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302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7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考查要点课标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宋明理学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 思想大一统 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简介: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内容: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政治思

2、想: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_”,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主张“_”的教育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3)地位:孔子的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道德经道道法自然(1)简介: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要收集在_一书中。(2)思想内容:辩证法无为而治哲学思想:认为“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_”的思想;包含丰富的_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政治思想:倡导“_”,以“无事取天下”。(3)评价: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础提炼】1.思维辨析:(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2)孔子是无神论者。()(3)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4)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的创始人。()答案:(1)(2)(3)(4)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2.选择: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指出:“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

4、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下)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A.论语B.道德经C.春秋繁露D.四书章句集注答案:B3.选择: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B.督促学生以仁为任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答案:D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学派 代表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孟子(1)提出“_”学

5、说,主张“_”(2)主张人性本善说(3)强调先义后利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荀子(1)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2)主张“_”(3)治国以_为主,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2.表现:仁政民贵君轻性恶论礼教学派 代表思想主张影响墨家 墨子主张“_”“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_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道家 庄子提出“_”“逍遥”;认为天与人“_”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续表)兼爱手工业者齐物不相胜学派 代表思想主张影响法家 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

6、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_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 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续表)儒家3.诸子百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_基础;_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些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哲学法家【基础提炼】1.思维辨析:(1)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3)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古代儒家

7、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一样。(5)韩非的“法治”和现在的“依法治国”一样。()答案:(1)(2)的状态。(3)(4)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古代儒家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区别。(5)韩非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君主利用刑律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选择:某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答案:D3.选择: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

8、国策略。该治国策略反映了下列哪一学派的政治思想?()B.儒家D.法家A.道家C.墨家答案:A4.选择: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答案:C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背景:(1)汉初的_ 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黄老之学汉武帝(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_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思想主张目的“春秋大一统”“罢

9、黜百家,_”加强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_”加强君权_维护统治秩序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法家独尊儒术(1)特点: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_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2)内容: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4.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基础提炼】1.思维辨析:(1)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现了中华文明不断传承的特点。()(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

10、”在本质上是相同的。()(3)董仲舒的新儒学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所体现的“仁政”思想。()(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答案:(1)(2)(3)董仲舒的新儒学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迎合了汉武帝实现政治“大一统”的需要。(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选择: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

11、了汉武帝的意愿答案:D3.选择: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B.主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答案:C4.选择: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的这一思想(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答案:A【图示归纳】1.董仲舒的新儒学2.中国古代三种主要治国理念重难点 1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2、【史料探究】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 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读史信息: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信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

13、立新的社会,促进社会转型;信息: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代潮流是什么。(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答案:(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旧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论从史出】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产生原因:(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的

14、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状况: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3)阶级基础: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出现一批思想流派。(5)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得益于此,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学派 代表主张阶级要求现实价值道家 老子“道”“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春秋晚期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处世的态度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15、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2.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其代表的阶级要求和现实价值:学派 代表主张阶级要求现实价值儒家孔子“仁”“克 己复礼”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要求维护统治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荀子“仁政”“仁义”“王道”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改造社会的愿望(续表)学派 代表主张阶级要求现实价值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法家 韩非主张改革、君主

16、专制、中央集权、“法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续表)3.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真题链接(20

17、18 年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解析:(1)据材料“礼乐

18、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可得出,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传统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当时百家争鸣兴起,思想活跃。(2)据材料“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得出,重建礼制社会;据材料“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得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据材料“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提倡学而优则仕”可得出,积极入仕,以礼治国;据材料“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得出,主张人人都践行周礼。答案:(1)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2)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

19、;人人都践行周礼。重难点 2材料一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探究】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 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 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 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 问地被尊重。黄仁宇

20、中国大历史材料三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 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 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读史信息:董仲舒“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及其实质;信息: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学;信息:儒学神学化、宗教化,并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实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对儒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

21、1)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3)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论从史出】新儒学确立的原因、特点及深远影响1.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

22、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2.特点:(1)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2)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3)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以丰富和发展孔孟学说。(4)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迅速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3.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

23、秩序。(2)对民族精神: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文化: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真题链接(2019 年天津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

24、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 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 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

25、 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解析:根据材料三中“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思想文化不统一可知,其意义是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根据材料二中“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并结合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等相关史实可知,其意义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意义还有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等。答案: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高考真题】1.(2019 年新课标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

26、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C.现实统治需要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选 C。由材料可知,道家学说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 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 C 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 力,排除 A 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 B 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 D 项。2.(2019 年新

27、课标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 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C.政治权力干预B.绘画技术进步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选 D。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 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化的核心,故选 D 项;从材料描 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 A 项;材料 反映的内容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 B 项;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材料中的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 C 项。3.(20

28、18 年新课标卷)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选C。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 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 结晶,故 C 项正确。4.(2016 年新课标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

29、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选 C。“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 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 A 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 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五经”是古文献,将其尊 为儒家经典,是为了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 统,故 C 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时 期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 D 项错误。5.(2016 年海南卷)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

30、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选 A。“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品质,并由此成为 民族品德,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坚持个人独特性格”,故 B 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主 张通过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故 C 项错误;涵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完善个人品德,根本目的 是维护统治,与反抗专制暴政不符,故 D 项错误。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6.(2018 年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东汉

31、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看法:汉书古今人表体现了褒善惩恶的道德观。说明:在表中,班固以道德、事功来评判历史人物。宣扬“仁”“礼”的孔子,施行“仁政”的尧、舜被列为圣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任用管仲改革,“尊王攘夷”,但由于晚节不保,仅列“中中”;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施行暴政,仅列“中下”;暴虐的夏桀、商纣列为“下中”和“下下(愚人)”。结论: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排列,可以看出褒善惩恶的道德观为班固核心的治史思想。示例二

32、:看法:汉书古今人表存在贬低农民起义领袖的倾向。说明: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把项羽写入“本纪”,陈胜、吴广写入“世家”,体现司马迁对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肯定。陈胜领导大泽乡起义,揭开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为推翻秦的暴政做出巨大贡献。结论:陈胜在汉书古今人表中仅列为“中下”,这反映出班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贬低农民战争领袖的思想倾向。【典题模拟】7.(2020 届山东临沂模拟)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 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解析:选 D。题

33、干中提及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和法 家韩非都强调统一的思想,故选 D 项;儒家主张“仁政”、仁 义和王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 A 项;孟 子、荀子、韩非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还未完成统一,排除 B项;题干只是提及三个学者在思想上有共同点,不等于各主要 学派思想的统一,排除 C 项。8.(2019 年河北唐山三模)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34、解析:选 C。祭祀天地,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体现了以人为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选 C 项;美美 与共,指各民族、各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排 除 A 项;材料不能体现天下为公的相关信息,排除B 项;“天地君亲师”体现了古代的崇奉对象,与和谐共生无关,排除D项。9.(2019 年河北石家庄二模)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这表明汉代()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图养老图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解析:选 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于是出现了“长袖乐舞”“讲学传

35、经”“养老”等社会现象,故选 B 项;三个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内法”,排除A 项;三个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排除 C 项;儒学经董仲舒改造之 后,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而题干所反映的却是 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儒学官方化的结果,排除 D 项。10.(2019 年广东汕头二模)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宜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班固论证东汉合法性的理据反映出()A.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B.东汉延续了

36、西汉的主流思想C.都城选址不当导致了西汉灭亡D.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解析:选 B。材料表明东汉延续了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故选 B 项;秦的暴政属于制度的结果,排除A 项;西汉灭亡是 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 C 项;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答题术语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包含着民本思想。4.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6.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7.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