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向2 19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完善 研透高考洞察新动向【真题研磨】1.(2020江苏高考T16)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位他们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A.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 B.无产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 【名师点评】核心主干 情境载体 素养考查 解题关键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学术情境(1)时空观念: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高涨(2)历史解释:这里的“武器”不仅指的是工人阶
2、级手中的经济力量,还包括指导工人运动的科学思想;这里的“公认的力量”指的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材料中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得到武器,并且成为一种力量。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必定会取得胜利,故选C【创新迁移】1848年后,在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影响下,欧洲爆发了多次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不得不给予工人阶级更多的民主权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工人革命运动()A.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进程 B.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C.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 D.推动了巴黎公社的爆发 A
3、从材料可知,为了减少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资本主义国家被迫进行政治改革,给工人一定的民主权利,故体现出工人的武装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给予工人一定的民主权利,不能体现出工人阶级用和平的方式取得国家政权,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给予工人一定民主权利,没有涉及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C;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双重作用下爆发的,而材料体现的是由于工人武装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被迫给予工人一定的民主权利,没有体现出具体是哪一个国家,故与巴黎公社的爆发无关,排除D。2.(2020全国
4、卷T34)19世纪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继任,支持俾斯麦的政党联盟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失败,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国()A.议会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B.皇帝个人权力强大 C.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D.分权制衡体制成熟【名师点评】核心主干 命题陷阱 素养考查 解题关键 19世纪末 德国君主 立宪制的 保守性 “表面迷惑”陷阱:从材料表面看德国议会民主机制完善,但实际上帝国议会权力很小,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限制,对政府几乎没有任何监督权,A错误(1)时空观念: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历史解释:19世纪末的德意志帝国,君主是实,立宪为虚。无论是政党联盟
5、的选举失败,还是俾斯麦辞职,都与皇帝的好恶直接相关 由材料信息可知俾斯麦因与新皇帝意见不同被迫辞职,结合德国宰相、议会对皇帝负责的特点,可知德国的权力中心在皇帝,故选B【阅卷点拨】1.解题攻略:上述两题都涉及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欧美政治文明的曲折发展,一方面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到实践,一种新的政治文明出现于欧洲。(1)2020江苏高考T16,考查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前景。(2)2020全国卷T34,考查的是德国君主立宪政治的特点与实质,这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2.易错警示:
6、(1)2020江苏高考T16,材料说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中的胜利,不是说缺乏理论指导,B错误。(2)2020全国卷T34,19世纪末的德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谈不上分权制衡体制的成熟,D错误。【提能增分超重点】【时空体系】19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 【核心要素】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2.德意志帝国宪法 3.从权力政治到权利政治【易错点拨】1.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特点的认识(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其颁布标志着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2)法国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共和制的巩固。2.对于马克思主义与巴黎公社爆发的关系认识模糊 巴黎公
7、社不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但在客观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限时(15分钟 4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自1873年起,法国国民议会讨论制定宪法,“共和国”一词仅出现在关于总统选举方式的条款中:“共和国总统应由参众两院选出。”这表明,当时法国()A.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薄弱 B.以迂回的方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倡导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 D.仿效美国实行了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考场练兵提升考试力 B 法国历史上长期实行君主制,国内保守派势力十分强大,“共和国”一词出现次数少主要是为了减少阻力,但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应
8、由参众两院选出”,实际上仍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共和制,故选B;19世纪中期法国工业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不缺乏实行共和制的基础,排除A;总统的选举方式与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无直接关联,排除C;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排除D。2.这部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下列表述属于这部宪法的内容且说法正确的是()A.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B.规定议会采用两院制,众议院有权
9、否定参议院通过的法律 C.规定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 D.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D 从材料中议员既有“温和的君主派”,又有“温和的共和派”,宪法确立的是“共和国”,可知这部宪法是1875年以一票优势确立共和制度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结合这部宪法内容,可知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故选D;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排除A;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法案,排除B;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排除C。3.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在讨论
10、军费预算议案时,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预算议案未获通过。同年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于1862年9月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这一斗争反映出()A.德意志帝国具有一定的民主形式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国家主导权 C.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 D.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 B 材料“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新选出的议会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说明了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围绕“国家主导权”进行争夺,故选B;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普鲁士
11、与奥地利的关系,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普鲁士邦内的争夺,而不是普鲁士与其他各邦之间的争斗,排除D。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对皇帝任命的宰相及政府的法案与政策表示反对或支持,而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这些规定()A.使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 B.使资产阶级无法参与民主进程 C.严重削弱代议制机构立法权限 D.体现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A 材料说明帝国议会“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说明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故选A;帝国议会有一定权力,说明资产阶级有机会参与民主进程,排除B;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关系,没有涉及帝国议会的立法权限,排除C;材料未涉及德
12、意志的对外侵略扩张,没有体现军国主义色彩,排除D。5.1844年,正义者同盟吸收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宣称人类的爱是消除贫富之间矛盾的手段,号召相互谅解,用和平方法建立同志式的劳动组织。由此可知,这()A.标志着共产主义者同盟形成 B.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增强 C.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 D.表明社会主义得到初步实践 C 材料“用和平方法建立同志式的劳动组织”,否定暴力革命,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故选C;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并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排除D。6.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社会把国
13、家政权重新收回”“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是“人民群众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此观点意在强调()A.巴黎人民民主意识已觉醒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公社建立了工农联盟政权 D.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 D 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表明要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故选D。7.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后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成立,它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这反映出德国工人运动()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B.继承了巴
14、黎公社的革命原则 C.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D.引领着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的,并且在19世纪后期,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迅速,资本主义力量增长,而此时期德国的无产阶级“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来争取自身的利益,故选A;巴黎公社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而题干中的德国无产阶级则是“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二者的手段并不相同,排除B;题干中德国无产阶级“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来争取自身的利益,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符,排除C;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15、主义国家,它引领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潮流,排除D。8.列宁在1899 年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这一观点()A.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实际 B.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C.预示了俄国革命爆发的可能性 D.指明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方向 C 1899年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一方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为各国革命提供了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强调俄国国情尽管与马克思阐述的革命产生条件不同,但并不影响俄国革命的发生,俄国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生搬硬套,故选C。二、非选择题
16、 9.(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也就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 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
17、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选自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选自1917年列宁四月提纲 材料三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选自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无产阶级政权应该从哪些方面对所
18、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干涉。(不得照抄原文,4分)(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俄与新中国在践行材料一主张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6分)(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苏两国实践的认识。这对当前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启示?(6分)【解析】第(1)题通过阅读材料一,可以从生产资料方面、社会生产方面、社会文教方面概括实行强制性干涉的方面。第(2)题第一问不同之处,由材料二“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可得苏俄全部实行没收政策;由材料三“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
19、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可得新中国没收的是外国特权和官僚资本,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保护民族资本,推行新民主主义经 济。第二问原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后的苏俄政权对帝国主义资本必然进行没收;新中国建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所以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政策。第(3)题第一问认识,中国和苏俄采取不同的政策是由本国具体国情决定的,各国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第二问启示,本题较为开放,言之有理即
20、可。答案:(1)生产资料方面:基本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税收、资产阶级财产、交通等公共设施及社会财富收为国有,涉及国家命脉的金融收为国有;社会生产方面:按照国家总计划进行工农业生产,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社会文教方面:实行儿童免费教育,教育为生产服务,禁止使用童工。(4分)(2)不同:苏俄全部实行没收政策。新中国只对外国特权和官僚资本没收;保护民族资本;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推行新民主主义经济。(2分)原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后的苏俄政权对帝国主义资本必然进行没收;新中国建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所以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政
21、策。(4分)(3)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道理;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3分,意思相近亦可)启示:不忘初心,坚守共产主义信念;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中国梦。(3分,意思相近亦可)限时(20分钟 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生性犹豫,遇事很难作出决断。内阁大臣遇事时,往往先由主要大臣聚会商讨,形成一致看法后再在女王召集的内阁会议上提交女王批准。这一议事流程()A.表明国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
22、法律框架 C.实质是内阁与国王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 D.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逐步形成 专题特训提升考试力 D 题干“内阁大臣遇事时,往往先由主要大臣聚会商讨,形成一致看法后再在女王召集的内阁会议上提交女王批准”反映当时在内阁与女王的关系中,内阁主导处理国家大事,故选D;题干反映在英国女王遇事很难作出决断的情况下由内阁大臣商议,说明英国女王还具有行政权,排除A;1689年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法律框架,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内阁与英国女王达成一种政治合作与默契,并未体现权力斗争激烈,排除C。2.19世纪以来英国多次进行议会改革,其中1832年改革使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1867年改革
23、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A.逐渐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最终完成了议会改革的目标 C.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演变相适应 D.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C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农业工人先后不同程度地扩大或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利,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英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有关,换言之,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是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演变相适应的,故选C。3.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民主政体是动乱和争论的图景,同个人安全或财产权不相容共和政体就不同了,它能保证我们正
24、在寻求的矫正工作。”这表明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A.摒弃代议制民主政治 B.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C.倡导联邦制中央集权 D.维护有产者群体利益 D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民主政体“同个人安全或财产权不相容”,而共和政体“能保证我们正在寻求的矫正工作”,说明1787年宪法可以维护有产者的利益,故选D;不论是“民主政体”还是“共和政体”,都属于西方代议制的范畴,排除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共和政体可以保护个人安全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没有涉及权力的制约平衡的相关内容,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的联邦制原则是指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而题干主要涉及“民主政体”与“共和政体”的区别,排除C。
25、4.马克思在阐述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时,曾提到: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按照共同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由此可知,马克思旨在()A.通过国家手段促进社会公平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A 根据“按照共同的计划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以及“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可知,马克思构想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故选A。5.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两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
26、,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A.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 B.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C.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D.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 D 由材料“选民无财产限制”和“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可知,巴黎公社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践行了无产阶级的民主原则,故选D;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权,排除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排除B;巴黎公社时期没有形成工农联盟,排除C。6.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
27、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该段材料中 内容应该是()A.新型的工厂制度产生 B.血腥圈地立法的推行 C.农村经济的不断凋敝 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A 根据材料“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可知其指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使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故选A;圈地立法只是促使农民离开土地,并未使“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排除B;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排除C;“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反映的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并非原因,排除D。7.下表为某学者对1835年英国不同地区的动力使用情况统计。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A.蒸汽动力在各地
28、占优势 B.棉纺织业发展极不均衡 C.能源革命推动均衡发展 D.动力替代趋势不可逆转 地区 工厂数量 蒸汽动力(马力)水动力(马力)北部地区 934 26 513 6 094 苏格兰 125 3 200 2 480 密德兰地区 54 438 约1 200 总数 1 113 30 151 约9 774 D 从材料数据可知,蒸汽动力的使用总数量远远高于水动力,说明动力替代趋势不可逆转,故选D;从材料数据可知,蒸汽动力在密德兰地区不占优势,排除A;材料并没有信息显示该项统计是针对棉纺织业,无法看出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从材料数据可知,各地发展并不均衡,排除C。8.1887年,英国某杂志刊登了一
29、则肥皂广告。在广告中:一箱肥皂冲上海滩,一名黑人女性握着一块肥皂。广告标题是“文明的诞生”;广告底部写着:“肥皂消耗是衡量财富、文明、健康、人之纯洁的标准。”这则广告可以用来说明()A.英国工业品主要销往非洲市场 B.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C.欧洲工业文明开始在非洲传播 D.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 根据材料“肥皂消耗是衡量财富、文明、健康、人之纯洁的标准”可知厂商将肥皂与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故选D;由题干时间可知,当时英国已是“世界工厂”,工业品销往全世界,“主要销往非洲市场”说法错误,排除A;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是在“1887年”之前,排除B;欧洲工业文明
30、开始在非洲传播的时间与材料所述时间“1887年”不符,排除C。9.阅读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百万富翁数量统计表:(数据来源: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A.重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 B.财富集中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C.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 D.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 时间 数量 财富来源 占有社会总财富(%)1861年前 仅有几人 主要是大农场主 3.6%1892年 4 047人 财富继承(34 人),其他多集 中于制造业、商业、铁路业 9.6%D 表格表明到1892年,社会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这是垄断产生的结果,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从18
31、61年到189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产生并不断发展,故选D;重工业成为美国工业主导部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引发了财富集中,排除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10.(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工业化以前,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扩展型家庭体积庞大,成员聚集在一起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在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逐渐发展,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业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市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家庭生活的节奏
32、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中搬出来,自立门户。摘编自唐思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 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家庭首先面对的是国家的冲击,在竞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趋新者主张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同时,一些对万国纷争的现实世界不满的读书人,转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理想世界,在此新秩序中取消家庭,进而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摘编自
33、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中国家庭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13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变化,据材料一“扩展型家庭体积庞大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得出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据材料一“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得出核心家庭数量增多;据材料一“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得出家庭经常迁移;据材料一“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中搬出来,自立门户”,得出家庭观念变化。第二问原因,据材料一“在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逐渐发展”,得出工
34、业革命对家庭关系的冲击;据材料一“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重视”并结合所学 知识,得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自由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据材料一“工业 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市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得出工人工作岗位的变动,城市化的影响。第(2)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二“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得出呈现多元变动;据材料二“在竞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得出受社会舆论影响;据材料二“趋新者主张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得出家庭观念淡化;据材料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理想世界,在此新秩序中取消家庭,进而由公产
35、、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得出家庭和爱国思想相结合。第二问影响,据材料二“趋新者主张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使民族意识的觉醒;据材料二“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得出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据材料二“一些对万国纷争的现实世界不满的读书人,转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理想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及有利于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据材料二“在此新秩序中取消家庭,进而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得出冲击了旧有家庭结构与家庭观念。答案:(1)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核心家庭数量增多;家庭经常迁移;家庭观念变化。(3分,任答三点即可)原因:工业革命对家庭关系的冲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自由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工人工作岗位的变动,城市化的影响。(7分,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呈现多元变动;受社会舆论影响;家庭观念淡化;家庭和爱国思想相结合。(6分,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促使民族意识的觉醒;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有利于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冲击旧有家庭结构与家庭观念。(7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