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要点课标要求梭伦改革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商鞅变法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考查要点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王安石变法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欧洲的宗教改革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
2、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续表)考查要点课标要求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俄国农奴制改革简述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续表)考查要点课标要求明治维新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戊戌变法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
3、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续表)第37讲 古代的重大改革一、梭伦改革1.背景:(1)贵族政治专横和经济压榨,激化贵族与平民矛盾,引起改革。(直接原因)(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阶级基础)(3)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措施内容影响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划分四个等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
4、陪审法庭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2.主要内容:3.基本特点:“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4.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1)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2)局限性:“中庸”原则决定了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二、商鞅变法1.背景:(1)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
5、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各国纷纷改革变法。(2)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各国。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3)商鞅积极宣传变法的意义,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4)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加强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
6、集权的封建统治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2.主要内容:措施内容影响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续表)3.影响:(1)积极:政治: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奖励军功
7、,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后世而言:产生深远影响,“百代犹得秦政法”。(2)消极:轻罪重刑,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成功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得到统治者的支持。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思想。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2)启示: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北魏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北魏统
8、一了北方,社会环境较为稳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冯太后的改革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措施内容影响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2.主要内容:措施内容影响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 公元 493 年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
9、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续表)3.影响:(1)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2)恢复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四、王安石变法1.背景:(1)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2)北宋形成了“三冗”局面,造成积贫积弱;军费开支巨大。(3)庆历新政遭到失败,统治危机更加严峻。项目目的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较好配合
10、,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市易法 在开封设“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2.主要内容:项目目的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军事上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将兵法 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 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兵器的
11、产量、质量得到提高(续表)项目目的措施内容作用政治上育才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以经义取士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续表)3.影响:(1)进步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初步扭转了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免役法对穷人来说成为沉重的负担。重难点 1 对商鞅变法的认识1.特点:(1)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2)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3)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
12、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4)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2.影响:(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
13、兴地主阶级的力量。3.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秦孝公全力支持、信任商鞅;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重难点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被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所吸引,为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2)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的旧制度;后期是孝文帝领导的,主要是加强与汉族地主的合作,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3)北方各民
14、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而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2.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典例(2019 年新课标卷)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
15、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
16、自作用。解析:(1)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所学的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并结合所学的周礼是儒家经典可知,“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第一小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由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第二小问,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的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可知,“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的统一;由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的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