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珠海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卷(选择题)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2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下图图中至依次应填入()A王位世袭制 礼乐制度 分封制 井田
2、制B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礼乐制度 井田制C分封制 王位世袭制 礼乐制度 井田制D王位世袭制 井田制 礼乐制度 分封制3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 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4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C破除了世
3、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5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权更替方式多样。秦汉之间政权更替的方式属于()A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入侵 B社会底层革命C权臣逼宫禅让 D地方势力坐大替代6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南方寺院经济发达,政府税收充裕 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C江南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D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7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朝代制度后果秦郡
4、县制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唐节度使藩镇割据宋文官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财政元行省(宣政院、巡检司)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文人治国风骨不断凸显C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 D集权制度建设探索前行8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9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胡芹等“胡食”曾十分流行,甚至
5、一度出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A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盲目崇拜西洋风尚C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文明中心不断西迁10唐高祖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下,佛教位居第三;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圣”、“宣父”,立孔子庙堂于国学,并大征名儒为学官;唐玄宗时则进一步追说孔子为“文宣王”,被王者服,南向坐。这反映出唐代()A道教取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B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的地位C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D儒家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11唐朝中后期,宰相杨炎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以土地和财产的数量作为征税的主要依据。两税法的实施(
6、)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使赋税负担相对比较公平C增强了人身依附关系 D使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下降12宋朝时期推行的任官回避制度,是在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宋史载:“惟不许官本贯州县及邻境”。该制度旨在()A瓦解血缘宗法体系 B健全地方行政机构C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13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近人统计南唐时期长江下游各地水利措施的次数见下表。这反映了()省份(今)隋朝(次)唐朝(次)浙江省244江苏省118安徽省112A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C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明显加速 D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
7、心14北宋时,棉花的种植在闽粤一带已渐盛行;南宋时,又从闽粤发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宋代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枝,八口不忧贫”。这反映了宋代()A手工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B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C棉花成为主要衣被材料 D南方各省的百姓衣食富足15诗人张以宁路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岳飞抗金,收复开封 B庆历新政,触犯既得利益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江南 D北宋灭亡,蒙古统一16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他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成为 20 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其主
8、要依据可能是王安石变法()A已经触及封建私有制 B沉重打击了地主官僚利益C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利益17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存理灭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都是( )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 探究宇宙万物的本原C. 吸收佛道的思想精髓 D. 实现儒学的哲学化 18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E区域的机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19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则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
9、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此。”这反映北宋( ) 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 B. 专制集权得到强化 C . 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 D. 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20明朝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商业化速度的加剧,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道光的苏州府志中提到晚明苏州府“江南烟户业田多,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出乡村者十之一二”。这说明当时( ) A. 工商业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 B. 市民阶层的流动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D. 南北经济差距拉大21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
10、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22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
11、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23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24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
12、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25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图2中的诗文最接近()A老子的思想 B董仲舒的理论 C朱熹的主张 D王守仁的观点26清朝初期,实行贵族共议大事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中“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之后,改变了这一局面的措施是()A设军机处 B设立内阁 C废除丞相 D权分六部27乾隆孟县志载:“孟县地窄人稠,男女唯赖纺织营生糊口,以故孟县驰名,自陕甘
13、以至边墙一带,远商云集,每日城镇市集收布特多,车马辐辏,廛市填咽。”材料表明当地()A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B雇佣关系比较普遍C专业市场已经形成 D商帮实力非常雄厚28由如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地区管理方式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蒙古设盟、旗两级单位,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A注重因地制宜 B提倡民族自治 C强化军事管理 D重海疆轻边疆29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朝代人物事件结果明朝戚继光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清朝郑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荷
14、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清朝康熙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A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C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30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31.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
15、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弗兰克白银资本(1)根据
16、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12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的主要表现。(12分)32古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唐初之时胡风盛行,有一种被称为胡瓶的银带把壶沿丝路传入中原,这便是唐三彩凤首壶的原型,银带把壶有“萨珊(波斯王朝)式”和“粟特(西域古国)式”之分。唐三彩凤首壶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颈、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
17、,更重要的是,这从整体上改变了壶的形制结构,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器形,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斑起舞的凤凰,所饰纹样明显汲取了本土化的艺术元素。隋唐以来,凤乌纹摆脱了原始迷信和宗教思想的限制,在各种工艺品上展翅鸣舞,是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显现。考古发现的宋代凤首壶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安徽、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广州是宋代最早设立市舶司的对外贸易港口。为满足陶瓷外销的市场需求,广州西村窑应运而生,生产的凤首壶数量较多,多远销海外,西村窑是北宋时期一个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大规模的民间窑场,被称为“仿造各地名窑产品的工场”。摘自罗佳唐宋陶瓷凤首壶所见丝绸之路艺术交流材料二丝绸之路沿线
18、的敦煌、吐鲁番、楼兰、尼雅、焉者、库车、和田、穆格山等地都发现过不少各种语言文字书写的文书材料,前人已经利用其中的资料来研究丝绸之路的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尤其以姜伯勤软煌吐鲁番文书与丝拥之路为集大成之作。但丝绸之路沿线仍然在不断出土新的文书,而国内学人关注不够的西域各种胡语资料中,也有很多是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材料。出土文献提供了有关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直接记录,如隋代裴矩的西城图记,唐朝贾耽的皇华四达记等。如果我们把出土文缺整理一下、可以勾勒出一条详细而贯通的“丝绸之路”。摘自荣新江出土文献所见丝绸之路概说(1)根据材料一关于凤首壶的论述,概括指出唐朝的时代风格,并说明宋代凤首壶产销
19、变化的原因。(10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为一个古丝绸之路的研究者,应该具有哪些技能和素质。(6分)珠海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答案一、 选择题12345678910CBBBBADBAD11121314151617181920BCCBCDABCB21222324252627282930DDDDDACAAA二、非选择题31(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4分)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8分)(2)结合宋代经济发展
20、的概况,分别从宋代的手工业发展、市场的繁荣、纸币的出现、东京等城市的发展等进行回答,工业化:制瓷业和纺织业发展商业化:宋代的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出现草市,海外贸易发展兴盛货币化: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城市化:出现了汴京等大都会(12分)32(1)特点:开放包容;富于创新;豪放大气。(4分。 如答手工业工艺先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等也可酌情给分)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政府的推动;陶瓷工艺的发展等。(6分)(2)熟悉考古学,熟悉各族语言文字;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了解前代有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史料;善于研究等。(6分。 或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够掌握一定的现代科技作为研究的辅助手段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