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213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原因是( )A. 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B. 豌豆先开花后授粉C. 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的植物D. 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答案】C【解析】【分析】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详解】豌豆是两性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严格的闭花授粉,即豌豆花在开花之前已经进行了自花传粉。所以豌豆在自然

2、状态下是纯种,显然是豌豆的闭花授粉特征决定了豌豆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即C正确。故选C。【点睛】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B. 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C. 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D. 杂合子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答案】B【解析】【分析】纯合子能够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详解】A、纯合子测交后代不一定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A错误;B、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B正确;C、杂合子自交后代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C错误;D、杂合子测交后代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D错误。故选B。3. 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杂合白

3、羊交配,接连生下了3只白色小羊。若它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A. 一定是白色的B. 是白色的可能性大C. 一定是黑色的D. 是黑色的可能性大【答案】B【解析】【分析】设控制毛色的基因为A、a,则白色的基因型为AA、Aa,黑色的基因型为aa。【详解】杂合白羊的基因型为Aa,他们所生第4只小羊是白色的概率是3/4,黑色的概率是1/4,即生白色的概率更大。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4. 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 ( )A. 1/4B. 1/6C. 1/8D.

4、 1/16【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基因分离定律:【详解】小麦的抗锈病相对于不抗锈病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则该杂合子小麦的基因型为Aa,抗锈病杂合子小麦(Aa)自交得F1,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淘汰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aa)后,剩余植株中,AA占1/3,Aa占2/3淘汰掉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其中1/3AA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而2/3Aa自交发生性状分离(AA:Aa:aa=1:2:1),所以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31/4=1/6。故选D。5. 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将纯非糯性品种与糯性品种杂交得F1,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凡非糯性

5、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粒,非糯性与糯性的比例为A. 1:1B. 1:2C. 2:1D. 不成比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用A、a这对基因表示。将纯非糯性品种(AA)与糯性品种(aa)杂交,得F1为Aa,F1产生的花粉有两种:A、a,比例为1:1。凡非糯性花粉(A)呈蓝色,糯性花粉(a)呈棕红色,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微粒的比例为1:1。故选A【点睛】6. 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则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多少条 ( )A. 46、 23、 23B. 46、 46、 23C. 0、 46、 0D. 0、

6、 46、 23【答案】B【解析】【详解】人的精子是生殖细胞,神经细胞是体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由精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而姐妹染色单体共用一个着丝点,染色体数没有加倍都是46条,卵细胞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减半为23条,B正确。故选B。7. 若某动物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A和a,B和b表示。下列各组精子中由同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是( )A. AB、ab、ab、ABB. AB、aB、aB、ABC. AB、Ab、aB、abD. aB、aB、ab、ab【答案】A【解析】【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一个染色体组成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

7、裂形成两个染色体组成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子染色体组成相同。由同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为AB、AB、 ab、ab或Ab、Ab、aB、aB,A正确,BCD错误。故选A。8. 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 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C. 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D.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B【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池塘中鱼的种类有很多种,所以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包含的全部基因,C正确;

8、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识记种群的概念,能扣住概念中的“同种生物”一词来判断B选项。9.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A.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B. DNA是遗传物质C.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 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蛋白质未进入细菌,不能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没有证明

9、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正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还要通过其他实验证明RNA也可以作为遗传物质,只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占绝大多数,C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未进入细菌体内,无法证明其是遗传物质。【点睛】解答本题的难点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只有DNA进入细菌并发挥作用,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因此,没有办法确定蛋白质的作用。10. DNA分子的一条链中=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A. 0.4和0.6B. 2.5和1C. 0.6和1D. 0.6和0.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一条链中的

10、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DNA分子的一条链中=0.4,则其互补链中的比值为2.5;(2)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所以整个DNA分子中的比值为1故选B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11.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 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

1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而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突触处信号传递方向是单向的。2、图示为蟾蜍屈肌反射的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1为感受器;2为传入神经;3为神经中枢;4为传出神经;5为效应器,根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观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详解】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A点与效应器之间不需要经过突触传导,所以刺激A点,都会引起

12、肌肉收缩,与药物无关。而B点到效应器之间必须经过突触传导,将药物放在C点(突触间隙),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而将药物放在A点(神经纤维),则不影响B点到效应器的传导,说明此药物“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所以正确。故选A。【点睛】抓住题干中该实验的目的: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对神经细胞之间有作用,二是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起作用。12. 接种流感疫苗时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A. 血液B. 淋巴液C. 组织液D. 细胞内液【答案】C【解析】肌肉注射时,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

13、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应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13.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或可看作是直接进入内环境的是(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CO2和胰岛素 激素、呼吸酶和氨基酸 进入胃中的牛奶 肌肉注射青霉素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

14、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详解】血液不属于内环境,血液中的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 CO2和胰岛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错误;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胃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故选B。14. 如表所示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中的物质可以相互交换。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mmolL-1

15、)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 142502515103360160 147401251011407510 1014025103525-47A. 表示细胞外液,表示血浆,表示组织液B. 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可导致增多C. 表示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D. 与相比,的量较多,是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为细胞外液,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为血浆,为组织液。【详解】A、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表示血浆,表示组织

16、液)为细胞外液,为细胞内液,A正确;B、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B正确;C、由以上分析可知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C正确;D、与细胞外液相比,细胞内液的量较多,细胞内液是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故选D。15.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最初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B. 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C.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 健康人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可以适应任何环

17、境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认识发展:最初人们认为只有神经对内环境稳态调节起作用,甚至在实验证据面前也囿于固有观念而不能有所突破;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促胰液素,证明了体液调节的存在;现在,科学家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A、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A正确;B、后来,美国

18、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B正确;C、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正确;D、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环境变化超过此限度时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故选D。16.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 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引起细胞中某些酶促反应加快C. 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就一定不会发生疾病D.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

19、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B、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引起细胞中某些酶促反应加快,B正确;C、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健康的条件,但内环境保持稳态的人也有可能患病,如遗传病、传染病等,C错误;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故选C。

20、17.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失调会引起某些疾病。下列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无关的是( )A. 细菌感染引起的严重腹泻B. 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浓度偏高C. 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D. 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答案】C【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

21、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细菌感染引起的严重腹泻,这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A错误;B、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浓度偏高,这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B错误;C、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这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无关,C正确;D、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这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D错误。故选C。18. 人体内,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共穿过了几层膜( )A. 3B. 4C. 5D. 6【答案】C【解析】【分析】1、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

22、,称为生物膜系统;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2、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均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详解】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需要穿过肺泡壁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进入红细胞(1层膜),其穿过膜的层数为2+2+1=5层。故选C。19. 如图表示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甲、乙都是恒温动物B. 甲是恒温动物、乙是变温动物C. 甲、乙都是变温动物D. 甲是变温动物、乙是恒温动物【答案】B【解析】【分析】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

23、持体温;而变温动物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代谢较慢,需氧较少。【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恒温动物体温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当外界温度低时,为了维持正常体温,需增加耗氧量,而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降低体温下降,需要消耗的氧气量减少。所以图中甲是恒温动物,乙是变温动物。故选B。20. 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B.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D.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答案】D【解析】【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

24、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任何感觉的形成都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要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详解】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腰部的脊髓,所以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膝跳反射的中枢没有被破坏,所以膝跳反射存在;足部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髓在胸部段折断,兴奋不能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21. -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A. 肌肉松弛、肌肉僵直B. 肌肉僵直、肌肉松弛C.

25、肌肉松弛、肌肉松弛D. 肌肉僵直、肌肉僵直【答案】A【解析】考查神经元间兴奋传导知识。-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不能传导,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神经递质不能及时分解,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僵直。22. 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是效应器,d是传入神经B. 若切断d、刺激b,则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 存在于结构和之间的液体是组织液D.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从处释放【答案】A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效应

26、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入神经、e表示感受器。是突触前膜,是突触后膜。【详解】A、据图可知,d所在神经有神经节,故d为传出神经,a为效应器,A错误;B、切断d传入神经、刺激b传出神经,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错误;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为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C正确;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I以胞吐的形式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II,D正确。故选AB。23.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及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B.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结论是在稀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

27、引起胰液的分泌C.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由胰腺分泌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激素调节的存在D. 沃泰默实验中的对照组排除了盐酸作用于胰腺使其分泌胰液【答案】C【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详解】A、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并据此分为三组实验进行探究,A正确;B、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发现在盐酸的作用下,狗的小肠黏膜

28、产生了促胰液素,发现了体液调节,B正确;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它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C错误;D、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C。24. 如图表示某个健康人饭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进食后1h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B. 进食后,肌细胞等对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将会加快C. 进食2h后血糖含量趋于稳定,调节血糖的激素停止分泌D. 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空间结构不改变,可长时间持续起时间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血糖的三个来源是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

29、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其中血糖的来源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血糖的去路使得血糖浓度降低。【详解】A、进食后1h内,由于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作用,导致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B、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肌细胞等对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加快,进而降低血糖,B正确;C、进食2h后血糖趋于稳定,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使得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D、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相关酶分解失去活性,D错误。故选B。25.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冬天进入室外后,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B. 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受神经、

30、体液的共同调节C.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D. 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呼气、排尿和排便【答案】D【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人在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A正确;B、体温的相对稳定受神经一体液共同调节,B正确;C、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C正确;D、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通过

31、汗液蒸发散热,D错误。故选D。二、多选题26. 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但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 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和R型细菌可以相互转化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和搅拌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现象【答案】ABC【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

32、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N,因此实验中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A错误;B、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C、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错误;D、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保温的时间合适能够

33、保证子代噬菌体留在大肠杆菌的细胞中,故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和搅拌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现象即放射性的分布情况,D正确。故选ABC。27. 下列优良品种与遗传学原理不对应的是( )A. 三倍体无子西瓜染色体变异B. 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重组C. 高产抗病小麦品种基因突变D.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玉米基因重组【答案】BCD【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详解】A、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采用的是多倍体育种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正确;B、培育青霉素高产菌种采用的是诱变育种法,其原理是基因突变,B错误;C、培育高产抗病小麦品种采用的是杂交育种的方法,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D、花药离体培养

34、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故选BCD。28.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 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 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相同D. 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BC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纤维,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I、分别表示突触

35、前膜和突触后膜。【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具有单向的特点;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A正确;B、由于b是传出神经纤维,所以切断d、刺激b,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错误;C、兴奋在结构c中要经过突触结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而结构b的传导都是以电信号传导,所以速度不相同,C错误;D、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受体与递质结合,所以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故选BCD。29. 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

36、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 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C. 感受器由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D. 效应器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答案】ABC【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正确;B、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B正确;C、感受器由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C正确;D、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

37、成,D错误。故选ABC。30. 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基因与染色体是一一对应的关系B. 基因与染色体毫无关系C. 一个基因是由一条染色体构成的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答案】AB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许多脱氧核苷酸。【详解】A、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与染色体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A错误;B、染色体是基因是主

38、要载体,B错误;C、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判断,一个染色体上含有许多基因,C错误;D、一条染色体上包括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故选ABC。三、非选择题31. 某闭花传粉植物的高茎、矮茎(D、d)和红花、白花(F、f)为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用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高茎白花A、矮茎红花B、矮茎红花C)进行相互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植物的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判断依据是_。(2)若该植物同时含有D和F的配子致死,则第3组子代个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3)欲验证2组的子代中某一株植株的基因型,请设计最简

39、单的实验加以验证:实验设计思路:第一步:_。第二步:将得到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第三步: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结果与结论:如果后代_,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_。如果后代_,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_。【答案】 (1). 红花 (2). 第3组中白花和红花杂交,子代全为红花 (3). 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2:3:3:1 (4). 让该植株自花传粉 (5). 全是矮茎红花 (6). ddFF (7). 矮茎红花:矮茎白花=3:1 (8). ddFf【解析】【分析】依据题意,从第3组实验可知,高茎和红花为显性性状,则对应的基因关系:高茎(D)、矮茎(d)、红花(F)、白花(f)。根据

40、表现型和子代的性状分离情况可以推知,高茎白花A基因型为DDff,矮茎红花B基因型为ddFf,矮茎红花C基因型为ddFF。【详解】(1)该植物的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红花,判断依据是第3组中白花和红花杂交,子代全为红花。(2)根据分析,第3组子代个体基因型为DdFf,若该植物同时含有D和F的配子致死,只能产生应产生三种比例相等的基因型配子:Df、dF和df,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面棋盘法所示。 DfdFdfDfDDff高茎白花DdFf高茎红花Ddff高茎白花dFDdFf高茎红花ddFF矮茎红花ddFf矮茎红花dfDdff高茎白花ddFf矮茎红花ddfff矮茎白花高茎红花:高茎白

41、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2:3:3:1(3)欲验证某一株植株的基因型,最简单的实验用自交方法,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若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实验设计思路:第一步:让该植株自花传粉。第二步:将得到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第三步: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结果与结论:如果后代全是矮茎红花,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ddFF。如果后代矮茎红花:矮茎白花=3: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ddFf。【点睛】自由组合定律解题,最基本的要掌握分解为两对基因的分离定律问题来分析。而出现某配子致死的情况,则根据题意调整配子种类和比例,然后用棋盘法摆上去分析就很清晰容易。32. 根据图回答:(1)图中的4是_,

42、合成时需要用到_酶,该过程以_为原料。(2)图中的2处进行翻译过程,该过程_(填有或没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3)图中核糖体在信使RNA上相对运动方向是由_向_。(4)少量mRNA分子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某种蛋白质,原因是:_。【答案】 (1). mRNA (2). RNA聚合 (3). 4种核糖核苷酸 (4). 有 (5). 左 (6). 右 (7). 一个mRNA分子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合成蛋白质【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为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1是核孔,2是核糖体,3是DNA,4是mRNA,5是tRNA,6、7是氨基酸。【详解】(1)图中的

43、4是mRNA,为翻译的模板,通过DNA的转录过程合成,需要用到RNA聚合酶,并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2)图中的2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过程,该过程会发生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和分离,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因此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3)根据肽链的移动方向是从核糖体内左侧tRNA上移至右侧tRNA,脱去氨基酸的tRNA5从左侧离开核糖体可知,核糖体在信使RNA上相对运动方向是由左向右。(4)少量mRNA分子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某种蛋白质,原因是:一个mRNA分子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合成蛋白质。【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

44、译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3. 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的某些调节模式,A、B表示不同区域,C、D、E代表不同的物质或结构,a代表神经纤维上的一个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D代表反射弧的_,C最可能代表的是某种_。(2)a点处于静息状态时,其膜内的电位表现为_;刺激D处,兴奋在a处以_的形式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3)当膀胱贮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刺激膀胱壁感受器,兴奋沿盆神经传入_中低级排尿中枢,同时上行传导至某处产生尿意,产生尿意的过程为_(用箭头和图中的大写字母表示)。如果环境许可

45、,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沿盆神经传出,最终使膀胱壁的平滑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舒张,使尿排出;如果条件不许可,大脑皮层也可对低级中枢起抑制作用。这说明_。【答案】 (1). 感受器 (2). 激素 (3). 负电位 (4). 电信号 (5). 单向 (6). 脊髓 (7). DEA (8).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大脑皮层的调控【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反射弧的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据图可知E表示传入神经,故D表示感受器,C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属于激素。【详解】(1)据试题分析可知,E表示传入神经,故D表示感受器,C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属于激素。(2)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分

46、布得到是静息电位,即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感受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则在传入神经膜的对钠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使钠离子内流,从而导致传入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因刺激部位是感受器,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3)据图可知,脊髓是低级排尿中枢,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当刺激膀胱壁感受器,兴奋沿盆神经传入脊髓,在通过传至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尿意,即(DEA)过程,经过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然后通过传出相应的信息,最终由效应器完成;排尿反射是由脊髓(低级排尿中枢)调控的,如果排尿条件不许可如考虑到时间、场所等

47、,则会进行憋尿,憋尿反射是在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反射,故如果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沿盆神经传出,最终使膀胱壁的平滑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舒张,使尿排出;如果条件不许可,大脑皮层也可对低级中枢起抑制作用。这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大脑皮层的调控。34. 如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图中的_(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浆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3)一般情况下,与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

48、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病理情况下增多的两个实例:_。【答案】 (1). (2). 自由扩散 (3). 6 (4). 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5).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淋巴回流受阻、局部代谢产物积累、过敏反应、长期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等【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为组织细胞;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为红细胞。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详解】(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

49、与。(2)氧气从血浆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需要通过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1层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线粒体膜(2层),共6层膜。(3)血浆与组织液区别是血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组织液增多会导致组织水肿,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有很多,如毛细血管璧通透性增大、淋巴液回流受阻、局部代谢产物积累、过敏反应、长期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等。【点睛】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名称;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对组织水肿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

50、结,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5. 某研究小组研究雄性家兔中睾酮(ST,一种雄性激素)与生长激素(GH)的关系,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切口不影响本实验)项目甲组乙组ST浓度(g/mL)mmGH浓度(g/mL)nn根据资料,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实验目的:研究ST与GH的关系。实验假设:ST含量的增加能使GH的含量下降。实验材料:月龄、体重相同的健康雄性家兔12只,ST、GH测定试剂盒,手术器械用具等。实验步骤:(1)将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只。依次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ST和GH的浓度。(2)对两组家兔进行处理:A组切除性腺,B组_。(3)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1个月后,依次测定和记

51、录_。分析讨论:(1)要使实验更严谨,应做进一步处理:给A组家兔注射_,B组家兔注射_,然后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的GH浓度,求两组的平均值。(2)预测进一步实验处理后的结果:A组GH浓度_,B组GH浓度_。(3)根据预测结果,请举出能促进雄性幼年家兔体重增加的一种处理方法: _。【答案】 (1). 不切除性腺(不做处理) (2). 每只家兔血液中ST和GH的浓度 (3). 适量ST溶液 (4). 等量生理盐水 (5). 下降 (6). 不变 (7). 切除性腺(或阉割)【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实验设计,通过分析实验的原理,设计相关实验步骤,再结合题意作答。【详解】由实验数据可知该实验目的:研究ST与GH的关系。实验步骤:(1)分组,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原有ST和GH的浓度。(2)对两组家兔的处理:A组切除性腺,B组为对照组即不切除性腺。(3)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1个月后,依次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ST和GH的浓度。分析讨论:(1)要使实验更严谨,可再给A组家兔注射适量ST溶液,B组家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然后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的GH浓度,求两组的平均值。(2)由B组数据可得进一步实验处理后的结果:A组GH浓度下降,B组GH浓度不变。(3)由实验数据可得,要促进雄性幼年家兔体重增加的一种处理方法:切除性腺(或阉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