆发黄的纸页上留有痕迹虽然书信正在悄无声息地渐离我们生活,但那份美丽,依然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更是一种文化那人情似纸般的纯净,不假修饰、任情感宣泄的年代书信曾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种传统方式,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时代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通读所给句子,并逐一分析,本段话题的关键词是“书信”,可确定中心句;开头的代词“它”,显然指书信,接;为语意转折,句末落在“

58、回味”二字上,起句为“怀念”,所以后接;结构与相同,紧接;在最后抒情。故选A。【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21.下列句子与先秦诸子学说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

59、莫知无用之用也。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A.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B. 道家 墨家 法家 儒家C.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D. 墨家 道家 儒家 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主要考查诸子百家学说。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内容,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意思是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那些看似无用的事与

60、物,实际上却有更大用处。这是庄子中的一句话,所以此句属于“道家”;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意思是不让智巧烦扰心境,不让私利拖累自身;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这段话出自于韩非子大体,所以此句属于“法家”;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意思是说普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强大的不欺负弱小的,人多的不为难人少的,富裕的不侮辱贫穷的,身份高贵的不作践身份卑微的人,狡诈的人不哄骗愚蠢的人。这段话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墨子说的,出自墨子的作品兼爱中。所以此句属于“墨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我孝

61、敬我家里的长辈,我也会像孝敬我家长辈一样,去孝敬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我爱我家里的孩子,我也会像爱我的孩子一样也爱护别的孩子!这段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所以此句属于“儒家”;故选A。22.对下面一则寓言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我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想想很有道理,于是专心寻刺,结果驴子-脚踢伤了它逃走了。狼叹口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何苦充治病的医生呢!A. 对做好事而不得好报现象的批评。B. 学会宽容,给人弃恶从善的机会。C. 同情对手,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D. 讽刺以善为幌子去干坏事的行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62、对名著伊索寓言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寓言的寓意。本题:驴子和狼的故事寓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狼的愚蠢可笑。讽刺缺乏职业道德,以职业为牟利手段的“医生”和“屠夫”无异。野驴:象征着智慧的人,沉着冷静。狼:寓意着贪图的、愚昧的人。“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何苦充治病的医生呢!指那些带着伪善的面具做坏事的现象。故选D。23.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

63、清水茶漱了口才可。”这句话是_说的。【答案】甄宝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情况。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提供记忆小窍门:(1)注重平时知识积累,涉及面要广,记忆要准确。(2)分类法,按中国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当代和外国四类整理记忆。(3)形成知识记忆网络,如作家篇名名句,关联记忆,形成知识网。(4)表格法,即列表对照,强化记忆。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二回,是贾雨村向冷子兴介绍甄宝玉。这段话是甄宝玉说的。原文是: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 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荣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但是这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

64、 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陪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上也明白,不然我心里自己糊涂。又常对着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希罕尊贵呢,你们这种浊口臭舌万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要紧!但凡要说的时节,必用净水香茶漱了口方可【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

65、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24.补写下列三国演义经典情节中的人名。(1)_单骑救主 (2)群英会_中计【答案】 (1). 赵云(赵子龙) (2). 蒋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情况。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提供记忆小窍门:(1)注重平时知识积累,涉及面要广,记忆要准确。(2)分类法,按中国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当代和外国四类整理记忆。(3)形成知识记忆网络,如作家篇名名句,关联记忆,形成知识网。(4)表格法,即列表对照,强化记忆。本题,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琮投降,刘备败逃,家眷将领多失

66、散,刘备手下赵云在长坂坡一带寻到幼主刘禅,陷入曹军重围英勇非常七进七出,斩杀曹军将领数十人,最终安全救出刘禅。所以,单骑救主的是赵云赵子龙。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一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指周瑜假装泄露机密,让奸细蒋干中计,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群英会中计的是蒋干。【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

67、、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说:“一切变化,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迹。”四季的更迭变化,令自然万物异彩纷呈;生活的境遇变迁,令生命成长丰富充盈发现你身边的“变”,感悟“变”带来的启迪。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自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例文勇于突破,改变自己面对改变,我们时常会觉得有些不习惯,或者感觉有些压力,甚至是恐惧,可是我要告诉你:这正是你成长的时刻!如果你

68、不想接受这些不习惯或者压力,那么就去做你原来一直都在做的、一直都习惯做的事情,当然你也将一直是过去的你。若想要真正成长,那就要突破舒适的范围,也就是要暂时的失去安全感所以,当你感觉自己有些不习惯,有些紧张或者压力甚至是恐惧的时候,起码要知道,你正在成长她离开办公桌,复印了一份资料,不过3分钟时间,一只蚂蚁爬上了她刚买的黑森林蛋糕。那蛋糕是她的午茶点心,这下享用的兴致全无了。她拿起叉子把蚂蚁取出,然后质问它为什么破坏她的好心情。浑身沾满奶油的蚂蚁慢条斯理地回答:“我饿了,被蛋糕的香味给吸引过来。“蚂蚁又说:“我的食量小,吃不了多少,给我一小角蛋糕,就够了。”她听了更是火大,不顾形象,指责它:“你

69、的身份哪配跟我一起吃相同的东西?“”她告诉蚂蚁,它应该去找残余的食物,怎么可以堂而皇之与她分食。蚂蚁说:“我有我的人格,不想卑微地讨生活。”蚂蚁一脸委屈地向她说道,它想出人头地,可是天生的不平等,教它只能不起眼地过日子可是它的确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所以才选择到这陌生且危险的城市。经它这么一说,她心软了:“你不怕无法适应?”她怀疑。“只有做过了,才知道怎么回事。光是害怕,有什么用!”蚂蚁又接着说,它不觉得它的人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它相信它的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她不发一语,心情顿时复杂起来。这些年,她最大的困境,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却始终未曾付诸行动,她不懂为何迟疑,或者应该说,她怕改变。然而,

70、胆小的人,注定要失去生命中的种种精彩与美丽。因此,她只能原地打转,也许不会更坏,但也绝对不会更好。回过神,她有了新的决定,同时准备把整块蛋糕送给蚂蚁。蚂蚁谢绝了她的好意,它说,它已经尝过滋味,想再去试点别的。而她,一个新的生命规划已经成型,蓄势待发。要想获得新生活,就必须改变自己,勇于突破,而不能总是原地踏步。【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审题要“三清”: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2、理清内容,提炼中

71、心。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构思要“三扣”: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2、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3、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本则材料的关键句是“发现你身边的变,感悟变带来的启迪”。自然界有四季的变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是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生活中,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不断变化,让生命的成长更坚实和充盈。科技的飞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思想的不断进步,无不改变着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作文时,需要结合现实,从“变”的角度进行分析。立意1、改变是一种突破;2、“变”与“不变”的辩证法;3、“变”让生活丰富多彩;4、“变”让人成长;5、“变”让生命丰盈;素材1、我们决定不了生命的长度

72、,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我们选择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身的发展。改变,也是一种美。2、是谁在问征夫路?又是谁在恨晨光熹微?是你,陶公,陶渊明。厌倦的官场上的世俗,厌倦了为五斗米折腰的小人,陶公,你。选择了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既然适应不了官场上的世俗,你改变了自己的方向,选择隐退江湖,选择了悠然见南山的志趣。陶公,你是明智的,既然选择不了官场,那就改变人生的方向,改变自身的志趣,改变生活的场景,让自己活得更快乐,更悠然,更自得。3、是谁在高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你,青莲居士,李白一心向仕的你失意于官场,但你并没有执着下去,而是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活场景,改变自己的志向之地。此后,你

73、放情与山水间,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任自己放声高唱,挥笔洒脱,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千古绝唱。是的,你选择了改变,才有了后来的诗仙李白,才有了你的洒脱。4、鱼儿被海啸卷上来,没有丧气,改变了自身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自身的结构,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下去,改变,也是一种美,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5、新CC的首次登场并没有获得满堂彩,更多的消费者认为“曾经的最美大众车”一去不复返。如今,一汽大众新CC改变了消费者对大众品牌实用化的印象,与欧洲同版的设计不再是以线条取胜,更增添的是一份风韵优雅,成为轿跑车中的人气选手。一汽大众新CC不走寻常路的改变则印证了改变是一种突破!结构开篇点题,引出面对改变或许不习惯。但这正是成长的时刻。正反对比变与不变的结果,引出改变的好处。叙述“她”的故事,与一个蚂蚁对话的想象故事,暗示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哪怕自己是渺小的。总结改变自己要有所突破,不原地踏步。【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