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628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保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第卷一、选择题1.明清以来,在聚族而居的村庄宗族势力比较强大,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专门规定这些村庄可以不编保甲,以宗族组织来代行保甲之职。同时,授予族长族中承嗣权、教化权、经济裁处权、治安查举权、对族人的生杀权等各项权力。这说明A. 清朝初年政府地方控制能力有限B. 封建社会家国同构色彩的具体体现C. 宗族组织成为合法的地方行政机构D. 族权开始成为政权控制的依靠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举措是清政府授权,

2、不能说明A;“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严格的宗法制虽在周代以后已不复存在,但“家国同构”观念并未随之消弭,反而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家族要保证其子孙兴旺、富贵,必然需要一个坚定稳固的国家层面的行政体系进行庇护;而另一方面,国家要维护国家整个局面的平和与安定,捍卫君权的至高无上,同样需要将国家的组织形式和家族宗法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这种独特的社会政治模式,B正确;宗族并不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C错误;不能说“开始成为”,族权在政权控制中早已被利用,D错误。故选B。2.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

3、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A. 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B.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C. 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才能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政府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对官吏退休做出法律规范而非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

4、涉的“方式”,这才是真正最不平等之处。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的“方式”反映出A. 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B. 中外交涉本质是文化观念竞争C. 弱国的对外交往块乏主权意识D. 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对清政府来说往往不是中国的主权丧失等具体的利益问题,更多是中外交往中应该奉行怎样的礼仪问题,显然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竞争,正确;材料中“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说明中外矛盾不是基于条约权益,错误;

5、从材料的主旨看,不是论述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中外交往中存在的文化观念冲突问题,不是说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问题,D错误。4.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由此可知戴鸿慈参观地感想伦敦博物馆吾国宫内宝物,流传外间者不少,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美国总统故居诚哉!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德国中国“观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实属可耻A. 是立宪派代表B. 主张民主共和C. 反对清朝统治D. 充满爱国情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戴鸿慈对国宝流亡海外“刻骨铭心,永不能忘”,对中国“观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深以为

6、耻,这体现了戴鸿慈的爱国情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戴鸿慈的立宪主张,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他是立宪派代表;依据材料可知,戴鸿慈为清末重臣,他维护清朝的统治,并不主张民主共和,因此B、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A. 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B. 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C. 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D. 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答案】B【解析

7、】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布政使”是为节制地方的财政权所设,在明朝时地方上也设立了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别管理地方行政、军政、监察,实现地方的相互牵制,实现中央集权,清朝时,布政使作为地方督、府的附属机构,依然起到牵制财政权的功能,但“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从中看出布政使的财政权被巡抚剥夺,加强了巡抚的权力,削弱了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根据分析,故 B 项正确;地方权力制衡遭到了破坏,故 C项错误;地方的财政大权落到了地方行政首领巡抚手中,并未集中到中央,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

8、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 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 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 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 事实的备选项。6.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 开始形成一批繁荣的商业市镇B. 苏州成为徽商晋

9、商主要活动区域C.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为繁荣D. 苏州居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等反映了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为迅速,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是解题的关键。7.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A. 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B. 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C

10、. 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D. 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答案】A【解析】据材料“召集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宋代用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服务于农牧业生产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国家力量推动科研,不是说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在于全面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可以分析出政府组织力量进行科研的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天文现象的研究,往往举国家之力,据此即可大

11、胆选择。8.明清时期,开始使用生铁淋口技术制作农具,但只应用于制作少量锄、锹等小农具;农政全书中的农具图抄自王祯的农书,有些大型高效农具在生产中比较罕见。这反映出当时A. 农业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B. 高产农作物引进影响了农具革新C. 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变化D. 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降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高效农具数量较少且很少使用,明代农政全书中的农具图来源于元朝农书的农具图,并未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农业耕作技术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没有出现革命性的进步,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经济的衰退;B选项错误,影响农具革新的因素是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不是高

12、产作物的引进;D选项错误,农业在封建社会时期始终都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故选C选项。9.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A. 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D. 促进资本主义商业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部分地区与外国的交往与联系,从而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故C正确。从材料可知开放是福

13、建漳州和广东澳门,说明当时开放极其有限,并没有终结闭关锁国政策,A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鸦片战争之后,B错误。材料是两地开放通商,和促进资本主义商业产生无关,D错误。10.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順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这反映了王阳明学说A. 包含了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B. 肯定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C. 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D. 主张为人处世要学会趋利避害【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务求公私两便”的信

14、息体现出在内心反省基础上注重实际的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相符,正确;王阳明的思想并不是肯定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错误;材料中强调修身要和实际相结合,并不是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错误;材料中提及的“主张考虑利害”,并不是要学会趋利避害,错误。11.考古发现两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 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 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 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 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制度属于礼乐制度,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

15、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制度文化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墓葬制度凸显贵族特权,而是强调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A排除;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政权稳定的信息,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乐制度的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 专制王权强大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

16、. 个人观念淡漠【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因此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正确;AB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排除;个人观念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13.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A. 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B. 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C. 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D. 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答案】D【解

17、析】根据“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可知,法律规定对不廉洁、不胜任的官吏予以免职,这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增强中央权威、突显皇权至上,排除AB;材料信息与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无关,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分析解答即可。14.据载,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令礼官劝学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这表明汉代统治者A. 尊儒学为治国思想B. 注重教化以加强社会治理C 举孝廉以选拔官员D. 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答案】B【

18、解析】【详解】汉武帝之前统治者推崇的是黄老之学,并未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A项错误;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从而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实行社会教化,没有体现官员的选拔,故C项错误;汉代统治者并未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故D项错误。15.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

19、人。由此可知,唐代A. 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B. 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C. 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D. 御史具有监察科举职责【答案】D【解析】 材料“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直接说明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故选D;隋唐开始科举制,制度不健全是正常的,排除A;御史负责监察,不负责人才选拔,排除B;制衡体现双向性,而科场舞弊案在封建社会是难以根除的,排除C。故选D。点睛: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材料表明御史还有监察科举的职责。16.在洋务运动时期,作为最突出的国防建设海军建设而言。从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

20、建腐败色彩,各军队之间各成体系,彼此之间无统一制度,义无统一行动。甚至其高昂造价兵船,也只是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兵和迎送官员。此现象表明A. 中国社会转型艰难B. 中体西用的实效C. 政府对海防的重视D. 顽固派的盲目阻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高昂造价兵船,也只是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兵和迎送官员”可知反映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落后,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故选A项;“实效”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描述可知政府对海防并不重视,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顽固派的盲目阻碍,故排除D项。17.下图是20世纪初期

21、中国民营工业新增厂矿及资本额示意图。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 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推动了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B. 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引发了商人投资工商业的热潮C. 商品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促进了民营工业的发展D. 清政府政策的调整为民营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03年后新增厂矿与资本均呈现上升趋势,这与清末新政中奖励实业的政策有重要联系,故D项正确。A项,此时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尚未兴起,排除。B项,此时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已经失败,排除。C项,甲午战后,西方资本输出日益占主要地位,排除。18.表是一些国际人士对于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性事件的评价。据此判断,该历史事

22、件是腐士传教士薄复礼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队。埃加德斯诺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好无损。莱尔霍林沃斯这不仅仅是一次杰出的军事成就,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行动,其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苏联的真理报真正的革命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气概的卓越范例。A. 南昌起义B. 国民革命C. 秋收起义D. 红军长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是溃退”“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来看,这是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并且保存了大量的革命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红军长征。故

23、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红军长征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9.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家总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 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B. 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C. 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D. 有利于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可知,1942年正值抗战时期,该条例的规定与执行

24、有利于团结抗日,有利于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党派的关系,A、B错误;据所学可知,1944年抗战进入局部反攻时期,1945年8月全面反攻开始,C与材料时间不符。20.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己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段话表明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形成B. 武装斗争必须依靠人民战争C. 城市中心革命论己无市场D. 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可知体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道

25、路的思想已经开始萌芽,说明救国救民道路的新思想萌发,D选项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形成是在毛泽东的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之后,A选项排除。武装斗争必须依靠人民战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农民暴动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的萌发,城市中心革命论己无市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21.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 两者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B. 两者均由全国人民

26、代表大会通过C. 后者对前者全盘否定D. 反映了新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共同纲领颁布时正处于即将建立新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恢复,因此鼓励经济发展。1954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因此提出逐步消灭剥削制度,这体现了我国社会性质的转变,选项D正确;共同纲领并未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A;共同纲领由政协通过,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22.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等式成立的是A. A=EB. B=HC. B=FD. D=H【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题干,由图数据及所学

27、史实可推断出C和G在经济所有制形式方面是一样的,即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所以,结合数据图可以知道B阶段是新经济政策,H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故B选项正确。A阶段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公有制为主,E为新民主主义阶段,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故A项错误。F阶段为过度时期,单一公有制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D阶段苏联经济改革走向停滞,而中国经济全面全放,迅速发展,故D项错误。23.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

28、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B.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项“主导”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24.雅典公民大会只能讨论

29、由五百人议事会所提出的议案,任何人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与事先准备的议案无关的其他问题,都会受到严惩。但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这说明A. 民主政治无制衡机制B. 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C. 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D. 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不可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知,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是唯一可以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从而可知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故 C 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有制衡机制,故 A 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项说法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公民大会可以讨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的临

30、时提议,故 D 项错误。25.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A. 加快了两国社会转型的完成B. 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C. 受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金银大量流入葡萄牙,葡萄牙商人变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从而固化了封建力量,阻碍了国内工业生产;而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则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故B项正确;葡萄牙没有实现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

31、和地理环境无关,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26.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后,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B.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C. 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D. 代议制政体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自16世纪后英国封建势力衰落,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项,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排除。B项,城市化加快在工业革命后出现,此时工业革命

32、尚未开始,故排除。D项,代议制政体的确立以责任内阁制形成为标志,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于18世纪中叶,与16世纪封建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并无关联,排除。27.下表是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代表情况表,据此可知1787年宪法代表土地投机者高利贷者工商航运者持大量公债者奴隶主人数1424124015A. 体现了人民主权B. 消除各阶层间的矛盾C. 宣扬了自由平等D. 强调实际的集团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知参会代表“高利贷者”“持大量公债者”的人数较多,说明1787年宪法代表了利益既得者,D符合题意。表格中数据不能体现出人民主权的特点,A错误;显然1787年宪法不能消除各阶层

33、间的矛盾,B错误;表格的数据不能说明1787年宪法宣扬了自由平等的思想,C错误。28.天主教在中世纪在人与神的契约关系之间加人了教会的环节,而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信仰上级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由此来看,宗教改革有利于A. 理想和现实的和谐统一B. 人的精神获得自由解放C. 民众履行教会契约精神D. 铲除教士和俗人的隔阂【答案】B【解析】【详解】由“克服了罗马天主教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判断”的信息可知宗教改革破除了罗马教皇在上帝和信徒之间的中介作用,促使

34、人的精神获得自由解放,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并没有实现理想和现实的和谐统一,A错误;宗教改革是破除对教会的迷信,不是促使民众履行教会契约,C错误;宗教改革并没有铲除教士和俗人的隔阂,D错误。29.在卢梭看来,不存在彻底的民主制,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这表明卢梭A. 致力于消灭社会的不平等B. 正视公民在政治素养上的差距C. 基本背离了启蒙运动宗旨D. 并未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反映了卢梭反对彻底的直接民主,提倡选举实行精英贵族政治,这说明他认识到公民在

35、政治素养上的差距,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消灭社会的不平等的信息,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卢梭背离了启蒙运动宗旨,故C排除;材料虽未反映“主权在民”的思想,但并不能说明卢梭没有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故D排除。30.19世纪,西欧社会在争论妇女“工作权利”时,倾向于女人们留在家里生育孩子,1870年后,随着工厂以及大量服务性岗位的出现,妇女们的工作权利得到认可,这表明工业革命A. 提升了妇女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B. 促进了男女平等新观念的产生C. 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D. 使家庭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随着工厂以及大量服务性岗位出现,妇女们的工作

36、权利得到认可,妇女在劳动市场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促使男女平等新观念的产生;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大阶级之间矛盾的缓和;D选项错误,此时期家庭结构并未发展根本性的变化。故选A选项。31.“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A. 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B. 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C. 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D. 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

37、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是在18世纪中叶,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故C项正确;D项错在“解决了”,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点睛】学生做材料题一定要依据材料,千万不可脱离材料做题。本题学生只需理解题干所述,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32.中世纪以来的英国乡村惯例,穷人可以捡拾贵族庄园收割后土地上遗落的麦穗,贵族不得反对,富人则无此权利,许多穷人以拾穗为生。但到了18世纪末,高等

38、民事法院应农场主的诉讼,否定了拾穗的合法性。这一变化A. 强化对私有产权的保护B. 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C. 体现资产阶级统治的残酷性D. 反映了英国社会道德的沦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18世纪末高等民事法院通过诉讼法令的形式否定了世纪的乡村惯例,有利于保护农场主私有财产利益,故A项正确。B项,题干信息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表述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残酷性且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题干现象不能片面反映英国社会道德问题,排除。33.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在1260年展开大胆想象,“人们能够建造如在江河和海洋上的巨型船舶那样航行的机器,没有桨手但是它们的速度比满载

39、桨手时还快。”最早将这一想象变成现实的是A. 新航路开辟B. 第一次工业革命C. 第二次工业革命D. 信息技术革命【答案】B【解析】根据“人们能够建造如在江河和海洋上的巨型船舶那样航行的机器,没有桨手”,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富尔顿发明汽船,靠蒸汽动力发动船舶,B正确;新航路开辟仍然桨手开动船舶,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早已实现机器动力开动船舶,排除CD。34.1948年,法国外交部提出“要想避免德国再次走上最终危及欧洲大陆安全的单独发展道路的话,那么把这个国家牢牢地与一个上述概念所表述的国家集团拴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判断,法国对德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A. 促进法德

40、和解B. 压制和避免德国崛起C. 实现欧洲一体化D. 消除美苏冷战的威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把这个国家牢牢地与一个上述概念所表述的国家集团拴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可知,法国对德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合作共赢,消除战争隐患,实现欧洲一体化,C项正确。法国对德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实现欧洲一体化,而不是促进法德和解,A项错误。材料强调法国希望联合德国实现欧洲一体化,而不是压制和避免德国崛起,B项错误。材料强调法国对德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实现欧洲一体化,而不是消除美苏冷战的威胁,D项错误。35.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分析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

41、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威克特认为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A.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B.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C.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D. 具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表现【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体现的是“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的说法,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立法干预经济无关,A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对工业的干预,B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选项排除。36.关贸总协定第十八条又称为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即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

42、数量限制的办法。1979年,“东京回合”确认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优惠待遇的合法性。“乌拉圭回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表明A. 世贸组织内部实现了公平、平等、合作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C.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D. 国际贸易规则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有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法”“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可知,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相关制度和措施正在得到纠正与改善,体现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断

43、发展与完善,C项正确;A项中“实现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表明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排除B项;材料中既有对发达国家有利的政策,也有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政策,故D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37.“这种经济危机特别难以应付,用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就会使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用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美国结束这种状态主要借助于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 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C. 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 高新技术的强力推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用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

44、就会使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用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中可以看出,这种危机是滞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了解决滞胀主要借助于高新技术。所以答案选D。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滞胀38.某西方画家偶然间看到非洲木雕面具,深受启发,“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而是从内涵去认识和解析事物”。发生这一转变的画家是A. 注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德拉克洛瓦B. 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毕加索C. 突出表现社会现实的俄国画家列宾D. 强调捕捉光色微

45、妙变化的法国画家莫奈【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要抛弃真实描写而要从自我感受利用几何化了的平面去做画,这是毕加索立体画派的特点,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物情感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现实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光色变化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世纪以来,中英两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是桑争稻田,英国则是圈地运动。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迫使两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随着英国城市的发展,面包肉类和其他食物的需求增加,人们在圈地养

46、羊的同时,将部分圈占土地用于谷物生产。一些富有的农场主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成果,实行规模经营,以满足市场需求。桑争稻田后,中国耕作制度走向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的多熟制。多熟制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只是部分地弥补了桑争稻田所致的粮食减产,而并没有消除人口增长和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相反,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多熟制的发展必将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难普及推广。摘编自曾雄生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传统田制下,农人依照惯例耕种和收获,集约型耕种等方法的推广受限,耕作效率低下。政府遂加大立

47、法圈地的力度,并鼓励地主和农民把土地围圈起来,用以耕种,获取更高利益。英国农村中的农场主把农业视为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新的经营方式,把农场变成生产农产品的工厂。这种企业家精神减少了动员圈地的阻滞成本,小家庭式农场逐渐被大规模经营式农场取代。总之,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被称为英国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催化剂。摘编自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桑争稻田”与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开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有何启示。【答案】(1)同:都与本国工商业的发展有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48、;都体现衣着原料生产对粮食生产的冲击。都重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异:中国没有实现土地集中及进行规模化经营;英国导致土地集中,形成大土地所有制。中国未能引发农业技术革命及推动社会转型:英国引发了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的扩展,为随后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2)原因:土地价格上涨,提供了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可能性;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农场经营中积累起来的企业家精神从供给方面推动圈地运动的发展。启示:需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主导作用;农业注重规模化经营;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效率并重。【解析】【详解】(1)同

49、:据材料一“中国是桑争稻田,英国则是圈地运动。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迫使两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可知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两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一些富有的农场主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成果,实行规模经营,以满足市场需求。”得出都与本国工商业的发展有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异:据材料“桑争稻田后,中国耕作制度走向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的多熟制。,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多熟制的发展必将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难普及推广。”可知,中国没有实现土地集中及进行规模化经营;中国未能引发农业技术革命及推动社会转型。据材料“随着英国城市的发展,面包肉类和其他食物的需求增

50、加,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将部分圈占土地用于谷物生产。一些富有的农场主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成果,实行规模经营,以满足市场需求。”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导致土地集中,形成大土地所有制;英国引发了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的扩展,为随后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2)原因: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传统田制下,农人依照惯例耕种和收获,集约型耕种等方法的推广受限,耕作效率低下。”可知,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据材料“政府遂加大立法圈地的力度,并鼓励地主和农民把土地围圈起来,按照市场需求和新的经营方式,把农场变成生产农产品

51、的工厂。”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价格上涨,提供了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可能性;据材料“这种企业家精神减少了动员圈地的阻滞成本,小家庭式农场逐渐被大规模经营式农场取代。总之,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被称为英国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催化剂。”可知,农场经营中积累起来的企业家精神从供给方面推动圈地运动的发展。启示:本问结合材料可从需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主导作用;农业注重规模化经营;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效率并重等角度回答。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

52、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而且常有“众论不齐”的情况。成宗朝前后,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开用,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法既注意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更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

53、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及众议员,各州州议会议员,合众国政府及各州政府之一切行政及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美国内战结束后,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概括元廷针对行省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央政

54、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作用。【答案】(1)措施: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内部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中央掌握行省官员的任用、迁调和考课的权力;加强对行省的监察;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控制。(2)关系:国家主权属于联邦政府;联邦法律至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行分权,地方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作用:赋予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与巩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地方分权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解析】【详解】(1)措施:据材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可知,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内部互

55、相牵制、分权制衡;据材料“成宗朝前后,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开用,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可知,中央掌握行省官员的任用、迁调和考课的权力;据材料“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法既注意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更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可知,加强对行省的监察;据材料“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可知,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控制。(2)关系:据材料“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

56、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主权属于联邦政府;联邦法律至上;据材料“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行分权,地方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作用:结合所学可从赋予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与巩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地方分权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等角度回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时期文书概况西周周王通过

57、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唐朝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

58、“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明清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论题:古代公文的演变适应了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才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贴”的出现,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事实。【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从材料“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是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中分析归纳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具体分析观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