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专题训练四中国近代政治文明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河南郑州一模)“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清政府代表()A精明强干 B软弱无能C不顾自身利益 D不谙近代外交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人在华犯罪由英国领事处理,由此使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不符合国际惯例,反映了清政府代表不谙近代外交。答案
2、D2(2013福建福州调研)史学界认为: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而言,是部分领土和主权的丧失;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这是一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的严重不对等。据此解读,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超国民待遇”最典型的表现是()A与清政府协商关税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C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解析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B、C、D三项都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B、C两项不符合题意。马关条约签订时,清政府严格限制本国公民投资设厂,所以,D项是一条“超国民待遇”。答案D3(2013安徽合肥期末)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著名作家高阳有诗评曰:“一生荣
3、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其评论的是()A李鸿章 B曾国藩C张之洞 D袁世凯解析从诗评中“出曾门”可知此人是曾国藩的徒弟,从“马关喋血卖国契”可知此人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辛丑叠恨终呕命”可知此人死于1901年,由此判断此人是李鸿章,选A项。答案A4(2013课标)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
4、位得到提高解析领事馆是近代外交产物;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选C项。仅靠设立领事馆并不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排除A项;B项中的“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项。答案C5(2013银川一中考试)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C规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D彻底消灭了人们的私有观念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材料表明太平天国对产品
5、实行平均分配的制度,这表明农民阶级试图建立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所以B项正确。答案B6(2013郑州预测)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运动无疑是一次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集于此,彼此激荡奔腾;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发,造成了种种历史的巨变。对“精神日出”的理解正确的是()A进一步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进一步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C推动社会主义思潮成为社会的主流D进一步宣传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符合“精神日出”的含义,故答案为C。答案C7
6、(2013绵阳诊断)“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A俄国的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B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宣告失败C中国已经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存在分歧解析本题考查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材料强调的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0年”可知,这一文章发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之后,这说明
7、当时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还有分歧,故选D。答案D8(2013广东佛山检测)1923年3月,苏联向孙中山提供了200万墨西哥银元的经济援助,并支援了武器,派遣了政治和军事顾问。孙中山对他们下达的主要任务是:“按苏联模式组建军队,建立北伐桥头堡。”这表明当时()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B国民党放弃旧三民主义C孙中山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D国民党为统一中国作准备解析苏联工业化实现于1937年,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国民党放弃旧三民主义,B项错误;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走社会主义道路,C项错误,选D项。答案D9(2013绵阳诊断)“福”字的原意为“
8、人人有田耕,人人有衣穿”。有田就有保障,有保障就是福,这代表了农民阶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列政策或措施能够充分满足这一愿望的是()A天朝田亩制度 B孙中山的“平均地权”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土地政策。天朝田亩制度虽然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但并没有真正实行;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的主张,也没有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制定的具体政策,A、B、C三项均不正确。故选D。答案D10(2013北京东城区检测)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
9、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政治统治反清斗争“西学东渐”民族政策A BC D解析本题考查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剃发令”是清初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是其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蓄发令”是太平天国进行反清斗争的需要;“剪辫易服”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本题选D项。答案D11(2013课标)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抗战时期,以“减租”
10、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但该做法并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说明当时国民党中央不愿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仅能说明国民党中央对湖北“减租”的态度,并不能说明A、B两项,故排除A、B两项。C项表述太绝对,故可排除。答案D12(2013北京海淀区期末)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提出这一观点的历史背景是()A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B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D第一届中国人
11、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史实。1947年,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1949年初;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于1949年4月23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于1949年9月。故答案为B。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13(2013北京东城区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
12、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摘编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材料二日军在当地独立生活的必要物资,及属于物资动员范围之物资,特别是对地下埋藏资源,帝国对华要求数额之全量应如数取得。在取得上述以外的一般物资时,只要治安情况等现时形势许可,则避免通过压力取得,而尽量尊重中国的习惯和原来的经济组织,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圆满且恰当地取得之。同时应避免过分压迫民需,特别是食品资源,以资收揽民心,且便于我之长期取得。摘编自1941年1月日本对华长期作战策略要领材料三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
13、学生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地方的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诫。在伪满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量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一要件”。摘编自1943年9月解放日报东北沦陷十二周年纪念特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2)材料二体现了日本怎样的侵略方针?它强调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取得一般物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实际情况如何?(3)材料三揭露了日本怎样的侵华政策?日本大力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是
14、什么?(4)你如何理解上述日本侵华方针的内在联系?答案(1)变化:由速战改为长期作战;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扶植傀儡政权。(2)方针:以战养战。原因: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实际情况:通过军事手段强制实行。(3)政策:民族同化政策。目的:培养对日本绝对效忠、服从的年轻一代,便于其进行殖民统治。(4)理解: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手段。14(2013抚顺二模)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关于中国近代
15、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整理(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那么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那么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请从现代化的角度简要说
16、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3)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答案(1)差别:近代时期的中国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时期的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出其中二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2)差别:近代时期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时期的中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政治方面: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思想文化方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3)台湾学者站在“中华民国”这一立场上,或者台湾学者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投稿可联系QQ:108459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