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 第33讲 免疫调节教学案【考纲要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纲要求(1)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2) 温度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3)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4)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考点分析】知识点试卷类型分值题型(3)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4)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2008 四川6选择题2008 广东2选择题2008 广东3选择题2009 全国卷2选择题2009 广东2选择题2009 浙江2选择题2009 四川2选择题2009 重庆2选择题2009 广东2选择题2009 上海3选择题2009 天津14非选择题2009广东8非选择题2009
2、上海15非选择题2009 海南10非选择题【考点预测】本知识点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一个话题,在高考的考察中也是比较容易考察的问题,主要考察的就是特异免疫调节的过程和免疫失调的几种情况,考察的形式可以是 选择题也可以是非选择题。【知识梳理】一、 免疫系统二、 特异性免疫1. 细胞免疫2. 体液免疫三、 免疫失调1、 过敏反应2、免疫缺陷疾病3、自身免疫疾病【重点解析】特异性免疫(一)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靠抗体实现的免疫方式就称为体液免疫(1)感应阶段:指抗原进入机体与B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 少数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从而直接刺激B细胞使之活化长大并迅速分裂。 多数抗原
3、要先经过吞噬细胞无特异性的吞噬后,一些抗原分子穿过吞噬细胞的细胞膜而露到细胞表面,夹在吞噬细胞本身的组织相容性附合体分子的沟中。T细胞中有一类助T细胞,不同的助T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的受体,能识别不同的抗原。那些能识别吞噬细胞表面组织相容性抗原加上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物的助T细胞,在遇到这些吞噬细胞后,就活化分裂而产生更多有同样特异性的助T细胞。B细胞表面也带有组织相容性附合体,可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上述特异的助T细胞的作用是刺激已经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的B细胞,使之分裂分化。这一B细胞依靠助T细胞和吞噬细胞而活化的步骤,比第一个不需要助T细胞参与的步骤作用更强大。 (2)反应阶段:指B细胞接受抗
4、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所谓效应B细胞也称浆细胞,一般停留在各种淋巴结中,它们产生抗体的能力很强,每个效应B细胞每秒钟能产生2 000个抗体,可以说是制造特种蛋白质的机器。浆细胞的寿命很短,经过几天大量产生抗体以后就死去。抗体离开浆细胞后,随血液淋巴流到全身各部,发挥消灭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如果有同样的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没有记忆的B细胞更快地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3)效应阶段:指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在该阶段抗体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些抗原,如病毒
5、等,由于抗体的结合而失去对寄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因而不能侵入细胞。 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如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可因抗体的结合而不为细胞所接受,因而无效。 沉淀和凝集:如果抗原分子是可溶性蛋白质,抗体的结合就使抗原分子失去溶解性而沉淀;如果抗原分子是位于细胞上的,抗体的结合就使这些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力,例如血液凝集。 补体反应:补体是存在于血清、体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活性,只有在发生了免疫后,才陆续被激活,其终产物是使细菌等抗原的外膜穿孔而死亡的破膜复合体。 K细胞(杀伤细胞)的激活:抗体可以促进血液中的另一种细胞,即杀伤细胞活跃起来,其表面受体能和抗原表面的抗体结合
6、,将抗原杀死。除K细胞外,巨噬细胞以及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也同样可被抗体激活,杀死抗原。(二)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不依靠体液中的抗体,而是依靠T淋巴细胞来完成的免疫方式,称为细胞免疫。(1)在感应阶段,吞噬细胞如果吞噬了侵入的细菌等微主物,其表面就出现组织相容性抗原和微生物抗原的结合物。助T细胞遇到这种与之互补的抗原结合物的细胞时,就与它们互补结合,结果是吞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来刺激助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I,而白细胞介素II可刺激T细胞分化成更多的效应T细胞。 (2)在反应阶段,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穿过被感染的细胞膜外,形成二者的抗原结合物,带有与这一结合物互补受体的1细胞接
7、触到被感染的靶细胞时,就分裂分化出大量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3)在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结合到靶细胞上,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病毒也因此失去藏身之所而被抗体消灭。例1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 效应T细胞ABCD解析: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答案: A例2可以成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是骨髓 扁桃体 淋巴细胞 抗体 红细胞 吞噬细胞 抗原决定簇ABCD解析: 第三道防线结构,即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即淋巴细胞、淋巴因子、淋巴器官。答案 C例3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
8、毒的蛇毒液注人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A.特异性免疫、抗原B.特异性免疫、抗体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解析 灭毒的蛇毒相当于抗原,抗原物质进入动物体后,可通过免疫反应刺激动物体产生抗体,这一反应具有特异性,属于特异性免疫。答案: A例4 鼷鼠的T淋巴细胞在胸腺里,B淋巴细胞在骨髓里成熟、分化。B淋巴细胞遇到抗原就分裂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下面是为了开发痢疾疫苗而把灭活的痢疾杆菌接种在鼷鼠的身上,并调查了痢疾杆菌抗体合成程度与T淋巴细胞对它起的作用(见下图)。对上述有关资料的解释或推论正确的是( )乙实验中产生了很多抗体是由于第一次接种时产生了记
9、忆细胞。丙、丁实验中,若没有胸腺则B淋巴细胞绝不会合成抗体。戊结果表示,抗体合成的最佳状况需要T淋巴细胞的帮助。被痢疾杆菌感染后,预防痢疾的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A B C D解析 由图可知乙和戊合成的抗体最多。乙鼷鼠具有胸腺,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T淋巴细胞;两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第一次接种时产生了记忆细胞,第二次接种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戊鼷鼠幼时被摘除胸腺,不能自身产生T淋巴细胞,体外注入T淋巴细胞,使戊鼷鼠体内能够与正常鼷鼠一样产生抗体,说明抗体合成需要T淋巴细胞帮助。因此,两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能够产生大量的抗体。甲鼷鼠产生的抗体少,是
10、只接种一次;丙鼷鼠产生的抗体少,一是幼时被摘除胸腺,不能自身产生T淋巴细胞,又没有体外注入T淋巴细胞,二是只接种一次。有效预防接种疫苗措施应该在被痢疾杆菌感染前,使鼷鼠体内产生一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答案: B【实战训练】(09全国卷)1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A侵染部位 B致病机理 C抗原决定簇 D传播途径答案:C解析: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故选C。(09浙江卷)2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
11、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答案:B解析: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可见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是无氧呼吸,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细胞免疫的途径。故选B。(09广东理基)3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A浆细胞 B记忆淋巴细胞 C过敏反应 D免疫反应答案:C解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会产生浆细胞和记忆淋巴细胞,而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因此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
12、,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09四川卷)4.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肥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了免疫的相关的知识。A中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可以进行,因为抗原不一定要通过吞噬细胞暴露,可以直接传递给T、B淋巴细胞完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可
13、以通过细胞免疫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B正确;C中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但体液免疫中抗原是可以直接传递给B细胞完成体液免疫的;D中淋巴因子是通过激活溶酶体释放相关的酶而加强了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裂解作用的。(09重庆卷)5.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C. 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D. 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答案:B解析:效应B细胞不能使靶细胞裂解;吞噬
14、细胞不能形成效应细胞,记忆细胞不能释放白细胞介素,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直接判断选择支的正误。此题为容易题,识记类。(09广东卷)6.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正确的是A. 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两者抗原相同B. 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C. 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D. 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答案:BCD解析:病毒作为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所以A选项不对(09上海卷)7.下列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是A. 白化病B. 炭疽病C. 结核病D. 狂犬病答案:D解析: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由基因控制;炭疽病是由炭疽
15、杆菌引起,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二者都是细菌不是病毒;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09上海卷)8.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解释的是A.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B.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C.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D.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答案:A解析:一种病毒表面往往有多种蛋白质分子,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这种病毒的不同抗体。(09上海卷)9.甲型N1H1流感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其主要原因是该病毒A. 基因组变异过快B. 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过于简单C. 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宿主的相似性很高D. 利用宿主细
16、胞的酶完成基因复制和表达答案:D解析:病毒是专营性胞内寄生生物,缺少代谢必须的酶及场所,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在宿主细胞内借助宿主细胞的酶系统来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09天津卷)10.(14分)人的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的。左表为A型和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及其决定基因,右图为某家庭的血型遗传图谱。血型A红细胞裂面A抗原有抗原决定基因(显性)O无(隐性)据图表回答问题:(1)控制人血型的基因位于 (常/性)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2)母婴血型不合易引起新生儿溶血症。原因是在母亲妊娠期间,胎儿红细胞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剌激母体产生新的血型抗体。该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
17、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可引起红细胞破裂。因个体差异,母体产生的血型抗体量及进入胎儿体内的量不同,当胎儿体内的抗体达到一定量时,导致较多红细胞破裂,表现为新生儿溶血症。II-1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引起该病的抗原是 。母婴血型不合 (一定/不一定)发生新生儿溶血症。II-2的溶血症状较II-1严重。原因是第一胎后,母体已产生 ,当相同抗原再次剌激时,母体快速产生大量血型抗体,引起II-2溶血加重。新生儿胃肠功能不健全,可直接吸收母乳蛋白。当溶血症新生儿哺母乳后,病情加重,其可能的原因是 。(3)若II-4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其基因型最有可能是 。答案:(1)常 若IA在X染色体上,女孩应全部为A型血,若
18、IA在Y染色体上,女孩应全部为O型血。(2)胎儿红细胞表面A抗原 不一定记忆细胞母乳中含有(引起溶血症的)血型抗体(3)IAi解析:本题考查遗传与免疫有关的知识。(1)假设IA在X染色体上,则女孩应全部为A型血;若IA只在Y染色体上,则女孩应全部为O型血与题意不符,所以控制人血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II-1 为A型血,II-1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引起该病的抗原是胎儿红细胞表面的A抗原。母婴血型不合不一定发生新生儿溶血症。II-2的溶血症状较II-1重,原因是第一胎后,母体已产生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剌激时,母体会快速产生大量血型抗体,从而使II-2溶血加重。新生儿胃肠功能不健全,可直接
19、吸收母乳蛋白。当溶血症新生儿哺母乳后,病情加重,其可能的原因是母乳中含有引起溶血症的血型抗体。(3)若II-4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其基因型最有可能是IAi。(09广东卷)11.(8分)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为 细胞,为 细胞。(2)与功能上的区别是 ,由分化为的过程中,细胞核内的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 的模板。(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4)过程表示 ,过程表示 。答案:(1)T B(2)可以分泌抗体而不能 mRNA 合成蛋白质(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4)将抗原传递给 病菌(抗原)直接
20、刺激 解析:本题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及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由图抗体可推知7为效应B细胞,再推知B细胞和T细胞,在准确推断细胞类型的基础上,判断细胞间功能的区别,并推出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mRNA。图中还表达了病菌(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的过程。(09上海理综卷)12、(本题15分)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大规模传染病,近几年爆发了非典(SARS)、情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科学家对病毒形态结构、繁殖特点和传播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1)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属于病毒,它们
21、的结构简单,由 和 组成,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生物的生物体细胞内,这种生活方式称为 。(2)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混合型重组流感病毒,此病毒发生重组的是 。(3)某同学参加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绘制了病毒增殖的示意图,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B.C.D.(4)下表是各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非典接触传播乙肝艾滋病 体液传播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5)某地对一段时间内流感发病情况作了统计(见右图)。图中曲线在a点钱快速上升的原因是 a点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形成了 。(6)有些人在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初期,会选择服用抗生素
22、。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利用生物学知识说明理由。 (7)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爆发后,墨西哥人为提醒人们预防甲型H1N1流感,给城市的雕塑上戴上了口罩(见右图)。戴口罩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措施,写出除此以外另两个预防措施。 。答案:(1)蛋白质;核酸;寄生。(2)RNA(遗传物质;基因;核酸)(3)C(4)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空气(飞沫)传播(5)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抗体(6)不合适;理由是抗生素只是对细菌有效。(7)注射疫苗;采用隔离措施(定期消毒;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解析:(1)病毒的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病毒自己不能独立存活,
23、需要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2)本题考查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步骤是吸附、注入遗传物质DNA、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细菌内病毒组装、病毒释放。(4)乙肝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饮食,血液,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是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传播。(5)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以后发病人数减少是因为经过治疗人体产生了抗体所致。(6)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一类代谢物,主要作用于细菌。(7)防治传染病传播的方法主要有: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09海南卷)13.(10
24、分)请回答与机体免疫有关的问题:(1)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反应与第二次免疫反应相比较,产生抗体更多的是_(2)某种病原微生物()初次侵入机体后,经_细胞摄取和处理,使的_暴露出来,并传递给_,然后再传递给相应的B淋巴细胞。B淋巴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甲)是_;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同种抗原作出增殖、分化等快速反应能力的细胞(乙)是_;当机体再次受到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细胞乙只能对发生免疫反应。细胞乙不能对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_。答案:(1)第二次免疫反应(1分)(2)吞噬(1分) 抗原(1分) T淋巴细胞(1分) 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2分) 记忆细胞(2分
25、) 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2分)【名师点拨】1体液免疫的两个关键过程是: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效应B细胞,由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在血液和淋巴中循环,随时“监察”,如有同样抗原再度入侵,立即发生免疫反应以消灭之(二次反应)。2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一样,T细胞活化时,也要产生记忆细胞。记忆T细胞是一部分T细胞在分化发育过程中停止下来而形成的。它们可以长期存活并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记忆T细胞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就能够产生较强的回忆反应,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具有免疫活性的各种T细胞,并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将抗原消灭掉。3在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不仅能清除血液和淋巴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清除效应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出来的病原体,还能结合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见,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互相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