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1.周代宗法制度规定,“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也就是说小宗过了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和自身)之后必须另立宗室该制度规定的目的是A. 强化诸侯的宗主地位B. 防止小宗势力扩大C. 确保嫡长子特权完整D. 保证小宗血缘纯正【答案】B【解析】“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即:大宗就是一百世不改变祭祖的宗,小宗就是过了五代人就改变祭祖的宗,目的是防止小宗势力扩大,影响大宗的特权,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侯,排除A;“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与嫡长子特权、小宗血缘纯正无关,排除
2、CD。2.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这表明( )A. 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B. 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C. 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D. 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中书省即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唐朝后复命中书省,说明唐朝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故D项正确;曹魏时期中书省正式成立,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中书省和六官制,并不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B项错误;材料说
3、明的是唐朝官制的由来,并不是君主集权专制制度的加强,故C项错误。3.王安石、文彦博、程颐三人同处宋神宗一朝。王安石曾言,士之“道隆而德骏者,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文彦博曾对君主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程颐说“天下治乱系宰相”。这表明当时A. “治天下”之权已归属以宰相为首的土大夫集团B. 皇帝与士大夫“共定国是”已成为执政理念C. 宋朝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官制变革尤显必要D. 理学家们致力于冲击和拆解皇帝的专制权力【答案】C【解析】“道隆而德骏者,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意为士是作为国家管理者出现的,学而有成者成为高级官员。“为与士大夫治天下”意为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
4、天下治乱系宰相”意为宰相与国家的治乱关系重大。三人都涉及重视官僚管理国家的问题,所以宋朝皇帝为了加强皇权,有必要进行官制变革,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文彦博、程颐三人的主张,没有体现皇帝与士大夫“共定国是”已成为执政理念,B错误;宋朝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并非拆解皇帝的专制权力,D表述错误。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5、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A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符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点睛】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
6、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5.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 皇帝处理一切事务B. 皇帝独尊C. 三公九卿形同虚设D. 皇权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皇帝制度下皇
7、权的至高无上,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处理一切事务”不符合史实,并且材料内容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没有体现皇帝是否处理一切事务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特点,没有体现皇帝对什么东西独尊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在有很高的地位,而不是形同虚设,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有关三公九卿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B.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 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
8、国家稳定的基础D.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君主权力在不断加强,宰相权力在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因此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及军机处与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直接的关系,而不是提高办事效率,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而不是“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故C选项错误;材料要求回答的是中央机构改革中一贯的理念,而不是强调对制度的不断完善
9、,故D选项错误。7.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傅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祜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A. 参知政事B. 中书省C. 门下省D. 尚书省【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从材料信息来看,崔祐属于审议部门的官员,所述部门应当是门下省。故答案为C项。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A项;中书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D项。8.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省的长官。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在于A. 提高了行
10、政效率B. 有利于走向民主C. 违背了历史潮流D. 加强了地方监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可知,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三省变为一省制,适合元朝统治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是封建专制社会,不是民主,故B选项错误;由三省变为一省制度,适合元朝统治的需要,不违背历史潮流,故C选项错误;材料的论述重点是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与地方监察无关,故D选项错误。9. 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A. 颁布“推恩令”B. 实行行省制度C. 废除宰相制度D.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
11、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宋太祖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C符合题意,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10.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趋势是逐渐加强,下列能反映这一趋势的排列是参知政事的设立丞相制度废除军机处设立三省六部制创立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有效地加强了君权;宋代的时候,为进一步加强君主
12、的权力,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设立参知政事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明初,太祖朱元璋干脆废除了宰相制度,大权独揽;清雍正帝时,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所以应选D。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11.“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郡县取代分封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期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这一过程中,中
13、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故本题选择D项。分封制在西周确立,西周属于奴隶社会,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A选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B选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项错误。点睛:地方势力的大小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紧密关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对其发展历程应该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西周时期盛行分封制;战国时代开始推行郡县制,到了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汉朝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唐宋时期主要推行州(府)县制;元代行省制度开始推行,并辅以州(府)县制。12.唐代文学
14、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 分封制和宗法制B.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C. 分封制和郡县制D. 宗法制和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材料大意是周朝的失败之处是在于制度,秦国的失败之处在于政法而不在于制度。周朝的失利在于分封制,导致天子的权力过于分散,出现下强上弱的尾大不掉的情况,因而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汉代初期都出现了战乱频繁的状况;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在封建王朝非常具有历史意义,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巩固了统治。因此材料中指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
15、不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与宗法制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周朝的分封制,与三公九卿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失利在于其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故D选项错误。13.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郡国并存,而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都正确;郡县制能
16、够消除内乱,与材料无关,故排除;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故组合正确,故A正确。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14.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A.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B.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D. 世卿世禄
17、向科举取仕的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九卿”“六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卿”侧重于皇帝事务,而“六部”则上升为分类处理国家政务层面,因此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卿”和“六部”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无关,中央集权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卿”和“六部”都从属于官僚政治体系,二者职位都不能世袭,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问题,与世卿世禄制度和科举制无关,故D选项错误。15.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A. 皇
18、权受到牵制B. 皇权空前强化C. 部分制度承袭前朝D. 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可知,体现了清朝初年,皇帝的权力受到内阁和议政处的制约,不能说皇权空前强化,故B选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了清朝时期皇帝的权力受到内阁和议政处的制约,故A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奏章票拟,主之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明朝时期建立,清朝也存在,说明清朝时期部分制度承袭前朝,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奏章票拟,主之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故D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16.
19、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C.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D. 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分封的各个王室到地方的封地进行统治,所以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君主专制只涉及中央,应为中央集权,排除A;由此得出清朝藩王一律在京居住,可知皇帝将地方上的权利收归中央了,所以D正确;也可知C错误,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因为没有了封地和实权,真
20、的是徒有虚名了;分封制之下,分封给各个王的,而且还有封地,到封地去居住,排除B。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17.自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下图反映了皇帝与宰相关系的演变过程,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加强B.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削弱C. 君权逐渐加强D. 相权逐渐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从题中图片信息得知,宰相从最初的可以和皇帝坐着奏事,到要站着奏事,再到最后的必须跪着奏事。这之间的变化表明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C选项正确;
21、材料内容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现象,而不是皇权和相权都加强,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而不是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削弱,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皇权的加强,相权的削弱,而不是相权的加强,故D选项错误。18.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郡县制B. 统一文字C. 统一货币D. 统一度量衡【答案】A【解析】【详解】“制六合”即统治地方,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是直
22、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县设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从而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正确;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不是最有效地“制六合”的措施,排除BCD。19. (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种帝国结构”包括(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朝)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3、,故正确,故A正确。三省六部制属于唐朝,故错误,故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名师点睛】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内容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是
2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清代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称赞的是A. 军机大臣无法弄权B. 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裁决C. 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D. 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直接将皇帝的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不能弄权说明进一步加强了皇权,这不是值得可称赞的方面,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无权对军国大事直接裁决,故B选项错误;军机处的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但这不是值
25、得可称赞的特点,故C选项错误。21.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材料看,中书省掌民政即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分权,A项不正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B项不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官制,D项不正确。故答案为C项。22.余英时在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中指出:“希腊的城邦很
26、像一种扩大的家庭,谁才算是这个团体中的正式分子,决定的标准是看出身而不是看居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B. 外邦人不享有城邦的公民权C. 城邦是一个城市为中心的国家D. 希腊城邦重视公民的参政素质【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城邦公民权的问题,没有反映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故A项错误;决定雅典城邦公民权的标准是看出身,而不是看居留,这说明外邦人是无公民权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邦是一个城市为中心的国家的相关表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希腊城邦重视公民的参政素质,故D项错误。23.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
27、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A.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B.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阿里斯蒂德先是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后来因为战争的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召回,打败波斯后,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军队打败波斯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按正常的逻辑,阿里斯蒂德英国再次被放逐,而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应当被重用,但事实却相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公民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每个公民
28、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陶片放逐法就是重要的载体,阿里斯蒂德和地米斯托克利的命运都是公民大会表决的结果,而这一结果显然有一定的不公,这说明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故B选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06年,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中,对于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克里斯提尼制定了陶片放逐法,予以政治放逐,可见陶片放逐法不是决定将领去留的表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雅典的派系纷争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陶片放逐的结果是公民一致通过的结果,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城邦内部混乱,故D选项错误。24.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前322年,
29、雅典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惩罚。这表明:A. 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B. 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C. 直接民主保护了雅典大多数人的利益D. 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根据材料“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惩罚”,结合柏拉图的言语,可知反映了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故D选项正确;雅典政治腐败问题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正是因为极端民主才
30、形成了材料中出现的现象,材料无法体现苏格拉底仇视民众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雅典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惩罚”可知,体现了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而不是体现保护了雅典大多数人的利益,故C选项错误。25.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B. 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C. 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D. 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答案】C【解析】古代雅典,生活在山区的主要是农民,从事农业,所受压迫最严重,政
31、治主张最激进。平原地区生活的是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治。生活在海滨地区的主要是工商业者,从事商业为主,财富多,政治主张较为温和。这说明了不同阶层因其经济地位不同,政治诉求也不尽相同,故选C。题干材料表明的是不同阶层不同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强调他们之间的对立,排除A。政治要求最为激进的是农民,而不是工商业者,排除B。D项与题意无关。【考点定位】雅典民主政治26.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 确立了依据财产多
32、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B. 废除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D. 打破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可知,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选区代替血缘部落,进一步削弱了旧氏族贵族对政权的控制,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确立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是梭伦改革内容,而不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故A选项错误;废除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也是梭伦改革内容,而不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故B选项错误;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在伯利克里改革后,而不是
33、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故C选项错误。27.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 便于买卖的公平交易B.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C.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D. 体现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特征【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物品交易注重形式和程序化,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
34、现买卖的公平交易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保护私有财产,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调解贸易纠纷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证人和一名司秤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反映了程序的环节严密,据此即可大胆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8.罗马某个时期法律修改如下:第一,以罗马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简单区别,代替了从前的等级划分(奴隶制度除外)第三,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等级制度的需要B. 维护中央的集权统治C. 更好地
35、强化帝国统治D. 残酷地剥削罗马公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到的修改是为了适应罗马奴隶主对被征服地区的残酷掠夺和统治的需要,因为在这一法律体系,罗马法和罗马公民是绝对中心,而非罗马公民会被罗马奴隶主以罗马国家的名义进行压榨,因此材料中的修改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帝国统治,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代替了从前的等级划分”可知,不是维护等级制度,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为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以法律维护公民权利而非剥削罗马公民,故D选项错误。29.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
36、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是A. 开放性和灵活性B. 民主化和程序化C. 随意性和实用性D. 主观化和杂糅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推知,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故B项错误;罗马法根据裁判官司法实践和法学家理论一步一步完善,最终使罗马法成为司法实践性较强理论本身合理的法律,不是随意性,故C项错误;罗马法“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得知罗马
37、法不是主观化,故D项错误。30.“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材料理解正确是:A.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B.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万民法在公民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其他各类法规和习惯的内容,并对公民法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作了修正,适应了新时期的时代要求,说明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不仅仅吸收了公民法即罗马市民法的内容
38、,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规范与地中海商业习惯和法规,因此“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表述以偏概全,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可知,公民法中有涉及财产所有权的规定,只是不完善而已,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法是万民法的基础,而不是其组成部分,故D选项错误。31.拿破仑时期的民法典以罗马法为蓝本,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某些司法原则均源于古罗马。符合以上论断的是A. 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B. 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C. 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D. 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的基础【答案】D【解析】材料突出强调拿破
39、仑时期的民法典中的原则和制度源自于古代罗马法,说明罗马法对近代欧美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D正确;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故A错误;材料说明罗马法对于西方法律影响,不是维护罗马内部的统治,故B和C错误。32.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 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B. 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C. 公民法存在着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D.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
40、学知识并结合题目图表可知,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根本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正确的,但从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根本原因不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而是罗马的不断对外扩张,新的社会矛盾增多,原有公民法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故D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也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故A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万民法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所以说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是罗马的成文法已经趋于完善,故B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公民法由公元前450年开始公布的十二铜表法逐渐演变而来,因此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故
41、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33.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A. 维护公民平等B. 强调法律至上C. 限制公权滥用D. 追求司法公正【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可知,法律要保障个人权利,同时禁止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干预个人生活,这说明法律为了保障公民权利而限制公权的滥用,故C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D在材料中不涉及,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即可。34.据金色财经2017年5月3日报道:英国
42、首相特蕾莎梅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A.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D. 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答案】C【解析】据材料“议会解散后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制下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故C项正确;英国是君主是虚,立宪为实,故A项错误;英国首相无权解散上议院,故B项错误;英国国王没有制约首相实权,故D项错误。故选C。35.它
43、“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确立了新的重心,从此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循着正常的轨道发展起来。”“它”是A. “光荣革命”B. 权利法案C. 责任内阁制D. 处死查理一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光荣革命。根据“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所学可知给英国带来这一变化的是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都是完善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排除B、C项。处死查理一世后英国逐渐演变为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统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
44、故排除D项。故选A。36.与法国革命相比,英国革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保守色彩。革命的目的不是创建一个新社会,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不是来自近代的民权思想或者自由理念,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 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B. 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C. 英国议会政治不具备民主性质D. 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D项正确。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增加了新兴工业城
45、市的议员的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大量的进入议会,工业资产阶级可以直接的从事国家的管理,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限制王权专制,B项与史实不符;英国革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这种政体是民主的政体,C项说法错误。37.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是内阁至上而不是议会至上。这表明英国A. 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B. 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C. 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D. 内阁有权决定国家大事【答案】B【解析】根据“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可知,内阁对立法工作的控制
46、加强,内阁不仅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构,也是国家最高的立法动议机构,说明英国内阁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即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英国仍然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没有出现根本转变,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议会和内阁的关系,无法体现内阁有权决定国家大事,排除D。38.英国内阁权力发展是缓慢的、渐进式和积累式的,而这几乎完全是自然的,并非是按预定的、经审慎拟定的计划进行的。这一现象说明英国A. 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却缺乏实权B.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制尚不成熟C. 政治保守主义色彩较为浓厚D. 政党交替执政难以形成凝聚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是徐缓渐进的,
47、大多数的政治机构都是对原来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内阁本是国王的咨询行政机构,光荣革命后逐渐演变成为责任内阁制,演变的过程体现了英国政治保守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C项正确。材料强调英国政治保守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没有涉及国王的权力,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制是否成熟,而是强调英国政治保守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执政凝聚力的内容,而是强调英国政治保守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排除D。39.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A. 国王权力不受限制B. 议会权力遭到削弱C. 首相没有行政权力D.
48、君主尚有一定权力【答案】D【解析】“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可以看出国王拥有较大权力,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材料说明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虽然确立,但有待完善,故D项正确;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国王的权力就受到了宪法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首相与国王的关系,未反映出议会权力遭到削弱,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英国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力,故C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761年至1770年间”“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联系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时间和特点分析解答。40.
49、沃波尔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能言善辩,曾先后担任国防大臣、海军司库、主计大臣、财政大臣等职务,其执政晚期,反对派聚集在王储威尔士亲王弗雷德利克周围,盼望有朝一日王位更迭后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太子帮”。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 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B. 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C. 国王仍掌握军政大权D. 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答案】D【解析】材料只反映了沃波尔面临反对派“太子帮”的压力,并没有使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故排除A;沃波尔当时已经是内阁首相,所以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故B不符合史实,排除B;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就“统而不治”了,故C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C;沃波尔作为首相是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
50、选举产生的,而当时面临反对派“太子帮”的压力,说明当时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故选D。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用排除法就更好些。二、问答题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
51、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三 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这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材料四 苏格拉底反对城邦官员的“抽签选举法”,认为此法愚不可及;“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不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还发现,由于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他们极容易受一些同样没有政治知识、但擅长说服技术的蛊
52、惑家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在一种盲目激情引导下作出种种错误的决策。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2)据材料二指出,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3)综合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意义及弊端。(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不同:古代中国君主专(独)断(君主专制);古代雅典集体决策(民主决策)。(2)特点:集体决策与君主专断相结合、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3)意义:形成了集体管理国家政权的新形式,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弊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外行治国”;民众易受少
53、数人的蛊惑与控制;对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4)认识:不同的政治制度各具特点,各有利弊(或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不同 的政治制度之间应该互相借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和雅典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图二是民主决策。(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3)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对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和雅典精神文化领域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其弊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由于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他们极容易受一些同样没有政治知识、但擅长说服技术的蛊惑家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在一种盲目激情引导下作出种种错误的决策”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3)对上述材料信息的认识,可以联系所学从不同的政治制度各具特点各有利弊、不同的政治制度之间应该互相借鉴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