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677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四 课题3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题39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程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思维引领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有何进步意义?它为什么不能指引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素养点拨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分析三民

2、主义提出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了解其在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地位。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阶级属性,从而理解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爱国心的驱使和民族责任感,使孙中山从一个改良派变成革命派、又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孙中山的思想转变和行动实践。4.重点考查新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民生的内涵变化和各自的实践成果,立足唯物史观和阶级本质认清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立足家国情怀认识当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权、民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比分析一成一败的原因。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历史背景:(1)19世纪末20

3、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3)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2.主要内容:(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含义:暴力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3.三民主义的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积极: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4、成为鼓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2)局限: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同北洋军阀所进行的斗争多以失败告终。(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新希望。(3)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提出: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3.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1)在民族主义方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3)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

5、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4.意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这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1.“平均地权”“平分土地”(1)“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2)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2.“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非倾向社会主义(1)“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2)“节制资本”的目

6、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二者的出发点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民生问题。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思维引领如何辩证看待毛泽东思想?素养点拨1.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毛泽东思想及其发展历程,结合时代特征认识促使毛泽东思想不断走向成熟的因素。2.立足家国情怀,考查毛泽东思想对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认识毛泽东及其思想对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贡献。二、毛泽东思想1.背景:(1)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2)资产阶级改良的方法及革命的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3)十月革命的影

7、响: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线光明,“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2.发展历程:时期阶段理论文献主要理论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萌芽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忠实的同盟军,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井冈山时期形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战争时期成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如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新发展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正确处理工

8、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等3.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特点、阶段和内涵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农村包围城市是我国特殊的民主革命道路,而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具体实践方式。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简言之,用割据的方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正确思

9、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因此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思维引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都有哪些?素养点拨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阶段实践相结合而取得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2.用唯物史观的素养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结合家国情怀素养,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理解理论创新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结

10、合时代背景比较各大理论成果的侧重点和内在的一致性。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一)邓小平理论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错误思想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仍坚持“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2)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4)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2.过程:阶段时间内容明确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系统概括19

11、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走向成熟1992年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工作是非标准形成体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3.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着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2)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发挥着指导作用。(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

12、的新问题。2.内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作用与地位:(1)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三)科学发展观1.背景:2002年胡锦涛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新的时代要求。2.内容: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3.意义: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

13、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中共十八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不是同一概念。(2)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除邓小平理论外,还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辩证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邓小平理论侧重于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侧重于党的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代表最广大人

14、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探究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三民主义材料一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思维交互:(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提示: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或答: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材料二1923年1月,孙中山说: “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

15、,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孙中山全集思维交互:(2)概括材料二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并分析这一认识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提示:认识:争取民族自决,实现国家独立。影响:有助于三民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促进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2.毛泽东思想材料一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毛泽东

16、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一,概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提示:分清敌友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首要问题。材料二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思维交互:(2)毛泽东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其成效如何?提示:观点:贫农是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实践:在农村发动武装

17、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成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1)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要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2)在民权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

18、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3)在民生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只有“平均地权”的纲领;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4)在提出的历史背景方面:旧三民主义是在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的背景下提出的,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新三民主义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愿望的背景下提出的。2.联系:新旧三民主义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民权主义为核心,都以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和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其中

19、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二、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角度一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民主义1.(2018全国卷T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

20、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解析】选C。题干叙述突出强调的是党的领导问题,没有涉及革命道路,A错误;孙中山反思党的组织方法,建议学习苏俄,C正确;以孙中山的阶级立场,不可能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B错误;反封建的目标一直是孙中山坚持的,D错误。角度二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毛泽东思想2.(2019全国卷T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

21、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解析】选C。1940年初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即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应联合资产阶级完成这一革命任务。中国革命的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故C正确。3.(2017天津高考T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

22、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析】选D。由题干关键信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等可知这段话应该出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符合题意,故选D。A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B论联合政府发表于1945年,C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均可排除。4.(2017北京高考T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

23、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解析】选B。材料没有具体阐明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A排除。材料中,毛泽东阐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的必要性,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C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实行土地革命,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与材料意思不符。材料描述的是“国民革命”,而D是说“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备考策略】本部分内容属于高

24、考冷点,考查较少。注重考查毛泽东思想如何走向成熟并进一步发展。通过孙中山的讲话考查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等。1.“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解析】选C。分析材料,孙中山认为“民族革命”只能推翻清朝政府,却无法铲除君主专制政体。要想使革命成功,必须把“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紧密地结合起来,而“政治革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选C。2.“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

25、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A.分清敌我与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B.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C.该学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D.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文章,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D正确。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建设问题,A错误;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理论,与新民

26、主主义革命学说无关,B错误;材料不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C错误。3.20世纪初,对欧美社会认真作过考察的孙中山认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这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他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这表明孙中山认识到()A.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B.工农劳苦大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C.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D.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解析】选C。孙中山认识到革命不仅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还要解决民生问题,由此提出了“社会革命”。这表明孙中山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要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才能避免欧美的弊端,故C正确;孙中山并不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故A错

27、误;材料信息不是说明民主革命的主力军问题,故B错误;孙中山未批判西方民主共和政体,故D错误。4.据统计,孙中山全集十一卷本中,谈话及答记者问多达242篇,对报馆杂志致函或题词十数篇。孙中山集外集中有演说、致词或谈话374篇,对报纸杂志的题词有10余篇。这主要说明()A.孙中山掌握时代话语权B.舆论宣传助力民主革命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大众传媒趋向近代转型【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的谈话及答记者问、对报馆杂志致函或题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质上是孙中山利用报馆杂志来宣传其民主革命思想,故B正确;孙中山掌握时代话语权的说法错误,排除A;民主共和观念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体现不

28、出,排除C;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大众传媒的近代化,故D错误。【备选习题】1.孙中山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为避免“第二次革命”而倡导“社会革命”,他提出了()A.民生主义 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解析】选A。材料强调孙中山针对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贫富不均而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了民生主义,想通过辛亥革命一次性的解决这些问题,避免再次革命。2.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及派别对李鸿章评价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物、派别评价谭嗣同办洋务至精

29、至当,惜晚节不终光绪皇帝赐与“文忠”谥号,赞其“平发剿捻”“削平巨寇,光复中兴”,尤其称誉其在庚子事变中,通过外交斡旋,力保清廷不灭的功绩革命派称其汉奸,认为其仅能为满洲朝廷保其私产,而不能为国扩其利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翦伯赞(1945年前后)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代言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代言人摘编自高波李鸿章形象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影响评价李鸿章的因素进行阐释。【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路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取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影响评价李鸿章的因素分别进行阐释,主要从阶级立场、目的、历史价值观、史学方法、个人经历等角度分析。如,谭嗣同作

30、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基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在经济方面肯定李鸿章,在政治方面却否定了李鸿章,以推动维新变法;光绪皇帝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表彰李鸿章对于清政府的贡献;资产阶级革命派基于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治的需要,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出发认为李鸿章是汉奸,以推动辛亥革命;翦伯赞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以阶级斗争为理论基础,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独裁和卖国统治,认为李鸿章是反动派的代表人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等。答案:示例:谭嗣同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基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在经济方面肯定李鸿章,在政治方面却否定了李鸿章,以推动维新变法。光绪皇帝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表彰李鸿章对于清政府的贡献。资产阶级革命派基于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治的需要,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出发认为李鸿章是汉奸,以推动辛亥革命。翦伯赞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以阶级斗争为理论基础,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独裁和卖国统治,认为李鸿章是反动派的代表人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总之,影响评价李鸿章的因素有时代潮流、阶级立场、历史价值观、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个人的经历等。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