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庖丁解牛【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结合这一理念,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作品主旨,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3、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教学重难点】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的理解,探究其
2、给我们的启示。(难)【教法学法】1、教法运用(1)导学法(2)质疑法(3)点拨法(4)比较法2、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结合教材,自主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训练。(2)合作探究,完成对文章重点、难点的把握。一、 导入新课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看来道家崇尚举重可以若轻,以小可以喻大,难怪庄子要以庖丁解牛之刀传达博大精深之道啦,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庄子的庖丁解牛。二、质疑问难,夯实基础披文才能入理,我们必须咬文嚼字扫除阅读障碍才能接近作者所传达的“道”,尤其是文言文,所以下面我们先解决文言知识上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解决文言知识上的问题。利用导学案当堂检测,加以强化,三、梳理分析
3、,提升能力1、好的,明确知识后我们要理清文章思路,我们梳理文章的思路,往往从“头”开始,请看标题,庖丁解牛,什么意思?姓丁的厨师解剖牛。杀牛得用刀,我们把目光聚焦那把杀牛刀,找出文中关于刀的描写。刀出现多次,分别是奏刀、释刀、他庖更刀、我之刀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动刀甚微、提刀而立、善刀而藏之。2、奏,即进;释,即放下,进释之间庖丁很快完成了解牛工作,那么在奏刀与释刀之间发生了什么?我们齐读第一、二段。这就是杀牛的场面,他和我们想象的有什么不同?庄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绘形:动作:动词;摹声:声音:手法: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与其说杀牛,还不如说跳舞,而且是配乐的舞蹈。按理说,杀
4、牛时牛总得痛苦挣扎,哀嚎之声不绝于耳,流血之状目不忍视,可庄子为什么避而不谈,极力向我们传达庖丁解牛之美呢?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高超。是啊,我们就这样被大师庖丁所征服,就连见惯大场面的文惠君也忍不住赞叹:技何至此乎?作者写文惠君的赞叹有什么作用?侧面突出庖丁技艺高超。3、我们深知,任何人的成功都不会是偶然,那么一代名庖的成功又经历了怎样的阶段呢?三个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见全牛,与众无别目无全牛,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踌躇满志4、庖丁成长的每一阶段在刀上有体现吗?有,更刀的频率:月岁十
5、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砍-割无厚入有间5、为什么族庖、良庖只会砍、割,损伤刀而庖丁的刀却能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同学们如何理解庖丁的道呢?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善刀而藏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看来对道的追求,激励庖丁一路挥刀向前,将解牛变成了艺术,同学们知道庖丁所悟的道是什么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尊重自然规律。那么庖丁成长的过程,想必也是他悟道的过
6、程。三年前,目见无非全牛时,他还没把握规律,三年后认识规律,方今之时,已经将规律运用自如。6、我们耳边恐怕不禁又响起了文惠君的赞叹:技何至此乎?找同学总结一下,庖丁能练就绝技的原因有哪些?始三年后今之时;不懈实践。臣之所好者,道也有追求依批导因“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尊重规律对工具的态度刀;善刀而藏。回顾:动刀甚微、提刀而立、善刀而藏之。谨慎、小心庖丁已经悟道,练成绝技,还有必要这么谨慎小心的对待手中的刀吗?本文是一篇寓言,文中的刀有什么寓意吗? 刀者,人也以刀(人)传道也。刀不是庖丁解牛的工具,而是他追求的道的体现。本文是寓言,与其说庄子在写刀,不如说他其实在以刀来比喻人。想必现在大家明白老
7、师一直引导大家抓住刀的用意了吧。四、拓展延伸,涵养心灵1、我们终于理解了庄子的道,可是本文出自养生主,这道和养生之间有关系吗?本文选自养生主,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看来庄子的养生就是回避矛盾,保全自身。社会复杂就如同牛的生理结构,要学会躲避矛盾,保全自己。要藏锋芒,避灾祸。养生养心保养精神。2、随心所欲,无所阻碍的逍遥是庄子毕生的追求,学过本文,大家觉得庄子的养生和逍遥有关系吗?养生正是达到逍遥境界的必要手段。我们看庖丁的“以神遇不以目视”,在牛体中的游刃有余,终于豁然开朗,这正
8、是庄子一直追求的逍遥啊3、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庄子倡导规避风险,躲避锋芒,保全自己,可是儒家的回应却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见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而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两相比较,庄子的“养生”是不是不够高尚?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正如其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
9、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总结: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有蛇一样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一样的温柔宽厚。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所以他努力的在大动荡中教会人们自我保全,在大毁灭中试图保全生命的火种。在大家蒙昧之时,所幸还有庄子,这样一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今天,我们随庖丁解牛,再一次走进庄子。我们无法企及他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