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789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5月高考冲刺卷2文综历史试卷24.据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国与国间种种来往,仍多少遵守着周公所定封建制度下的一切礼文来维系。此种礼文,在当时乃为霸业所屏(凭)。这表明当时A.周礼具有国与国交往公法的性质 B.周礼对诸侯国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C.周礼已沦为各国玩弄权术的工具 D.尊崇周礼是诸侯国称霸的决定因素【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据材料“国与国间种种来往,仍多少遵守着周公所定封建制度下的一切礼文来维系”,可知周礼具有国与国交往公法的性质,故A项正确;据“仍多少”一词,可知周礼对诸侯国的约束力降低,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周礼已沦为各国玩弄权术的工

2、具,故C项错误;据材料“此种礼文,在当时乃为霸业所屏(凭)”可知周礼是诸侯国霸业的凭证,而不是决定因素,故D项错误。【答案】A25.西晋时,一些佛教高僧主动与名士交游并模仿他们的言谈和情趣,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高僧与名士的互动A.改变了西晋的宗教政策 B.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C.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 D.促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考点】宋明理学;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解析】高僧与名士的互动,不会直接导致宗教政策的改变,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地位,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与材料“名士也乐于与高僧

3、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不符,故C此项错误;材料“一些佛教高僧主动与名士交游并模仿他们的言谈和情趣,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可知高僧与名士的互动,促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故D项正确。【答案】D26.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解析】材料只说到出现大量的才子、才女,但并未比较他们的艺术成就,故A项错

4、误;材料没有比较男女社会地位,故B项错误;“才子、才女,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可看出在地域分布上,他们主要出自南方,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繁荣,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因此反映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文抑武”,故D项错误。【答案】C27.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农业

5、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可知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只能说明农户重视商业利润,但不能说拜金,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出现雇佣劳动,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一生产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28.1844年,大臣耆英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这表明耆英主张A.对外妥协以换取和平局面 B.全面学习西方国家外交礼仪C.废除天朝上国的外交规制 D.对外交往应变革“夷夏”礼仪【考点

6、】新思想的萌发【解析】据材料“1844年”“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等可知,耆英主张用妥协的方式应对列强侵略,此时鸦片战争已结束,不会涉及“换取和平”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全面学习西方的外交礼仪,故B项错误;据材料“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可知,耆英主张“换形”而不是废除,故C项错误;据材料“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可知,耆英主张变革“夷夏”礼仪,故D项正确。【答案】D29.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

7、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 B.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C.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 D.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材料没有涉及采用何种译书策略,故A项错误;据时间“1895年”可知,此时清政府并没有改革教育制度,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可知,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国传教势力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C30.下表为中央苏区对商人按资本额划分等级,征收商业所得税的税率表。表中1932年前后数据的变

8、化反映了资本额(元)1931年12月后税率(%)1932年7月后税率(%)101免6200264002.5710003.5950006.5121000081310000018.523A.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城市转移 B.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日益艰难C.中央苏区税收主要来自大商人 D.中央苏区经济政策一度“左”倾【考点】国共十年对峙【解析】据税率表中,1932年前后数据的变化,只能得出苏区政府向商人征收重税,无法得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且A项与史实不符,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根据地发展状况的其他数据与信息,因此不能反映根据地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仅

9、仅是商业所得税的税率表,不能反映苏区整体税收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1932年前后,商业所得税税率的变化,可知苏区对商人征收重税,增加商人的财税负担,进而反映苏区经济政策一度出现“左”倾,故D项正确。【答案】D31.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自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凤阳县小岗村首创包干到户,皖东、合肥、芜湖等地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的一些社队采取了类似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表明A.包干到户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B.农村放弃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C.当时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D.分散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

10、解析】“凤阳县小岗村首创包干到户,皖东等地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四川等省的一些社队采取了类似做法”不能得出A项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凤阳县小岗村首创包干到户,皖东、合肥、芜湖等地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的一些社队采取了类似做法”可知各地农村部分地区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不能表明农村放弃了集体经济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自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可知农村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表明当时社会环境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我国农业发展方向是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相结合,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32.英国政

11、治制度史中写到:“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是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这是因为改革A.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 B.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C.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 D.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据材料“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是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可知,没有改变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故A项错误;垄断帝国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知1832年还未出现垄断帝国,故项错误;1689年光荣革命后,议会已成为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直至19世

12、纪70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和地位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故项错误;年议会改革制定新的议会选举规则,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故项正确。【答案】D33.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A.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C.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据材料“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可知,俾斯麦期望通过发挥帝国议会的作用,从而达到完善德国民主政治的目的,故A项正

13、确;据“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可知,帝国议会权力的巩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皇的政治权威,故B项错误;据材料“巩固帝国议会”可以看出,德国已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据材料“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可知巩固帝国议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宰相的权力,从而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A34.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这表明当时苏联A.放弃了意识形态的纷争 B.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C.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

14、境 D.首创了国际合作机制【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纷争,且美苏冷战时期,一直存在意识形态纷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故项错误;据材料“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可知苏联的发展得益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帮助,表明苏联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故项正确;苏联与欧美国家的合作不能说成首创,故D项错误。【答案】C35.关于冷战起因的研究,有人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该观点A.表明了冷战源于西欧国家的主导 B.反映了英国等西欧国家对冷战的推动C.揭示

15、了美苏失去对冷战的控制权 D.说明了西欧与美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材料观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冷战的出现与西欧有关,但不能表明冷战是西欧主导的,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可知英国等西欧国家推动了冷战的发生,故B项正确;材料观点是讨论冷战的起因,而不是冷战的控制权,故C项错误;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不能说明双方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故D项错误。【答案】B40.(25分)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

16、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

17、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据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0分)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

18、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据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15分)【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罗马法;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1)从立法方面,据材料一“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礼以导民,

19、定律以绳顽”得出援礼入法,德主刑辅;据材料一“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得出立法重视人伦纲常;据材料一“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得出法律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从司法方面,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得出以法作为治国安邦的工具;据材料一“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得出遵循援法断罪,罪刑法定的原则;据材料一“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得出公正执法,注

20、重诚信,维护法律权威;据材料一“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得出将“法”“理”“情”结合,扩大法律的社会影响。 (2)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二“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得出罗马法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理念;据材料二“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得出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据材料二“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得出重私法轻公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

21、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得出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据材料一“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材料二“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得出思想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结合所学还可得出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等。【答案】(1)特点:立法方面: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司法方面:将法律作为治国

22、安邦工具;援法断罪、罪刑法定;公正执法、诚信之法,维护法律权威;将“法”“理”“情”结合,扩大法律的社会影响。(10分) (2)不同: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6分) 原因: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 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 思想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9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1 各国(地区)出境游客人数占人口比例比较(2014年)图2

23、 我国出境游客人数及增速读图1、图2,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准确运用相关材料进行说明。)【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观察分析图1、图2得出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即可。如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人数将会进一步增加,首先观察分析图1、图2得出会出现增长的趋势,然后结合所学可从政策、经济、社会、人们思想观念以及旅游对经济的作用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如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增速会逐渐放缓,首先观察分析图1、图2得出会出现放缓的趋势,然后结合所学从经济状

24、况、成本、旅游诉求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答案】示例1:如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人数将会进一步增加;(2分) 说明:2014年,美、俄、日、韩等发达国家出境游客人数占人口比例约占20%,我国不足10%,出境旅游还有较大发展空间;1994年至于2014年,我国出境游客人数几乎逐年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在不深化,对外开放力度逐步加大,为出境旅游提供了政策依据;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出境旅游提供了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观念更加开放,出境旅游需求增加;发展旅游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等。(10分) (“示例”

25、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2: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增速会逐渐放缓。(2分) 说明:20世纪初,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境旅游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2004年后出我国境旅游增速大大放缓,2011年至今,我国境旅游增速甚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出境旅游费用相对较高,不少中低收入家庭还难以达到;随着大量人口出境旅游后,出境旅游的诉求会相对降低等。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4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由政府官员、科学家和实业界人士组成的所谓“精英层”推动了美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环保改革

26、运动热潮。西奥多罗斯福任纽约州州长时,就在“致全国水利大会的信”中提出:由联邦政府领导和资助发展美国西部的水利事业。”他认为,“保护自然资源是一个更为重大问题的一部分,它确保联邦安全与永存”。资源保护不仅意味着保存,而且应对自然资源实行科学管理,组织综合利用和保护。罗斯福上任后 ,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纽兹兰法案,负责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土地开垦事宜。1905年通过立法设立林业局,并任命平肖为局长以领导资源保护运动的重任。从1905年到罗斯福卸任,共发布30多项行政命令新建和扩建国有森林, 使国有森林面积增加3倍多,达1.5亿英亩 ,国有森林数目增至194个。通过法令新建5个国家公园

27、 ,面积达 2735英亩。1906年6月,敦促国会通过国家纪念地法 ,根据该法令,罗斯福在离任前三年时间里创立了81个国家纪念地。(摘编自滕海键略论美国现代史上三次环保运动等)(1)根据材料概括西奥多罗斯福环保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奥多罗斯福环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7分)【考点】美国罗斯福新政【解析】(1)据材料“由联邦政府领导和资助发展美国西部的水利事业”得出利用联邦政府的权力干预经济活动;据材料“由政府官员、科学家和实业界人士组成的所谓精英层推动了美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环保改革运动热潮”“并任命平肖为局长以领导资源保护运动的重任”等得出依靠科学家和专业人士

28、来制定和实施资源保护政策;据材料“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纽兹兰法案”得出加强环保立法;据材料“资源保护不仅意味着保存,而且应对自然资源实行科学管理,组织综合利用和保护”得出强调可持续发展;据材料“使国有森林面积增加3倍多,达15亿英亩,国有森林数目增至194个。通过法令新建5个国家公园 ,面积达 2735英亩”得出扩大公共土地面积。 (2)据材料“由政府官员、科学家和实业界人士组成的所谓精英层推动了美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环保改革运动热潮”得出奠定了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政策的基础;据材料“由联邦政府领导和资助发展美国西部的水利事业”得出推动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据材料“资源保护

29、不仅意味着保存,而且应对自然资源实行科学管理,组织综合利用和保护”得出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从而奠定了20世纪美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答案】(1)特点:利用联邦政府的权力干预经济活动;依靠科学家和专业人士来制定和实施资源保护政策;加强环保立法;强调可持续发展(或者强调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扩大了公共土地的面积。(任意4点,每点2分,共8分) (2)影响:奠定了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政策的基础;(2分)推动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2分)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从而奠定了20世纪美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3分)46.(15分)【近代社

30、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刊词中提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接着又发表新民说系列文章,提出“国也者,积民而成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有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对改革内政,“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对消除外患,“今天下莫不忧外患矣!必其使吾四万万人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与彼相埒(lie,相等),则外自不能为患”,“民之强弱则国之强弱”。他提倡“国民性改造”应该“博采西方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还参照西方

31、资产阶级学说,构建了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宗旨的“新民思想”体系,倡导树立国民公德意识和国家观念、培育爱国精神,以及自尊、上进、毅力等国民道德建设等观念。该理论触及到了现代化问题的核心人的现代化问题。(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等)(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思想”的主要观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体系。(9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解析】(1)据材料“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有能立者”得出国民素质在争取国家富强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提高国民素养;据材料“对改革内政,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对消

32、除外患,今天下莫不忧外患矣!必其使吾四万万人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与彼相埒(lie,相等),则外自不能为患”得出培养高素质的国民是推行民主制度和消除外患的根本;据材料“博采西方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还参照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构建了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宗旨的新民思想体系,倡导树立国民公德意识和国家观念、培育爱国精神,以及自尊、上进、毅力等国民道德建设等观念”得出主张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资产阶级学说等思想改造国民性。 (2)据材料“1902年”“对改革内政,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对消除外患,今天下莫不忧外患矣!必其使吾四万万人之民

33、德、民智、民力,皆可与彼相埒(lie,相等),则外自不能为患”“该理论触及到了现代化问题的核心人的现代化问题”等材料得出梁启超从人的现代化层面反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是实现民主政治、消除外患和国家富强的根本;据材料“倡导树立国民公德意识和国家观念、培育爱国精神,以及自尊、上进、毅力等国民道德建设等观念”得出倡导树立近代国民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国民;结合所学得出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当时的国民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答案】(1)观点:国民素质的高低在争取国家富强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提高国民素养;培养高素质的国民是推行民主制度和消除外患的根本;主张以西方资产

34、阶级的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思想和精神改造国民性。(6分) (2)简评:梁启超从人的现代化层面反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是实现民主政治、消除外患和国家富强的根本;倡导树立近代国民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国民;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当时的国民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9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当俄国作家扎米亚金在1920年撰写他的小说我们时,他想象了一座城市,经历了200年的世界大战而幸存下来。这座名叫“联合国”的城市,被“大恩主”及其卫兵统治着,致力于给每个人带来幸福。他们下令说,个性妨碍了全体人民福祉的实现,个人需求和情感

35、必须服从理性,而他们垄断着理性的阐释。小说主人公曾短暂地梦想过拥有私人化的爱情和个人思想自由,但他很快被指控为有病。“我们”压倒了“我”。他有意极度夸张的描绘那个社会,随着总体战和革命让国家权力不断增加,国家权力以此前时代做梦也想不到的程度压倒个体。西方也是如此,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威尔逊曾经希望的民主制度的胜利。民族主义激情已被激起,对一些战争老兵和政治领导人来说,它是黩武精神和暴力的一次预演。强化本国力量和荣光的需要是它的正当理由,战后是按照黩武的、威权的模式重塑他们的国家,检验这些新技术和新信仰的时间。(据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1)作家扎米亚金在小说我们中表达了哪些政治诉求?结合所

36、学知识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7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战后世界局势逐渐向黩武方向演变?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认识。(8分)【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解析】(1)第一小问诉求,据材料“他想象了一座城市,经历了200年的世界大战而幸存下来。这座名叫联合国的城市,被大恩主及其卫兵统治着,致力于给每个人带来幸福”得出成立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据材料“随着总体战和革命让国家权力不断增加,国家权力以此前时代做梦也想不到的程度压倒个体”得出反对国家权力干涉个人自由;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当俄国作家扎米亚金在1920年撰写他的小说我们时”结合所学,可推知“一战”结

37、束,国际趋势趋于和平;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强化国家力量,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据材料“他有意极度夸张的描绘那个社会,随着总体战和革命让国家权力不断增加,国家权力以此前时代做梦也想不到的程度压倒个体”得出国家权力的增强;据材料“民族主义激情已被激起,对一些战争老兵和政治领导人来说,它是黩武精神和暴力的一次预演”得出民族主义情绪;“强化本国力量和荣光的需要是它的正当理由,战后是按照黩武的、威权的模式重塑他们的国家,检验这些新技术和新信仰的时间”得出军国主义传统;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得出列强矛盾的激化;国际联盟的内在缺陷等。【答案】(1)诉求:成立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国家权力干涉个人

38、自由。(3分) 背景:“一战”结束,国际趋势趋于和平;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强化国家力量,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分) (2)因素:民族主义情绪;军国主义传统;国家权力的增强;列强矛盾的激化;国际联盟的内在缺陷;科学技术的进步等。(6分) 认识:帝国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战争之源;狭隘民族主义助长了世界战争爆发。(2分)48.(15分)【中外历史上的人物评说】材料 彼得大帝(16721725年)在位期间建立了大约240家手工工场,比过去增加了10倍;出现了第一张印刷报纸、第一批技术学校、第一批公共剧院、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俄国历史学家认为:“我们国家的全部线头在彼得手中扎成了一个结,不管我们面向何方

39、,到处都能遇上这个巨人,他把自己长长的身影投向我们的全部历史,使我们看不清古老的过去”但又抱怨他过分迷恋西方文化,认为“俄罗斯迅速地赶上了欧洲,并在许多方面走在前面,但在主要的社会发展方面,俄罗斯却原地踏步”。彼得引进了西方的许多东西,但却把西方文化的内核精华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代议制的政治制度拒之门外。没有像某些西欧国家那样确立起“社会本位”的模式,而是确立了“国家本位”的模式。过去某些社会阶层所拥有的权利被剥夺,从而使俄国远离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普希金说,“现代化”与“专制化”是彼得一世留给俄国社会发展的一笔充满矛盾的遗产。(摘编自论俄皇彼得一世的“欧化”与“专制化”)(1)根据材料概括彼

40、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所做的努力。(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彼得一世的改革。(9分)【考点】近代世界的政治家【解析】(1)据材料“建立了大约240家手工工场,比过去增加了10倍,出现了第一张印刷报纸、第一批技术学校、第一批公共剧院、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得出倡导学习西方近代文化、科技、创办近代工场;据材料“过去某些社会阶层所拥有的权利被剥夺,从而使俄国远离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得出剥夺特权阶层的权利。 (2)据材料“他过分迷恋西方文化,认为俄罗斯迅速地赶上了欧洲,并在许多方面走在前面”结合所学得出,彼得一世改革倡导学习西方,极大改变了俄国落后的面貌,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据材料“彼得引进了西

41、方的许多东西,但却把西方文化的内核精华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代议制的政治制度拒之门外而是确立了国家本位的模式。过去某些社会阶层所拥有的权利被剥夺,从而使俄国远离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结合所学得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急于求成,措施不彻底,排斥近代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奉行专制主义,远离了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据材料“现代化与专制化是彼得一世留给俄国社会发展的一笔充满矛盾的遗产”得出彼得一世的努力既开创了俄国的“现代化”,又使俄国保留了深厚的“专制化”历史传统。【答案】(1)努力:倡导学习西方近代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创办近代工场;剥夺特权阶层的权利。(6分) (2)评述:彼得一世改革倡导学习西方,极大

42、改变了俄国落后的面貌,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4分)但在学习西方中急于求成,措施不彻底(或者不全面),排斥近代政治制度,奉行专制主义,远离了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4分)所以说彼得一世的努力既开创了俄国的“现代化”,又使俄国保留了深厚的“专制化”历史传统。(1分)历史参考答案24.A 25.D 26.C 27.B 28.D 29.C 30.D 31.C 32.D 33.A 34.C 35.B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40.(25分)(1)特点:立法方面: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司法方面:将法律作为治国安邦工具;援法断罪、罪刑法定;公正执法、诚信之法,

43、维护法律权威;将“法”“理”“情”结合,扩大法律的社会影响。(10分)(2)不同: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6分)原因: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9分)41(12分)评分说明:等级说明一等(129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材料所列数据,联系所学知识,综合多种角度进行分析说明,逻辑关系清楚。二等

44、(85分)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能够运用材料所列数据,结合所学知识,从2-3种角度进行分析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三等(40分)有观点,孤立运用一种数据或一种史实说明,逻辑关系不清。观点不明确,没有说明。示例1:如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人数将会进一步增加;(2分)说明:2014年,美、俄、日、韩等发达国家出境游客人数占人口比例约占20%,我国不足10%,出境旅游还有较大发展空间;1994年至于2014年,我国出境游客人数几乎逐年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在不深化,对外开放力度逐步加大,为出境旅游提供了政策依据;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

45、断提高,为出境旅游提供了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观念更加开放,出境旅游需求增加;发展旅游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等。(10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示例2: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增速会逐渐放缓。(2分)说明:20世纪初,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境旅游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2004年后出我国境旅游增速大大放缓,2011年至今,我国境旅游增速甚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出境旅游费用相对较高,不少中低收入家庭还难以达到;随着大量人口出境旅游后,出境旅游的诉求会相对降低等。(“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

46、唯一标准答案。)45.(15分)(1)利用联邦政府的权力干预经济活动;依靠科学家和专业人士来制定和实施资源保护政策;加强环保立法;强调可持续发展(或者强调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扩大了公共土地的面积。(任意4点,每点2分,共8分)(2)奠定了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政策的基础;(2分)推动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2分)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从而奠定了20世纪美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3分)46.(15分)(1)观点:国民素质的高低在争取国家富强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提高国民素养;培养高素质的国民是推行民主制度和消除外患的根本;主张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自

47、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思想和精神改造国民性。(6分)(2)简评:梁启超从人的现代化层面反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是实现民主政治、消除外患和国家富强的根本;倡导树立近代国民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国民;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当时的国民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9分)47.(15分)(1)政治诉求:成立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国家权力干涉个人自由。(3分)背景:“一战”结束,国际趋势趋于和平;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强化国家力量,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分) (2)因素:民族主义情绪;军国主义传统;国家权力的增强;列强矛盾的激化;国际联盟的内在缺陷;科学技术的进步等。(6分)认识:帝国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战争之源;狭隘民族主义助长了世界战争爆发。(2分)48.(15分)(1)倡导学习西方近代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创办近代工场;剥夺特权阶层的权利。(6分)(2)彼得一世改革倡导学习西方,极大改变了俄国落后的面貌,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4分)但在学习西方中急于求成,措施不彻底(或者不全面),排斥近代政治制度,奉行专制主义,远离了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4分)所以说彼得一世的努力既开创了俄国的“现代化”,又使俄国保留了深厚的“专制化”历史传统。(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