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099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

2、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异构

3、,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

4、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5、)1. 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B. 花未眠中,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在无人欣赏的时候依然盛放它的美丽,而且这是一种孤独、寂寞、短暂而哀伤的美丽。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D.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6、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B. 人与自然既存在着能够相互区别的异构关系,二者又存在着对生老病死、兴衰荣枯有着强烈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的同质关系。C.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D. 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

7、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B. 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C. 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D. 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意在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8、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概念,体现在以下词语中:(1)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3)表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4)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5)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6)有修辞作用的词语;(7)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等。解答中首先要了解所考查的重要概念的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判断。C项,原文第二段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林冲在严冬时节,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只是觉到了身上

9、寒冷,并没有引起他内心的情感波动,也没有让他感受到生命,不符合题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B项,“二者又存在着对生老病死、兴衰荣枯有着强烈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的同质关系”说法错误,由第四段“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可知,

10、对同质关系理解错误,以偏概全,“有着强烈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的是人,而不包括自然物。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D项,“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曲解文意,由第一段“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

11、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可知,梁启超说的这段话意在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是就是前一句说的,与后面的话“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无关。故选D。【点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四步骤”步骤一:审清题干,明确题意。根据题干和选项判断题目是考查概念的定义,还是考查多角度解说概念;是考查概念的引申义,还是考查概念的比喻义。明确了题意,就明确了考查的方向。步骤二:搜索区间,标注信息。一般情况下,题目中要理解的概念在文中会有一定篇幅的材料

12、对其进行说明或者阐释,有的阐释信息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段落里,我们要养成全文搜索、逐段标注信息的习惯。步骤三:结合语境,领悟含义。1关注陈述对象对概念(词语)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偷换概念,这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2思考概念的外延对概念(词语)的理解还要抓住概念(词语)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缩小。3界定概念的内涵联系语境理解要看其所在的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词语)的内涵。步骤四:比对分析,得出答案。把各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比对,辨清异同,去伪存真,从而作出正确判断。(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1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7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

14、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摘编自新华网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

15、,屠呦呦独创三“第一”)材料二: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家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的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材料三: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学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更是不胜枚举。“秀才

17、学医,笼中抓鸡”之说,流传甚广。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一个时期甚至面临被取缔、被消灭的境地。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丧失了自己的本体地位。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

18、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本来,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中医师职称考试中也已被取消,而换成能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

19、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的、应该抛弃的东西,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惟一手段。而实际上,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体,所以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式;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系统和

20、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中医比现代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因此,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是迫切,也是必要的。(摘编自张其成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升文化软实力)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B. 屠呦呦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提取的“醚中干”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挽救全球无数儿童的生命有赖于此。C. 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

21、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D.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形象地交代了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说明中医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5.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维护人类健康方面作用不可替代,是我国最具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B. “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项目中的首选项,可见国家对中医药非常重视。C.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融合了文、史、哲等多学科知识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注定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D. 中医较其他医学文化属性更为浓厚,因有些人对中医文化存在误解,现代科技手段就成为研究中医药的

22、主要手段。6. 面对当前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请你结合材料就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答案】4. D 5. D 6. 国家要重视中医药,加大“申遗”的保护力度,促进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执业人员要加强中医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促进中医理论及中医药的持续发展。中医高等院校要重视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医学课程。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应相辅相成,不可割裂。【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加以分析概括,之后加以比较。A项,“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理解有误,由材料一

23、“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可知,原文是说屠呦呦的三个“第一”是她的特别之处,未与他人比较。B项,“挽救全球无数儿童的生命有赖于此”错误,由原文“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可知,青蒿素可以挽救患疟疾的儿童,但其他疾患还需要其他药物。C项,“由国家中医药管

24、理局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错误,由材料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可知,应该由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负责。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D项,“因有些人对中医文化存在误解,现代科技手段就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手段”错误,由材料三“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

25、的、应该抛弃的东西,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惟一手段”可知,还因为中医“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明题干,然后认真阅读全文,抓住重点语句、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个材料的重心。由材料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的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

26、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知,要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需要国家重视中医药并且加大“申遗”的保护力度;由材料三“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可知,要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就要让中医药执业人员加强中医文化的学习和研究;由材料三“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

27、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可知,要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中医高等院校的作用,要重视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医学课程。由材料三“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因此,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是迫切,也是必要的”可知,要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还需要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1仔细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

28、,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注意检查要点是否齐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水洗尘迟子建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而郑家则把放水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了。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火墙烧得很热,屋子里的窗帘早早就拉上了。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老人、父母、最后才是孩子。爷爷未过世时,他是第一个洗澡的人。他洗得飞快,一刻钟就完了,澡盆里的水也不脏,于是天灶便就着那水草草地洗一通。所以,今年一过完小年,他就

29、对母亲说:“今年洗澡该在天云的屋子里了。”天云当时正在叠纸花,她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那为什么年年都非要在我的屋子?”天灶同样气得一梗脖子说。“你是男孩子!”天云说,“不能弄脏女孩子的屋子!”天云振振有词地说,“而且你比我大好几岁,是哥哥,你还不让着我!”天灶便不再理论,不过兀自嘟嚷了一句,“我讨厌过年!年有个什么过头!”家人便纷纷笑起来。自从爷爷过世后,奶奶在家中很少笑过,哪怕有些话使全家人笑得像开了的水直沸腾,她也无动于衷,大家都以为她耳朵背了。岂料她听了天灶的话后也使劲地笑了起来,笑得痰直上涌,一阵咳嗽,把假牙都喷出口来了。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天灶的母亲扶着颤颤巍巍的

30、她出来了。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经过灶房回她的屋子,她见了天灶就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一年的乏算是全解了。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母亲也说:“奶奶一年也不出门,身上灰不大,那水还干净着呢。”天灶并未搭话,他只是把柴禾续了续,然后提着脏水桶进了自己的屋子。湿浊的热气在屋子里像癫皮狗一样东游西蹿着,电灯泡上果然浮着一层鱼卵般的水珠。天灶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水。路过灶房的时候,他发现奶奶还没有回屋,她见天灶提着满桶的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眼睛里现出格外凄凉的表情。“你嫌奶奶”她失神地说。天灶什么也没说,他拉开门出去了。外面又黑又冷,他摇摇

31、晃晃地提着水来到大门外的排水沟前。冬季时那里隆起了一个肮脏的大冰湖,许多男孩子都喜欢在冰湖下抽陀螺玩,他们叫它“冰嘎”。他们不仅白天玩,晚上有时月亮明得让人在屋子里呆不住,他们便穿上厚棉袄出来抽陀螺,深冬的夜晚就不时传来“啪啪”的声音。天灶看见冰湖下的雪地里有个矮矮的人影,他躬着身,似乎在寻找什么,手中夹着的烟头一明一灭的。天灶听出是前趟房的同班同学肖大伟,便一边吃力地将脏水桶往冰湖上提,一边问:“你在这干什么?”“天快黑时我抽冰嘎,把它抽飞了,怎么也找不到。”肖大伟说。“你不打个手电,怎么能找着?”天灶说着,把脏水“哗”地从冰湖的尖顶当头浇下。“这股洗澡水的味儿真难闻。”肖大伟大声说,“肯定

32、是你奶奶洗的!”“是又怎么样?”天灶说,“你爷爷洗出的味儿可能还不如这好闻呢!”肖大伟的爷爷瘫痪多年,屎尿都得要人来把。“你今年就着谁的水洗澡?”肖大伟果然被激怒了,他挑衅地说,“我家年年都是我头一个洗,每回都是自己用一盆清水!”“我自己也用一盆清水!”天灶理直气壮地说。“别吹牛了!”肖大伟说,“你家年年放水时都得你烧水,你总是就着别人的脏水洗,谁不知道呢?”“我告诉你爸爸你抽烟了!”天灶不知该如何还击了。“我用烟头的亮儿找冰嘎,又不是学坏,你就是告诉他也没用!”天灶只有万分恼火地提着脏水桶往回走,走了很远的时候,他又回头冲肖大伟喊道:“今年我用清水洗!”天灶说完抬头望了一下天,觉得那迤逦的银

33、河“刷”地亮了一层,仿佛是清冽的河水要倾盆而下,为他除去积郁在心头的怨愤。奶奶的屋子传来了哭声,那苍老的哭声就像山洞的滴水声一样滞浊。天灶拉开锅盖,一舀舀地把热水往大澡盆里倾倒。这时天灶的父亲过来了,他说:“看你,把奶奶惹伤心了。”天灶没说什么,他往热水里又兑了一些凉水。他用手指试了试水温,觉得若是父亲洗恰到好处,他喜欢凉一些的;若是天云或者母亲洗就得再加些热水。“该谁了?”天灶问。“我去洗吧。”父亲说,“你妈妈得陪奶奶一会儿。”天灶把锅里的水添满,然后又续了一捧柴禾,就悄悄离开灶台去奶奶的屋门前偷听她絮叨些什么。奶奶边哭边说:“当年全村的人数我最干净,谁不知道哇?我要是进了河里洗澡,鱼都躲得

34、远远的,鱼天天呆在水里,它们都知道身上没有我白,没有我干净”天灶忍不住捂着嘴偷偷乐了。母亲顺水推舟地说:“天灶这孩子不懂事,妈别跟他一般见识。妈的干净咱礼镇的人谁不知道?妈下的大酱左邻右舍的人都爱来要着吃,除了味儿跟别人家的不一样外,还不是因为干净?”奶奶微妙地笑了一声,然后依然带着哭腔说:“我的头发从来没有生过虱子,胳肢窝也没有臭味。我的脚趾盖里也不藏泥,我洗过澡的水,都能用来养牡丹花!”奶奶的这个推理未免太大胆了些,所以母亲也忍不住“扑哧”一声乐了。天灶更是忍俊不禁,连忙疾步跑回灶台前,蹲下来对着熊熊的火焰哈哈地笑起来。(节选自迟子建清水洗尘,2006年哈尔滨出版社)7. 下列关于小说文本

35、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镇上的人们每到腊月二十七就要放水,认认真真地洗个澡,这在年关洗的澡,是一种习俗,带上了一种信仰的味道。B. 从8岁起天灶就承担了烧水倒水的任务,甚至了解父亲、母亲和妹妹洗澡时的水温要求,体现了他勤劳、细心、体贴的性格特点。C. 天灶倒掉奶奶洗澡水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冲突。小说没有写得剑拔弩张,相反却把奶奶写成了一个“老小孩”,令人忍俊不禁。D. 小说景物描写冷静客观。如“电灯泡上浮着鱼卵般的水珠”,“银河仿佛是清冽的河水”,天灶回到灶台前看到“熊熊的火焰”等。8. 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点。9. 小说以“清水洗尘”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7.

36、D 8. 采用天灶这一儿童视角,小说呈现出一种十分纯净的艺术基调。以“放水”贯穿全文,时间和场景高度集中,叙事紧凑,大大节省笔墨。擅写对话,兄妹斗嘴,男孩的争论,婆媳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9. 清水洗尘,洗去尘垢和烦忧。真情如水,烧水倒水之中,体现祖孙、手足、夫妻情深。除旧迎新的喜庆仪式和民俗风情。对文明与美的渴求,对纯净生活的追寻。成长中对于独立、个性的意识觉醒。【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

37、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小说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分析不当,错在“小说景物描写冷静客观”这个地方。从“电灯泡上浮着鱼卵般的水珠”,“银河仿佛是清冽的河水”,天灶回到灶台前看到“熊熊的火焰”等语句看出这篇小说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小说的叙述方式很灵活,有正叙,倒叙,穿插,意识流等。叙述的角度常用的有以下三种:(1)即以第一人称方式记叙,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感到亲切,感情真挚。(2)他叙方式。即以第三人称方式记叙,令人感

38、觉客观,夹叙夹议体裁不受拘束。特别是穿插历史过往的故事。(3)交互方式。即客观叙述为主,其间某一段故事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整体运用更灵活。(4)第二人称,可以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对话,抒情,便于感情交流,有呼告效果,增加感染力。若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等。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点。这篇小说在叙述的事件上,紧紧围绕“放水”(洗澡)展开,既呼应了标题“清水洗尘”,又在有限的时空场景展显了思想的交锋、语言的冲突等。另外,以小男孩天灶为的视野来呈现小说的场景,展现了孩子纯真、质朴的心灵世界,叙述非常真切自然,很有画面感。最大的亮点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不同的

39、人物性格。比如天灶与妹妹天云的对话;天灶与同学肖大伟之间的口舌之争;天灶妈妈和奶奶的对话等,都丰富了故事内容,也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当然叙述的情景非常具有乡村生活的特色,叙述的笔法不温不火,也能给读者带来温馨、祥和的气息,也是本文叙述方面的可圈可点之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标题作用及深刻寓意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一般标题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

40、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清水洗尘”概括了文章的情节,文章所有情都围绕“用清水洗澡”展开,标题是全文线索。“清水”表明了天灶的想法和要求,“清水洗尘”这一要求体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当然从“清水洗尘”的含义来看,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这是一种风俗。“清水洗尘”表面是用清澈、干净的水洗去身上的尘垢, 这是对风俗的传承。村村户户一大家子,在这一天从长到幼轮流洗澡;烧水、倒水以及话语的倾诉中,既表现了这里的长幼有序

41、的伦理风尚,也彰显了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而天灶等孩子对属于自己的“清水”的渴望,表现了年轻一代独立意识的觉醒,这是成长的足音。总之,结合文本从表面上,到深层次等角度分析标题的内涵即可。【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

42、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自为诸生,读书砥行,从高攀龙受业。家酷贫,意豁如也。举于乡,家人易新衣冠,怒而毁之。第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行人。数奉使,秋毫无所扰。迁礼科左给事中。是时恤典滥,每大臣卒,其子弟夤缘要禄以请,无不如志。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迁吏科都给事中。大中居官不以家丁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朝士不能得南星意,率怨大中。给事中章允儒嗾其同官傅魁假

43、汪文言发难。会给事中阮大铖与左光斗、大中有隙。遂与允儒定计,嘱傅魁劾文言,并劾大中貌陋心险,色仁行违,与光斗等交通文言,肆为奸利。疏入,忠贤大喜,立下文言诏狱。大中时方迁吏科,上疏力辩,诏许履任。狱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曰:“文言无足惜,不可使搢绅祸由此起。”侨颔之,狱辞无所连。牵及者获免。大中乃遵旨履任。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故事,鸿胪报名状无批谕旨者,举朝骇愕。魁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乃复视事。未几,杨涟疏劾忠贤,大中亦率同官上言。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广微愠,益与忠贤合。忠贤势益张,以廷

44、臣交攻,阳示敛戢,且曲从诸所奏请,而阴伺其隙。迄吏部推谢应祥巡抚山西,广微遂嗾所亲陈九畴劾大中出谢应祥门,推举不公。尽逐诸正人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天下大权一归于忠贤。明年,逆党梁梦环复劾文言。大中坐三千,矫旨俱逮下诏狱。乡人闻大中逮去,号泣送者数千人。比入镇抚司,酷刑拷讯,血肉狼籍。其年七月,狱卒受指,与涟、光斗同夕毙之。庄烈帝嗣位,赠太常卿,谥忠节。(选自明史魏大中传,有删改)注:夤(yn)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苞苴(j):馈赠的礼。忠贤:魏忠贤。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中居官不以家丁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 寂无一人/有外吏以

45、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B. 大中居官不以家丁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 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C. 大中居官不以家丁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 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D. 大中居官不以家丁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恤典: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的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典例。B. 诏狱:本文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

46、子。C. 矫旨:指假托帝王诏命,与“矫诏”意思接近,“矫诏”指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D. 鸿胪:古代官署名。前朝也有类似的官职,周代叫“大行人”,秦代和汉初叫“典客”,汉武帝太初年间改其名为“鸿胪”。东汉以后,大鸿胪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大中勤奋好学,磨炼品行。他曾经师从高攀龙,虽然家境贫寒,心胸却十分开阔。考中举人后仍然为人低调,反对铺张浪费。B. 魏大中为官贤能,备受倚重。吏部尚书赵南星极为欣赏魏大中的贤能,遇事经常向他咨询,以至于朝中谁不能得到赵南星的认可,全都怨恨魏大中。C. 当时朝堂混乱,尔虞

47、我诈。给事中阮大铖跟左光斗、魏大中有私仇,于是和章允儒勾结,阴谋弹劾汪文言,并且弹劾魏大中相貌丑陋,为人阴险,此举正中魏忠贤的下怀。D. 当时奸臣当道,危机四伏。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魏大中也率领同事上疏,魏忠贤气急败坏,假传圣旨痛切谴责魏大中并且给他定罪。13. 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恤典滥,每大臣卒,其子弟夤缘要禄以请,无不如志。(2)忠贤势益张,以廷臣交攻,阳示敛戢,且曲从诸所奏请,而阴伺其隙。【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这时国家抚恤的标准滥行,每有大臣死,他的年轻后辈巴结权贵请求封官拜爵,没有得不到满足的。(2)魏忠贤势力更加嚣张,由于廷

48、臣交相攻击他,他表面装得很收敛,并且按照各人上疏的要求曲意去做,而在暗地里等待时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句意为:他被提升为吏

49、科都给事中。魏大中当官不带家属,只带二个奴仆烧火做饭。自己上朝就锁上门,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有一个地方官吏拿着财物来贿赂他,被他检举揭发了。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进魏大中的门。“大中居官不以家丁随”的意思是“魏大中当官不带家属”,独立成句,“二苍头”是“二苍头给爨而已”的主语,所以排除A、D两项;“举”是“举发之”一句的谓语,所以要从“举”前边断开,排除C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诏

50、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本文是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故选B。【12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D项,“魏忠贤气急败坏,假传圣旨痛切谴责魏大中并且给他定罪

51、”分析错误,原文“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 意思是:魏忠贤得到奏疏很愤怒,假传圣旨痛切谴责他,还没有给他定罪。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第一句重点字词:是时,这时;夤(yn)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要禄以请”宾语前置,译为“请求封官拜爵”;第二句重点字词:益,更;以,由于,因为;阳,表面;阴,暗地;隙,时机。【点睛】文言

52、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魏大中,字孔时,浙江嘉善人。自从成为生员,读书磨炼品行,后来跟着高攀龙学习。家境赤贫,心胸却十分开阔。乡试中举,家里人更换新衣服、新帽子,他气愤地把它们毁坏了。考中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官行人。多次奉命出使,丝毫也没有

53、扰乱地方。魏大中又被提升为礼科左给事中。这时国家抚恤的标准滥行,每有大臣死,他的年轻后辈巴结权贵请求封官拜爵,没有得不到满足的。魏大中一向厌恶这种事,一切都按照典章制度办理。他被提升为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当官不带家属,只带二个奴仆烧火做饭。自己上朝就锁上门,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有一个地方官吏拿着财物来贿赂他,被他检举揭发了。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进魏大中的门。吏部尚书赵南星得知他的贤能,遇事多去向他咨询。朝廷中人不能得到赵南星的喜欢,全都怨恨魏大中。给事中章允儒唆使同事傅魁利用汪文言发难。正好给事中阮大铖跟左光斗、魏大中有仇。阮大铖于是跟章允儒商量计策,嘱咐傅魁弹劾汪文言,并且弹劾魏大中相貌丑陋,为

54、人阴险,表面一套,实际又一套。跟左光斗等人勾结汪文言,谋取私利。奏疏递上去,魏忠贤非常高兴,立即将汪文言下到诏狱中。魏大中此时正好升任吏科,上疏极力辩解,皇帝下诏同意他上任。形势很危急,御史黄尊素对镇抚刘侨说:“汪文言不值得可惜,不能由这件事祸及到士大夫阶层。”刘侨点头同意,口供没有牵连到其他人。受此案牵连的人无罪。魏大中于是遵旨上任。第二天,鸿胪寺报名答谢皇帝恩赐,魏忠贤忽然假传圣旨指责魏大中互相攻击没有结束,不能够担任新职。按惯例,鸿胪寺报名的情形无需皇帝亲自批复,整个朝廷都很惊讶。傅魁也说皇帝的圣意不能更改,魏大中这才又重新上任。不久,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魏大中也率领同事上疏。魏忠贤得到

55、奏疏很愤怒,假传圣旨痛切谴责他,还没有给他定罪。大学士魏广微巴结魏忠贤,内外勾结,狼狈为奸,魏大中常想检举揭发他。魏广微心里很不高兴,与魏忠贤勾结得更紧了。魏忠贤势力更加嚣张,由于廷臣交相攻击他,他表面装得很收敛,并且按照各人上疏的要求曲意去做,而在暗地里等待时机,等到吏部推举谢应祥巡抚山西,魏广微于是唆使跟他亲近的陈九畴弹劾魏大中是谢应祥的门生,推举不公正。全部驱逐各正直的人,如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国家大权全部归于魏忠贤一人之手。第二年,魏忠贤的党徒梁梦环再次弹劾汪文言。魏大中定罪受贿三千两,假传圣旨全部逮捕下狱。同乡的人听说魏大中被逮捕离开,号哭送他的人有好几千。等到关进镇抚衙门,严刑拷问,

56、血肉模糊。这年七月,狱卒受人指使,将他跟杨涟、左光斗同一晚上杀死,庄烈帝即位,魏大中被赠封太常卿,谥号忠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窦七王昌龄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送柴侍御格调旷达乐观,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异曲同工之妙。B. 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富有深意,暗含了与友人心心相通之意。C. 两首诗均写送友人离开,而且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方式均有很多相似之处。

57、D. 送窦七的一、二句景色清冷,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图。15. 请比较两首诗结句中“明月”这一意象的异同。【答案】14. D 15. 相同点:“明月”都寄寓了作者的离思与对友人的深情。不同点:送窦七侧重借月抒情。将“明月”人格化,因为早发,天色未明,明月多情相照,抒发了离别之情。送柴侍御侧重借月说理。好似在劝说友人,同在一轮明月下,身处两地又何妨?是宽慰友人,也是宽慰自己,说明人虽两地但情可一心的道理,反诘语气,恳切感人。【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

58、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D项,“由远及近”说法错误,“清江月色”写江中月影,是近景;“林秋”“波上一舟”是远景,所以应为由近及远。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诗词意象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内容进一步分析意象的具体特点,揭示其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分析时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相同点:“江边明月为君留”意思是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理解我们这悲伤心情,留下不走,万里相照,诗中借明月表达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是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作者借明月安慰友人,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两

59、首诗都是借明月表达离别时的深厚情谊。不同点:送窦七诗中“明月为君留”是说朋友在“早发”之际,明月不舍离开,把“明月”人格化,以明月留下表达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借月抒怀。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句意思是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作者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承接了一二句,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身处异地情同一心,作者借月说理,宽慰友人,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点睛】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

60、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三)名句名篇默

61、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习近平在北大与学生交谈时指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定的有为青年。这正如论语中所说的“_,_”。论语泰伯(2)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句子:_,_。阿房宫赋(3)庄子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逍遥游【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任重而道远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定乎内外之分 (6). 辩乎荣辱之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识记这些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

62、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弘”“鉴”“哀”“辩”等。【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 ”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 ,有时只

63、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 ,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 ,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承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B. 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感官的有限与我们渺小的心智无福感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C. 我

64、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D. 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我们有限的感官无福接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B.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C.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D.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应接不暇 无所适从 惊魂甫定 高山仰止B. 摩肩接踵 无所适从 惊魂不定 仰之弥高C. 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甫定 仰之弥高D. 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

65、魂不定 高山仰止【答案】17. C 18. A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搭配不当,“发现到心智”不搭配;“承受福祉”不搭配。B项、D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在“不就能”前面加“我们”;D项,“发现到心智”搭配不当,应改为“体验心智”。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

66、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视界”“俗情”分别与“开”“扫”搭配,且结合后面内容“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分析可知,“俗情为之一扫”在后。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应接不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摩肩接踵: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结合语境内容“山阴道上”分析,用“目不暇接”。手足无

67、措: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无所适从:意思是指不知听从哪一 个好或不知怎么办才好。结合“被庄子拨弄得”分析,用“手足无措”。惊魂甫定: 经过惊吓后的心情, 才刚刚安定下来。比喻受惊吓后,心神刚恢复过来。惊魂不定;形容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结合“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分析,用“惊魂甫定”。仰之弥高: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高山仰止: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结合后面“钻之弥坚”分析,用“仰之弥高”。故选C。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68、处不超过15个字。_?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兴趣越来越大。数据显示,交通事故是人类死亡十大杀手中唯一的非疾病原因,而98%的交通事故由人为错误造成。此外,预计到2050年城市内交通拥堵时间将翻一倍。由此,人们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可行的理由是:_,而且能为人们节省时间。但是,让没有感情的机器开车,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交给机器,_。最近对德国民众的调查显示,60%的人不愿意尝试自动驾驶。【答案】 (1). 自动驾驶汽车可行 (2). 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率 (3). 多数人不能接受(或:需要考虑人们的接受能力)【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整体阅读,把握话题中

69、心。“自动驾驶汽车到底可行不可行”,接着阐述交通事故错误原因来揭示观点,自动驾驶汽车可行。处应是观点。处阐述理由,形式与后句形成递进。“不仅而且”,内容上应围绕前文归纳的“交通事故”来归纳内容,应为“不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处通过“但是”可知,人们是不愿意接受的,再由末句“60%的人不愿意尝试自动驾驶”可知,此处应为“多数人不能接受”。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2020年3月10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2020年我国计划首次发射探测器,要实现对火星“环绕、着陆、巡视”的三个目标。无线联试是航天

70、任务实施前,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器各个系统之间开展的连接测试,模拟未来航天任务的整个过程。本次联试充分验证了探测器与地面系统接口的匹配性和一致性,对各类方案、技术状态、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答案】关键信息:2020年3月10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圆满完成,无线联试模拟了未来航天任务整个过程,联试达到了预期效果。【解析】【详解】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

71、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具体分析:题干要求“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从题干要求看出,这是一道压缩新闻报道的题,考生可用分层次法先提取信息,后把这些信息组合成简洁流畅句子即可。这段文字共有四个句号,故可依据句号给此段文字分成四层,第一层交代,“2020年3月10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圆满完成”。第二层,“我国计划首次发射探测器的三个目标”,第三层,“无线联试是航天任务实施前模

72、拟未来航天任务的整个过程”,第四层,“联试达到了预期效果”。【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四、作文(60分)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方是矩,圆是规。方是坚持原则,是遵守规则,是按部就班圆是善于变通,是相互

73、包容,是周到完美【答案】思方行圆,止于至善 孔子春游,感慨于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禁叹曰:“斯善矣!”人生岂不如是?人性如水,遇强暴淫威能方正耿直,遇良善小弱能柔和谦卑,方圆并济,才能止于至善之地。“民族之魂”鲁迅,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信条。先生如椽巨笔,批专制,倡民主,刺人心,济世救人。他的方,是不屈服于国民政府的恐吓威胁,敢说真话,表真心;他的圆,是爱生如子,极力庇护受追捕的学生,不辞劳苦,不怕牵累。而他之所以为,是因为他炽热的心中燃着对民族的爱、对青年的爱、对祖国未来的爱。思方行圆,方圆并济,成就了鲁迅的大爱与至善。“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的

74、巴金,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愿化春泥”的朴素言语。在民智初开的年代,他毅然挣脱旧家庭的束缚,与封建礼教抗争,追逐广阔新天地;在人心最黑暗、浑浊的年代,他坚定信念,不弃光明,始终苦中作乐,不屈服于时运的不公;而晚年的他,更是写成随想录浩浩长卷,剖析自己,点亮希望的星星之火。他的方,是不屈于强权的抗争;他的圆,是心系于百姓的奉献。他之所以为,是因为心中对光明的坚守,对未来的憧憬。思方行圆,方圆相济,成就了巴金的奉献与至善。然而有一类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违背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最终只会自取灭亡、遗臭万年。郅都不懂爱民如子的善心,一味迎合汉武帝,严刑酷法,杀人如麻,终被写入酷吏列传,受人诟病。他

75、的确“方”,方得刚正古直令人敬畏;而缺了这“圆”,“方”只会被打得棱角尽失,难以为善。方圆之道,在于心中所思,手中所行。方圆之道,尽在方寸之间。我不禁想起西子湖畔,雷峰塔下压着的传说,法海之所以被人民诟骂,或许正是因为他过于方正,不肯行圆。最终拆算了白娘子和许仙,可惜他终日对着门前的西湖之水,竟没有懂得这人性如水,思方行圆之道。善心当以方为桨,以圆为舟,不畏风浪,普度众生。思方,行圆,止于至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命题方式是材料作文。要求文体为议论文。所给材料是对方、圆的辩证分析,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读罢很容易想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外圆内方”等语言。围绕以上解读立意即可

76、。立意时在确定方圆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可从阐释方圆的内涵、具体做法、不同作用等各角度分别确定主题,也可结合在一起,有所偏重。只强调方圆中的一方,否定另一方,则为偏题或跑题。素材积累:1、罗崇敏的心中有这么一枚朴素的铜钱。它是他改革之路最好的见证。“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他锐意改革,将“改革”二字写成梦想,挥洒间尽显“方”的棱角。但面对改革“深水期”的现实,又是“圆”的谨慎与变通引领他走得更远。大胆假设,小心下刀,他一点点切开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病。而改革的理念也以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和小小的铜钱一样在社会中传递,在人心中成长,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苏轼的一身傲骨在乌台诗案中

77、被折断打碎,却又在黄州圆融的月光下愈合重生。此时的苏轼依然不羁,依然清高,但他的个性已然抽枝吐芽,在名为豁达与包容的绿荫中坚定地伫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他成长的温厚包容,内心却仍坚守那一份方的执着,这样的苏轼才得以真正不朽。3、随方就圆作为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虽然很有哲理,甚至实用得很,但这种生存智慧同时也是中国人思维模式的一个深层次的痼疾,其中是有很深重的负能量的。善于变通很好,逆来顺受就不好了,明哲保身就不好了,随波逐流就不好了,放弃原则就不好了。4、老子有“上善若水”,顾况有“上善若水任方圆”是讲人的生活态度要善于变通,不可过于执著。5、清代的和绅在

78、皇帝面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在和府却大量收取官礼、官银,据说已抵得上半个国库。这样的人是可悲的,因为身为中国人,他们竟不知“方方正正”做人的道理,只留得千古臭名。6、外圆:为人外在表现出来要圆滑处世,精通世故,成熟精明,老成持重。 内方:内心时刻保持本色,心中有原则有道德有尺度有善念,该说则说该做,绝不做有违国法家规,世理道德的事。 内圆外方是人在社会中应当具备的品质,外圆能保证在复杂的社会中不被欺骗,顺利与各种人打交道,内方又能保证自身人格特色和优良品质,少受外界不良影响。结构层次:开头由孔子春游,感慨于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引出观点:方圆并济,才能止于至善之地。接着以鲁迅为例,说明思方行圆,方圆并济,成就了鲁迅的大爱与至善。然后以巴金为例,阐明思方行圆,方圆相济,成就了巴金的奉献与至善。接着写反例,汉武帝、法海违背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最终只会自取灭亡、遗臭万年。最后强调善心当以方为桨,以圆为舟,不畏风浪,普度众生。思方,行圆,止于至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