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141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一 第二单元单元过关测试一、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9届四川南充一模)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解析:选A据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

2、下大一统”得出,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排除B、C两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2019届福建三明二模)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北方防务 B打击强宗富豪C防止割据再现 D建立专制皇权解析:选C根据材料“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弱天下之民”可知,秦统一后弱化地方力量,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据材料“以弱天下

3、之民”,可知不仅是强化北方防务,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3(2020届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背)公向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第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怒则任刑,喜则淫赏为百姓所疾第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第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A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B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

4、膨胀C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D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解析:选C通过材料中官员的职责“省察”“黜陟”可知,此类官员负责的是监察和考核工作,通过“六条”中的监察对象为“强宗豪右”“二千石”,可知材料所言为汉代派出官员对地方豪强和郡守进行监察、考核,故选C项;材料中第一条的确能看出土地兼并会造成不良影响,但无法看出是否已经造成社会危机,排除A项;同上,材料中也无法看出豪强地主是否已经出现恶性膨胀,排除B项;“二千石”是郡守的通称而非王国,排除D项。4(2019届河北保定高三摸底)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由此看出秦朝

5、官吏职业规范强调()A儒家的治国理念 B官吏的道德品行C严格按法律办事 D官员的实际业绩解析:选B根据材料“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可知多从官员的道德品行方面加以规范,故选B项;秦国以法家治国,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了官员的道德规范,未涉及是否按法律办事和实际业绩,排除C、D两项。5(2019届四川宜宾三模)汉武帝令御史大夫调查文帝陵园被盗一案,时任御史大夫的张汤想依照律法追查丞相庄青翟明知故纵之罪,丞相对此非常忧虑。据此可知,张汤()A佐助丞相,协理朝政 B奉诏督办,并无实权C职在监察,典正法度 D以卑临尊,架空相权解析:选C由所学过的

6、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可知,御史大夫始设于秦朝,负责监察百官,典正法度,故选C项;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虽可以佐助丞相、协理朝政,但是材料中张汤依法追查丞相的做法却并不是在履行这一职责,排除A项;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朝廷监察官,握有实权,排除B项;材料中张汤只是依法追查丞相的罪责,而并非要架空相权,排除D项。6(2020届四川资阳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秦以郡县、秦吏秦法治东方,移风易俗,结果激起较强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再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高祖一面必须“承秦”,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表明()A汉承秦制稳定了国家秩序B郡县制全国推行致秦朝速亡C郡国并

7、行在汉初有合理性D民族大融合到汉初尚未出现解析:选C由材料“秦以郡县、秦吏秦法治东方,移风易俗,结果激起较强反抗”“高祖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初在延续秦郡县制度的同时还需要辅之以传统封国制度以避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故选C项;由材料“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再次显现出来”可知,郡县制下国家秩序存在不稳定因素,排除A项;结合史实可知,秦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区域冲突,未涉及民族融合,排除D项。7(2020届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东汉各郡国所察举的“孝廉”有一部分出自供职于郡县的属吏,而绝大多数的郡县属吏是由郡守自行辟除的,郡守辟除的对象基本上都

8、是来自当地的“大姓子弟”。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A士族制度的建立 B选官制度的异化C地方选官权扩大 D察举名额的增多解析:选B由材料“郡守辟除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来自当地的大姓子弟”可知,察举制的标准从举孝廉到重门第,选官制度出现异化,故选B项;士族制度是一种以门第区别士族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的历史现象,贯穿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选官标准的变化而非选官权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举荐名额,排除D项。8(2019届广东汕尾二模)汉景帝不再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汉武帝元朔五年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收管了教育权;元封元年把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

9、的封国。这一系列做法()A废除了郡国并行的制度 B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 D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解析:选C材料“不再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博士官”“收管了教育权”和“把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说明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削弱诸侯国,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故选C项;材料“诸侯的封国”说明郡国并行的局面依旧存在,排除A项;材料中,景帝和武帝不仅从文教方面削弱地方权力,也从政治和经济上入手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表明地方受到控制而不是制衡中央,排除D项。9(2019届安徽蚌埠二模)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

10、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解析:选A根据材料“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并未改变察举制的选拔范围,排除B项;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也是德行,排除C项;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排除D项。10(2019届宁夏银川二模)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

11、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C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D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解析:选A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下的除粮食生产经营外的其他生产收入占总收入40%,这说明其他收入还占很大比例,也就是说小农经济并不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故选A项;从材料中信息无法看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排除C项;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强调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排除D项。11(2020届贵州贵阳高三摸底)下表是汉朝统治者围绕着盐铁生产经

12、营采取的决策。这反映了汉朝()统治者决策 西汉武帝 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西汉惠帝 “复驰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 “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B工商业者地位出现根本转变C国家垄断经济命脉D政治权力干预社会经济发展解析:选D西汉武帝盐铁官营,西汉惠帝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这三者都体现了国家政治权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干预,故选D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体现的是抑商政策的松动而不是放弃,排除A项;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地位

13、不会出现根本转变,排除B项;西汉惠帝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这无法体现国家垄断经济命脉 ,排除C项。12(2019届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五次质量考评)汉昭帝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文学对曰:“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据此可知,“文学”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A罢行盐铁官营 B实施重农抑商C抑末利重仁义 D注重勤俭节约解析:选A据材料“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可知盐铁官营导致社会风俗败坏,诱导民众从事商业活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

14、强调的是民众因盐铁官营逐利,需要采取措施,而非重农抑商,排除B项;据材料“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可知盐铁官营与民争利,从而导致风气败坏,而非强调勤俭节约,排除C、D两项。13(2019届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高三一模)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禄富贵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这反映出汉代()A儒家思想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B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民间祭祀影响政府的管理D民间信仰具有功利实用色彩解析:选D由材料内容可知,人们祭祀门神

15、、西王母、司命、灶神、地方保护神等均是基于一定目的,说明汉代民间信仰具有功利性,故选D项;材料中人们为祈福禄富贵祭祀灶神可以体现儒家倡导的价值观,但祭拜其他神则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体现了政府的统治思想,但民间祭神则是民间行为,非政府倡导,因而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B项;材料仅列举了政府对地方官进行祠祭和民间信仰,未体现两者的联系,排除C项。14(2019届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仁”和“礼”,而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孝”,并有“汉以孝治天下”之说。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16、是()A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B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C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D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把“孝”这种家庭伦理观念放大,用来规范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故选D项;黄老之学的核心思想为无为而治,与孝无关,排除A项;察举制深受汉代治国思想变化的影响,并非汉代治国思想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采取的诸多尊儒措施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5(2019届广东汕头二模)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宜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

17、班固论证东汉合法性的理据反映出()A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B东汉延续了西汉的主流思想C都城选址不当导致了西汉灭亡D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解析:选B据材料“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可知体现的是东汉延续了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故选B项;秦的暴政与地理环境无关,排除A项;西汉灭亡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C项;“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6题25分,第17题12分,共37分)16(2019届安徽马鞍山三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

18、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

19、,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 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统计,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 000万,到2000年,超过9 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5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

20、点”,据材料一“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汉文帝时在边塞建立城邑,给移民提供室”“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结合所学得出行政手段推动;据材料一“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结合所学得出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据材料一“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结合所学得出促进边疆地区开发;据材料一“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结合所学得出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统一。 (2)

21、据材料二“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结合所学得出日本全面侵华;据材料二“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结合所学得出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据材料二“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结合所学得出持久抗战的战略;据材料二“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结合所学得出民众躲避战祸。 (3)据材料三“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 000万,到2000年,超过9 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结合所学得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大量民工进城务工能

22、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民工潮”的出现体现了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答案:(1)主要特点: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积极作用: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统一。(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持久抗战的战略;民众躲避战祸。(3)意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由于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而创出一套天人哲学的大系统,使他能在与各家的竞争中得到胜利,也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思想家。

23、但是,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由于无法和专制体制相整合,也断送在他的手中。这个真精神就是人文或人本主义,这个最具创意的部分,就是心性之学,这是儒学的大本大源,也是儒家最具特色的部分。 材料二董仲舒思想主张简介(部分) 角度 主张 人性与教化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君民关系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以上材料均出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提炼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解析:先从材料一中提炼出核心观点,即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工具,再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实论述时必须多角度的进行论证,史实必须准确,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答案:观点: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工具。说明:教化论是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化建立人性的根据,孔孟强调的自觉、自发、自信的教化精神,在与现实专制的整合中完全被扼杀。为了迎合专制君主,打破了孔孟时代君臣关系相对平衡的观点。认为民众必须绝对服从君主。总之,董仲舒的新儒学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