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的更新和演变【专题突破】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没有权,必须听命于中央,二者相辅相成,在阶级社会内,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权威。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2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不断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3两大基础和
2、两对矛盾两大基础:a经济基础:封建小农经济;b理论基础:法家思想;两对矛盾: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b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4作用与历史影响的评价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作用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
3、马齐喑的可悲局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危害尤为严重总而言之,从历史发展来看,唐朝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使得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明清时期则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说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二、科举制1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实行糊名法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太学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为官明清
4、:为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科举制的历史背景与作用科举制度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是一种代表下层地主利益、维护封建统治的选官制度。同其他历史事物一样,科举制度也具有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3认识选官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的产物,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封建统治的制度。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三、三个主要地方行政制的对比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产生过积极作用,并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不同点
5、: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内容不同:(参考上文)。影响不同:分封制为以后国家的分裂埋下了祸根;郡县制和行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为历代所沿用,影响深远。四、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1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特征中国为农业大国,地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晚期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
6、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之一。2大一统特征大一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始终不变的总体趋向,即使国家分裂时期的各政治实体都以统一为己任。大一统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思想大一统、政治大一统、文化大一统等。大一统不排斥差异性,它与大融合紧密相连,新的大一统总是大融合的产物:秦汉是春秋、战国各社会要素融合的产物,隋唐是魏晋南北朝各社会要素大融合的产物。元明清是唐末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各要素大综合的结果。大一
7、统往往与大集权相伴而行。为巩固统一往往集权,集权过度又往往给统一国家带来负面影响,淹没个性而发展迟滞。3“为政以德”“政在得民”的政治行为文明特征古人特别重视“民”和“德”在为政中的重要地位。孔子、孟子从理论上提出“民贵君轻”和行“德政”的重要性,汉、唐统治者实践“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出现大治局面(“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德政”“得民”措施多种多样,或政治上的开明之举与轻刑罚,或经济上的完善制度与轻赋税,或民族关系上的华夷一体与重交往,促进了社会和睦安定(唐太宗被少数民族自愿尊为“天可汗”是表现之一)。暴政、虐政成为历史谴责的对象(夏桀、商纣、秦隋暴政、焚书坑儒、文字狱)
8、,德政成为褒扬的模范(文帝、景帝、唐太宗)。选官重视德才兼备,为“德政”“得民”提供人员素质的基础保证(汉代举孝廉、唐太宗求访贤哲、唐玄宗选贤任能都是),且加强官吏考核。“为政以德”“政在得民”作为一种政治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政治行为文明之中延续至今,为社会主流认识所赞扬。不同时代的“德”“民”含义不同,古代的“民”是权利的客体,今天的民是权利的主体。“为政以德”并不排斥法。汉代以下,往往是外儒内法,因而,历朝都加强法制建设。【专题演练】一、选择题行政制度事关国家统一、行政效率,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行政制度的建设。据此回答13题。1以下有关郡县制的说法,正确的是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创新是对分封制
9、的否定出新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世袭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名称在历朝变化都很大()ABCD2以下有关地方行政制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都发生了行政方式的变化都是一种制度创新都发生了管理原则的改变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ABCD3以下有关古代中央机构的说法,正确的是秦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能是秘书,监察只是兼职元中书省职权与秦丞相相同清军机大臣职权与宋参知政事有相同之处元宣政院与清理藩院行使相同职权()ABCD建立完善的选官、用官制度是历代统治者致力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据此回答46题。4以下关于选官制的说法正确的是科举制是对察举制的否定科举制是对察举制的继承和发展科举制是对按
10、军功授爵制的继承发展九品中正制仍是察举制科举制也是世官制()ABCD5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按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东汉中后期察举隋唐科举A能孝廉声望绩B绩孝廉声望能C绩声望能孝廉D孝廉能绩声望6以地方官回避本籍,官吏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为用官特征的王朝是()A秦B汉C唐D宋历代都重视法制建设,但不同的时代又各自有所不同。据此回答710题。7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这句话传达出的信息有法律可以随意轻重法律是维护统治的手段法治的主体是君主法律轻重受社会形势制约()ABCD8对“除国君外,无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
11、这句话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为了维护人民的权利否定贵族特权C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否定贵族特权D以法行政,建立法治国家9以下关于大明律的有关规定,属于法制建设进步表现的是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增加经济立法设置大逆罪规定贵族大臣的封建特权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ABCD10以下司法改革中能体现出重视生命的是()A商鞅变法B明太祖司法改革C宋太祖司法改革D王安石司法改革1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崩溃C周王室衰微D奴隶制腐朽12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在中央设三公九卿B制定秦律C确立皇权至高无上D推行郡县制度13西汉时期选
12、官的主要依据是()A门第族望B才能与品德C考试成绩D皇帝征召14两汉时期,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根本制度是()A封国制B察举制C郡县制D编户制1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作用主要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加强了专制皇权C通过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16假设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江南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其正常的运作程序应该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17下列关于隋唐科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隋文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B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和明经科为主C唐太宗首创武举
13、和殿试D武则天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18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防止军事割据D便于保卫皇室19契丹建国后,曾采取“蕃汉分治”,主要是因为()A契丹与汉族民族矛盾激化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D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20下列各项,出现在元代的是()A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B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C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D废丞相制,设立三司21下列政治制度或措施中,不是针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是()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D明朝在各省设三司22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直接管辖的是(
14、)A陕西B湖北C河北D河南23大明律与以前的法律相比,新增加了()A量刑从重B经济立法C惩治贪官D加强皇权24“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明朝八股取士B清朝文字狱C秦朝焚书坑儒D西汉察举制25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的共同点是少数民族首领创设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士兵的衣食均由国家供给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ABCD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
15、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材料三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辑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以上材料
16、均摘自朱绍候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材料四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磔(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敢动。明史刑法志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2)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4)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韩非子五蠹材料二秦律规定:凡因斗殴而伤别人肢体发肤要受到严重的刑罚。盗窃赃物价
17、值满一百一十钱者,判处徒刑并服苦役若干年。偷来价值在一钱以下的桑叶,罚徭役三十天。秦律允许某些罪人用钱财赎罪。秦律的刑罚分死刑、肉刑和徒刑。徒刑将犯人拘禁并服苦役,这是常用的刑罚,从盗窃、伤人到官吏的严重渎职,都可判处徒刑,故受刑人数很多。材料三高祖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史记高祖本纪材料四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同时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规定了皇族和贵族大臣的封建特权。它明文规定,百姓若对朝廷有所不满与反抗,就以“谋反”“大逆”等罪名,判决“凌迟处死”,祖孙三代也要株连斩首。高中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用简洁的
18、语言概括材料一的基本主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律的一些基本特点,并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联系。秦律的这些特点对秦王朝的统治与社会现实带来什么影响?(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最大不同是什么?为什么汉高祖能获得关中父老的欢迎?(4)根据材料四,指出封建法律的本质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大明律在法制建设上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28唐朝和明朝初期都进行了政治改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结合史实说明唐朝初期政治改革的直接目标和效果。(2)试述明朝初期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唐朝相比,这些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29在我国古代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央机构的设置力图
19、形成一种权力制衡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秦朝中央机构的设立是如何体现权力制衡的?(2)唐朝时又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央权力制衡机制的?(3)明朝时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历朝封建统治者力图建立中央权力制衡机制,其根本目的是什么?试分析其积极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CBCB610BBCAC1115BCBDC1620BBCBB2125BCBAD二、非选择题26答:(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材料二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2)增设特务机构(3)同:特务统治。异:前者特务机构控制在皇帝手中;监督官吏,防止其图谋不轨。后者特务机构成为宦官专政的工具;镇压
20、人民,形成社会恐怖。特点: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4)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发展。27答:(1)主张:厚赏厚罚,赏罚分明而有信,让民众懂法。(2)特点:轻罪重罚具有严酷性;严格维护社会秩序和私人财产;富人和穷人在受罚中不平等。联系:材料一是材料二的理论依据;材料二是一在实践上的表现。影响:轻罪重罚,受罚人增多,一方面提供了大量无偿劳动力供秦驱使;另一方面 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3)不同:罪罚相当。原因:约法三章针对秦律的严酷,对人的生命财产给予尊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顺应了百姓的意愿。(4)本
21、质:法律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进步性:增加经济立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需要。否定秦法轻罪重罚的主张,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28答:(1)目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完善科举制、网罗人才。效果:实现了目标;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发展。(2)内容: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定大明律;施行特务统治;推行八股取士。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违背了社会发展趋势,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9答:(1)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军事。(2)完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3)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实行特务统治。(4)目的:巩固、强化皇权。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大臣专权,稳定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