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7单元 进阶2 任务2 赏析散文语言之美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478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7单元 进阶2 任务2 赏析散文语言之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7单元 进阶2 任务2 赏析散文语言之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7单元 进阶2 任务2 赏析散文语言之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7单元 进阶2 任务2 赏析散文语言之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赏析一鉴赏表达技巧1故都的秋(以下简称故)和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写于大致相同的年代,同属于情景交融的散文。试比较鉴赏故荷这两篇散文在写景、抒情、语言方面的不同之处,并具体探究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_答案不同之处:(1)写景方面。故主观热情地写景,“人化”特点突出;荷则冷静客观地写景,“物化”特点明显。故直观景物,直述印象,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完全是本色描写,与寻常所见并无二致;荷写景则呈变异倾向,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物,如“(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它们绝非景物原状本色的真实再现,如同梦幻一般奇妙。故无意精雕细刻,仅是撷取印象最深的片段景物,不求完尽,但求有代表性;荷写景不只冷静客观,而且细腻、精致、全面。(2)抒情方面。故是直线式的直抒胸臆,浓烈的欣喜欢快和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思想触须伸展到古今中外,视野无比开阔,情感的波澜阵阵掀起,激荡人心。郁达夫之情除了浓烈、开放的特点外,还有深度和厚度,探及人生的底蕴,富含哲理。朱自清则有意隐匿自我,情意世界是朦胧封闭的。尽管人们说荷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之情,那只是推测,并不见诸文字,此时此地的他是深掩情感的。可是这里的深掩、含蓄并不意味着文中富有玄理。(3)语言方面。故语言魅力尽显于外,节

3、奏鲜明,起伏跳荡,句式变化殊多,长短伸缩无定。如首段:“秋天这故都的秋味。”语中韵味初读即可得到,一颗率真的、热切的心怦然跳动,跃然纸上。而荷用语平和,缓而不急,平易中见功力,细微处精致谨严。以首段为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带上门出去。”该段共有12个点断的句子,各句的字数差别不大,尽管在形式上近于“刻板”,句式相同、节奏相近,无多变化,有平直之感,但在反复品读之后可获得语中韵味。相比而言,故长于情语,荷长于景语。原因探究:人有人性,文有文性,文性乃是人性之体现。两篇名作的种种不同特点源自两位作者的性格、经历的差异。郁达夫生性放达,喜与人交往,半生颠沛流离而不改生活的信念,故而敞开胸怀,愿与读

4、者交心恳谈,文中荡漾着阵阵炽烈之情;朱自清是在社会急剧动荡、个人满心惶然的情境下写作此文的,文中之“我”秉持清高而厌倦凡尘,移情于幽僻的美景,因而文中景多情少,在情的方面仅生出一些“淡淡的”静态体验。郁达夫写故时已38岁,朱自清写荷时仅29岁,三十多岁时的人生感受相比于二十多岁时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故的人生内涵肯定比荷丰富得多、深厚得多。2故都的秋是怎样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试举例说明。_答案(示例)第3段,作者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的天空,做了画的背景;地面上,爬着蓝色的牵牛花;天地

5、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首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融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又笼上了一层作者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者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的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调,“驯鸽的飞声”也反衬出秋晨的寂静。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

6、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美的交融与统一。3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是如何描写“月出”和“日出”美景的?试结合文本分析。_答案赤壁赋写月之前,先写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登泰山记对“日出”的描写,分为“日出前”“日正上”“日出后”三个阶段。“日出

7、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势。“日正上”是“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写出了朝阳的生气和力量。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日出后”,作者回头西望,以山峰作映衬,更凸显日出带来的光明天地。赏析二鉴赏语言风格(语言特色)4学校举行名家名作朗诵会,每个作品表演

8、时间不超过5分钟,你抽到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赤壁赋,你会选择哪个/哪些语段朗诵?简述你选择该朗诵文段的理由,请从修辞、用词、句式、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思考。_答案(示例)选取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该段文字语言朴素典雅、准确传神、贮满诗意。运用了博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给人形象具体之感。该段动词的使用非常出彩,写出了荷塘的美感。同时该段文字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抒情性,使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音韵悦耳。5优美的语言能够给人带来美感,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散文读起来都字字珠玑,声声铿锵,掷地作金石之声,试赏析两篇古文的语言特色。_答案(示例

9、)(1)赤壁赋:骈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第1段有整句,有散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比喻连缀形成情感流转之美。如第2段,作者予以全力刻画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五个比喻连缀而下,将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第3段,“何为其然也?”主人的发问引起了客人的滔滔议论。该段议论中,三个反问句蝉联叠用,结构上形成排比,文笔一气而下。关联相扣形成音节铿锵之美。第4段,客人的议论自然引发了主人的人生感慨。在这段本该枯燥的议论性文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而”“盖”“则”“且夫”“苟非”“虽”等关联词语,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前后

10、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连属一气的。此乃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2)登泰山记:善用传神的动词。如第2段“自”“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善用准确、凝练的语言。作者善于把握住泰山独特的自然景象,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如文中写傍晚雪山的光亮是“明烛天南”,而写夕阳余晖则称“望晚日照城郭”,一个“烛”字,一个“照”字,很细致地区分出两种不同光亮的强弱。善用修辞,巧于衬托、照应。文中所记多为静景,但作者往往能运用修辞来化静为动。如白雪覆盖着山峰,是一幅静谧的图景,作者却称之为“苍山负雪”,赋予了它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