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770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B. 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C. 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D. 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说明宗法制产生了分封制,即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的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

2、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点睛:阅读和提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关键,特别是文言文材料一定要注意材料中的连接词,本题中的“由是而有”是关键。2.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文物内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这一文物A. 是研究我国甲骨文的直接证据B. 是研究西周时冶金技艺的原始资料C. 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度已经形成D. 说明周王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可以看出这一文物可以作为研究西周冶金技艺的原始资料,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铭文拓片”可以看出A项错误;西

3、周实行的是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而封建土地私有制到战国才确立,故C项错误;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周王并未对全国进行直接的管理,D错误。3.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 “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B. 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C. 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 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郑庄公作为诸侯,不但不履行诸侯的义务“郑伯不朝”,即没有定期朝觐周天子,甚至还反击周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乃至使周王受伤“射王中肩”,这表明当时的诸侯王势力强大并对周王权力发出挑战

4、,体现了分封制等级秩序已经遭到破坏,即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故答案为C项。A项,“开始”一词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郑伯之间的矛盾,不是诸侯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材料没有体现该矛盾的变化,排除。4. “秦汉帝国的结构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 皇帝制度B. 郡县制度C. 官僚制度D. 朝议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抓住本题的关键词“制度沿革”,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春秋

5、时期,部分诸侯国初设县和郡,列国往往在新占领区置县,通过历史演变与制度完善,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优势逐步体现,通过比较,诸侯国内采用郡县体制逐步普及,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推广,因此B符合题意;而皇帝制度属于秦朝首创,体现不出制度沿革,A不合题意;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是官僚制度,不符合“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排除C。朝议制度是由氏族社会时的氏族会议发展而来的,秦始皇虽然以极权专制著称,但朝议制度并未废弃,它也并非“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排除D。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的沿革【名师点睛】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西周分封制秦朝郡

6、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5.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又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但自秦以下,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或取自“吉语”,或取自地理方位,或取自俚

7、俗,偶有姓氏命名的,也大多与当地实际居民姓氏无关。秦以后的村落命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A. 宗法观念弱化B. 专制集权强化C. 风俗观念演化D. 社会治理僵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以前“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而秦以后,族群社会被编户齐民社会取代,村落名字也随之变化,反映出分封制的废除,本质上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关系至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A选项排除;材料与风俗观念的演化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社会治理僵化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排除。6.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

8、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A. 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B. 文献史料真伪难辨C. 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D. 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阐释了对刘贺的不同记载与论证,由史书记载的刘贺,也有通过考古得出的刘贺,强调的对刘贺的认识需要从多方面论证,没有对“文献史料真伪”进行阐释,故B排除;材料中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刘贺,强调的是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的相互论证,以得出

9、正确的认识,故A正确;材料中的主旨不是对刘贺的评价,而强调的是史料研究,故C项排除;“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表述合理,但是与题干主旨不合,故D排除。7.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A. 西汉时期B. 魏晋时期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一曰德行高妙二曰学通行修,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可以看出当时选拔官吏的标准是德行、学识、才能;结合所学知识,

10、以德行为选拔标准的是察举制;故选A。B指的是九品中正制,C、D指的是科举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学生要了解其基本演变过程。在了解汉朝选官制度时,我们知道察举制,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然而,在当时还存在另一种选官制度征辟制。二者往往被相提并论。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

11、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8.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A. 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B. 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C. 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D. 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是唐代,再结合关键词“长安住宅”,可知本体讨论的是长安城的布局已经商业的发展状况。唐代时候坊市分离,但是材料中的叙述表明已经出现了商住多功能的私人住宅,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的市的娱乐功能、城市布局理念和政府对

12、市的监管,故排除ACD。9.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今后凡有营葬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其标识内,候宫中擘画(划分),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除此之外),即任百姓营造”。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城内A. 邸店难以满足商帮需求B. 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C. 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D. 草市场所由政府明确划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认识。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与材料中“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不符,故A项错误。官府直接监管,与材料中“其标识内即任百姓营造”不符,故B项错误。因为“(东

13、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所以才有“京城四面先立标识其标识内即任百姓营造”,这表明商业活动不受坊市限制,故C正确。“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与材料中“当时东京城内”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10.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时期A.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答案】C【解析】春秋至北宋以前,盐都是由政府专卖。北宋时,实行盐税法,除蚕盐、两税盐钱外,还推行商运法和官卖法,后改行钞盐法。这些措施

14、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选项错误,与材料反映的内容相违背;D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政府发放通行证反映了政府对此的控制。11.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A. 宋代农业生产规模的日益庞大B. 封建时代手工产品质量低下C. 宋代农户经营方式的日益多样D. 宋代普通农民家庭生活闲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虽然涉及农业但是无法体现规模大,故A选项错误;根据“茧厚丝长无断缕”推断品质较高,故B选项不符合题

15、意错误;根据材料既有农业生产又有煮蚕缫丝,因此推断经营方式多样,故C选项正确;D选项,体现的农民生活的忙碌生产场景,但是并未体现生活闲适,不合题意错误。12.阅读元朝疆域图(如图),图中反映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 江浙行省管辖范围与今江苏省大致相当B. 通过设置行省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C. 台湾地区及附属岛屿均在元朝版图之内D. 辽阔的疆域造成元朝出现地方割据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元朝疆域包括了台湾地区及其附属岛屿,故C项符合题意;由图示内容可看出江浙行省的管辖范围超过今日的江苏省,排除A项;对西藏进行管辖的是宣政院,而非行省,排除B;地方割据和疆域辽阔没有必然联系,D

16、项说法有误,排除。故选C。13.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这表明,明代内阁A. 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B. 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 内阁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力D. 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内阁,材料“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反映了明代内阁逐渐参与决策,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而是说明内阁逐渐参与决策,故A排除;内阁并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故B排除;明朝内阁并未取代六部掌管行政,故D排除。14.下列表

17、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全国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2080957963.56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内容可知,到乾隆年间人均土地亩数越来越少,说明人地矛盾加剧,这必然导致精耕细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自然经济逐渐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明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就已经开始出现,排除C;早在清朝之前,铁犁牛耕就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推广,排除D。故选B。15.“(本朝)惟军机

18、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 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 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C.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 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等信息说明军机处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故本题选择C。其他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清朝军机处16.清景

19、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B. 制瓷业开始兴起C. 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A【解析】由“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可知当时已经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故本题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东汉早已有制瓷业;C 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明朝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但不是占领了整个市场,D项表述错误。17. 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第二类

20、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读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当时山西人非常重视商业当时山西人已经厌倦读书入仕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政策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山西人首选的职业是经商,说明符合题意;山西人首选经商并不代表已经厌倦读书入仕,错误;雍正帝对山西人的这种观念持鄙视态度,说明他依然信奉“重农抑商”观念,正确。故选A,排除BCD项。18.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

21、,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A. 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B. 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C. 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 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乾隆年间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故A项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故C项排除。19.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5倍。

22、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A. 逐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 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 落实“三个面向”方针【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十七年来,教育事业的重大成就是形成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科教兴国”是20世纪90年代初步实施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后初期,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BCD时间不符。20.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A. 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23、B. 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C.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D.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20世纪60年代”、“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基于该认识中国大力发展核武器,并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故选A项;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中国还没有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D。故选A。21.“他认为一个物理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每个部分都起着特殊的作用,每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由此可见,“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A. 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B. 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C. 阐述了相对论的

24、价值D. 总结了物体运动的规律【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每一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可判断得出此人是牛顿,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总结了物体运动的规律,故D项正确;伽利略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故AB错误;爱因斯坦阐释了相对论的价值,故C项错误。点睛:判断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找准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据此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排除即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每一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由此定位牛顿的经典力学。22.科学的历程一书写道,“新大陆”的人们忙于在一片荒漠上建立自己的家园,几乎无暇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即使当他们意识到科学对于他们生活的重要性

25、之后,他们也只重视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对理论科学敬而远之。下列图片中可与上述材料观点相印证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大陆”指的应该是北美,新大陆的人们对理论科学敬而远之,只重视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表现是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机船,故A符合题意;BC都是英国人的发明和改进,与“新大陆”不符,排除;相对论属于理论科学,与“对理论科学敬而远之”不符,排除D。故选A。23.“传奇主义以拒古典主义之文学而起,一言以蔽之,则情思对于理性之反抗也欲依个人之感性思想,立自由之艺术,以能达本己情意为先,形式辞句皆所不顾。”下列作品中

26、,与材料所述创作风格相符的是A. 巴黎圣母院B. 大卫科波菲尔C. 等待戈多D. 钢铁是怎样炼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感性思想立自由之艺术,以能达本己情意为先”说明是浪漫主义,故项正确;B是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D是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浪漫主义【名师点睛】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1)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2)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

27、情揭露和强烈批判。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某理论时说: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这种理论应该是指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B. 达尔文的进化论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 普朗克的量子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是指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有力量者”有所获,符合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故B项正确;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发展了牛顿力学,故C项错误;普朗克的量子论研究的是微观世界,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25.下图胆小的

28、农夫,塑造了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农民形象。这幅画的特点是高超的艺术技巧、深刻的心理揭示以及画面的完整性。下列创作理念与该作品最为贴近的是A. “专注于对自然任意和瞬间的描绘”B. “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C. “最美的艺术品就是要传达出艺术家的纯粹的幻想”D. “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答案】B【解析】印象派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与材料中“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农民形象画面的完整性”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兴起了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言外之意是表现社会现实,与材料中作品的特征相符,故

29、B项正确;现代主义美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符合“纯粹的幻想”,但与材料中“农民形象”不符,故C项错误;“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表明是现代主义美术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材料中“农民形象”不符,故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26.古代官僚机制是帝国运行的重要支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30、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2)

31、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答案】(1)三省六部制。三省都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议政,常以其他官吏之名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互相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

32、责范围以及互相牵制的角度思考作答。(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瞎尚书施行;步骤精密”并结合所学从减少失误、防止专权以及制约君权的视角概括积极影响;从材料三中“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以及材料二中“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等信息来概括消极影响。(3)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回答时要依据以上材料,围绕古代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变化以及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机构臃肿等视角去分析作答。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详解】27.自汉武帝以来的历代盐法改革典型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

33、至西汉之初,战国商业自由发展的势头在武帝时期止步。帝国政府出于财政的考量,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如果说还有什么动机,就是桑弘羊所担心的“罢盐铁以资豪强”“私门成党”。帝国政府以国家身份介入商业流通,官方经营盐铁(官产、官收、官运、官销)的方式,不论是在两汉,还是在而后历代王朝都时断时续。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安史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三: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

34、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凭证)。”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各边开中商人,招民垦种,筑台堡自相保聚,边方菽粟无甚贵之时。明史食货志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朝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2)据材料二,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主要举措。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盐法改革有何显著特征?(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盐法改革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商业政策含义的理解。【答案】(1)方式:盐铁官营。目的:增加财政收入;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巩固君主专制统治。(2)举措:

35、盐业商运商销;减轻盐商税负。特征:官商共利。(3)影响:充实了军粮储备;有利于边疆开发;促进晋商崛起。理解:统治者重视商业;发展官营商业;官商结合。【解析】古代中国的商业为本题主要考查点。(1)第一小问,“方式”从材料信息“官方经营盐铁”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出于财政考量”“担心私门成党”可以得出增加政府收入,打击富商大贾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巩固君主专制统治。(2)第一小问,“主要举措”依据材料信息“转鬻商人,任其所之”“奏罢州县率税”可以概括出来。第二小问,“显著特征”需要与材料一相比,即引入商人和商业机制,允许商人参与经营,保护商人,因此得出官商共利。(3)第一小问,“积极影响

36、”从材料信息“军储”“各边招民垦种”可以概括出充实军粮储备、开发边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晋商崛起。第二小问“对古代商业政策含义的理解”,要综合上述材料,全面、准确理解古代商业政策的含义是抑制商业发展,并对此加以批判性理解。点睛:材料解析题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

37、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28.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材料二: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

38、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2)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答案】(1)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举措: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2)促进: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阻碍:灌输忠君思想,导致日

39、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解析】(1)从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教育机会均等;举措联系明治维新的内容,可以答为: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2)影响从题中“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及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可以答为: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从题中“无穷之皇运、为朕忠良臣民”等信息分析教育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答为:灌输忠君思想,导致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29. 【历史上重大

40、改革回眸】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励众志。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

41、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答案】(1)心态:迅速变革;全面变革。社会背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原因: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背景以及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等,不难把握到答案,即迅速变革、全面变革

42、。关于第二小问,结合19世纪末史实,把握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维度展开即可。关于第三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主观上,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客观上,守旧势力十分强大等即可。(2)本问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措施以及得到的相关启示,旨在考查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涉及到两个小问,比较简单。关于第一小问的“措施”,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把握到以下方面:政治上,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军事上,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科技教育傻瓜,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关于第二小问的“启示”,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从宏观上把握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改革要逐步推进,不能够急于求成、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改革要尽量减少对立面等,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概况;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措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