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5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588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5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材内容及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

2、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录像:全球山脉掠影。最后

3、将画面定格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从而认识到: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通过录象展示世界陆地地形大势,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山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教师:山岳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今天我们就以它们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新课教学的进行(一)褶皱山电脑播放:褶皱的形成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学生讨论、回答:因为受到了巨大的挤压力。教师:这个挤压力是怎么产生的?学生讨论、回答:是地壳运动产生的。教师

4、:很好!其实我们同学已经自己把褶皱的概念归纳出来了。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指投影)在这个褶皱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褶曲。请同学们观察投影看一看这些褶曲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教师:很好,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向斜和背斜的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电脑展示画面 5 4 3 2 1 (15代表岩层由老到新)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后得出结论:在垂直方向上,二者都是新岩层在

5、上,老岩层在下。在水平方向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教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的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教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到位!在地貌上,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所以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大家请看! 电脑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利用多媒体电脑动画重现岩层的演变过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形象地加以演示,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教师:为什么背斜会由山岭变成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了呢?(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以掰蛋糕为例,让学生思考一下,掰蛋糕的时候是蛋糕拱起的地方先断裂,还是凹陷的地方先断裂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略。教师归纳

6、: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因此我们在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依靠地貌来下结论,而是要从二者的岩层弯曲情况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教师:那么,像这种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电脑投影表格“背斜和向斜的比较”褶曲的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表形态未侵蚀地形侵蚀后的地形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老两翼新山岭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新两翼老谷地山岭(通过

7、学生的填表情况,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进度,并且加强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本P80的活动题,教师从旁加以引导、点拨。(参考答案)1、根据岩层形态判断,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本图体现的是“向斜成山”。2、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底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便于施工。(过渡)由于岩层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块会发生破裂、位移或者错动,这就叫断层。(二)、断块山电脑

8、播放:断层的形成及地貌(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断层示意图,提问)断层和褶皱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断层和褶皱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二是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的明显的位移。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由于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

9、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投影华山断崖的图片)等,小的只有几十米。(三)、火山电脑播放:有关火山的科普录像鼓励学生根据录像内容来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学生:略。教师: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投影火山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火山的结构特点和规模大小。学生:略。教师归纳: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

10、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三、通过活动题,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活动的第一题,让学生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方面,分析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学生分小组活动,得出结论。(分组合作,既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归纳:从表4.1分析得知: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铁路

11、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从表4.2分析得知: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造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建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教师:那么如果我们同学们是工程师的话,现在让你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你是把公路修在地势较陡的地方,还是地势较缓的地方呢?学生回答:修建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地方,例如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教师:很好。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并且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

12、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完成活动的第二题,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组合作,既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评析 在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而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就是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实施。本教学设计环节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各种山岳地形成原因和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且本教学设计各环节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阅读材料珠峰正在向北移动每年移动6至7厘米珠峰正在向北“爬”每年移动6至7厘米。据新华网拉萨11月22日电,据中国国家测绘局最新公布的高精度GPS测量

13、资料显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水平运动以每年6至7厘米的速度指向北东(五十四度方位角);珠峰主脊线南北两侧地壳块体呈右旋走滑运动趋势。这次发现是国家测绘局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陈俊勇主持的课题珠穆朗玛峰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监测研究多年的结晶。 30多年来的珠峰地区大地测量研究表明,这个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在空间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珠峰北侧大型断裂有关;在时间上存在非平稳性,这种非平稳性与地震学家提出的地震活跃期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对应性。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是由什么作用引起的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是由什么作用引起的?试举我国地理方面的实例来说明。解析:沧桑指的是海洋,桑田指的是陆地,

14、沧海桑田的变化,指的是海陆的变化。 海陆的变迁,主要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造成褶皱山系或使海洋面积扩大,如地壳的水平移动使大西洋仍在不断扩大中。地壳的升降运动使岩层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因此地球上的“沧海桑田”变化,主要是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引起的。 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地球上的海洋能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如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在2500万年以前,还是海洋,只是从4000万年前才从海底上升,直到近几百万年,才大幅度强烈隆起成现在海拔平均6000米左右的高大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仍在以平均每

15、年1.82厘米的速度不断上升。这是根据人们在喜马拉雅山区海拔五六千米高的地方考察到了2500万年以前沉积的海相地层和海生动物化石,以及在珠穆朗玛峰地区不仅发现有珊瑚虫形成的石灰岩,而且在1964年还在西藏希夏邦马峰海拔4300米的山麓地区发现了体长10米以上的鱼龙化石,这说明在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鱼龙就被埋藏在海底的沉积层中了,后来海底变成陆地,并进一步隆起形成了山脉。 在台湾海峡的海底,人们发现有陆地河流河床的痕迹,这说明台湾海峡过去曾经是陆地,现在已成为海洋了。世界火山之最最古老的火山在瑞典北部卡尔斯别尔格附近,遗迹距今约20亿年。最大的活火山夏威夷的摩那芳火山。熔岩流覆盖面积5180

16、多平方千米,火山口底部有10.36平方千米,深152.4182.9米。最大的海底火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外海4550米深处,火山口宽10千米。最大的喷泉火山哥斯达黎加首都附近的帕里火山。火山口直径1600多米,喷出的沸泉高762米。最大的海底活火山群在复活节岛西北方约965千米的一个区域,有110多座火山。最小的火山在莱索托境内,高仅200厘米。最活跃的火山萨尔瓦多的伊萨利科火山。每隔两三分钟就向外喷射蒸气、岩浆和火山灰。最高的死火山阿根廷的阿空加瓜火山,海拔6964米。最高的休眠火山阿根廷西北部和智利间的尤耶亚科火山,高6723米。最高的暂休火山阿根廷奥霍斯德萨拉多火山,海拔6885。它

17、的顶峰下6499.9米处有一冒热气的小火山口,也是最高的活火山。最大的火山口印尼苏门答腊岛中北部托巴火山口,占地1774.15平方千米。最长的火山熔岩流冰岛东南部拉基火山喷发时形成,全长70千米。最长的史前熔岩流形成于约1500万年前的北美洲罗扎卡熔岩流,长482.79千米。最大的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近400多年中爆发的活火山有500多座。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1883年8月27日印尼苏门答腊、爪哇岛之间的巽他海峡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激起的海浪一直涌到英吉利海峡,喷发物抛到54716米高空,致使约1万艘船沉没,163个村庄被毁、36380人丧生。火山最集中的地方印尼巽他群岛,有95座。(摘自199

18、9年第3期地球)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地壳运动是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某些地壳运动表现为突发的、急剧的形式,例如地震。而大多数地壳运动进行得如此缓慢和轻微,以致于人类感觉不到其存在,似乎大地是稳定不变的。事实上,地壳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所谓“沧海变桑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在40005000万年前还是汪洋一片,现在却是地球之颠,而且仍在以每年3.312.7mm的速度上升。这充分说明地壳运动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不会停止。地壳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方向:水平运动和垂直运

19、动。地壳水平运动往往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所以又称为造山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是地壳沿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或拗陷,造成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在全球尺度上,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部分海底上升为陆地;地壳下沉使海水入侵,原来的陆地变成海洋。因此,地壳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实际上,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往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的结果也常常相互渗透、相互叠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往往是派生的。地壳运动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规模。地壳运动的速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不均等的,有快有慢、有强有弱。再加上不同的方向,就产

20、生了不同的幅度和规模。当运动的方向在长时期内保持一致而且速度较快时,其运动幅度可能就较大;若运动方向多变或速度较慢,则运动幅度可能就较小。运动幅度不同,其规模和影响范围也就有差异,大者可波及全球或整个大陆,较小者仅涉及局部地区。由于地壳运动的方向、速度、幅度和规模等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条件下有差异,其表现形式也就多种多样。地壳运动还可根据发生的地质时期分为老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通常把发生于早第三纪及其以前的构造运动称为老构造运动;把发生于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由于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较近,它所造成的地貌多数能保存至今,所以它对当今地貌形成的影响特别显著。全球性的板块构造运

21、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重要,它是大陆和海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控制着许多大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在地壳大面积上升的地区(如青藏高原),其中部地面绝对高度虽然增加,但地表变形相对较小,只有在其边缘地带才能发生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蚀,使地形起伏和切割深度变化较大。在地壳大幅度上升和河流急剧下切地区,形成高山深谷,导致气候的垂直分异(如青藏高原边缘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气候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山地地貌的发育和垂直分异。在上升区与下降区之间,地貌表现既有逐渐过渡的形式,例如高大山地逐渐变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也有突变的形式,例如山地突然经陡峭山坡直落坦荡的平原。在地壳强烈下降地区,第四纪期间所接受的

22、松散堆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如华北平原)乃至上千米(如渭河地堑)。在地壳运动强烈的地段,可在较短距离内发生显著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强烈的地貌反差。例如,天山剧烈上升,最高峰已达7000m以上;而相距不远的吐鲁番盆地强烈沉降,地表最低点已至海平面以下154m。在太平洋西岸的一些岛弧外缘,有深达万米以上的菲律宾海沟(10540m)和马里亚纳海沟(10863m),成为地球上起伏最大的地方。这与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有关,因而也成为地震强烈而频繁的地带。区域性的地壳水平运动所产生的平移断层,可造成平行岭谷的水平错动,改变水系的格局,甚至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选自刘本培等主编地球科学导论)地形倒置地形倒置(

23、lnversion of relief) 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在褶皱构造运动中形成的背斜山,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或出露了软弱岩层,经长期侵蚀逐渐变低而成为谷地;相反地,向斜的底部岩石相对较硬,抗蚀力强,最后会高于背斜的轴部而成为向斜山。地形倒置是软硬地层相同的褶皱构造地区常见的构造地貌现象。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褶皱构造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式之一。它对于矿产的形成、形态、分布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也是形成地貌的重要基础。(一)褶皱与矿产1.许多赋存于褶皱的沉积岩层中的矿产,必须搞清楚构造形态、规模,才能探明矿床的分布、大小、产状等情况。2.在背斜顶部常

24、发育一组张裂隙,供矿液的侵入通道,在此部位容易形成脉状矿体(矿脉)。3.岩层褶皱时,由于层间滑动(如同一本书挤压弯曲时,页与页间产生相对滑动),在上下层转折端部位容易形成空隙(称为虚脱),常为矿质填充提供条件,形成鞍状矿体。如辽宁东部的一金矿,在62个枢纽带中发现矿体50个。四川宁南铅锌矿,也形成于褶皱转折端部位。4.具有封闭条件的穹窿、短背斜等是重要的储油、储气构造。5.构造盆地常形成良好的储水构造。(二)褶皱与地貌褶皱构造与地貌的关系至为密切,它几乎控制了大中型地貌的基本形态。由褶皱构造形成的山地称为褶皱山脉。研究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有必要研究褶皱构造。如北京西山地质构造主为一系列交互排列

25、的NE向或NNE向向斜构造和背斜构造,沿向斜构造形成许多1000m以上的山峰,如妙峰山、清水尖、百花山等。(三)褶皱构造与地球发展历史褶皱的发育过程、特征及褶皱时代等往往代表一个地区的构造运动性质及地壳发展历史。通常利用角度不整合的时代来确定褶皱的时代。虽然褶皱构造的形成是长期的,但其最后完成的时期常与某一构造运动联系在一起,在地层剖面上看,就是以不整合面来代表一次构造运动(一般以典型剖面地区的地名来命名,如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而不整合的形成时代即是褶皱形成的时代。例如,在一个地层剖面中,存在一个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以下的最新地层时代是早白垩纪,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层时代是始新世,那么这个不整合的形成时代(也就是下伏岩层的褶皱时代)是在早白垩纪以后和始新世以前。若此不整合代表燕山运动,则这次褶皱属燕山期褶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