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511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1.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A. 等级制度森严B. 宗法色彩浓厚C. 文化生活丰富D. 法律制度严苛【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王官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可知悬挂编钟有严格等级之分,体现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A

2、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因此看不出宗法色彩浓厚,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主要强调等级森严,与文化生活丰富无关,排除C。题干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主要强调等级森严,与法律制度严苛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2. 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米、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 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 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 法律制度非常严密【答案】B【解析】【详解】这些秦代的竹简涉及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

3、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由此可知,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有比较系统的行政制度,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宗族势力,故A错误;材料没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涉及法律制度,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3. 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A. 完善选官制度B. 增加政府收入C. 强化君主权力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目“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

4、央集权,故D项正确。从题目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题目只是将治理情况汇编成册,呈送上级,并未涉及到政府财税收入,故B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故C项错误。所以选D。4. 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阎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A. 才学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B. 优秀人才大量涌现C. 官员选拔标准的发展演变D.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的权力逐渐由地方向中央转移,说明中央

5、集权逐渐加强,故选D;才学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只符合科举制,排除A;选官权力的转移并不代表优秀人才大量涌现,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了选官权力的逐渐转移,没有体现选官标准的发展演变,排除C。5. 唐开元十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五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则大为削弱。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宰相专权趋势出现B. 三省六部制被废除C.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唐玄宗前期,合并中书、门下两省,中书令大权独揽的同

6、时,门下省的审核封驳权却被严重削弱,两者间的制衡被打破,反映出这一时期出现宰相专权的趋势,A项正确;唐代三省六部制并未被废除,B项错误;专制皇权空前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当时得到加强的是相权不是中央集权,D项错误。6. 明孝宗时期,监察御史陈孜上奏指出:“国家政务我太祖、太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这反映了A. 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B. 真正拥有“相职”的是内阁辅臣C. 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D. 皇权受到阁权与宦权的共同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

7、监及内阁共同商榷”等信息来看,说明当时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故答案为A项。明朝内阁辅臣与宰相不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行政效率的变化,排除C项;皇权至上,阁权和宦权均为皇权服务,排除D项。【点睛】明朝内阁形成后,皇帝担心会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严重,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本题考查的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7. 明中后期,各省没有兵备道,属监察官员,独立于地方官府而存在。主要负责整饬兵务,必要时可弹压地方,又挂有按察使副使的头衔,有受理诉讼的职能,有时还会兼管文教、水利、盐政、马政驿传等。兵备道的设置A.

8、 导致了明朝统治由盛转衰B.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C. 便利了对地方事务的管控D. 标志古代官制的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明代中后期设置的兵备道独立于地方官府,拥有监察、军事、受理诉讼的职能,同时还会兼管文教、水利、盐政、马政驿传等,说明兵备道既能对地方官府进行监察,又能在必要时弹压地方,职权较大,从而便利了对地方事务的管控,故选C;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土木堡之变,飘出A;兵备道的设置有利于对地方事务的掌控,能够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8. 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等管理地方。在蒙古族聚居的北京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

9、一制度并设驻藏大臣。这说明清政府A. 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B. 全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一致性C. 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D.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蒙古族聚居地、新疆、西藏等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故选A;材料体现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多样性,而不是一致性,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事务管理法制化,故排除C;材料未涉及到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故排除D。9. 1931年11月,中共中央将“凡十六岁以上工农兵劳苦民众,不分男女种族宗教,皆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权利,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等

10、列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因宪法大纲的原则要点,还将土地法、劳动法等交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A. 力图纠正“左”倾错误路线B. 开始关注农民和农村革命C. 维护苏区各个阶级民主权利D. 重视根据地民主法制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将公民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受教育权利”等写入宪法大纲,把土地法、劳动法等交苏维埃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等,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重视根据地民主法制建设,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正力图纠正“左”倾错误路线,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已经开始关注农民和农村革命,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在维护苏区“各个阶级”的

11、民主权利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 10. 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C.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D. 民主党派在新中国获得合法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作为最高权力机关,今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发挥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背景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故B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故A错误;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建国之初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就已获得合法地位,故D错误。11.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示意图。这现象反映出A. 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历程B. 我国遵循民族平等的原则C. 人大取代人民政协的职能D. 人大代表包括各党派人士【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下,我国民主派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数量在1954年到1983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民主政治呈现曲折发展的历程,A正确;BCD与材料

13、无关,排除。故选A。12. 古雅典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乞援女一剧中,借逃婚到雅典的女性外邦人之口写道:“我们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外邦人,自由并且受到保护,没有男人的暴力。任何居民或者外来人都不能囚禁我们。如果有人对我们使用暴力,任何不救助的庇护者(雅典公民)将被剥夺政治权利并被公众流放。”这可以反映当时雅典外邦人A. 享有法律豁免等专属特权B. 与雅典公民政治权利平等C. 女性的政治地位普遍较高D. 人身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我们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外邦人,自由并且受到保护任何居民或者外来人都不能囚禁我们”可知,当时雅典外邦人人身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故选D;材料没有涉

14、及法律豁免等专属特权的信息,排除A;当时雅典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不可能与雅典公民政治权利平等,排除B;当时雅典,妇女没有公民权,政治地位不高,排除C。【点睛】13. 柏拉图在谈及雅典民主制度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这表明柏拉图A. 认为雅典民主是暴民政治B. 主张直接民主管理国家C. 批判公民因信仰出卖灵魂D. 抨击雅典法律形同虚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

15、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体现的是柏拉图对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的批判,A正确,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4. 读下图,在处填写对应的机构,正确的是( )A. 国王内阁上院下院B. 国王上院下院内阁C. 上院国王下院内阁D. 国王下院上院内阁【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议会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其中内阁首相是由下议院中的多数党领袖出任,然后由国王形式上进行任命,据此可以推断出分别对应的是国王上院下院内阁,B正确,ACD排除。故选B。15. 美国1787年宪法共有七条内容,而1789年制定、1791年通过美国宪法修正案共有十条。修正案第九条规定,宪法所列举的某些权利并不否定人民所持有

16、的其他权利;第十条是“凡未授予合众国行使的各种权力,都由各州和人民保留之”。1789年修正案与1787年宪法的不同主要在于它A. 以保障人权为核心B. 以明确界定政府权力为主C. 内容更加具体丰富D. 进一步强调三权分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宪法所列举的某些权利并不否定人民所持有的其他权利”“凡未授予合众国行使的各种权力,都由各州和人民保留之”可知,1789年修正案内容主要涉及民众基本权利,以保障人权为核心。故答案为A项。BD项,明确界定政府权力、强调三权分立的说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该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7、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计、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

18、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

19、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答案】(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

20、科举制与西方选官制度比较。(1)明经科与进士科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考查内容,因此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的原因也在于进士科的考查内容更为有利于选拔人才。(2)两种制度的比较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官员来源、选官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3)工业革命对社会的作用在于整个社会规模的扩大与专业化,这种变化使得对社会的管理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文官具有更加精准、优秀的管理能力与素养,因而新的文官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4)影响不仅仅应从选官制度本身与政府管理本身进行分析,还应从对整个社会风气与统治秩序的角度进行概括。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

21、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952年)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

22、政治制度要针对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阐述:政治制度只有结合时代环境不断调整, 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时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政权的巩固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7 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的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的传统,但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王权,结束王权专制,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后来根据现实需要,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不断进行议会改革,逐步形成了君主统而不治、议会至上的政治格局,促进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也是根据

23、现实进行不断调整的结果。综上,政治制度适应社会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拍有的政治制度才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示例二:观点政治制度不能脱离原有的精神理论。阐述:政治制度建立在。定的精神理论基石之上,法家思想提出中央集权、郡县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秦朝实行“中央、郡、县”三级,汉朝增加州及监察区,唐朝在州之上设“道”,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虽历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不同,但都未改变秦以来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制度,未脱离中央集权制度的精神理论,这为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的思想,美国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制定了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三原

24、则,把这些思想贯彻其中,最终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此后美国的社会制度虽有微调,但都未脱离这-核心,这也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综上,合理的政治制度会适时而变,但不会脱离其原有精神理论。示例三:观点:政治制度既要与理论结合,也要符合现实。阐述: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长期保存在政治体制之中,但在不同的朝代,为了适应现实需要,政治制度也会不断地发展创新。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的内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等,都是不同的朝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现实需要为加强皇权作出的尝试,并将皇权-步步推向顶峰。在近代的英国,权

25、力的制约与平衡的精神渗透在社会的制度中,从大宪章对王权的制约,经过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再经责任内图制,议会对内阁的制约,到1832年及以后议会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对议会权力的制约,都是权力制约与平衡精神的体现,同时不同时期权力制约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综上,任何的政治制度,都以理论为内核,并根据现实的变动而变动。【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可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围绕论点结合所学展开论述。根据“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得

26、出政治制度要针对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展开阐述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的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

27、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建筑与政治的关系。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体现; 英国的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体现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虚位元首地位,首相则是英国的行政首脑,是实际权力的掌握者和执行者。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即可。注意理解有形的建筑承载着无形的政治文化,如结合中国电视纪录片故宫,使故宫太和殿走下“圣坛”, 普及国人的人文历史知识,弘扬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等进行知识的迁移。【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英国的制度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