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2018学年度14中学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 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A. 实行责任制内阁B. 削弱了议会立法权C. 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答案】C【解析】题目当中的描述是对权利法案的介绍,所以根据权利法案颁布的时间1689年,就可
2、以排除AD;题干中的描述仅仅说到了国王依然享有很大的权力,并没有涉及到议会的立法权,故选C而排除B。2. 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最有可能出自A. 宋史B. 明史C. 汉书D. 清史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内容“丞相所请,靡有不听”可知当时丞相的权力比较大,而且具有政治决策力。结合选项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故排除;宋代中央集权已经开始加强,丞相权力被分割,不会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故选C材料所记载的现象可能存在于汉代,故出自汉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丞相制度3. 古代雅典的城市建
3、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惟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的是A. 城市设计理念促成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B. 城市设计促使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C. 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D. 城市规划足以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可见民主政治影响了城市的设计,同时城市的这种布局也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二者形成互动效应,C项正确;AB两
4、项说法都错误,均排除;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4. 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赠送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A. 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B. 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C. 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D. 进士科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科举制选官制度,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A项很明显是错误的,题目中说“其祖上进士及第时”的条幅,汉朝时期根本还没有
5、科举制,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出现,A项符合题干要求;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结论从材料信息中能够看出,排除;D项符合科举制选官制度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变迁科举制及其特征5.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王位世袭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
6、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西周众多诸侯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分封制,“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宠信褒姒,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戏耍诸侯,导致周朝灭亡的故事。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6.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 首相与内阁的分歧使政府垮台C. 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 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点是英国
7、君主立宪制确立。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几个重要信息: 内阁成员可以表达不同意见、对外内阁要说同样的话、墨尔本内阁辞职而非一个人辞职。符合这些信息总体特征的只有C项。A项只是说内阁制的一个方面; B项说法明显错误; D项说法错误, 政党的竞选决定首相继任, 但不能决定内阁政策。考点:西方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7.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指的是A. 十二铜表法B. 成文法C. 公民法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故选D项。考点:古代希腊
8、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查士丁尼民法大全8. 面对近代化浪潮,清朝统治者进行了一些政治制度方面的改良。其中取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机构是A. 外务部B. 民政部C. 农工商部D. 资政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B取代的是巡警部,C取代的是工部和商部,D的设立作为议院的基础。故A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外务部9.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 官
9、员选拔制度的变化B.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C.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D. 相权不断遭到削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家族政府”指的是魏晋南北朝到隋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出现了“逆转”及“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故选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三省六部制出现在唐朝,不能造成“家族政府的逆转”,排除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选官制度的变化10.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10、: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氏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 郡县制度的发展B. 井田制瓦解C. 赋役制度的变化D. 皇帝制度的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分封制度之下,姓氏是存在分野的,平民是没有获得姓氏的,而随着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也逐渐获得姓氏,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11. 下图喻指的政治现象出现在A. 秦朝B
11、.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中央削弱相权。宋虽沿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其主要职权被置于内庭的政事堂所控制;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设三司行使财权,符合材料中图片内涵,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2. 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提到:“其实是罗马人最先制定了抽象的权利,抽象的人格权利。”“罗马人主要兴趣是发展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这说明罗马法:A.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注重保护私有
12、财产C. 保留了习惯法的特征D. 蕴含着理性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抽象的权利,抽象的人格权利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可知,罗马法维护的不仅仅是私有财产,而且更注重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这说明罗马法蕴含着理性精神,所以答案选D,排除B;A、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13. 罗马帝国极盛时,有这么一件事,一个自由的男人娶一个女奴后又后悔,将妻子“休”回“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院起诉前夫。那么法庭将A. 进行调解B. 宣布“休妻”无效C. 干脆不予理睬D. 要求男子赔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
13、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提取材料中“自由男人、女奴” 关键信息点,依据罗马法面前自由民一律平等的特点,所以女奴不受法律保护,故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14. “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主要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A. 联邦制原则B. 民主原则C. 权力制衡原则D. 自由原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反映的是国会和总统之间的分权以及制衡关系。故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权力制衡原则15.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使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
14、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这些改革措施A. 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B.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 使广大工人、妇女获得政治权利D. 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而进行的一次改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早已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并未使广大工人、妇女获得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不是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而是民主政治的继续发展,所以综上所述本题
15、答案只能是A。B项是权利法案,故排除。C项工人的权利受到限制,故排除。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议会改革16. 古希腊的雅典首席将军伯里克利指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当时,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 五百人会议B. 公民大会C. 陪审法庭D. 元老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五百人会议只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陪审法庭只是雅典的司法机构,公民大会才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元老院不是雅典的而是罗马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16、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本题可以使用肯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17.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设中书省A. B. C. D.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中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18. 古雅
17、典人在辩论时,规定发言人不能一次提出两个问题,不能就一个问题发言两次,不能打断别人讲话。这是为了提高议政的效率维护会场秩序为更多的公民提供发言机会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规定有利于提高议政的效率,有利于维护会场秩序,有利于为更多的公民提供发言机会,符合题意;当时公民大会代表公民利益,说代表奴隶主贵族较片面,排除。故选B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19.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这一结论相关的是A. 秦朝的
18、三公九卿制B. 汉朝的中外朝制度C.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说明此时的皇帝兼职了原先宰相大臣的职能,依据史实判断,该现象应当出现在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故选项中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20. 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条约,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在这一条约制度中,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这一特权是A. 租界特权B
19、. 关税自主权C. 领事裁判权D. 最惠国待遇【答案】C【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提供的法规和各项权利,在中国建立了皇权之外的“准统治权”。而领事裁判权又被称为治外法权,是西方列强侵夺中国的司法主权,对其在华的本国侨民行使司法管辖的特权制度,正是这一特权制度,使外国列强在华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行使其他各种条约特权,有了切实保障,故“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故C项正确;租界特权仅仅限于租界地区,不能体现“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的特点,故A项错误;关税自主权只
20、属于关税方面,过于片面,无法保障其他各种条约特权的实现,故B项错误;最惠国待遇多限于通商、航海、税收方面,也没有从司法方面保障其他各种条约特权的实现,故D项错误。故选C。21.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了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而题干中的“新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故A、
21、B项排除;据题干中“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等信息可判断出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据此判断应该是马关条约,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排除。点晴: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据材料信息“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判断“新约”,然后分析备选项即可。22. 20世纪30年代,有西方人这样说:“很多人不理解上海何以会这样迅速的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因为从环境来看,上海并非理想之地,这里地价贵、房租高、工资昂、水源不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则不然。
22、”这说明A. 近代上海的工业发展取决于安定的环境B. 社会动荡是近代中国经济滞后的根本原因C. 近代上海因生活成本高并非理想的居住地D. 近代上海的发展受到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则不然”,说明上海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外国人租借地),促进上海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故D正确;A项中“安定的环境”不符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排除A;B项不能说明上海发展迅速的原因,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名师点睛】通读材料,明确材料主旨,材料说明上海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稳定(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则不然),BC不符合材料主旨;上海
23、不像中国其它地方动荡不安,是特殊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外国人的租借地),并非安定的环境。2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C. 西方思想文化开始向中国渗透D. 洋务运动由此产生【答案】A【解析】1514+325=1839,根据“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判断,这场战争是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应该是鸦片战争,故A正确;B表述错误;西方思想文化在明末就已经传入中国,C错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
24、D错误。【名师点睛】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判断“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24. “辽宁”号航空母舰试航成功,被视为“中国现代海军走向世界”的新开端。回顾历史,甲午战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A. 淸政府启用了湖北新军B. 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C. 北洋海军的出场与角逐D. 清军接受维新思想启蒙【答案】C【解析】根据“甲午战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主要指甲午战争的作用“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
25、”,主要是北洋水师参与了甲午战争,A错误;B、D与甲午战争“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无关,排除;甲午战争中,中国装备最先进的近代海军参与角逐,体现出“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故C正确。25.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材料中的“是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是A. 激发了反清的革命思潮B.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 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D.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C【解析】“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
26、俄、法、德以仗义归辽”指甲午战争后,中国赔偿日本巨额赔款,并割辽东半岛给日本。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变法兴起,A错误,C正确;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错误;马关条约割地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不是甲午战争的深远影响,排除D。26. 【加试题】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谷玉霖,来远舰炮手,1946年5月18日口述“致远”驶
27、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被日舰包围攻击了10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芝罘快邮(外商报刊),1894年10月1日报道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大东沟战况析,李鸿章1894年10月7日报告A. 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B. 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C. 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D. 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答案】C【解析】李鸿章的报告和谷玉霖的回忆均提到致远舰冲向吉野号战舰后沉没,说明这一事件比较客观真实,故C项正确;吉野号并没有沉默,故A项错误;表格中只有一处材料说明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不足以采信,
28、故B项错误;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只是外国报纸一方提及,不足以采信,故D项错误。27. “冲击反应”棋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B.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C. 八国联军侵华五四运动D. 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A、D错误;甲午战争促使国人民族意识觉醒,掀起戊戌变法运动,故B符合题意;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C错误。28. 【改编】某学生的论文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王朝战争等作为
29、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C. 革命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D. 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对决【答案】A【解析】从材料“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王朝战争等作为重要证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题干中提到以英、美、法、德四国代表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项错误;C项包含在A项之中;美国独立战争不符合D项。点睛:首先从材料“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王朝战争等作为重要证据”中找出共同点,然
30、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9. 近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都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了各自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列法律文献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不难判断出:实行的是民主共和政体,而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故,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的是,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1、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1875年宪法30.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下列说法体现这种“妥协”的是A. 参、众两院名额的安排B. 总统由选举产生的方式C. 立法、行政与司法之间的权力分配D. 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妥协”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据此分析选项,参、众两院名额的安排主要是协调大州与小州的关系,体现出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妥协”,故A正确,排除B、C、D。
32、31.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2月4日晚,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表声明,根据联邦法官裁决,全面暂停实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入境限制令,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式。这一事件说明A. 各州拥有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B. 法院拥有制衡元首的权力C. 美国总统无权签署入境限制令D. 美国的司法权高于行政权【答案】B【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是“美国国土安全部”“美国总统特朗普”“联邦法官”,无各州权利的阐释,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根据联邦法官裁决”“全面暂停实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入境限制令,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等信息可以得出法院拥有制衡美国总统的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制衡,而不是描
33、述其是否有权,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谁高于谁,故D项排除。32. 美国独立后,各州对外贸易政策因利害关系不同而显得十分混乱,各州强烈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这表明A. 美国此时并未实现真正的独立B. 经济发展需要强化中央权力C. 经济混乱导致各州间冲突不断D. 邦联结构造成美国经济落后【答案】B【解析】A不符合史实;“各州强烈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表明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各州要求强化中央权力,故B正确;材料无法显示“各州间冲突不断”“邦联
34、结构造成美国经济落后”,排除C、D。33. 观察下表,英国19世纪前期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英国英国经济各部门的收入分布(单位:万英镑)类别农林渔牧工矿建筑商业运输地产房租1688年19309905602501801年75505430405012201831年79501171059002200A. 殖民帝国的初创B. 光荣革命的发动C. 议会制度的改革D. 工业革命的开始【答案】C【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1688年到1831年的英国各部门的收入分布中,农业增长了4倍,工矿建筑、商业运输、地产房租增长了10倍左右,尤其是第二产业-工矿建筑增长幅度最大,联系所学知识以及材料时间可知,这些变化都是
35、工业革命的发生引起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势力增长,要求扩大政治权利,推动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故C正确;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688年光荣革命,1765年工业革命的开始,A、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34. 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这说明当时英国A. 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B. 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C.
36、 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D.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等信息可得出要限制国王的权利,并不是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中的引文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两难,在这两难之间,他们选择了妥协,采取保留国王,创立了一种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再结合材料中“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等信息可以得出君主立宪制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如何选择代议制,而不是阐释革命,故C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妥协,但并不是货么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故D项排除。35. 14-15世纪中叶,英国议会权力逐渐扩大,下
37、院的地位也在上升。期间充满着国王、下院、上院之间的合作和斗争。有时议会两院联合起来向国王夺权;有时国王又联合下院与上院作斗争;有时国王又与上院合作打击下院。这表明英国A. 国王居于权力中心地位B. 各派政治势力激烈角逐C. 专制政体转向立宪政体D. 政治民主传统历史悠久【答案】D【解析】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王、下院、上院之间的合作和斗争,而不是各派政治势力激烈角逐,B错误;14-15世纪英国就存在议会和国王权利的制约,对于限制专制统治、实行政治民主具有重要意义,说明政治民主传统历史悠久,D正确。36. 罗马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时,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
38、的法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切实可行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由此形成了万民法的概念。这反映了A. 万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B. 万民法出现于帝国时期C. 罗马公民范围不断扩大D. 万民法具有灵活性特征【答案】D【解析】材料讲述的是罗马外事裁判官在审理涉外案件时的灵活运用,导致万民法概念形成。材料没有万民法取代公民法的信息。所以A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万民法概念的形成是因为罗马法官的灵活通融,并非强调万民法出现的时间,所以B不符合题意。罗马公民仅指罗马本族人,是一个政治概念。材料没有关于罗马公民范围的信息,所以C不符合题意。材料提及万民法产生在审理涉外案件
39、时,既不按照公民法,也不按照异邦人的法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可见万民法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37. 罗马法是奴隶制国家时期的法律,但“在一个长达一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中,生成了商品生产社会第一个较完备的法律。显而易见,这样一个法律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完全不相吻合。是一种与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本质完全不同的法律。对于罗马社会,至少是对于罗马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来说,罗马法其实是一种完全异质的法律。是一种非社会本质的法律。(选自江平罗马法基础)下列能够解释这种现象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A. 罗马法学家对法律制度研究的贡献B. 罗马社会农商并行发展的双重经济C.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相互
40、结合的产物D. 罗马周边国家既有法律制度的影响【答案】B【解析】 “生成了商品生产社会第一个较完备的法律”“是一种与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本质完全不同的法律”,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是罗马社会农商并行发展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社会制度),故B正确;AD不是根本原因;C选项缺乏史实依据,排除。【名师点睛】“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即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方面的原因是根本原因。38.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与以选举为原则的现代民主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在雅典人的思想中,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析里,选举所代表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贵族或精英政治,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这一平等原则在
41、雅典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A.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B. 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C. 定期召开公民大会D. 全面推行陶片放逐法【答案】B【解析】解题围绕雅典民主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区别,答案应与现代民主的选举制相对应,同时体现平等原则,据此可知这一平等原则在雅典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故B项正确;A、D项都不是选举制,是民主监督机制,排除;C项仅仅是召开会议,现代民主政治也同样有这种形式,故不是区别,排除。39.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雅典公民大会讨论是否要派军队进攻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具体情况,公民大会最终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这说明古雅典公民大会A. 民主决
42、策机制名存实亡B. 财产等级制少数富裕公民绑控一切C.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决策水平低下D. 军国主义思想盛行【答案】C【解析】根据“公民大会最终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说明“民主决策机制名存实亡”错误,排除A;材料与“财产等级制”无关,排除B;根据“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具体情况,公民大会最终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决策水平低下,故C正确;D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弊端,抓住关键信息“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具体情况,公民大会最终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分析解
43、答。40. 有论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末的雅典民主政治,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在国内政策问题上退缩为背景,法庭占据了舞台的中心口该学者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雅典这一时期重要的民主原则是A. 轮番而治B. 法律至上C. 人民主权D. 司法独立【答案】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法庭占据了舞台的中心”,学生应该大胆分析,得出雅典法庭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地位的结论,据此即可得出法律至上的答案。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41. 官吏选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决形式程序罪
44、名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约40万约42万6000501抽签举手一审制怠慢神和蛊惑青年材料二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科目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1)据材料一,古代雅典公职人员的选拔有什么特点?并做简要评价。(2)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3)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答案】(1)特点:面向公民,抽签产生。评价:利: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积极性;有利于维护雅典民主政治。弊:选拔不具有广泛性;忽视了公职人员
45、的能力与品德(个人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特点:分科考试;分级筛选;注重考查儒家经典和诗赋文章;注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相同:都体现了公平性;都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参政积极性。不同:雅典:民主,不能保证公职人员的素质;维护奴隶主民主政治唐朝:专制,注重个人才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表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据材料一的表格可知,雅典民主的选举官员来源于公民,据“表决形式”可知是抽签方式产生;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有其积极的意义,即为广泛调动公民参政,一定程度维护雅典民主;局限性则是依据材料可知:在选举的范围上比较小;选举的方式上
46、的抽签,不利于人才的选拨;选举的性质上是原始直接民主,易产生权利的滥用。(2)本题考查学生依据表格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表格中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可知是分级筛选人才;同时表格中分为近士和明经可知以分科考试为主;据表格中的初试和二试都是考查儒家经典可知以儒家经典为依据;据三试可知是考查考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二者均体现了一定的公平,都有利于调动官员的积极性。不同的是雅典是古代希腊原始的直接民主,是一种民主制度,但是以抽签方式轮流坐庄,不利于官员素质的保证;唐朝时专制社会,但是利于官员人才素质的养成。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47、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和评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选官制度的特点42. 法律文献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材料二“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
48、法。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权利法案材料三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内容出自哪一法律文献?它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权利法案在哪些方面限制了国王的权利?这一法律文件出台后,英国逐步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3)材料二中,美国建立上图体制的法律文献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原则?【答案】(1)文献:十二铜表法。作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2)权利:法律、司法,财政(或征税),军事。体制:君主立宪制(3)文献: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原则。(4)相同点:君
49、主立宪制,或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同点:英王统而不治,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握有实权)【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中,古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其作用在于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仍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它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是平民的胜利,但它的目的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2)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50、”法律、司法方面限制国王的权利,“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财政(或征税)方面限制国王的权利,“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军事方面限制国王的权利。 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否定了君权神授,君主权力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而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3)结合所学知识,美国 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国会)、司法(法院)和行政(总统)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防止专制和独裁,维护了美国长期的政治稳定,充分体现
51、了三权分立的原则。(4)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和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或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但是两者的不同在于君主的权力不同:英王是国家象征,“统而不治”,无实权;德意志皇帝是实际的国家首脑,拥有广泛的实权。议会的权力不同:德意志帝国议会权力很小,对政府和皇帝没有监督权;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限制王权。内阁和议会的关系不同:英国内阁首相是由议会选出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对议会负责;德意志宰相是由皇帝任命度,对皇帝而不是对议会负责。43.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
52、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
53、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 【答案】(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2)创新: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互为补充、相互牵制。评价: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3)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从分封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等方面来分析。(1)本题考查西周与秦朝的政治制度,二者的“不变”是从最高统治者世袭角度来分析,其“变”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来考虑;第二问学生分别指出不变的原因是从血缘关系角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回答即可。(2)本题第一问学生从唐朝三省六部制中职能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来考虑;第二问注意从“权力的运作角度”答出该制度的作用。(3)本题学生首先从材料中“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概括;然后结合所学从秦、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来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