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2016届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鱼我所欲也讲学稿2无答案语文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32257 上传时间:2025-11-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2016届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鱼我所欲也讲学稿2无答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2016届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鱼我所欲也讲学稿2无答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2016届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鱼我所欲也讲学稿2无答案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的:1、巩固背诵默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本文论证思路。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学习内容摘记1、理解性默写:、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因为: 。、孟子在鱼

2、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设喻的方法来阐述道理,其中“ ”一句指出“义”重于生命,不应为物欲所蔽。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在鱼我所欲也进一步阐明孔子的思想,表明生死义利之辨的句子是: 。由此,我们想到了文天祥的名句 , 。本文以“鱼”和“熊掌”作比,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从而得出“ ”的结论。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全篇文章是如何围绕这样一观点展开论述的?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一例古今这样的“贤者”及其言行来印证作者的观点。模块二:交流研讨研讨内容摘记内容一:小

3、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同学们的答案与你的有何不同,请在上面进行批注。内容二:按照组长的分工,每位同学选择一个内容向全组同学进行交流。如有不同意见,请直接提出或者质疑。 内容三: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模块三:巩固内化学习任务摘记1、选出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对本文“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B、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所

4、恶有甚于死”。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是人皆有“是心”的表现。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B.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C.本文以“鱼”比喻正义,以“熊掌”比喻生命。D.本文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侧重于列举事例。模块四: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 故不为苟得也( ) 蹴尔而与之(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此之谓失其本心(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C.向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5、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