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白城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网上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第卷1.“鞭春”(见下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活动。立春日,造土牛以劝农耕,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策励农耕。这最早起源于周朝,至唐朝、宋朝时期则更加盛行。这反映我国古代A. 重视农业祭祀B. 以农为本理念C. 崇拜耕牛传统D. 小农经济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造土牛以劝农耕”“以示丰兆,策励农耕”中可以看出,“鞭春”体现出对农业的重视,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的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祭祀,故A项排除;牛耕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最早起源于周朝”的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小
2、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时期,与材料“最早起源于周朝”的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造土牛以劝农耕”“以示丰兆,策励农耕”。2.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A. 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B. 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 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 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材料文字“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
3、、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战争频繁”、D项表述“广泛使用”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3.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出土地点犁具其他起土农具陕西韩城铲范6件,锄范6件山东莱芜铧冠范4件大铲范6件,锄范2件山东藤县犁范(数未详)锄范(数未详)河南南阳铧冠范模50多件锸范(数未洋)河北满城锄范8件A.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B. 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C. 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D. 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中的犁具和其其他起土农具的数量可以看出,两汉时期
4、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表格中只涉及北方农具状况,没有涉及南方,因此不能说明南方农业落后,故B项错误;表格没有体现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故C项错误。4.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 商品经济的不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现象可知为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既有家庭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也有个体农耕模式,故B项表述不全面
5、,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明妇女的地位提高,排除。D项,题干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5.某文物爱好者到博物馆参观,看到下列文物,其中一定是赝品的是商周时期青铜鼎一尊战国时期的钢剑一把明朝的粉彩瓷器一件带有龙山文化印迹壳陶一件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制造业兴盛的时期,因此符合史实;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战国时期还没有钢剑,不符合史实;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始见于康熙晚期,后历朝流行不衰,不符合史实;蛋壳陶主要发现于山东境内,
6、为龙山文化时期遗物,距今约4600年,是山东史前时代最具特点的器物之一,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符合史实。综上分析可知,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C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中包含的或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
7、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6.“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 徽商的谦虚B. 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C. 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D. 徽商的虚伪【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意思可知,当时人们不愿意称商人为老板,而以官名相称,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商人的歧视,以至于人们尽量不用这些带有歧视的称谓,这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根深蒂固,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映,并不能说明徽商处事的低调谦虚,故A项排除;C项的说法
8、只表明了表面现象,而没有反映出本质性问题,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徽商的虚伪,故D项排除。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 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 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 集体劳作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三个重要阶段,故B处填写铁犁牛耕, 古代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经历了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故A处是集体劳作,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东周时期(公元前7
9、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里“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 私有土地的出现B.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C. 小农经济的产生D. 租佃关系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力的变革表现在生产工具的革新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故正确答案为B。私有土地的出现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结果不是原因,A不正确。土地私有制形成标志封建社会确立,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租佃关系是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都是“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结
10、果,故C、D错误。9.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B. 自耕农经济盛行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B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A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
11、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少量的,符合20以下和20130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得出答案。10.“三月桃花水,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春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杜甫春水)诗中提到的唐代经济情况包括A. 农民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他们使用的耕牛、种子等,都是由地主提供的B. 小河边有架用竹片造的水车在旋转,上面吊的许多竹筒正在灌溉“小园”C. 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经营结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D. 自然条件的完备带动了家庭手工业的繁荣【答案】B【解析】材料“连筒灌小园”反映了人们用筒车灌溉“小园”的史实,故B项正确;材料
12、没有反映农民使用耕牛、家庭手工业,故ACD项排除。11.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然而,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B. 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C. 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D 西方把蒸汽机运用于造船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相当强大,故A项排除;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不符合史
13、实,故C项错误;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明清时期我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12.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 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 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 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答案】D
14、【解析】试题分析:对于中国的称谓“China”,一种说法是认为中国盛产瓷器;另一种说法认为“China”是秦的音变。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有影响力的大国;西汉时期,中国的瓷器开始远销海外,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两种说法都有依据。考古研究、先进的科技手段、民主方式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排除A、B、C三项;解决这一分歧需要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3.南宋初年,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
15、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 纸币大量使用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北民为江南带来了生产技术、劳动力等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大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且发展了稻麦兼种技术,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故C项正确;农作物的分布格局与货币、海外贸易无关,故AD项排除;土地集中与农作物布局无关,故B项排除。14.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
16、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B. 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C. 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D. 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的,中国古代一直是小农经济,采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进,导致中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策,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封建剥削严重伤农与材料“亩产又有一定的
17、提高”相矛盾,排除;C项,中国古代农业一直是精耕细作,生产技术较高,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15.康熙江西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
18、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A. 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B. 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C. 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D. 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制瓷工匠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如“必看坯胎堪否”“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人窑”,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理解错误;B项和C项都不是材料所表达的主旨内容。16.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 “九市
19、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指的是政府对正规市场的管理,与商业经济有一定的关联,故A项排除;“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指的是蜀人织锦濯锦江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也就是阐释了织锦的技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阐释了商人经营范围广,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故C项排除;“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指的是明朝时
20、期,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远洋贸易方面,除了传统的南洋和印度洋航线外,还开通了美洲和西欧航线,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17.史记货殖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西汉初期A. 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 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 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 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的理解能力。根据开关梁,驰山泽之禁说明汉初政府对商业发展采取宽松的政策。所以答案选A。考点
21、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8.从洪武帝到崇祯帝,明朝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商税征收的法令和法规,其内容涉及税种的开设与停征、税目的增减、税率的调整、纳税定额、征税细则、税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这可以说明明朝A. 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不足B. 重视商税征收的法律管理C. 社会经济秩序非常混乱D. 强化了商税机构的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明朝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商税征收的法令和法规,其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反映了明朝政府重视商税征收的法律建设,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故A排除;重视商税征收也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秩序非常混乱,故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法规管理,
22、不是商税机构的管理,故D排除。19.中国古代实行匠籍制度,规定凡有技艺的手工业者必须世代为官府服役,或定期轮番服役,不得转业。但到明清时期,逐渐趋向松弛,政府允许他们可以以银代役。政府所需的技术工人改为雇佣方式,按市场价格付给报酬。这表明A.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B. 官营手工业逐渐被私营手工业完全取代C. 雇佣方式逐渐盛行起来D.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经营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实行匠籍制度到明清时期,逐渐趋向松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传统的“匠籍制度”有所改变,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故A
23、C项排除;官营手工业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20.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A. 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B. 各行业出现新经营手段C. 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D. 手工各行业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根据材料“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可知,体现的是一种机户与机工的雇佣关系,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社会动荡,A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纺织行业,未体现各行
24、业,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手工行业的纺织业,D选项手工各行业发展情况单就此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明中叶后,在江南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以雇佣关系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压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推动力量。21.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 手工业技术传承保守封闭C. 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 手工业技术传承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记载的是“亳州”只有“两家能织”出“举之若无,裁以为衣,
25、真若烟霞”的轻纱,所以他们两家“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目的是防止自己的技术外传,说明家庭手工业技术具有保守封闭性。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技术的推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亳州在全国丝织业领域中的地位,排除;D项,材料说的是通过联姻保证技术的传承,没有涉及家庭内部的传承,而且也不能体现“迅猛发展”,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
26、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22.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 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保障B. 土地不允许买卖C. 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 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可知,官僚地主土地私有权实质
27、上没有保障,故A正确;秦、汉、唐、明是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土地经营权是否完全自主,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3. 新航路的开辟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增长B. 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开始疯狂的海外殖民掠夺C.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D.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四个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对
28、后世产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两个大的影响是A项、C项,它们是并列的,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A项是对欧洲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影响。C项是对世界的影响,而且影响至今。B项是当时最直接的影响,D项不是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正确答案为C。考点: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点评: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的近代史,在西方史学界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中西史学的交流不断加强,中国史学界对新航路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高考试题主要通过以下角度考查新航路的开辟:(1)史观的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有罪恶说,也有进步说,其争议的根本之处在于史观的不同。文明史观强调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一般对新航路开辟给予较高的评价,而革命史观则强调
29、了新航路开辟给美洲人民带来的灾难。(2)中国的角度:新航路开辟与中国联系密切,首先中国的罗盘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其次,中国没有抓住新航路开辟的机遇,仍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伍。(3)世界市场的角度:世界市场的形成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它与三次科技革命一起构成了一幅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蓝图,高考命题站在这一角度结合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分析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24.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里的“改变”是指A. 西班牙从此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B. 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和世界工厂C
30、. 殖民扩张给西班牙带来巨大财富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52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开辟新航路后,西班牙成为了殖民大帝国,进行殖民掠夺获得了巨额的财富,故C项正确;当时西班牙还是封建社会,尚未进行资产阶级的统治,故A项排除;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和世界工厂,故B项错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D项排除。【点睛】“1524年”是关键时间信息。第II卷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
31、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一一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
32、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需要紧扣材料一中的“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材料“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的信息,联系时代背景,从高产农作物的引进角度分析归纳即可。(2)第一小问,紧扣“既脆弱又顽强”,分别从脆弱与顽强两个方面分析,“脆弱”可以从小农经济下生产规模小
33、、封建剥削沉重以及自然灾害等角度分析,“顽强”可以从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解答时需要理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意思,即经济重心的转移,据此举例即可。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成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
34、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材料二 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摘编自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材料三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管
35、理。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2)根据材
36、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答案】(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打击豪强富商,加强中央集权;缓解土地兼并,稳定农业生产。(2)变化:官商分利;重视商业发展,注意商税的合理征收。影响: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3)变迁:两宋路线比汉朝更发达(航行更远,线路更多);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管理越来越规范;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增多;民间外贸日益发达。【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得出:解决财政困难;依据材料中“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得出:打击豪强富商,加强中央集权;
37、依据材料中“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得出:缓解土地兼并,稳定农业生产。(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中“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得出:官商分利;根据材料中“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得出: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得出:宋代政府注意合理征收商税。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角度分析作答即可。(3)注意审题“历史变迁”一
38、词,强调从汉到宋的变化。由材料中“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得出:两宋比汉朝航行更远,线路更多;由材料中“汉代”“置左右侯官管理”“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得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对比汉宋对外贸易的货物,由材料中“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得出: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
39、增多;对比汉、宋官办贸易和民间贸易的地位汉代只提到官办的朝贡贸易,由材料中“宋代”“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得出:民间外贸日益发达,超过官办贸易。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上的革命。”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
40、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信息1: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历史现象: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概述: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有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的环球试航等重大事件。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各地区之间孤立封闭的状态,开始了世界一体化过程;同时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和罪恶的黑奴贸易,给亚非拉地区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等。信息2: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历史现象:反映了资本主
41、义早期殖民扩张。概述: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评价: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但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信息3: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上革命。历史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概述:18世纪中晚期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从纺织业使用机器开始,然后发明了蒸汽动力,再向交通等部门扩展。评价: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但也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产生工业无产阶级与工业资产阶级的对立。(“示例”仅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扩张;“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上的革命”反映了工业革命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