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244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X 页数:77 大小:5.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21页
第21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22页
第22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23页
第23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24页
第24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25页
第25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26页
第26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27页
第27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28页
第28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29页
第29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30页
第30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31页
第31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32页
第32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33页
第33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34页
第34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35页
第35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36页
第36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37页
第37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38页
第38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39页
第39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40页
第40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41页
第41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42页
第42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43页
第43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44页
第44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45页
第45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46页
第46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47页
第47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48页
第48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49页
第49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50页
第50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51页
第51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52页
第52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53页
第53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54页
第54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55页
第55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56页
第56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57页
第57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58页
第58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59页
第59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60页
第60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61页
第61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62页
第62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63页
第63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64页
第64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65页
第65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66页
第66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67页
第67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68页
第68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69页
第69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70页
第70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71页
第71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72页
第72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73页
第73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74页
第74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75页
第75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76页
第76页 / 共77页
专题03 《红烛》:鉴赏诗歌(咏物诗)事物形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_第77页
第77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咏物诗)红烛红烛中咏物的艺术方法红烛 闻一多 知人论世 了解闻一多写作意图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32年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7年7月随校迁往昆明,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主要作品:1923年9月7日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2、,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93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题目释义:红烛:

3、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红烛”化用自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其本义是火红的蜡烛。闻一多的诗用“红烛”来比喻自己甘愿为祖国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创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 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

4、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1946年7

5、月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朱自清先生出席并写下了上面的诗句。教材典例 红烛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红烛作为咏物诗所用的艺术手法 咏物诗往往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借物喻人等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借物(红烛)抒

6、情:诗人“四扬三抑”来表达波澜起伏的情感。深入探究 1.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是怎样的?本诗共9 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可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这首诗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求索的过程和结果。2.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

7、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借物(红烛)喻人(诗人)3.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就一个受到

8、“五四”文化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故诗人在诗中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在暗示,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吗?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地决定着他们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烛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困惑暂时得到了解除,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

9、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4.红烛一诗的感情节奏抑扬顿挫,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振奋于红烛创造的能量,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对

10、比衬托 5.试分析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什么作用。红烛引用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继而托物言志,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感伤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之美。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诗人的

11、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红烛的责任 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红烛“红烛”精神的内涵献身祖国,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6.红烛一诗运用独特的抒情方式来抒发深情,试加以分析。每节诗都以呼告开头。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

12、,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这样的红烛形象就是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诗情流动,波澜起伏。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不顾一切、献身祖国的精

13、神而怦然心动。直接抒情 赏析表现手法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参考: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呼告 探究主旨: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

14、,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迫使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表现手法 小结:采用拟人化、呼告、反复、托物言志的手法。烛之色(“红”)烛之灰 烛之光 烛之责 烛之泪 烛之魂 蜡炬成灰泪始干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行文脉络赞惑颂勉思慰“红烛”形

15、象 闻一多塑造“红烛”形象解读内容1.荧荧红烛真赤诚,灼灼发光又发热。23.红烛烧蜡成灰,放出光明。4.红烛烧掉一个死寂、禁锢的世界。57.红烛着急才流泪。89.为了创造光明,便要灰心流泪。细读探究,梳理“红烛”形象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红烛为何燃烧成灰?红烛为何伤心落泪?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导言】古诗词中常见灯烛的意象,那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中所选取的烛火所包

16、含的含义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在此做一总结。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解读:“烛泪”是李商隐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是诗人心中无限思念的延长。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解读: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这雨夜的烛 光正是漂泊异乡、归期无望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 无 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解

17、读:颈联再忆昨夜情形,“春酒暖”“蜡灯红”的温煦氛围,更增怀想之情。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 无 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解读:暗淡的烛影寄托着诗人孤寂凄冷之情,寄托着诗人寥落不遇的身世之感。他所感受的痛苦是人生根本性的痛苦。所以,以烛影象征心事难圆的无奈,是很恰当的。考点分析 鉴赏咏物诗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

18、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概念介绍 所谓咏物诗,概括来说,就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这类诗歌由咏物这一写法而得名。关于“咏”,说文解字说:“咏,歌也。”咏可以由“歌”引申为“吟咏”。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诗人的思想。咏物诗的类型 托物言志 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咏物诗的类型 借物抒情 这类咏物诗,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不第后赋菊 唐五代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

19、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注: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唐末农民起义,起义历时九年,给予唐王朝以致命的打击,后兵败自杀。画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黄 巢:义军领袖的王霸之气郑思肖:忠于故国的志士情怀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猜一物)来之不易千锤百炼造就人才临难不惧,处变不惊不畏艰险甘愿献身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一语双关志向、理想风 唐李峤解落

20、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简析】: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注释】: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二月:早春,农历二月。(猜一自然现象)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曾

21、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

22、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试比较两诗表现手法思想内容。李诗用了比拟和对比手法,白诗用了比喻。李诗借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白诗写出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花影苏东坡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猜一物的非物质形象)瑤台上有重重叠叠的花影,我叫书童扫了好几次,花影总是扫不掉。刚才太阳下山,才把花影带走,明月却又把它送回來了。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色彩与形态,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体物肖形,

23、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特点: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咏物诗分类咏物诗1 纯为写景:描摹传神,有警句 林逋 山园小梅、贺知章咏柳、刘禹锡赏牡丹2 别有寄托,托物言志李商隐柳3 借物讽喻 来鹄云、杜牧早雁咏物诗的思想感情 1、单纯表达诗人的喜好和兴趣,咏叹事物的美好2、表现诗人高尚情操3、抒发

24、自身的愁情幽愤4、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5、讽刺时代或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1、单纯表达诗人的喜好和兴趣,咏叹事物的美好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2、表现诗人高尚情操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抒发自身的愁情幽愤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4、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5、讽刺时代或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

25、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咏物诗的思想感情 喜 爱高 洁讽 喻幽 愤理 想建功立业、远大抱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思念故乡、凄苦孤寂;不慕权贵、高洁正直;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咏物诗常见的手法 咏物诗常见的手法整首: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局部: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人结

26、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粉身碎骨全不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立疏离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有时,还会把物

27、本身不同时期的情状进行对比,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咏物诗常见的手法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坛上涌现出千百为杰出的诗人和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而咏物诗则以它

28、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只有走进咏物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咏物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学以致用 子规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子规:长年啼血哀鸣,使人闻之悲凉。感情:对历代蒙冤而死之人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反诘语气由鸟及人(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诗歌中“子规”有什么特点?(2)诗中所寄何情?诗人如何将子规与感情融为一体?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接下来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意,子规与诗人感情融为一体。(子规:又

29、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子规鸟。)啼声悲哀。葡萄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托物言志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无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葡萄:开始长新枝但并未完全复苏,需要人来多加竹条扶上架子。感情: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杂乱攀附,需要照顾。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本诗中“物”与“志”的契合点是那几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志?后两句是“物”与“志”的契合点。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

30、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果实。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赏牡丹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姿容最美,既不过于妖艳,也不过于俗气。感情:喜爱、赞美牡丹。1、侧面烘托2、拟人、比喻(1)这首诗中的牡丹有何特点?(2)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1)烘托手法的运用。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是为了烘托牡丹,突出了牡丹之美。(2)比喻、拟人手法。把牡丹喻为国色,赋予芍药、芙蕖以人的性格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更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牡丹的美。艳冠群芳。小 松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幼时被人们忽略,长大后才被人们称赞。感情:批判世人目光短浅,不识人才。借松写人托物讽喻批判了世人不识人才、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1)本诗写出了小松什么形象特点?(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初时生长于深草蓬蒿之中,不为人注意,最终长成凌云之木。Thank you for watch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