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汪清六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一谈到近日研发成功的一种新型抗电磁干扰材料,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们便会津津乐道说个不停。作为军工生产战线的技能带头人,游洪建填补了国内应铝合金薄板淬火矫正工艺的空白,他在这一领域的技能水平,达到了运斤成风的境界。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洋洋洒洒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这里大型百货店、百年老铺、各种小店鳞次栉比,流行时装、药妆、首饰、箱包、食品等应有尽有,很适合旅游购物。这个演
2、员所有开车的动作戏与车配合得简直是天衣无缝,完全达到了人车合一的境界。古今中外,高举某种远大理想以改造社会的方案可谓不绝如缕,然而理想常常是越崇高越不容易实现,甚至变成潘多拉魔盒中出来的妖孽。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用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津津乐道: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用在句中语意重复。运斤成风: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使用正确。洋洋洒洒,形容文章和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还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文章来很顺畅。
3、用来修饰雪花不恰当。张冠李戴。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使用正确。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使用正确。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望文生义。故选C,此题可用排除法。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地娱乐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B. 张教授说,做力量训练时,锻炼者体内的生长激素含量要远高于跑步,而且没有跑步时那种疲劳的感觉。C. 本着“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的原则,黄浦区政府会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了外滩拥挤踩踏事
4、件遇难人员家属救助方案。D. 少吃主食、水果和含糖类食物的低碳饮食可以在数周内较快降低体重,是因为水分、肌肉和脂肪一起减少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可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项句式杂糅,去掉“根据”;B项偷换主语,“而且没有跑步时那种疲劳的感觉”前加主语“锻炼者”;D项并列不当,“水果和含糖类食物”改为“水果和其他含糖类食物”。所以选C。【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选择类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四种为结构类语病,后两种为语意类语
5、病。考生平时要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学会从主干方面梳理句子,然后再在枝叶上做文章,由面到点,逐步筛选语病。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多读如果彻底。少读如果彻底。多读而不求甚解。少读而不求甚解。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
6、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题,要通读全句段,结合具体语境,从语意上细致辨析。从“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可判断,前一句一定讲的是“多读”而且“彻底”可选;结合第二空后的“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可判断,前一句一定是讲的虽然“多读”了,但并不“彻底”可选;讲“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与“暴发户炫耀家产”几近相同。故选A。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
7、还,请您放心。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失陪”一词应是自己不能陪别人时的客套语。C项,“寒舍”是称自己家的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家。D项,“千金”用于称对方的女儿,不能用于自己的孩子。二、语言综合语言题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心理学家为了测定儿童的勇敢,设计了一个名叫“拾柴火”的教育性试验。实验者以保育院的40个小朋友为对象,把一些湿的柴火放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
8、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山沟里。在冬天的夜晚,实验者要求儿童去取柴火,发现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_。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教育,_,但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这个实验使实验者观察到,_。【答案】 (1). 而大部分孩子怕黑,宁愿就近取湿柴 (2). 敢于去山沟里取干柴的孩子逐渐增多 (3). 儿童在勇敢方面是有差异的【解析】试题分析:解答补写题,要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注意从文段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本题中,的上文“把一些湿的柴火放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山沟里”是个很重要的信息,因为它与“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有直接关系,提示了“另一些孩子”所干的事必定是“怕黑,宁愿就
9、近取湿柴”,从得出此处应填语句。填的应是“受过教育”后的情形,且“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于是可知应填的句子内容该是“去山沟里取干柴的孩子逐渐增多”之类。由“这个实验使实验者观察到”一语可知,填的应该是结论,此结论应同文段开头所说“心理学家为了测定儿童的勇敢,设计了一个名叫拾柴火的教育性试验”有关。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视频6.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
10、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_。_。【答案】 (1). 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2). 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抓住表达过于绝对化的句子,如“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一定能避免发生火灾”,“就一定能避免”过于绝对化,限制燃放不一定能避免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也就一定能避免环境污染”,“也就一定能避免”过于
11、绝对化,限制燃放也不一定能避免环境污染。三、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回乡偶书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7. 下面对这两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B. 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C. 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种种
12、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D. 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E. 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8.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答案】7. BE 8. 第一首诗的情感:初回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客”。 第二首诗的情感:物是人非的感伤。原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解析】
13、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错误,从诗中来看,此处抒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并无“故意捉弄”之意。E项,“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错误,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
14、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
15、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四、名句名篇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_,_!”(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答案】 (1). 人间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 三人行 (4). 必有我师焉 (5). 扪参历井仰胁息 (6). 以手抚膺坐长叹【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
16、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尊”“酹”“焉”“扪”“胁”“抚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并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
17、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廷让字光乂,其先涿州范阳人。少有膂力,周祖镇邺,以隶帐下。从世宗征淮南,以功领雷州刺史。乾德二年春,诏领兵赴潞州,以备并寇。冬,兴师伐蜀,为四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率禁兵步骑万人、诸州兵万人,由归州进讨。入其境,连破松木、三会、巫山等寨,获蜀将南光海等五千余人,擒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宏等千二百人,夺战舰二百余艘。又获水军三千人,因度南岸,斩三千余级。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明年正月,次遂州,州将陈愈率吏民来降。尽出府库金帛以给将士。蜀平,王全斌等
18、皆坐纵部下掠夺子女玉帛及纳贿赂左降,惟廷让秋毫无犯。及全师雄等作乱,郡县相应,寇盗蜂起。廷让又与曹彬破之,以功改领镇安军节度,从征太原。雍熙三年,曹彬败于岐沟关,诸将失律,多坐黜免。既而契丹扰边,时议遣将,无惬上意者。时廷让与宋偓、张永德并罢节镇在环列,帝欲令击契丹自效,乃遣分守边郡,以廷让知雄州,又徙瀛州兵马都部署。是冬,契丹数万骑来侵,廷让与战君子馆。时天大寒,兵士弓弩皆不能彀,契丹围廷让数重。廷让先分精兵属李继隆为后殿,缓急为援。至是,继隆退保乐寿,廷让一军皆没,死者数万人,仅以数骑获免。初,廷让诣阙待罪,太宗知为李继隆所误,不之责。四年,复命代张永德知雄州兼兵马部署。是秋以疾闻,帝遣内
19、医诊视,因上言求归京师,不俟报,乃离屯所。帝怒,下御史按问,狱具。廷让既黜,怏怏不食,行至华州卒,年五十九。帝录其旧勋,赠太师。(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B. 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C. 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D. 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20、是A. “雍熙”是年号,年号,即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重大事故等立号改元。B. “行营”又叫“移营”,指行军打仗时的军营,也指率军的皇帝驻地办事处。C. “待罪”有两个意思: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等待处分。文中意思是后者。D. “太师”,官名,西周置,是辅弼国君的大臣,多为大官的加衔,并无实际的职权。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刘廷让少年时体力就特别好,后来成了周组的麾下,跟随世宗攻打淮南,因为战功任雷州刺史。B. 刘廷让讨伐后蜀,战功卓著。在伐蜀过程中,他率领禁兵中的步兵、骑兵一万人,加上其他州的士卒一万人,从归州入后蜀,势
21、如破竹,抓获后蜀大将。C. 刘廷让参加过很多次战斗,在攻打夔州时,虽然敌人守备森严,但刘廷让最终也攻占了夔州。D. 刘廷让深得皇上的信任,他在与契丹的战斗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但因为受到的宠信,最终没有受到任何责罚。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蜀平,王全斌等皆坐纵部下掠夺子女玉帛及纳贿赂左降,惟廷让秋毫无犯。(2)是秋以疾闻,帝遣内医诊视,因上言求归京师,不俟报,乃离屯所。【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后蜀平定后,王全斌等人都因为放纵部下掠夺子女、财务以及收受贿赂而被定罪降职,只有刘延让秋毫无犯。(2)当年秋天上报患病,皇帝派遣宫廷医官诊治,因而上
22、言请求返回京城,没有等到答许,就离开了驻地。【解析】10. 试题分析:解答文言断句题目,要注意分析句中的专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比如“至”,从前文分析,“至”是指刘廷让率领的军队到了夔州,由此判断“至”的主语是“师”,“至”后要停顿,故排除B、C;再如“夺”,其宾语是“桥”,往前分析,“夺”没有主语,但有状语“先”,由此判断“先”的前面和“桥”的后面要停顿,故排除D。点睛: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3、。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11. 试题分析:A解题思路A项,“率军的皇帝的驻地办事处”错,应是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12. 试题分析: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没有受到责罚是因为皇上认为这次的失败责任在李继隆。13.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
24、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参考译文:刘廷让,字光义,祖先是涿州范阳人。刘廷让年轻时有体力,周祖镇守邺城,把他隶属于部下。随从世宗伐淮南,因为功劳担任雷州刺史。乾德二年春天,皇帝
25、下令刘廷让率领军队奔赴潞州,以防备并州的敌寇。冬天,发兵征伐后蜀,任西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率领禁军步兵骑兵一万人、各州兵一万人,从归州进军讨伐,进入对方境内,连续攻破松木、三会、巫山等营寨。擒获蜀将南光海等五千多人,俘虏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宏等一千二百人。夺得战舰二百余艘,又俘获水军三千人,趁势渡过南岸,斩首三千余人。当初,夔州有浮桥封锁长江,岸上设有三道栅栏,江两岸排列着炮具。等到刘廷让的军队到达那里,距长江封锁三十里,下船从陆路前进,首先夺下这座桥,然后又牵船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于是攻克了万、施、开、忠四洲,峡中的郡县全部被攻下。第二年的正月,达到遂州,遂州将领陈愈率领官吏
26、百姓归降,拿出官库中全部的金帛来供应将士,后蜀评定后,王全斌等人都因为放纵部下掠夺子女、财物以及收受贿赂而被定罪降职,只有刘廷让秋毫无犯。等到全师雄等叛乱,各州县与之呼应,贼寇纷纷起事。刘廷让又和曹彬打败了他们,因为功劳改任镇安军节度使,随从皇上征讨太原。雍熙三年,曹彬在岐沟关战败,各位将领也都失利,多数被贬黜罢免。接着契丹侵扰边境,当时商议派遣将领,没有能让皇上满意的。那时,刘廷让与宋偓、张永德都被免去了节度使在禁军任职,皇帝想让他们攻打契丹来赎罪,就派他们分头守卫边境州县,任命刘廷让为雄州知州,又调任瀛洲兵马都部署。当年冬天,契丹数万骑兵前来侵犯,刘廷让与他们在君子馆交战。当时,天气严寒,
27、士兵的弓弩都不能拉满,契丹军队把刘廷让层层包围,刘廷让先分出精兵隶属李继隆作为殿后,有紧急情况进行援救。这时,李继隆退兵保守乐寿,刘廷让全军覆没,战死的有数万人,刘廷让仅仅率领几个骑兵得以幸免。起初,刘廷让来到朝廷等待处罚,太宗知道是被李继隆所耽误,没有责罚他。四年,又任命他接替张永德为雄州知州兼兵马部署。当年秋天上报患病,皇帝派遣宫廷医官诊治,因而上言请求返回京城,没有得到答许,就离开了驻地。皇帝发怒,交给御史审问,定案下狱。刘廷让被贬黜后,心中不快不肯吃饭,走到华州去世,年五十九岁。皇帝追念他往日的功劳,赠官太师。六、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萝卜曹永差不多每天晌午,老
28、栓都要去菜地看看。地里的白菜很规整,成排挨着。萝卜长得有些凌乱,但长得很好,它们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看见有个陌生人手上使着劲,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老栓听到萝卜断裂的那种脆响,他皱着眉头说,哎。老栓猜测陌生人长得尖嘴猴腮,其实没有。那个陌生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陌生人说,噢,你家的?老栓说,当然是我家的。陌生人甩着手上的泥土说,我有点口渴。老栓说,我家地里没人。陌生人说,我就拔个萝卜。老栓说,你没打招呼,你拔得倒热乎。要是陌生人顶嘴,他们也许会发生点什么。但陌生人从地里走出来,和蔼地说,我给你
29、钱。这时候,老栓才发现陌生人的肩膀上挂着两个黑乎乎的东西。老栓知道那是两个照相机。老栓看到陌生人用萝卜叶擦掉手上的泥巴,然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钞票。老栓说,我不要钱,我家不缺这几块钱。陌生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老栓说,你们这些城里人,做事没个道理。陌生人递来一根烟,讨好说,老伯,你抽根烟。老栓没接烟,嘀咕说,你们这号闲人,时常背着相机往这边跑。陌生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陌生人抹着额头上的汗水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老栓说,我就晓得。陌生人拿着萝卜往石头上砸,把萝卜砸成两截后,张嘴就咬,看起来,他确实渴坏了。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陌生人说,噢,这叫摄影
30、。老栓说,城里人就是名堂多。陌生人把萝卜嚼得咯噌响,他边嚼边说,我就喜欢这种安静的地方。老栓说,鬼才喜欢安静!这样说的时候,老栓发现他长着一对斗鸡眼,他的眼珠,就像两只蝌蚪,使劲往中间挤。陌生人说,水灵灵的,这萝卜可真甜。老栓得意地说,当然嘛,西海的萝卜。陌生人说,你们这里适合种蔬菜。老栓说,不瞒你说,收成确实不错。陌生人说,一年种几茬?老栓说,两茬。陌生人说,其他地方顶多种一茬。老栓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怎么讨厌,他盘腿坐在地边,说,这边地肥,气候也好。陌生人歪着嘴啃萝卜,他啃得满嘴冒汁。老栓从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说,你看,多黑,多酥。陌生人说,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老栓的眼睛陡然明亮起来,兴奋地说
31、,就是,听说民国时,有个县官骑马环游草海,连走三天,硬是没能走完。陌生人说,现在也是个大湖泊。老栓说,比以前小多了,以前呀,啧啧。陌生人说,你见过?老栓说,我当然见过,我以前在里面打鱼哩。我可是个打鱼的好手,隔着水面,我也能看到鱼群。陌生人瞪着两粒斗鸡眼,集中火力看着老栓说,隔着水你能看到鱼?老栓说,鱼在水底经常聚在一块,隔多远都能看到水面微微鼓起来。陌生人攥着半截萝卜,听得来劲。老栓说,咦,你怎么不吃萝卜?陌生人说,好像有点辣。老栓说,我给你再拔出一个?陌生人说,老实说,我确实想再吃一个。老栓跑到地里拔萝卜。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顶上传来几只鸟叫,他们抬起头,只看到天上划过几粒黑点,看
32、不清是什么鸟。陌生人说,我还赶着去拍相片。老栓说,我看你应该再吃一个萝卜。陌生人赶忙说,我实在吃不下去了。老栓说,阳关山不远,没几步路。以后你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陌生人抹着嘴角说,怎么吃不到了?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陌生人总算把萝卜啃完,他感到有些庆幸,他说,我忙着去阳关山。老栓说,我再给你拔个萝卜。陌生人慌忙把他拽住,说,我真的不能再吃了。老栓说,那我给你带路。陌生人紧紧攥着他的胳膊说,我自己能找到。陌生人提着照相机,仓皇走了。老栓蹲在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萝卜长得有些凌乱,它们半截长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这里以前是湖泊,湖水把泥土滋养得无比肥沃,萝卜挤在
33、里面,就像大白虫子那样拼命往上拱。老栓似乎想起什么,突然窜进菜地。他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然后像只惊惶的鹅,笨拙地朝那个人追去。(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1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 小说结构紧凑,开头与结尾对菜地的描写,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上前后照应,而且得到深化,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升华。B. 小说以一段草海湖萝卜地里的偶遇、一场偶然发生的对话,写出主人公的迷茫、时代环境与围绕草海湖生活的人们面对的变化。C.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变化,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写出了老栓对陌生人的认识变化,也很有效地刻画了老栓的性格特点。D. 小说擅长
34、在简易的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感情倾向,如“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寥寥数语,含蓄地表达了对老栓的讥讽。E. 小说用词准确,如“脆响”“水灵灵”“满嘴冒汁”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萝卜的脆、多汁,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15. 小说在刻画老栓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16. 小说结尾说“老栓似乎想起什么”,老栓想起了什么?作者如此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4. BC 15. 朴实善良。老栓每天都会去菜地看菜,看见陌生人拔他萝卜没有为难对方。简单热情。当陌生人谈到老栓感兴趣的话题时,老栓很高兴,一再劝他吃萝卜。恋旧斥新。留恋昔日生活,很看不惯城里人
35、的生活习惯。 16. 老栓想起“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以后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作者如此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老栓对草海湖的不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的迷茫,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时代环境的变化的思考,同时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几个选项分别考查了人物性格、小说主旨、写作特点等,考点较全。选项中D说“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有些牵强,应该是烘托了草海湖的肥沃;A开头与结尾并没有揭示小说的主题,也就不存在主题上前后照应等,小说的主题蕴含在全文中;C没有讥讽之意,更多的是营造了一种安静的氛围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
36、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读全文;抓标题;辨文体;找线索;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15. 试题分析:题干“小说以萝卜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这是对文章行文方式的考查。小说答题要从人物、情节、主旨角度答题。文章围绕“萝卜”叙事写人,使得小说情节紧凑,主题鲜明。婉转的写出了草海湖即将发生的变迁。围绕着老栓请陌生人吃萝卜,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里的发掘与表现。16. 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在刻画老栓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
37、一般按“XXX是一个XXX的人”的格式写。而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社会地位、身份。分析人物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通过侧面烘托分析人物性格。七、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
38、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
39、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人认为鸡还是一种
40、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摘编自“鸡文化”对古
41、人生活的影响)17. 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B. 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C. “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D. 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B. 古人
42、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C. 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D. 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1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B. 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C. 鸡被古人称为
43、“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D. 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答案】17. A 18. D 19. C【解析】17. 试题分析:B项,“舞剑健身”的说法不当,文中是以祖逖闻鸡起舞的例子,证明“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的观点。C项,因果不当,由原文“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可知,原因是“功名”与“公鸣”谐音。D项,范围扩大,“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的是重明之鸟,不是刻铸于门上,而
44、是刻铸后“置于门户之间”。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强加因果,“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文中以山海经中山经和艺文类聚鸟部的内容为例是为了说明“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的观点。19. 试题分析:C项“鸡在古人心目中对位比凤凰高”推断错。文中只提到“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并不能由此推断出“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
45、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推断夸大、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找出答案。八、写作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杰克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后来因杀人罪而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其中一个与他老爸一样有很重的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后来因故意杀人而坐牢。另一个儿子靠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为何呢?当人们问起其中的原因时,两人的答案竟然是相同的:“碰上了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
46、构思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答案】河的两岸河的两岸,一岸堕落,一岸超越。题记有个故事说,上帝把两粒种子撒在沙漠,一粒种子在沙漠中抱怨,终于死亡,化为沙粒;一粒种子努力寻觅生长的条件,终于长成一棵胡杨树,化为一片绿洲。上帝说:人生的河有两岸,一岸堕落,一岸超越。曾在街头看见托碗行乞的残疾人,蓬头垢面,将残缺的肢体炫耀似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脸上是麻木的表情,眼光迷茫空洞。放下一元钱,回到学校,翻开课本,正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心中莫名地生出一份伤感。“我用轮椅丈量生命”,振聋发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脑中浮现的是残奥会上那些拼搏的身影。我突然明白:人生的河有两岸,一岸堕落,一岸超越。不记得是
47、范进中举的狂态,还是张继枫桥夜泊的行吟;不记得是一朝踏尽长安花的傲颜,还是挂印而归的坦然。只知道他们都曾走进科举的大门,一些从此挤进侯门,在风花雪月中做尽阿谀奉承之事;一些归隐田园,在风和日丽中彰显闲适恬淡之情。历史记下了他们,留待后人评述。他,面对一群人的凌辱,低头,从胯下爬过,坦然而去;他,面对一群人的围攻,昂首,从马上跳下,剑在颈间滑过。无论是从胯下爬过的韩信还是乌江自刎的项羽,都能审时度势,不因环境改变自己的志向,这只因为生命是一条河,一岸是死的堕落,一岸是生的超越。田间,一块闪闪的金子,同时耕作的两个读书人,一个视而不见,一个拾起又丢弃;一辆华车驰过,还是这两个读书人,一个熟视无睹,
48、一个举目遥望。一把刀从席间划过,管宁、华歆之间变成一条鸿沟:一边是堕落,一边是超脱。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举手投降,为虎作伥,出卖自己的同胞;她,义正词严,甘愿牺牲,保护身边的同志。同样的白色恐怖,甫志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江雪筠活在人民的心中。在同一间教室的你我他,有人正挥笔疾书,有人正昏昏欲睡;有人一脸的坦然,有人一脸的迷茫。时间在流逝,成为一条河:一岸是堕落,一岸是超越。佛说人生而平等。一样的天,一样的地,一样的血在我们体内流动,然而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河的两岸,一岸是堕落,一岸是超越。但我想知道你的脚踏在河的哪岸?【解析】试题分析: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此为中心作文。本材料讲述同样环境熏陶下的兄弟俩,命运截然不同的故事。由两人相同的答案:“碰上了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可得出下列立意:1人的命运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由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决定的。2逆境出人材。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