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其下圣
2、人也亦远矣B 序八州而朝同列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 斯天下之民至焉D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五年多来,他宵衣旰食,夙夜在公,以
3、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征程,带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刘恒登基为帝后,生母薄氏卧病三年,他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见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影片红海行动将中国军队在海外武装撤侨、扬我国威的故事再度升级,讲述了一个更加惊心动魄也更加燃情热血的战斗故事。刚当选为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的杨晓渡表示,我们做的是拉袖子提个醒的工作,是防止人犯错误的工作,毋庸置喙,我们也会坚决惩处不收敛、不收手的腐败分子。教育部将重拳治理“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的培训机构的消息传出后,广大人民群众言听计从,纷纷点赞。2017年,一轮迅猛的纸张原料涨价潮呼啸而至,席卷整个用纸行业,纸价
4、普涨,新闻、图书出版业首当其冲。A B C D 6(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有重大深远的意义。B 3月17日,2018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在江陵冰壶中心举行,在中国队以6比5战胜挪威队获得金牌后,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冬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C 走班、上课怎么组织?老师的工作量怎样设定?学校管理怎样改革提高?目前,教育部正在配合指导北京、山东等省市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破解、研究面临的这些问题。D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把十八大以来我国
5、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呈现在大银幕上,既有尖端科技、重大工程带来的视听冲击,也有亲历者专访、民生故事所带来的情感共鸣。7下列句子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C 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D 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清秋的月亮,从东边的篱笆上升起来,在弧形的天顶上踽踽独步,遥望大地。到晨晓,月色也是微淡的了。彼时,_,_。_。_。_,隐
6、没在西天尽头的朝云里。鹅在河岸上吃草,伸头一啄,露水簌簌而下露水濡湿了瓦檐和瓦檐下的蛛网它自己,微淡微淡的影子月亮的那一点黄,那一点红,都化为露水洒给了大地万物也濡湿了篱笆上朝颜花的叶和花蕾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
7、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
8、、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9、;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
10、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9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
11、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B 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C 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D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10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
12、”“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B 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C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D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
13、节日。B 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C “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D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评卷人得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
14、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
15、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
16、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吊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
17、。”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
18、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误想,担搁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
19、丹亭艳曲警芳心”)(注)中浣指每月的中旬。会真记即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这里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倾国倾城貌:金批本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苗而不秀”两句即中看不中用的意思,语出西厢记金批本第四本第二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12下列对这篇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宝玉深知西厢记是禁书,也知道中庸大学是该读之书,可他还是偷偷阅读,正表明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B 黛玉微腮带怒,
20、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既要躲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又要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C “银样蜡枪头”是西厢记中红娘挖苦张生中看不中用的话,黛玉此时以此挖苦宝玉,说明黛玉对宝玉的言行非常生气。D 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E. 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层层推进,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模糊起来。这于花柳繁华之时唱出的悲歌,更令人痛心疾首。13选文部分情节动人,请简要概括这部分选文的主要情节。14选文最后一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黛玉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
21、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
22、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
23、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注)荆:即指楚。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24、项是( )A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B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C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D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1
25、6下列四个选项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属于我国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即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我国其他的纪年法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B 文中“寡人以不用将军计”的“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同样属于古代皇帝自称的还有“朕”,这是古代皇帝的专用词。C 本文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共分五种体裁: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项羽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D 文中第二段的“归老”
26、,意思是辞官养老,与之类似的词语还有“告老”、“乞骸骨”、“致仕”等。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B 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C 王翦把六十万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D 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
27、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2)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评卷人得分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岑参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注: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其那:那,奈何。1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
28、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B 颔联承首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诉说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任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C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作者融情于景,由成都的萧瑟的秋景触发了作者的凄凉的情感。D 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烦躁,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E.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借景抒情,感情深沉
29、,格调慷慨,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20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评卷人得分五、情景默写21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1)蜀道难中“_ ,_”写瀑布飞泻 、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刻画了蜀道之难。(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华年不再,青春已去,只有在梦里回味往昔的“荣光”,梦醒时分跌回现实中来,无限伤感的两句“_,_。”(3)劝学中,作者将柔弱的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有六跪而二螯,然“ 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4)师说中“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的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5)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
30、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6)劝学中以“_ ,_ ”两句中,荀子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评卷人得分六、语言表达2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从材料中提取出有关“国学”的四个关键词。(4分)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
31、经、史、子、集四部,也有学者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中国国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既深且巨的学术派别,其主流被后世概括为“九流十家”。评卷人得分七、命题作文23请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使用学过的论证方法。2017-2018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答 案1D【解析】试题分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A.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做动词,在什么之下。B.序八州而朝同列
32、:使动用法。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做动词。D.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做状语。2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题中AB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故选D。3C【解析
33、】【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题中A项,生性;B项,无毋;D项,不否。故选C。4C【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题中A项,养生:古义,赡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B项
34、,爱人:古义,爱惜人才;今义,妻子。C项,也作句逗,旧称文章中语意已尽的地方为“句”,语意未尽须停顿的地方为“读”,书面语上用圈(句)和点(读)来标记。D项,神明:古义,人的智慧;今义,“神的总称”,即“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故选C。5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目不见睫: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应为“目不交睫”。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
35、,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毋庸置喙:不用别人插嘴,不需要多话。应为“毋庸置疑”。言听计从:指说的话和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不合语境。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6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残缺,在“进一步”前加介词“对”,B项,成分赘余,去掉“在后”,C项,语序不当,“破解、研究”改为“研究、破解”。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
36、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C项逻辑语序不当。7D【解析】试
37、题分析:A项,“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 B项,“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C项“令”,敬词,称对方;且没有“令女”这一说法。所以选D。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做这类题目要注意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具体解答的方法是,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38、。本题从结尾一句可确定与之衔接的是,从前面几句的逻辑顺序看,应该先说露水,引出后面的句子,两句由“也”字连接,两句由指代词“它”连接。9B10C11B【解析】9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误,应是用阳历划分。故选B。10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无中生有。“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错误,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故选C。11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
39、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错误,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C项,“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D项,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选B。【点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12AD13黛玉担锄葬花黛玉细读西厢宝黛
40、“戏语”表衷情黛玉独听牡丹曲14黛玉不喜戏文,便不留心;感慨大好春色、美丽青春无人欣赏;感叹自己也是如此,能否与宝玉共享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不是自己能决定的;眼看着这如花美眷在似水流年中无可奈何地消失,不觉心动神摇;青春逝去,只幽闺自怜,站立不住,如醉如痴;想人生短暂,爱情珍贵而不可定,愁多情浓,心痛落泪。【解析】12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躲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错误,黛玉并不是真的“告状”“躲开”;C项,“黛玉对宝玉的言行非常生气”错误,黛玉对宝玉并没有生气;E项,“黛玉
41、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模糊起来”错误,应该是“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清晰起来”。故选AD。13此题考核文章的情节概括能力,答题时注意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段落划分,然后从中提取关键的词句组词成句进行概括,此题选段中主要的人物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先概括二人的活动,然后概括,基本是四个情节:“黛玉担锄葬花”“黛玉细读西厢”“宝黛戏语表衷情”“黛玉独听牡丹曲”。14此题考核文章的内容概括能力,要求概括“最后一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黛玉的心理变化”,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的情节概括,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可看出其“不喜戏文,
42、便不留心”;其余可根据“不觉点头自叹”“不觉心动神摇”“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等概括即可。【点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15C16B17A18(1)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前进并向西逼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2)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浴,并且供给上等饮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共食。【解析】15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
43、、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平与”地名,不要断开;“鄢”“郢”并列的地名,中间断开;“李信军”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三日三夜”作前句的状语,后面断开。故选C。16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这是古代皇帝的专用词”错误,秦始皇后专用,以前就是“自己”的意思,如“朕皇
44、考曰伯庸”。故选B。17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A项,“毫无战功的李信”的错误,李信并非毫无战功,他曾经率领前人追击燕军,并抓获燕太子丹。故选A。18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的重点词语(1)今:现在;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病
45、:染病;独:难道;寡人:我;(2)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善:供给上等饮食;之:代词,他们。【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侍奉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了它,还一连拿下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一年多就攻取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各地全部被平定,设置为郡。第二年
46、,燕国派荆轲到秦国谋杀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终于平定了燕国都城蓟胜利而回。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掉过头来再进击魏国,魏王投降,最后平定了魏国各地。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使燕王喜逃跑了,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于是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了,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
47、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于是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因为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前进并向西逼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
48、:“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
49、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浴,并且供给上等饮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共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
50、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19DE20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解析】19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这首诗
51、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烦躁”错,应是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E项,“借景抒情,感情深沉,格调慷慨”说法错误。借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20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先要读懂全诗,抓住下面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
52、。首联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但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颔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颈联点题,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尾联为诗人晚年生
53、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回答时要分析点,先答诗人的情感,再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
54、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2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解析】【详解】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
55、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此题重点注意“豗”“砯”“壑”“阑”“躁”“谀”的写法。22传统、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影响深巨【解析】试题分析:正是一道压缩欲断的题目,首先要对语段进行切分,然后概括内容,再提取关键词语,语段首先对国学进行解释,然后是分类,再是发端最后是影响,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相应的特点提取的关键词语是传统、种类繁杂、历史悠久、影响深巨。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我们每天的精彩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也许是成功,或许是失败。但是不管结果如何,这都是梦想的第一步。勇于踏出第一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很多惊才艳艳的人物,
56、而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还记得他写的归去来兮辞。“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这两句写出了他因辞官归去的坦然和喜悦,他淡泊名利,厌弃官场,从此他踏出了第一步:寄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憾天地之悠悠,却有我五柳畅然自得。如果他没有踏出辞官的关键一步,他又如何能在中国文学历史上熠熠生辉呢?第一步是一个人实现志向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但是最终的胜利只会属于有勇气踏出这一步的人。选择自己的第一步。一个人生来就面临太多太多的选择,有些选择也许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如何正确地选择自己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就正确地选择了自己的第一步:读本科。高考对马云并不是轻而
57、易举,众所周知,马云先生有过两次复读史,尽管面临着数学只打19分的事实,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复读,最后他终于考上了本科。其实他的教学生涯对他的商业思考具有很大的意义。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所谓的天才是不断地经过奋斗和打磨,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如果你生确选择了一天阳关大道,那么以后不管做什么都将事半功倍。选择好自己的第一步,是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发光发亮的基础。坚持自己的第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滴水也能穿石。荀子写到:吲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又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李白曾经遇见过一个
58、用铁杵磨针的老婆婆,从她身上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的道理。李白虽然缕缕受挫,但永远磨灭不了他的一颗为民请命的忠心。如果爱迪生没有坚持了999次做灯泡的实验,他又如何能在第1000次的实验中成功发明了灯泡?如果咱们的好干部焦裕禄先生在治理兰考的道路上有过一丝退步,兰考县民又如何有如今的幸福?铭记自己的第一步,不断坚持,永不放弃,不忘初心地一直走下去,一定能走出一跳属于自己的道路,做一个大写的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梦就要去追,想做什么就去做,趁我们还年轻。勇敢地,机智地踏出第一步,成功就在你的前方,梦想和成功就在彼岸!【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篇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是“千
59、里之行始于足下”,并且没有任何的文字材料提示,首先要分析句子的重点,重点在于“千里”和“足下”的关系,重点强调“始于足下”,即要去做,强调“做”的重要性。因此在行文时注意强调这一重心,可以从“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论述,论述时可以结合“中国梦”的实现和“真抓实干”“努力践行”的角度论述,让文章更有针对性。【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
60、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 (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61、”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