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304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题型组合滚动练(十六)(分值:111分建议用时:100分钟)序号148910得分答案一、综合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有着自己的上游和源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

2、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B衣服破旧了,他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C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D鲁迅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这值得我们反思。DA项,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着重强调。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引用,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的引号

3、作用相同。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题干,把握比喻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再结合画横线的句子加以表述。本题中,要着重梳理句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即“古典诗文”和“一条长河”都有延续性,都有源头。答案画横线的句子的描写对象是古典诗文,作者将其比作一条长河,(1分)古典诗文在千百年间弦诵不绝,长河也在不断流淌,(1分)两者都有自古及今的延续性,(1分)而且两者都有源头。(1分)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

4、好,为什么?(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题干,比较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方式、内容等方面的优劣。在结构上,原句用短句表达,与前文句式一致;在内容上,原文的“参差隐现”在表现朦胧感以及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的关联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答案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原文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胧感,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每点2分)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A你才疏学浅,这件事你做不了,还是

5、打消念头,别想着去做了。B这件事我做得不对,请你高抬贵手,通融一下,下次我一定注意。C我俩关系好,你有不情之请我会尽量满足你,你放心好了。D你这副手套送给我吧,就聊表寸心,我不在意你东西多少。BA项,“才疏学浅”指才能低,学识浅,多用于自谦。C项,“不情之请”指不合情理的请求,用于自己向他人求助时。D项,“聊表寸心”指略微表示一下心意,是谦辞。故选B。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移动支付带来的消费人群改变,不仅体现在性别比例上,_,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用手机下单、支付,_。中老年人容易受骗,是因为中老年更

6、容易受优惠信息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同时,由于爱面子、怕子女指责,遭受网络欺诈往往不声张,_,使这一群体追回损失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解析第一空,依据前文“不仅体现在”可知,此空应以“也体现在”开头;依据后文“中老年人”的提示,可知此空应填与“也体现在年龄结构上”类似的句子。第二空,依据后文“中老年人容易受骗”可知,此空所填内容要体现中老年人这样做存在风险,与前文形成转折。第三空,依据后文“追回损失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提示可知,此空是要表达这一群体追回损失低的原因,即不能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答案也体现在年龄结构上但这却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不能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每句2分)6请为下面这

7、段新闻报道拟一个标题。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20个字。(5分)“一国两制”青年论坛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以网上问卷形式访问了317名过去五年从内地大学毕业的香港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港生对于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态度普遍积极,其中有近两成的受访者已经在大湾区发展,超过四成未来三年内考虑前往大湾区发展。近半数受访港生表示,因大湾区的楼价和房租都低于香港,愿意在工资水平也调低的情况下考虑前往大湾区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具体考查的是拟写新闻标题,此类问题一般包含两个要素,即“人物(事物)和事件”,答案一般是个主谓句,“谁干什么”或是“谁怎么样”,一定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陈述

8、的“人物”为“内地毕业港生”,而主要事件就是“对前往大湾区发展态度积极”。所以标题可以是:内地毕业港生对前往大湾区发展态度积极。答案(示例)内地毕业港生对前往大湾区发展态度积极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鹃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蜀道难中“_”一句渲染了蜀道夜晚空寂苍凉的气氛;琵琶行并序中的“_”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内心的孤寂悲愁。(2)师说中认为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是“_,_”。(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想象丰富,“卷起千堆雪”的其实是“_”,写景化静为动的是“_”一句。答案(1)又闻子规啼夜月杜鹃啼血猿哀鸣(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惊涛拍岸 乱石穿空(每空1分)二、古

9、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湣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

10、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木偶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偶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入秦献之昭王。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

11、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至函谷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尽鸣,遂发传出。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三反而不致一入。孟尝君问之,对曰:“有贤者,窃假与之,以故不致入。”孟尝君怒而退魏子。居数年,人或毁孟尝君于齐湣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湣王,湣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湣王乃惊,而踪迹验问,孟尝君果无反谋,乃复召孟尝君。孟尝君因谢病,归老于

12、薛。湣王许之。(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B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C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D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A“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的意思是“曾经得到魏子赠粮的那位贤人听说了这件事”,语意完整连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言孟尝君不作乱”是上书的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

13、。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弟,指庶出之弟。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例如庶子指妾生的儿子,嫡出子女称父亲的妾为庶母。B食客,指古代寄食在豪门贵族家里为主人谋划、奔走的人,这些人大都有一技之长,并以此获得主人青睐。C亲戚,指和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唐朝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此处指族外亲属。D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意思相同。CC项,此处的“亲戚”指族内之人,如父母、兄弟等人。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尝君出身富

14、贵,但能礼贤下士。他拿出家财厚待宾客,食客不分贵贱,待遇都与他自己的一样,这令许多人倾心归附。B孟尝君听取建议,拒绝前往秦国。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门客苏代巧妙设喻劝阻,使得孟尝君终生没有入秦为相。C孟尝君身陷困境,门客助其脱险。孟尝君被困秦国,被不为人敬重而能为狗盗、鸡鸣的宾客所救,最终成功逃离秦国。D孟尝君深得人心,得人以死相报。魏子替孟尝君收封邑租税,借其名义将租税赠给一位贤人,这位贤人最终以死来证明孟尝君清白。BB项,“孟尝君终生没有入秦为相”错误,文中“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说明孟尝君最终还是做了秦相。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

15、自以为孟尝君亲己。(4分)译文:(2)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4分)译文:解析(1)客:名词作状语,对于客人。遇:对待。亲:亲近。(2)羞: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羞耻。卒:最终。拔:解救。答案(1)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都友善地对待他们。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译出大意给1分;“客”“遇”“亲”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宾客全都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译出大意给1分;“羞”“卒”“拔”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2请从文中概括出孟尝君的待客之道。(3分)解析解答此题,需结合原文进行分析,从“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

16、之”可以看出孟尝君待客不挑拣,没有厚薄亲疏之分;从“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可以看出孟尝君公平坦诚,待客真诚;从“乃夜为狗以献秦王幸姬”“客之居下坐者遂发传出”可以看出孟尝君人尽其才的待客用人之道。答案孟尝君待客不挑拣,没有厚薄亲疏之分。孟尝君公平坦诚,待客真诚。孟尝君在选用宾客时,能做到人尽其才。(每点1分)【参考译文】孟尝君名文,姓田。田文的父亲是靖郭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庶弟。田婴在齐国担任相国十一年,宣王去世,湣王即位。(湣王)即位三年,赐田婴封地薛邑。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拿出家财厚待他们,因此使

17、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归附(于他)。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从文书,负责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问明宾客族内之人的住处。宾客离开后,孟尝君就已经派使者(到宾客族内之人家里)问候,为宾客的亲戚奉赠财物。孟尝君曾经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火光。那个宾客大怒,认为饭菜不一样,没有吃饭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站起来,端着自己的饭菜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十分惭愧,就自杀了。因此很多贤士都来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都友善地对待他们。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

18、,来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想让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毁坏了。土偶人说:我由泥土生成,毁坏了就回到泥土里。现在天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不知道会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当今的秦国,是个虎狼一般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不能回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这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齐湣王二十五年,终于又派孟尝君去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有人劝说秦昭王道:“孟尝君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担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

19、了。”于是秦昭王才作罢。(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计议想杀掉孟尝君。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求见昭王的宠姬请求解救。(那个)宠姬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宾客中有个地位较为低下会装成狗盗东西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钻入了秦宫的仓库,取出所献的那件白色狐皮裘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姬。宠姬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到了函谷关,关防法令规定鸡鸣才放旅客出去,孟尝君担心追兵赶来,宾客中有个地位较为低下的能够模仿鸡叫的人,(他一叫)许多鸡一起叫了起来,于是(他们)交验通关凭证,出了关。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

20、排在宾客中,宾客全都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齐湣王因为派遣孟尝君去秦国而感到内疚。孟尝君回到齐国后,(齐湣王)就让他做齐国宰相,执掌国政。孟尝君任齐国宰相时,他的舍人魏子替他去收封邑的租税,三次往返,却一次也没把租税收回来。孟尝君问他(这是什么缘故),(魏子)回答说:“有位贤德的人,(我)私自借您的名义把租税赠给了他,所以没有收回来。”孟尝君大怒,让魏子离开。过了几年,有人在齐湣王面前毁谤孟尝君说:“孟尝君将要发动叛乱。”等到田甲劫持了湣王,湣王便猜疑是孟尝君(策划的),(为避免殃祸)孟尝君就出逃了。曾

21、经得到魏子赠粮的那位贤人听说了这件事,就上书(给湣王)说孟尝君不会作乱,请求以自己的生命发誓,于是在宫殿门口自杀来证明孟尝君的清白。湣王这才感到震惊,便追查询问实际情况,孟尝君果然没有叛乱阴谋,他就又召回了孟尝君。孟尝君就推托有病,辞官回薛邑养老。湣王答应了他的请求。三、作文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法国童话小王子中,有一段对白。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大家并不陌生。过生日,是一种仪式。成人节仪礼,是一种仪式。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沐浴焚香也是一种仪式。有人喜欢这种仪式,追求这种有仪式感的生

22、活。他们认为,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毫无期待,生活重复,乏善可陈,多么可怕。也有人却嗤之以鼻,认为仪式感是“伪精致”对生活的渗透,会导致对表面化、形式化的追求,甚至是虚荣的表象化和理想的物质化。还有人认为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材料解读:任务驱动型作文既要看到材料的限制性,又要看到材料的开放性。先看本题材料的限制性。(1)分析材料的限制性。首先是内容限制。题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小王子中的对话引出“仪式”的内涵,并

23、举例说明“仪式”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第二部分是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暗含争议;第三部分给出具体任务指令。“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引导语中限定写作内容必须是个人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的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求考生审视个体生活,观照自我心灵,反思并总结感受。其次是立意限制。学生要思考“仪式”和“仪式感”两个词语的不同内涵,对于“仪式”,材料的解读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借助形式符号,侧重指礼仪秩序等流程;“仪式感”则重在“感”,表达人们在“仪式”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心理认同、价值归属。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内核。对于

24、“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命题人并未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学生可以见仁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材料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场景,学生须在多维的比较中申明自己的观点,不可自说自话,不顾及材料内涵。最后是文体限制。“你怎么看”“谈谈自己的看法”等引导语暗示学生选择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为佳。(2)分析材料的开放性。一是立意角度自由。材料引导语给出了“仪式”的内涵与两种不同的观点,学生既可以认同,写仪式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仪式点亮生活,仪式感的重要意义等;也可以否定,写生活不需要过多仪式,没有仪式感又何妨等;还可以辩证分析仪式与仪式感在生活中的关系。视角可微观,感受自我在生活中通过小仪式带来的积极正能量;视角也可宏大,思考仪式对于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二是联想和思考自由。“仪式”的表现形式很丰富,学生可自由联想,这就给学生构思选材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思考的方向和行文的角度自然会不同。参考立意: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学生既可以肯定:写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不等于形式的外壳,诗与远方需要寄托;仪式感让平凡的生活成为充满诗意的世界。也可以否定:没有仪式感又何妨,何必追求形式,踏实生活即可;真正的仪式在人们的心中;少些仪式,生活会更加高效自由。也可辩证看: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仪式感未必都要有仪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