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120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与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2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t,呈“J”型曲线。3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4“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减小的。5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改变时,K值会发生变化。6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的数量常常出现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自读教材夯基础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构建方法:观察对象,提出问题在条件充足情况下

2、,增长不受密度影响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曲线图:优点是直观。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形成条件(2)数量变化: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3)数学公式:NtN0t(4)曲线如右图所示。3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形成条件(2)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3)曲线如右图所示。1数学模型的形式可以是数学方程式,也可以是曲线图。试分析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相比,有何优点和局限性。提示: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数据不能直接给出;数学方程式更加科学、准确

3、,但不能看出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2试绘制出理想条件下种群“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的变化曲线图。提示:3分析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的原因。提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天敌数量增加,这些原因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4试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绘制其增长速率曲线。提示:跟随名师解疑难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图示模型增长率和增长速率K值无K值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联系“J”型增长曲线“S”型增长曲线2.“S”

4、型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根据“S”型曲线的特点: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1)为了持续获得较多的生物资源:应设法增大环境容纳量(K值),如加强生物生存环境的管理;捕捞、采伐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上时进行,而且剩余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左右。(2)若要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应设法使其环境容纳量(K值)变小;通过引入天敌等措施,将种群数量尽量控制在较低水平。(3)草场放牧,最大载畜量不能超过K值;鱼的养殖也不能超过K值,否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导致K值下降。特别提醒(1)K值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容纳量,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引起K值的变化,因此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2)在饲养经济动物时,应使种群数

5、量维持在K/2,即超过K/2后就要进行捕捞。名师课堂:种群数量的增长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自读教材夯基础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2实验步骤(供参考)(1)加培养液: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接种:将酵母菌接种于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3)培养:将试管在28 条件下连续培养7 d。(4)计数: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将估算的数值记录在下列

6、表格中:时间(d)1234567数量(个)(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试分析其原因。提示:这是为了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2探讨: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需要做重复实验吗?提示: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相互对比,不需另设对照实验,但需要做重复实验,以保证计数的准确性。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思考应采取何种措施。 提示:稀释一定倍数(如10倍)后重新计数。4探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提示: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

7、母菌,计数时应只计数任意相邻两条界线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跟随名师解疑难1实验的注意事项(1)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任意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酵母菌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5)当小格中的酵母菌过多时,可以增大稀释倍数然后再计数。2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右图所示的增长曲线。(1)曲线的总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2)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

8、谢废物等。3酵母菌的计数方法(1)仪器:血细胞计数板(如图)。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数都是相同的,即1625400个小方格。(2)计数:如果使用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一般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五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计数;如果使用16格25格的计数板,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方格(即10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计数。(3)用计算公式计算每1 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16格25格的血细胞

9、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10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100)400104稀释倍数25格16格的血细胞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析 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上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A衰退型和B增长型和C衰退型和 D增长型和思路点拨解析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中,增长率不变;而“S”型增长曲线,由于种内斗争和天敌数量变化,增长速率发生改变,故据图可判断该图为“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

10、变化曲线。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答案B易错提醒 有关种群特征的几个误区 (1)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而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环境容纳不下,数量会再降下来。(2)错误地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为“J”型增长。“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增长。原因是“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从最大开始逐渐减小,而“J”型曲线的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3)区分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方面,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阶段。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

11、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解析:选D对于“S”型曲线来说,种群的增长速率先逐渐增大,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然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的上升而下降,当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时,增长速率降为0;种群数量的增加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变式应用 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

12、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思路点拨解析选项分析A项错误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B项错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应是控制出生率C项正确根据图中数据可以估算出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D项错误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捞量,得到最大日捕捞量应在K值时答案C归纳拓展 用曲线图表示K值的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2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

13、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解析:选D图1、2、3都是“S”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都为K/2时的增长速率,增长速率为最大;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均为K值时的增长速率,为0;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1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典例剖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均对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探究。甲、

14、乙两同学先配制了含有酵母菌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液,调节到酵母菌生长的最适pH,各取 1 mL于试管中,接种等量的酵母菌菌种,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进行计数。(1)甲同学直接取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观察到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计数板方格总边长为1 mm,涂抹厚度为 0.1 mm。在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时,为了确保随机取样,必须_。若计数得到每一小格中酵母菌平均为10个,则该 1 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_个。(2)乙同学将500个红细胞与该1 mL培养液混匀后制片观察,进行随机统计,结果如下:视野1视野2视野3视野4红细胞数(个)2117222

15、0酵母菌数(个)1029810694则:该同学模拟了种群密度调查中的_(方法)。该1 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大约_个。(3)丙同学欲探究pH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他的实验如下,请补充完整。配制含酵母菌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液,各取2 mL加入数支试管中;_;_;_。解析(1)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必须要振荡试管,以确保均匀随机取样。每个小格的体积为0.20.20.1103 mL,酵母菌数量为10个,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为2.5106个。(2)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了样方法,通过红细胞与酵母菌的比值计算酵母菌数量。观察到的视野中红细胞数平均值为20,酵母菌数平均值为100,因此酵母菌

16、数是红细胞的5倍。(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此应设置不同pH的溶液分别培养,并进行计数。答案(1)轻轻振荡试管(或摇匀试管)2.5106(2)样方法2 500(3)分别配制若干不同pH(如1、3、5、7、9、11、13)的溶液,并等量加入各支试管中向各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酵母菌,置于相同且适宜环境中培养间隔相同时间连续多次进行显微抽样计数,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归纳拓展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指标在进行观察类实验的设计时,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观察的方法及指标。1观察的方法(1)含义:观察实验对象的方式,即用什么观察。如用肉眼观察还是用显微镜观察等。(2)确定方法:根据实验中观察的对象确定。2

17、观察的指标(1)含义:是指在实验观察中用来指示或反映研究对象中某些可被研究者或仪器感知的特征或现象标志,即要观察什么。(2)确定方法: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提供的材料、仪器、试剂等确定。(3)常见的观察指标:肉眼直接观察的指标:生物体的大小、长势(发育状况)、颜色(毛色)、数量等;溶液、组织样液、切片、滤纸上色素的颜色等。显微镜观察的指标:细胞的大小、形状、数量;细胞器的形状、颜色及变化;染色体的数量、位置变化等。其他的观察指标:尺子可用来测量植物茎的高度、根的长度等;带有红色液滴的玻璃折管可用来测定气体的产生与消耗等。随堂基础巩固1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

18、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解析:选B结合曲线图可知,1972年每样方北点地梅的种子萌发数和幼苗数均比1975年多,说明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在1972年较大,即生存斗争程度较高;由图示曲线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采集数据后应取其平均值,不能去除

19、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图中曲线趋势可知,5年间该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并非呈“S”型增长。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选B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植食动物在冬天食物减少,环境容纳量不会达到最大。3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

20、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解析:选D初始阶段酵母细胞数量少,酵母菌个体之间几乎不存在种内竞争。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酵母细胞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而NtN0t为“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具体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由图可知,1 mL培养液中最多含12 000个酵母细胞,则10 mL培养液中的K值约为120 000个。4.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

21、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选A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

22、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课时跟踪检测(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提出合理的假设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BC D解析:选B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过程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第二,提出合理的假设;第三,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第四,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

23、验或修正。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解析:选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K/2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预算出K值。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

24、的培养液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解析:选C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时,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4如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Ob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Bbc段种内斗争最激烈C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鼠,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选DOb段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增大,种群密度也在不断增大,故两者呈正相关;cd

25、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种内斗争最激烈;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以下;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鼠,可打破老鼠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降低,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5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c段其天敌捕食的成功率增加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解析:选B在bc段,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死亡率逐渐上升,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图中曲线也显示在自

26、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同时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6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选B分析图中曲线可知:t0t2时种群增长速率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t1时,开始捕获该鱼获得的量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

27、的再生,因而此时为开始捕捞的最佳时期。7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在某时间点天敌入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野兔的出生率最大Bd点种群数量下降,则天敌入侵的时间点最可能是该点C若性别比例调查结果为雌/雄1,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D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K1K3之间解析:选C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大,但无法判断出生率是否最大;d点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且之后环境容纳量降低,说明阻力在d点之前已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d点之前天敌已入侵;雌兔的数量多于雄兔,在一

28、定程度上能提高出生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天敌入侵一段时间后,野兔的种群数量在K2K3之间波动,因此有捕食压力时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2K3之间。8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点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大(b点最大)后减小,最后为零(d点),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种群数量

29、增大,食物和空间相对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是天敌数量增加;要合理利用该动物资源,应使种群密度维持在增长率最大的b点;该种群的最大环境容纳量为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具体见下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据此分析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个)105510A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是 B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的开始下降解析:选A由表格可知,4支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是。相对于试管

30、,试管内由于有毒物质积累最快,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10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242.813.672.941.650.03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解析:选C由表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可以看出: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年龄组成由增长型转变为稳定型;第7年种群数量接近K值,种内斗争最激烈。二、非选择题(共20分)11(10分)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

31、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下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_。(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_。(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逐渐加快是从哪一点开始的?_。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的?_。(4)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成因、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实际应用。分析如下:答案:(1)d点(2)b点(3)a点c点(4)b点12(10分)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

32、操作,请分析回答:实验一:按表中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共4组实验,用 1 000 mL 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用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并根据实验结果绘出了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实验组ABCD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4.04.00.80.8培养液体积(mL)200800200800实验二:进一步进行了下表有关实验。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8B100.15C100.128(1)为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_,每次计数要做_。(2)实验一:图中曲线代表的是_组的结果;A组和B组的实验

33、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3)实验二想研究_因素对酵母菌数量增长的影响;此实验中酵母菌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是_组。解析:(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为了保证计数的准确性,应在取样时进行振荡,使酵母菌与培养液混合均匀,并多次取样求平均值。(2)实验一:曲线中的种群密度是与培养液的浓度有关的,所以A、B两组密度大;且由于A中的体积较小,培养液上方的氧气充足,所以A的繁殖速度要快于B。(3)实验二:A、B两组中加入了培养液而C组中没有加入,此对照是为了证明培养液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而A、C两组的温度为28 ,B组的温度为5 ,所以此对照是为了研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由于B中温度较低和C中无培养液,所以两组的种群数量会减少,为衰退型。答案:(1)振荡重复实验(2)A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有氧呼吸总产能少(3)温度和培养液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