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综合检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844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综合检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综合检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综合检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综合检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综合检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综合检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综合检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综合检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45分)1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B)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D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解析:据材料“后汉书记载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并且“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最后“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可知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故选B项。2自元代以来,中国

2、历届中央政府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其中清朝设立的主管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B)A宣政院 B理藩院C军机处 D内阁解析:清朝设立的主管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理藩院,故选B;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处理全国佛教事务以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内阁是明朝皇帝的秘书机构,故排除A、C、D。3史载:(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及其所辖机构,参用当地的土官任职。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B)A行省是元朝管辖地方的唯一机构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反映了当时各民族

3、的团结和融合D行省长官为蒙古人与汉人且掌握实权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元代实行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元朝对地方的管理还有中书省直辖和宣政院辖地等其他方式,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只反映宣慰司及其所辖机构参用当地的土官任职,没有反映行省长官由蒙古人与汉人共同掌握实权的情况,排除D项。4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

4、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C)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解析:蒙古人、色目人在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所占比例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占列传的七分之一,说明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从而任命中央政府信得过的蒙古人、色目人驻守云南,且涌现出一些杰出官员。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D项。5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马戛尔尼曾说:“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

5、政策的“真正动机”是(B)A限制对外交往 B维护天朝统治权威C实行闭关锁国 D维护封建小农经济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中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威权,防止西方的外来影响,抵制西方殖民侵略,故选B。限制对外交往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手段,排除A;C不符合“真正动机”的限定,排除;D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排除。6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解析:活字印刷术宋代才发明,指南针、火药与火器

6、是在宋元时期由阿拉伯人促成技术转移。只有造纸术是在唐朝时期转移的,故A项正确。7“专制之下无祖国”,其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其说明(A)A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民族国家观念古已有之C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淡化了祖国观念D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解析:根据材料所述,“专制之下无祖国”,故新兴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表明了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A项正确;材料是说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项错误;材料是说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不

7、是淡化祖国观念,C项错误;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不是材料说明的问题,排除D。故选A。8“它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代表了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据材料可知,文中的“它”(C)A进一步传播人文主义精神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C使天主教沦为国王的附庸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由材料信息“它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它”指的是宗教改革运动。材料信息在强调宗教改革中王权对罗马天主教会

8、冲击,王权高于教权,天主教沦为国王的附庸,故C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传播人文主义精神,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此时民族国家还未形成,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D错误。9“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任促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该材料出自(D)A九十五条论纲 B基督教原理C权利法案 D至尊法案解析: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宣布英王亨利八世不仅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宗教上的最高统治者,英国所有教会不再听罗马教皇的指挥,故选D。10某西方学者认为:“威尔逊的原则征

9、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这主要说明(C)A国联盟约本身存在重大缺陷B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C美国社会缺乏对国联的普遍认同D美国试图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虽然威尔逊提出的原则得到了欧洲人的认同,但由于美国控制国联的目的未达到,加上美国孤立主义和传统思想,使威尔逊的原则并未得到美国社会的普遍认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国际联盟本身的缺陷;B选项错误,美国意图控制国联;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国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意图。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国际联盟盟约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

10、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C)A民族自决 B委任统治C集体安全 D大国一致解析:据材料“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可知,会员国不按国际联盟盟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因此体现的是集体安全,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自决”“委任统治”的内容,A、B错误;大国一致原则是联合国安理会中的规定,D错误。12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

11、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5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这表明在西藏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的政策和原则是(B)A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B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D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解析:“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中国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体现了民族共同繁荣。因此选B。13小明查阅了以下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D)A新中国民族自治区建立历程研究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研究C新中国宪政发展历程研究D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解析:根据三部法律文件涉及的相同内容可知,小明最可能研究的是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故D项符合题意。A不对,到20世纪60年代民族自治区建立完成;B不对,材料涉及的三部法律文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C不对,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不属于宪法。14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材料说明

13、新中国(B)A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带来的不利影响B并未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束缚C已经出现“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D初期外交“一边倒”的说法需完善解析:材料“中国先后同印度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直接说明新中国并未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束缚,故选B;当时我国在两极格局下,国力弱小,无法摆脱其不利影响,排除A;“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出现在1955年万隆会议,排除C;由于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新中国初期的“一边倒”符合我国的外交政策,排除D。15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中苏两国采取“不偏不倚”的“等距离外交”政策。此后,又提出“全方位外交”“多边均衡外交”。这说明日本

14、(A)A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意图挑战现存的两极格局D政治大国地位得到国际上承认解析: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调整其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日本的外交仍然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外交上没有摆脱美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独立自主,故B项错误;日本的外交客观上冲击了两极格局,但没有主观上的挑战,故C项错误;日本还没有取得政治大国地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5分)1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明初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明朝前期,以哈密

15、为经营西域的主要据点,封当地蒙古贵族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又派汉人充任忠顺王府长史、纪善等官,协同理事。永乐、宣德时期,哈密及其以西地区与明朝建立比较固定的朝贡贸易联系。西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斯藏。明初,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明成祖即位后,相继派宦官显侯等多人持节入藏,与各地方、各教派的领袖人物广泛接触,封授了一批首领,最高者为王和法王。明朝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永乐时,开通了自雅州(今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更为汉藏的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主要措施。(5分)(2

1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影响。(5分)答案:(1)对当地宗教和世俗首领采取承认、封授政策;派遣汉人赴边地担任官吏;实行边境贸易,改善边地交通。(2)加强了对国家边疆地区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统一;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融合。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主要措施要分经济方面的措施、政治方面的措施以及民族方面的措施进行分别概括,例如,“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封授了一批首领”体现的措施就是政治方面的,以及对当地宗教和

17、世俗首领采取承认、封授政策等。(2)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影响要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进行分析,经济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密切内地与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政治方面: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利于民族团结等。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

18、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材料二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5分)(2)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两部法律依据。依据

19、材料二,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5分)答案:(1)过程: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我国先后建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加上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五大省级自治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法律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或1954年宪法)。意义: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

20、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解析:(1)要结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史实归纳,要以时间为序,史论结合。可以答为: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我国先后建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加上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五大省级自治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联系所学可知应该是中

21、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或1954年宪法),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三个方面去分析归纳即可。18(12分)下表是新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方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国际局势缓和,中国“改革开放”启动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与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政策(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内涵;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22、确立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6分)(2)上表中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6分)答案:(1)历史背景:二战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外交成就: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了新生政权;与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赞誉;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

23、作用。(2)变化:从将外交与革命等同到将外交与国家利益结合(或从外交强调意识形态到外交强调国家利益)。认识: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必须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种变化说明了我国外交在不断地总结和反省中走向成熟。解析:(1)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的孤立敌视”并联系所学,从当时的国际形势、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态度,以及新中国自身的状况等方面来回答。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应当联系所学,从巩固新生政权、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方面来回答。(2)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所发生的变化,可

24、以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的内容反映出的信息来回答,可以看出是一个从强调意识形态到强调国家利益的转变过程。对这种变化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外交政策要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以及说明我国外交在不断地总结和反省中走向成熟等方面来回答。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

25、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答案:示例一论题: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说明: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展开,取得辉煌成果,工业化和近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表面上的繁荣盛世,因为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示例二论题:

26、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说明:中国是政治上专制主义,经济上固守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上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对外政策保守闭关自守。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上进入工业文明发展,思想上自由主义发展,英国提出的开放口岸通商,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加强与西方的正常贸易和交往反映了其具有扩张和掠夺的外交特征。英国的外交政策与这个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乾隆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断然拒绝是进步的。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外交政策的碰撞,显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劣势。20(11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27、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依据材料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1分)答案:示例:从护照上的文字看,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解析: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说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