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专题十六 周年问题及其他教学目标:1.归纳和总结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周年问题,这方面涉及的考点较多,需要在复习备考中加以分类和归纳;2.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链接;3.掌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历史链接;4.了解朝核问题的相关学科知识链接。学法指导:1.优化热点,加强历史学科内相关基础知识的联系;2.活化热点,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渗透。高考预测:1.历史周年问题,以2006年为主要标准,也有涉及2005年和2007年的少量命题出现。2.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其在古今历史中的表现是近两年高考热点
2、;3.与2006年重大时政热点密切联系的历史链接是高考考查的方向;4.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党的自身建设是常考的热点。考题回放:(2005年全国综合卷39)图8中B城市为万隆。1955年,在这里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0分)(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
3、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2)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3)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主题一 周年问题一、中国古代史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76年元灭南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后
4、金改国号为清。二、中国近现代史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50周年;太平天国天京变乱150周年;袁世凯复辟失败90周年;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中共探索史);1926年的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80周年,国共关系);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70周年);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75周年,中日关系);西安事变70周年;1946年的重庆政协会议(60周年,和平共处、平等协商精神);人民解放战争内战全面爆发6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55周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50周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探索的开始);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35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4
5、0周年;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周恩来逝世30周年。三、世界近现代史1776年的美国的诞生(230周年,美国的崛起和中美关系)、1851年的美国内战(155周年,分裂与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15周年,社会主义发展史);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936年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四、在2005年恰逢周年的大事也应注意1405年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10周年,中日关系);1905年的中国同盟会成立(100周年,国共关系);孙中山逝世80周年;一二九运动发生70周年抗日战争暨反法西
6、斯战争胜利60周年;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90周年,思想解放);1935年的遵义会议(70周年,走自己的路);1945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以史为鉴);1945年的国共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60周年,国共关系);1955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西部开发);1965年的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西部开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230周年;美国内战结束140周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10周年;联合国建立60周年;1995年的世界贸易组织建立(10周年,经济全球化)等等。五、不能忽视2007年达到周年的历史事件如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是80周年;19
7、27年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80周年,这之后中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从而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80周年。主题二 构建和谐社会一、“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正式场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之后,“和谐社会”
8、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家高层人士的口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2005年的主要经济工作重点之一,再次表明“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政府社会建设的新理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和谐社会”正式列为中国共产
9、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四条原则性的界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二、“和谐社会”概念的含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
10、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来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三、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
11、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四、和谐社会与历史学科的相关链接1、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政治家关于民本思想的相关阐述儒家学说: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对于“仁”有很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他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认为暴君桀、纣之所以亡国,就是由于失去
12、了民心。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统治者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开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的措施,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古代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鼎盛期的特点。如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的教训,经常与大臣议论历代兴亡,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他在位时,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道家:春秋晚期老子: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有无、难易,是
13、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如文景之治)。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墨家: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制约,“法不阿贵”。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压迫、安于现状。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它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
14、点,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但是也应该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晚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世的黑暗,集中力量批判装置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
15、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提出、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自由、平等、民主与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人权宣言: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都市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独立宣言:“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它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2、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和谐):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中原农耕规模缩小
16、,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期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更加普遍;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很大影响。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激增,与水争地的现象更为普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露并进一步激化。近代以来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当今社会应重视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特别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要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3、相关阶级、国家的思想和主张: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
17、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软”的理想社会。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地价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罗斯福新政中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阶级矛盾实施了社会福利制度,对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待遇水平过高、层次单一的保障制度也给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新中国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多党政治协商制度的
18、建立、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政治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发展等;经济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向小康社会迈进;文化上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依法治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4、注意其他有助于和谐社会建立的因素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包括少数民族的关系、区域发展的和谐、城乡的和
19、谐),充分发挥和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和谐社会应是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要求与服从和顾全大局的统一。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只有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社会秩序:社会稳定有序则国家兴旺,社会动荡则国家衰亡,这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是治乱兴衰的客观规律。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盛世,都与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整合社会利益分不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同样,这些盛世王朝的衰落,也大都是从社会动荡开始的。近年来,一些其他国家的执政党甚至是长期执政的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固然很多
20、,但不能有效整合社会利益、维护社会有序的运行,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缩小贫富差距、掌控社会财富分配构建和谐:防止土地兼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更名田、地丁银制度、王安石变法、土地革命和改革、社会福利、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经济是建立和谐的根本措施:经济制度、经济措施与政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济体制与社会的和谐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如闭关锁国政策主题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关于党风建设1.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
21、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2.1949年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外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3.1951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纯结了干部队伍,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新政权起了重大作用4.1957年,中共中央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5.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
22、是、团结一致向前为党的指导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二、从党的历届代表大会来看党的执政能力1.中共一大(1921年7月)内容: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之后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2.中共二大(1922年7月)内容: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
23、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中共三大(1923年)内容:决定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结果:与国民党进行了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中共放弃领导权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4.八七会议(1927年8月)内容: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c、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意义: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5.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a、纠正
24、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其军事最高指挥权。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意义: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6.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内容: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影响: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7.洛川会议(1937年秋):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影响: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8.中共七大
25、(1945年春)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当前形势下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意义:为争取抗日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全国即将解放内容:a、党今后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b、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c、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d、告诫全党要警
26、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10.中共八大(1956年秋)内容: a、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主要矛盾是人民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b、确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确定今后的总任务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d、确定经济建设方针是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1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内容: a、确定
27、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b、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12.十二大(1982年)内容: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为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13.十三大(1987年)内容: a、阐明了党在社
28、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14.十四大(1992年)内容: a、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b、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为我国规划了本世纪前进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大会形成了以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5.十五大(1997年)内容:a、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b、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c、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改革和发展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三、从党的纲领与章程看我党的理论建设及发展进步1.
29、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制定了党的纲领与章程,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2.1922年中共“二大”在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完善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3.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5.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的章程。四、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1.十年对峙时期,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政权,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制定了
30、宪法大纲。2.抗战时期,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权。3.抗战胜利后,中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4.建国后,确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主题四、聚焦朝核破冰之旅一、政治学科1.哲学角度(1)六方会谈能够从美、朝存在较大分歧到逐步达成共识再到又出现分歧,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的观点。(2)朝鲜核危机的出现是历史和现实原因的混合体,在解决过程中必须立足历史和现实,这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历史统一的观点。(3)朝鲜核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中、美、俄、日、朝、韩等六个国家,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31、(4)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实现,经过了多次谈判,这体现了事物是发展的观点。(5)中国从当今国家形势的发展趋势出发,为了防止核扩散,促进各国在核不扩散领域的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安全,反映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关系。2.政治学角度(1)我国积极斡旋并承办六方会谈,这体现了我国的对外职能,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2)国家利益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六方会谈最终达成有利于朝鲜核问题解决的共识,根源就是国家利益。(3)我国政府主张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这体现了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历史学科1.朝鲜历史重大事件回顾(1)1876年,日本打开朝鲜国门;18941
32、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把清朝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它的控制;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把朝鲜变成“保护国”;1910年日本完全吞并朝鲜。(2)20世纪30年代,朝鲜人民在金日成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3)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1949年89月,在美苏支持下,南部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4)1950年6月1953年7月,朝鲜战争中,中朝人民联合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迫使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5)从20世纪80年代起,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逐渐开始对话,经济往来增多。2000年6月,两国领导发表共同宣言
33、,承诺为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和开展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努力,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2.人类使用核能的重大史实(1)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转换关系式,为核能的使用奠定了基础。(2)1945年,美国试验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分别投掷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这是人类首次将核武器用于军事打击。(3)二战后,原子能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就之一。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建成,标志核能开始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4)到2000年底,世界正式运转的核能发电站共有400多座,发电量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三、地理学科1.朝鲜半岛的地理知识(1)位置重要,三面
34、环海。东为日本海,西为黄海,隔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2)其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从日本的海洋性气候向中国东北、蒙古的大陆性气候过渡。2.关于核能的有关知识(1)特点:具有巨大的能量。(2)建立核电站的要求: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设备要求高,运转费用低,收益大。(3)世界上铀矿丰富的国家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4)目前主要发展核电的国家: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等。(5)我国的主要核电站是: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和正在建设中的岭岙核电站。主题五、期待战争真正成为历史战争以及人类对和平的追求一、重要的世界战争1.西欧国家的争霸战争
35、: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与反法同盟的战争;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及1870年的普法战争等。2.两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3.其他影响较大的战争:日俄战争;朝鲜战争;中东战争;中国近代的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等。二、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关系体系1.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在打败拿破仑的基础上划分了欧洲的版图,形成了维也纳体系。2.19191922年,先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重新划分了世界的版图,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点。4
36、.1942年初,反法西斯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5.二战后期,盟国先后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共同商讨对法西斯战争以及战后和平的问题。二战后依据这些会议确立的原则形成了以美苏两极格局为主要特征的雅尔塔体系。6.1955年亚非会议以及1961年召开的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发展与兴起。三、重要国际组织的建立1.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欧洲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为了争夺世界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导致了世界大战爆发。3.一战后,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原
37、则”中提出的设想,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成立后一直为英法操纵,成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4.二战前夕,随着意、德、日法西斯的扩张及其与英、法、美矛盾激化,1936年到1937年形成了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同盟。5.联合国: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提出,二战后1945年10月成立,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6.从欧洲共同体到欧盟。7.“北约”与“华约”: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1949年和1955年,先后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组建了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两个政治军事同盟,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8.1961年不结盟运
38、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9.20世纪60年代由第三世界国家发起建立的“七十七国集团”、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在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方面进行了长期斗争。四、新中国的和平外交1.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政策及其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概况: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同邻近的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39、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政策及其方针: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实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概况:中美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1960年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3.20世纪70年代在第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中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中美、中日建交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主张。4.新时期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天 星 教育网() 版权所有天 星 教育网() 版权所有天 星 教育网() 版权所有T 天 星版权天星om权天 星 教育网() 版权所有tesoon天星om权天星om权T 天 星版权tesoontesoontesoon天 星16 本卷第 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