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802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1春(新教材)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检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下图反映的是苏联某个时期的改革,对图片信息理解最精确的是()A.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B.改革存在弊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C.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D.改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创造条件解析:图片中的人物是赫鲁晓夫,他手中拿着玉米说明他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赫鲁晓夫改革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图片没有反映。答案:C2.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时间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重点是在工业方面,据此判断该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答案:C3.戈尔巴

2、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A.承认市场调节作用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C.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解析:“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戈尔巴乔夫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A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没有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材料信息无法表明其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故B、C、D三项错误。答案:A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希望通过改革走独立发展的道路,最早进行改革的国家是()A.南斯拉夫B.波兰C.匈牙利D.民主德国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希望通

3、过改革走独立发展的道路,最早进行改革的国家是南斯拉夫,故选A项。答案:A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是()A.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国民经济停滞D.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中期,是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探索的时期。我国在探索中前进,有成就也有失误,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答案:A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

4、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解析:(1)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

5、神圣不可侵犯的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改革都未能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答案:(1)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基本态度:持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性: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回到苏联模式的老路上去了。课堂建构基础巩固1.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这一做法()A

6、.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源于正确的理论指导C.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D.突破了苏联模式解析:“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的做法,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从而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答案:A2.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解析:材料中“1957年,

7、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指的是赫鲁晓夫改革,这次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表明保留的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了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表明这次改革并没有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C3.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

8、这表明其改革仍()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析:根据材料中“机器制造业”“国防综合体”与“日用消费品”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可看出,苏联把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答案:B4.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

9、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答案为C项。答案:C5.为了解决苏联的经济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苏联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力图解决高度集中的

10、政治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项正确;A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B项只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C项只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的是()A.波兰B.匈牙利C.民主德国D.保加利亚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很多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的是民主德国。答案:C7.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由于苏联的出兵干涉而中断的是()A.波兰B.捷克斯洛伐克C.匈牙利D.南斯拉夫解析: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改

11、革,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答案:B8.下图是某位同学的一份历史课堂笔记。图中空白框应填入的正确选项是()A.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起步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析:图中呈现的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内容。答案:D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会议社会主要矛盾1956年中共八大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12、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表格中提取有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主题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阐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但国民经济落后,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矛盾显著;西方国家的

13、敌视与孤立;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综合国力获得巨大提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但还存在着地区和城乡差别。由此可见,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主题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阐述:上述三次中国共产党会议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反映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时期,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

14、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由此可见,我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拓展提高10.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苏联模式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解析:材料显示苏联农业落后,制约了苏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由于在苏联模式下,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答案:B11.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

15、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解析:勃列日涅夫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故选D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故排除A、B、C三项。答案:D12.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A.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破坏自然环境B.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C.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D.推行政治多元

16、化导致国家解体解析: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实行“多元化”,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放弃了苏共的执政党地位,导致苏联解体,故D项正确。答案:D13.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东欧剧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D.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继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导致东欧发生剧变。答案:C14.1956年,

17、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A.符合当时经济体制的走向B.指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C.反思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D.肯定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果解析:题干中“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表明这一思想反思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故选C项。答案:C15.赫鲁晓夫

18、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别无选择材料二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

19、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材料三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为了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

20、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解析:(1)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可从材料中分析归纳得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3)从材料中“为了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得出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答案:(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根源:苏联模式的弊端。(2)措施: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相同: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