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世界格局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的原因1.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重要原因: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3.历史原因:(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被激化。(2)德国、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4.外部原因:(1)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避战自保,事实上充当了法西斯的帮凶。(2)20 世纪 30 年代,欧、亚、非一些国家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二)走向世界大战1.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1933 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2)1936
2、 年,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后成立听命于军部的内阁,法西斯体制确立。2.法西斯在对外侵略扩张中的局部胜利:(1)非洲:1936 年 5 月,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2)欧洲: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同年挑起苏台德地区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939 年,在德、意支持下,西班牙共和国被叛军颠覆。(3)亚洲: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3.三国轴心形成:19361937 年,德、意、日法西斯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三国轴心。阶段概况全面爆发1939 年 9 月,德军空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扩大苏德战争: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军突袭苏联
3、太平洋战争: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突袭珍珠港(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阶段概况建立反法西斯联盟背景 法西斯在全世界的侵略和扩张给世界带来了灾难。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成了联盟的最后形成经过1941 年,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实际上与英国结盟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表示全力支持苏联抗击德国,罗斯福也宣布向苏联提供援助1941 年 8 月,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表达了摧毁法西斯暴政和恢复世界秩序的决心1942 年 1 月,美、苏、英、中等 26 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影响 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
4、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续表)阶段概况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胜利1943 年,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被推翻,意大利投降1945 年,苏军攻占柏林,德国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945 年 9 月,日本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续表)(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2.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局面。(2)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3.
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新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五)反思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它历时 6 年,波及 61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 亿人口,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昭示人们:各国必须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威胁和挑战,才能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一)美苏“冷战”1.原因:(1)雅尔塔体制建立: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2)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6、,美苏渐成均势格局。(3)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领域美国苏联政治出台“杜鲁门主义”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提出“马歇尔计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组建华沙条约组织2.表现:3.特征:(1)实行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2)具有地缘政治与战略的特点,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4.影响:(1)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局部冲突和争端不断。(3)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7、。(二)美苏争霸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的美苏关系:(1)特征:既有紧张对峙,也有缓和,但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2)表现: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访美。2.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苏关系:(1)特征:由对峙走向缓和。(2)表现:尼克松政府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推行多极均势外交。苏联开始推行“缓和”外交。3.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苏关系:(1)特征:战略优势转向美国,美苏关系再次“缓和”。(2)表现:美苏签署了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协议。(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
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高科技的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只能实行核威慑。4.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权利。5.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重难点 1 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1.原因:(1)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2)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3)英法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4)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
9、。2.实质:损人利己,祸水东引。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1918 年19391945 年原因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德、意、日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恶果,等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发动国德国重难点 2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开始:1914 年 7 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三条战线:西、东、南三线三大战役: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战役结束: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开始: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英法对德宣战扩大:苏德战争爆发进一步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转折:斯大
10、林格勒战役结束: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军事集团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轴心国集团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续表)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原因俄国退出“一战”、美国对德宣战、交战各国的革命运动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各国人民协同作战和积极支持、几次大国会议的协调作用等影响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推进了科技的发展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使和平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续表)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
11、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联盟的形成性质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影响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相互支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启示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才能维护世界和平重难点 3 全面认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重难点 4 “冷战”的性质和影响1.性质: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具有地缘政治与战略的特点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2.影响
12、:(1)美苏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战后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美苏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3)“冷战”导致美苏战后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破坏民主的行为。(4)“冷战”在人们的心理文化方面投下了阴影,“冷战”思维至今余毒未消。(5)“冷战”所造成的一些地区冲突至今没有解决,“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地区冲突频发。(6)“冷战”期间,双方研制了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至今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典例(2019 年新课标卷)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
13、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 6 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14、。解析:(1)据所学可知,1942 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 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据所学可知,1942 年7 月1943 年2 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1942 年的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据材料“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墨索里尼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可知,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由材料“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可知,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2)据所学可知,阿拉曼战役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与瓜岛战役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由材料“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可知,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2)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是“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