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学会通过分析孔子的生平大事总结他的理想追求。明白孔子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索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教材孔子对后世的影响的史实,会在现实中寻找实例。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及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概括出孔子生平大事,孔子思想核心,教育思想
2、和对后世影响的具体表现,从而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正确的评价孔子及其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教授,使学生学习孔子那种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追求的精神;用孔子的名言警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会吸取孔子的教育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从孔子身上吸取经验和教训,立定宏伟的人生目标,做二十一世纪时代的主人,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深知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是重点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图文结合教学法, 分组讨论法, 启发性教学法教学过程复习
3、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学习礼乐(15岁)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3、从政生涯(51岁) 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5、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春秋:奴隶制封建制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 礼是政治概念 礼的含义: 西周实行
4、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关于礼的做法: 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克己复礼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属于伦理概念 仁的含义: 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关于仁的做法: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为大” 反
5、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仁爱有等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中庸(调整方法) 属于哲学概念 调整对象:礼和仁 礼仁关系:“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 仁 矛盾激化 礼 仁 模糊上下尊卑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中庸的含义:“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 礼、 中庸思想核心思想基础中介3、影响:孔子开创
6、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
7、儒家经典。四、评价孔子A、积极意义:(1)对中国: 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利于修身社建; 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2)对世界: 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B、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C、总 评:世界前列思想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课堂小结复习巩固1、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
8、坏。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继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从而创立了儒家思想。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仁者爱人”,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克己复礼为仁”,把仁礼结合起来,营造一个长幼有序,尊卑分明和谐的社会。为协调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达到中庸的方法是“和而不同”。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仁、礼、中庸思想构成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教学内容上,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教育目标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