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037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从根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从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到7000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和后李文化。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在黄河流域发展。龙山时代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章丘城子崖等,也出现了以尧、舜、禹等为首的邦国和族邦联盟。夏商西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这些时代

2、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从“根”上讲,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中华民族也随之逐渐形成:由五帝时代与邦国相联系的部族,发展为夏商周以来与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相联系的华夏民族,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民族与国家在诞生伊始就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伟

3、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煌。延绵不断的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其国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华民族“滚雪球”式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材料二: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5000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

4、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以双重方式印证了夏王朝和近600年历史的商王朝的存在。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前5世纪前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和心理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泉源。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到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统一、信仰统一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

5、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洐,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丶国家富强方面

6、,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品格,成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黄河文明是实现中毕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材料三: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7、黄河文明就像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不少文艺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

8、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披沥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编自韩子勇黄河: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 黄河文明是延续不绝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能够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地与外

9、来文明交流互动。C. 材料二从发展阶段入手,对材料一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观点进行了解释,论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D. 材料三从文艺创作的层面,阐述了如何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来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实现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冲刺。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国家文化、黄河文明是各时代的最高文明,因为很多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B. 民族与国家密不可分。国家形态结构决定了民族的类型,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就成经形成。C. 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它与两河、尼罗河等流域的人类其他早期文明同时步入成熟

10、的门槛。D. 自秦汉时起,黄河流域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等都可以从黄河文明中找到源与流。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 将进酒、使至塞上和黄河颂等与黄河相关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几乎每一个龙的传人都耳熟能详。B.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发展出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C. 中国疆域四周有巨大的屏障,对中华文明起到保护作用,这是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D. 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的一个基本模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

11、明的碰撞、交汇,这促进了文明的融合与发展。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 有人说:“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作者提出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的创作原则,请概述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蚕(节选)茅盾“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

12、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接着是家家都“望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

13、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张老头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

14、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

15、“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四大娘首先说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

16、“远征军”就此出发。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就是这么着,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不算!1932

17、年11月1日(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不忍不住,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的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B. 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C. 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D. 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18、是A. “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B. 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一人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C. “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他们此行的艰难。D. 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8.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9. 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二、古

19、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

20、于是小人始不悦矣。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

21、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B.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C.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D.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

22、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B. 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C. 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D. 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12.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B. 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

23、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C. 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D. 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4分)(2)弼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4分)14. 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24、下面小题徙倚【注】陆游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注】徙倚:徘徊。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B. 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C. 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D. 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16.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25、,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的空缺部分。(1) 韩愈在师说中用反问句式指出“惑”存在的普遍性的两句是_,_?(2)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_,_。(3)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湖,太湖、洞庭湖、洱海这些名湖,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有的妩媚,_,有的浓妆,有的淡抹。唯独镜泊湖却另具一番情调,它妩媚、雄奇都谈不上,而是充满了古朴的野趣。坐在镜泊湖旁那种有着尖顶、回廊的木头房子里,推窗也可以看到一角的山色湖光。这个遥望

26、不见一座塔、一道拱桥、一个亭台楼阁的巨大湖泊,自有一番“妙趣天然未夺真”的景象,它所具有的是一种粗犷的美、朴素的美。打个比方吧,她是在水乡浣纱时代的西子,而不是宫禁里“云鬓花颜步摇”的杨妃。镜泊潮的湖水很清,湖面煞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船在上面航行,上端是山色云彩,下面也是山色云彩,船头冲破了画图,涟漪潋滟,波光摇曳。船腹下的图景又愈合起来。两岸山峦绵亘,比较靠近山崖的时候,似乎有点三峡气派。更奇特的,是这个湖曲折蜿蜒,实际上是由七面大湖连串而成。_,所以人们常常能发现惊喜。小船航行着,航行着,看来前头是岸了,谁知转一个弯,又是一面大湖。湖中有一个地方,又是放流木排的场地,巨木成筏,在湖面上

27、载浮载沉。这样的景象,在其它人工修饰很多的名湖,也是难得一见的。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 比拟、比喻、夸张B. 对偶、借代、排比C. 比拟、比喻、排比D. 对偶、借代、夸张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船在湖面上航行,上下都是山色云彩,船头前方是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的水面。”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疫情期间,中国的物流承担起救援物资运输的主

28、力军。在疫情爆发之初,物流企业从多级配变为直达配给,让救命物资第一时间抵达了最需要的地方。快速物流业开通首次全球救援绿色通道,利用全球性网络与物流干线大动脉向疫区输进米面、蔬菜、药品、食品、日用品等救援物资。在无数实施封间管理的小区,快递小哥成了“民生保障员”。将新生儿奶粉、糖尿病人特殊食品经由小哥送进小区,帮助人们守住这座隔绝病毒的堡垒”。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清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贵州省桐梓县以往随处可见的方竹,如今既绿化了荒山,更让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过上了富裕生活。该县将方竹定为主导产业,不断提升方竹种植规模。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1

29、0亿元,建设百万亩方竹笋基地。同时,该县重视培育产业品牌,推动方竹笋销售品牌从个体、分散经营模式向龙头企业统购统销模式转变。此外,桐梓县还先后引入企业,落地建设一批方竹笋精深加工项目。新引进企业今年计划投资5000万元,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2亿元左右。如今,桐梓县近万户群依靠方竹走出贫困。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对此,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有的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有的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

30、太应啊!”还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了。”这些不同声音也有一定市场。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高中生身份给本市精神文明网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写一篇文章,倡导大家“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11月11号测试题参考答案【答案】1. C 2. D 3. B 4. (1)论证结构清晰严整。作者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结构清晰明了,整齐严谨。(2)论证语言严谨。作者为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采用了大量的数据与历史史实。(3)论证方法多样,采用

31、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引用习总书记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 5. 作者提出,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必须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1)创作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首先要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桥梁。如梁衡的壶口瀑布描写了黄河的博人宽厚之美,并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压面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再如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描绘了黄河地区赤阳岗村难民背井离乡,历时八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与奋斗史。其中穿插着大量的黄河地区的历史、风俗与文化。(2)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多次写到黄河,在少安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正是黄河文

32、明在当时的现实中的最直观的体现。【解析】【1题详解】C项,“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说法有误,原文中为“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可见“黄河文明”只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故选C。【2题详解】A项,“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忽略时间限制,原文中为“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B项,“就已经形成”错,原文为“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是“正在形成”;C项,“黄河文明”偷换概念,材料二中“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

33、,可见唯一延续至今的是“中华文明”。故选D。【3题详解】B项,材料二论证的是“黄河文明”,而此项论证的是农业文明,不是黄河文明。故选B。【答案】6. C 7. C 8. 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欢笑兴奋);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使老通宝他们忧愁失望起来。(忧愁失望);不得已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又气得生了病(生气)。 9. 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

34、民丰收成灾的残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地描写和叙述之中(情感表达角度)。【解析】【6题详解】C项,“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的说法有误。这只是小儿子事后的抱怨,不能得出他“有远见”和“智慧”的结论。故选C。【7题详解】C项,“运用双关手法”的分析有误。“远征军”是指老通宝一家要跑到无锡去卖蚕茧,并没有双层含义。故选C【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富弼上奏当世

35、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止侥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14. 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解析】【10题详解】其中,“救灾者”是“聚民城郭中”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或待哺数曰不得粥而仆”意思是,“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不能将“而仆”断开,排除D项。故选B。【11题详解】B项,“粟即高粱”错,粟是“小米”。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适应性强。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故选B

36、。【12题详解】D项,富人气之高,令宋仁宗都为之喜出望外,而不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故选D。【13题详解】(1)大略:大致内容。进、退:进纳、斥退。不肖:无能之人。宿:旧有的。(2)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容:掺杂。参考译文: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年轻时坚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

37、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延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蓝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

38、始不高兴了。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火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

39、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至和二年。诏令投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文彦博同时被任命。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延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遂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答案】15. C 16. 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

40、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解析】【15题详解】C项,“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意思是“月正当头,树木笼罩在月色中,没有树影;更深露重,时有露珠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传出”,营造了一种孤寂静谧的氛围。故选C。17.【答案】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3).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答案】18. C 19. 原文两次强调“山色云彩”并单独成句,突出了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照应前面的“巨镜”将“涟漪

41、澈滟”“波光摇曳”等词语单独成句。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镜泊湖平静、美丽的特点。 20. 有的雄奇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湖曲折蜿蜒/因为湖形成原因特殊。【解析】【18题详解】 “它们有的妩媚有的浓妆,有的淡抹”这是比拟,把这些湖当做美人来写;同时三个“有的”也构成排比;“湖面煞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这是比喻。文中没有“夸张”和“借代”。故选C。21【答案】“承担”改为“成为”/“主力军”后加“任务”“开通”和“首次”位置互换删除“食品”删除“将”“承担起主力军”搭配不当,改为“成为主力军”或“承担起主力军的任务”。“开通首次”语序不当,“

42、开通”和“首次”位置互换。“米面、蔬菜、药品、食品、日用品”并列不当,删除“食品”。“将新生儿奶粉、糖尿病人特殊食品经由小哥送进小区”句式杂糅,删除“将”,改成“新生儿奶粉、糖尿病人特殊食品经由小哥送进小区”。22.【答案】贵州省桐梓县提升方竹种植规模,培育产业品牌,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解析】第1句是说“方竹”让贵州省桐梓县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2、3句是说“不断提升方竹种植规模”;4句是说“重视培育产业品牌”;5、6句是说“落地建设一批方竹笋精深加工项目”;7句是强调“近万户群依靠方竹走出贫困”。据此整理答案。23.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编辑好,这是

43、我给栏目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请选用。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对此,我深表赞成。是啊,这些文明习惯看似小事桩桩,但如果人人都践行起来,天地就会爽朗起来,人间就会和谐起来,国家就会斯文起来!可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在每个人心间,是极为迫切的事情!尤其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确实关乎生命安全。用餐用公勺公筷,可降低感染风险;拒绝野味,可切断人兽间病毒的传播;保持社交距离,可有效阻断病毒散播渠道;饭前便后勤洗手,可很大程度避免病菌侵害风险;起床后开

44、窗勤通风,也可吹走室内不好空气;疫情期间专家、媒体之所以反复强调上述文明习惯,是因为一旦这些方面出现问题,就会给病毒带来可乘之机!可见,养成文明习惯绝不是小事,否则,就可能带来要命的损害!其实,疫情过后,我们每个人也要积极践行文明习惯,切勿有“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的看法。若是疫情来了,就讲究文明习惯;若是疫情过去了,就不讲究文明习惯,那只能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受害的最终还是我们自己。由此看来,讲究文明习惯绝对不能一阵风,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也许有人会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这不好,要想养成文明习惯,就要把那些不好的原先习惯尽数去掉,绝对不能借口“很难改啊”来掩饰自己的

45、主观不作为。记得鲁迅曾对柔石的善意劝告表示为难,说什么使惯了刀枪,再改换其他东西,恐怕很难做到;柔石对此一本正经说道:“这有啥难的,只要做起来!”是啊,要改掉原先的不好习惯,这有啥难的,只要做起来,难者也会变易!当然,也许有人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适应啊!”猛一听,似乎有些道理;其实谬矣!文明习惯从小培养,这是对的;但借口年龄大了,就说自己不适应文明习惯了,那是大错特错的!若你不习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戴口罩,一旦感染疾病,那怎么办?若你不习惯用公勺公筷,一旦把病菌传染给其他人,怎么办?若你不习惯社交礼仪,一旦闹出交往的纠葛,怎么办?若你不习惯开车礼让行人,一旦撞

46、碰了行人,怎么办?可见,借口年龄大了,就不愿意养成文明习惯,那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那么,如何才能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呢?无非三条:其一,养成文明习惯要从“我”做起,古人说“非礼勿想,非礼勿言,非礼勿做”,这就是强调文明习惯的自觉性;其二,养成文明习惯要移风易俗,剔旧布新,如原先用自己筷子勺子给客人布菜,那是热情待客;现在就要改用公勺公筷了;否则的话,就会招人烦。其三,养成文明习惯要多顾及他人感受和社会理解,如原先见面要握手,要拥抱;现在疫情期间就要换换方式了,可改为远距离拱手或微笑点头示意,等等。是啊,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可拒病毒于身体之外;风和日丽时候,养成文明习惯可让行为举止赏

47、心悦目。好处如此之多,为何不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于每个人的心间呢?高中生2020年4月21日让文明习惯像呼吸一样自然每一次灾情都是一本“教科书”。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传统风俗与习惯的一种颠覆,也是对树立文明新风的一次推动。纵观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每次重大疫情,都能从人类自身的行为习惯上找到蛛丝马迹,并在不断的反思中改掉一些陋习,倡导一些文明新风,从而实现人类向更加文明靠拢的自我完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向我们揭示了远离坏习惯、文明生活的重要性。抗击疫情,我们不能只是“治”,也需要在“防”上下功夫,既要站在国家层面,也要站在个人层面,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做好预防。只有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开始,改变坏习

48、惯,培养好习惯,让好习惯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阻止疫情传播的行为屏障。“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提倡公筷公勺、提倡见面作揖、提倡不随地吐痰等无不与日常生活细节密切相关,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陋习却是文明建设中的“绊脚石”,也是抗击疫情的“大难题”。据相关专家介绍,目前可以初步确定的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三种方式。其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或带病毒者打喷嚏、咳嗽、说话产生的飞沫和呼出的气体,在近距离扩散,被直接吸入呼吸系统;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经手接触后,再由被污染过的手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部位而导致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

49、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被吸入后导致感染。不握手、不拥抱、不聚集、吃饭用公筷公勺、出门戴口罩等防疫抗疫的措施,大都与公共服务规范中的卫生标准或个人平时的卫生行为习惯有关。保持一个良好的身边环境和个人行为习惯,才更有利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体现在硬件,更体现在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文明自觉,体现在点滴日常生活中的“礼”。“衢州有礼”二十条,就是对市民日常行为的公德约束。“笑迎宾朋,作揖问好”“桌餐不翻菜,提倡用公筷”“见天才抽烟,烟头不落地”“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便尿”城市文明的打造,首先需要树立城市公共行为和公共服务标准。在这些标准约束下的行为及其模式化呈现,构成了文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

50、的联系方式。高雅与粗俗、自敛与放纵、自律与自私等,都分野了文明与野蛮。一个人的行为,是其文明素养的外显;一座城市市民的生存状态、交往方式,是其文明程度的展现。疫情是一场危机,更是一次提升城市文明的机遇。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国家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比平时多得多。”人们经历灾难,往往会甩掉幼稚,积累经验,习得从容,变得内心强大。这场疫情让我们深刻审视和反思历史和现实,举一反三。因为这场疫情,我们确实养成了很多过去未曾养成的文明习惯,比如公共场所自觉排队,而且排队时人与人之间保持了更远的距离,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窝蜂似地拥挤在一起。再比如很多人以前外出回家没有洗手的习惯,而现在只要外出,回家都会仔细

51、洗手。再比如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公筷公勺等。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疫情结束之后,能够继续摒弃一些落后的陈规陋俗,继续把因为疫情而树立的文明新风、文明习惯保持下来、延续下去,让其成为每个人的下意识行为。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动力,谁都愿意以优雅雍容的一面展现于人前。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人利己。好习惯来之不易。不管疫情何时结束,都永远不要“忘记伤疤愈合后的痛苦”,同时从政府层面以工程化、精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式将好习惯加以巩固和推广,构建起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公民健康标准和体系,使之成为一道风景、一种时尚。有行为学家分析认为,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时间。疫情防控到现在

52、已超过21天,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继续保持业已形成的社会共识,使之转化为长期的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就是在为最终赢得这场人民战争助力,也是为城市文明的提升出力。告别陋习,迎来文明每个人都迈出一小步,整个社会就迈出一大步。同样,每个人改掉一点陋习,整个社会就往文明的方向跨出一大步!细节决定成败 伴着研究的旋律,踏着奋斗的节拍,沿着漫长的前进路,中国步履轻盈地跃进了世界人们的视野,进入了世界上和平发展的时期,并成为了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为何中国并未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呢?我想,其中有一部分归根结底是陋习的问题。 正如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有人可能会说:陋

53、习虽然常见,但也只是一些鸡毛蒜皮,无关轻重的小事情。众所周知,中国是人口大国,陋习虽小,但倘若人人皆是这种想法,那么距离中国真正沉睡便也不久了。 陋习是什么,顾名思义,便是不好的习惯。如若你觉得陋习与你并无联系,那么请你沉思回想,扪心自问,你难道未曾见过路旁绿化带上种着的各种蔬菜吗?你难道未曾见过旅游景点中那些被游客随意涂鸦的物品吗?你难道未曾见过走在路上随意丢弃垃圾的人吗陋习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它却与我们息息相关,它隐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形间侵害着我们。你可曾见过冬日深夜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你可曾见过炎炎夏日路边站岗的志愿人士;你可曾见过早春凌晨辛勤耕种的农民伯伯 所有你未曾见到的东西却是实

54、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贯穿我们的脑海,侵蚀我们的思想,认为一些陋习便是理所应当。 经济与科技发展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的我们,不仅是先进文明的继承者,还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文明意识,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的力量及其微弱却又及其强大,正如毛泽东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我们只是及其渺小的个体,但是我们更是强大整体的一部分。同时,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便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部分,缺一不可。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律己,所谓的陋习就会自

55、惭形秽,逐步缩小势力范围。 孔子曾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所以,让我们携手努力,只要我们充满希望,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对待他们。久而久之,我们定能“告别陋习,迎来文明。”中国也会成为真正的强大之国,宜居之国,礼仪之国。彼良习离离 彼文明之实余秋雨先生曾说,“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终是集体人格。文化是留在血液里的修养,是印在血液里的记忆。”守着虚掩的城市门窗,闲度一刻午后时光,日影已然渐晕渲昏黄,将文化竹篱的模样,渐缓渐慢地拉长彼良习离离,彼文明之实。跳出陋习枷锁,传承文明文化,书写中式壮美诗篇。 从前的声声慢到辗转浮世,车马喧嚣,人声鼎沸。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

56、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吹淡了浓浓的节味,吹散了传统习俗,吹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却也吹来了城市的陋习之风。文明之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闻一多有言“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说了不做的风雨雪霜、花鸟虫鱼在现实之中何其之多?语言上的夸夸其谈良习人人都能做到,可行动的文明巨人实在是太少太少。 当今社会,行迈靡靡,中心如醉,太多太多的人都只是会在写满陋习的纸上谈论不文明的士兵。当书生意气的少年睁着一双泛红的眼睛,长时间注视手里温热的手机,昏昏度日而无昼夜;当路边花坛的花骨朵刚呼吸到一口城市的空气,又马上被人随意摘了去欣赏;当爱心教育的氛围感染到市民后,却还

57、是会看到老人倒地却无人伸手相助 键盘侠从未缺少,可身边的不文明也从未阻断。这些不文明的陋习与百年前的鸦毒侵蚀何异?那么多在网上义愤填膺的人,为什么到现实里面却一声不吭?他们口中的文明,为何从未在行动中有着丝毫的体现?我们的城市里,还会有清风明月、微风不燥、阳光正好吗?我们的国家还会剩下一丝一毫的温暖,一分一厘的善良吗?文明之行迈靡靡,中心如噎。哀其陋习,人生之觞。 “良习不知在何处”正是城镇化进程中逝去的一种文化悲歌,让文明文化焕发生机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责任。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由此可见,我们默默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在默默为我们脚下立足的土地作出微小的奉献。 行为

58、是一切的前提。唯有你点亮自己,才能照亮黑夜。而喋喋不休的话语,从不会温暖丝毫寒冬。要想营造文明之风,要想改变城市文明的现状,就必须要我们自己发自内心地作出一个决定跳出陋习枷锁,并在此之上加以从一到正无穷的实践,才能通往那扇名为城市文明的大门。 江边朦胧的雾遮挡住视线,模糊了通往远方的路。一个产生于长夜与白昼交界处的念头,让决定自律的我开始独自踏上征途。我不再想象自己成为梦里完美的样子,不再常常羡慕别人在晨光下的美丽剪影,也不再偶尔想象着自己像芭蕾舞者一样头脑清明身体轻盈。奔跑在小区的路上的我几乎碰不到其他的跑者,却在某一天的清晨和傍晚于大街小巷意外遇见彼此。我们即使是一场萍水相逢,也会相视一笑

59、,互相给予鼓励。这一次我终于发现,像这样一个细小的变化,其实就是我们城市文明提升的一个缩影。 “金相玉质,百世无匹。惊采艳艳,难与并能。”当晨跑后的第二缕阳光透过文心雕龙的书页晃着我的眼,再次沉浸在早间这段不长不短的图书馆两小时里,文字间散发出刘勰久经岁月熬制的醇厚的中式酒香,不浓不烈,恰到好处。隐隐拂过的夏风清凉,穿过窗户送来了不知名野花的芬芳。此刻没有急于行路的匆忙,只有流水般的恬适在心中流淌。古典馨香沁人心脾,唯有氤氲文脉传中华之良习,方构华夏之盛颜。 正如诺文皮尔所说:“礼貌之风为每个人带来文明、温暖和愉快。”文明是我们城市幸福的底色,文明是我们城市内在的气质。彼良习离离,彼文明之实。

60、待良习之树枝繁叶茂,陋习才无处可安,文明之果方可长存。改陋习之危害 邀文明以共舞“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此时此刻我听见高悬于陋习上的警钟被敲响,发出“向陋习宣战,为文明点赞”的口号来。一尺的脸,三尺的面子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名牌消费意识逐渐增强。在国人的心目中,进口品牌似乎自带天生的好感度,有的人为了追求名牌,宁可省吃俭用,积攒每月两三千块的工资,去买一个一两万也不知是否适合自己的所谓名牌包,显示一下“时尚”。不久前,“优衣库”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顾客们为了抢购服装,互相争抢撕扯,连部分卷帘门和店内模特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场面一度混乱。还有星巴克的“猫爪杯”事件

61、,原价不到两百块的玻璃杯子在网上价格一路飙升,甚至炒到了近千元,有人通宵排队购买该款杯子,还有人因抢购大打出手。 纵观这些现象,不难发现,炫耀奢侈消费的不正之风正在兴起。一方面,不少年轻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品位或者地位,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经济条件,热衷于购买高端商品,“打肿脸充胖子”。另一方面,很多人有消费跟风心理,东西越难抢,购买的满足感和炫耀感就更强烈。这些表面是追求精致生活,背后却是因虚荣心作祟而导致的没有任何体面和教养的行为,着实令人羞愧。因此,我认为, 此等陋习的蔓延不可忽视,追根究底是部分国人价值观的扭曲所致,理性消费,拒绝成为“羊群效应”中的牺牲品,树立正确的三观就是一种文明。占小便

62、宜,吃老大亏 国人常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占小便宜。不少人抱着“免费的东西不拿白不拿”的心理,将公厕里的厕纸,咖啡店里的糖包等一个劲儿的往自己的包里揣,生怕吃了亏。饮料可以无限续杯的快餐店里,只要没人拦着,就会有人拿自己的保温杯来接。我曾看过一则新闻报道:一艘专为中国人打造的超级豪华大游轮,却在上海工作仅一年后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原因竟然是:中国人浪费食物。邮轮上是以自助餐的形式供餐, 中国大妈在吃自助餐时,将价格昂贵的食物一大盘一大盘地拿,甚至还发展到抢夺食物的程度且此行为屡禁不止!现在的中国已经不缺好吃的了!关键是“占小便宜”思想严重!还有宜家的“蹭睡一族”,有“四仰八叉”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有脱了鞋子横靠在沙发上休息的,有情侣搂在一起躺床上的,展示区内睡倒一片,可谓“直把宜家当自家”。“蹭”自古以来就有,立窗旁听、凿壁借光,什么时候从美德变成陋习了呢?占小便宜,一时看来是“赚”,长久看来却是“失”,失文明、失美德。我们应呼吁文明的回归,勿让陋习成为国人的标签。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善不积,无以成礼;小陋不改,成性难移。我们应树立文明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向陋习宣战,从我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