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历史地图优化课堂教学新都四中 曹良生历史是由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构成,它们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产生、发展和消亡。历史地图是运用历史的地图语言形象直观、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区域以及发展变化和趋势,是学生形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所特有的时空观的一种特殊形式。将历史地图与历史教材紧密配合,是取得历史最优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一、正确解读历史地图是有效使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的前提1、历史地图的特殊性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法则,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通过概括和取舍用“符号”缩绘在平面上的图形。地图符号通常有:表示区域范围的经纬度、海岸线、国界线或区域线、河流走向线,表
2、示地理环境的各种小圆圈,表示方向或态势的各种箭头和其他图例规定的特殊符号。历史地图是用地图符号表现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些地图符号在历史地图中往往都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含义。用地图语言描述历史现象即用点、线、面、颜色、符号和文字阐释事物的历史发展或变迁。因此,在历史地图的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识记历史地图中的各种地图符号,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弄清它们的特殊的历史含义。2、正确解读历史地图 第一,结合教材知识准确掌握地图中各种特殊符号表达的历史含义。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往往只注意到地图语言的直观形式即各种地图符号,但对地图语言的历史内涵却熟视无睹,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地图的作用。
3、“历史地图常见的语言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其一,表示具体点位的各种居民点符号,教学图中常见的有双圈、单圈一点、单圈等,其级别是不同的。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双圈一般代表政治权力中心,象征历史上不同王朝的都城; 单圈一点代表一级政区行政中心。元代开始行省制度推行于全国,则元、明、清以来单圈一点所代表的一级政区行政中心为省级驻所。历史图中较多见的单圈代表除上述两级之外的其他居民点。历史政区图以外的形势图、事件图中常常简化为双圈与单圈两级,即把单圈一点并入单圈这一级。当然,这时同一居民点符号如单圈就不再有代表政区级别涵义了。其二,地图的语言-图例还包括与上述不同级别居民点符号相对应的境界线,如政权部族界或
4、者国界,一级、二级政区界范围线等等。其三,是河流、湖泊、道路、山峰、关隘等自然要素的符号(一般在统一图例中注明),这一点与地理图中的表示很相似。再有就是表示历史专题要素的各种符号,如表示进攻、退却、转移路线与方向的箭头符号,表示势力范围、活动地区的面状符号,代表战场、包围圈、防御阵地等的图标符号,代表各种经济、文化标志的符号等。熟悉各种图例符号,就能够读懂地图语言所表示空间状态的确切含义,获取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效果。”(引自邢晓凤历史地图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学2001第7期)第二,历史地图的古今对照,包括地图的疆土范围、古今重要地名的变更、河流山川名称的变动以及海岸的变化。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变迁,历
5、史地图中表示的某些自然要素,特别是某些社会要素,与今天相比变化较大。每一幅历史地图下面提供的重要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表,通过古今地名的对照,学生就能对历史地图中表示的古地名的确切位置有个明确的概念。例如,西汉时的“南海郡”原来就是今天的“广州”,如此等等。历史地图册不但提供了地名的古今对照,而且也提供今海岸线,今国界、省界,重要水系的今名等内容,例如长江、黄河名称的变化等等。历史地图的古今对照,不仅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历史内容地理方位的把握和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自然和社会的变迁。二、利用历史地图优化教学课堂1、完善知识结构历史地图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认识,文字给学生以抽象的认识
6、,只有实行图与文的有机结合,学生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也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除了要注意课本地图与课本内容结合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那些在教材文字叙述中没有涉及但比较重要的隐性知识。如,明清两朝的政治制度,在教材文字叙述中没有涉及到地方管理制度,但是明清两朝的历史地图却明确地标识出来。如,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在太平天国势力范围内,列强享有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宁波等五处通商口岸,结合资政新编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准确无误地理解太平天国反侵略的性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左图右史”的学习习惯,坚持图文结合,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2、提升学科能力历史有
7、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处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从“现实”回到历史的“过去”。“神入”一词由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是指研究者要置身于历史的动态发展的环境中,观察历史、认识历史。第一、单一的历史地图能再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发展的因果关系。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弄清地图语言的历史含义,这是“知其然”;但是要动态地观察和认识历史,学生就必须联系地图的历史背景,分析该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空间状态的原因,这是“知其所以然”。静态时空与动态时空的有机结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特殊体验,这有助于历史感的形成。分析历史地图反映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空
8、间状态的原因,是读图识图的重点。对原因的分析要依据地图反映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清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等。对不同的历史地图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对于局势图,则要从王朝或国家的综合国力对比及其外交政策方面分析原因,对于战争图,则要从双方的军事实力、战略战术、重要战场的选择等方面分析原因,对于疆域图则要从国家的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分析原因,对经济图则要注意从经济因素、区域因素等方面分析原因,对于工业图则要注意从位置的选择、布局等方面分析原因。第二、单一的历史地图能再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发展的影响。结合历
9、史地图的历史背景,分析该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空间状态的原因,这是“知其所以然”。结合历史地图的历史背景,分析该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影响,让学生在动态中理解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严格区分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重大影响、深远影响等等同类的相关概念的内涵。如,以中国古代史广州十三行图为例,图中所示机构“十三行”,体现了清政府推行了闭关销国的外交政策,这种外交政策归根结底是封建自给自足经济产物。它的设置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要根据所学的明清经济繁荣的表现、阶段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
10、容,用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来回答十三行的影响。第三、同类性质的组合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趋势。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横向历史和纵向历史两个基本层面构成的。从纵向历史看,同类性质的组合历史地图能动态地再现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同类性质的组合历史地图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结合教材正文的文字说明和历史地图,学生可以比较透彻理解教材正文所表达的内容。如,在讲述春秋战国时,可以把春秋争霸图和战国形势图相结合,从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和军事斗争等角度比较分析,学生自然而然
11、地就理解了教材内容,同时也发掘了历史地图中的隐性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述宋元时期政治特征和民族关系时,可以把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宋金对峙形势图和元朝疆域图相结合,让学生依据教材知识,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五代辽宋夏金元在政治和民族关系上发展的整体特征。运用迁移原则,可引导学生把地图变成文字,把文字变成地图,或者对历史地图进行整合,达到史地合一,强化历史地理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科能力。三、提高应试能力从1999开始,高考命题先后出现了地图式问答题等各种题型。这类题目均以历史地图为载体,加强了历史与地理的综合,注重对历
12、史地图信息的挖掘,体现了一种新的命题趋势。1999年的德国版图历史变化题、2001年“文综”非洲殖民地历史变化题都属于这种类型。正确解读历史地图提供的有效信息是解答的关键。如“非洲题”,首先运用地理的读图能力,结合相关历史知识,正确解读历史地图。三幅历史地图实则是非洲300年殖民体系的兴衰史。在搞清历史地图提示的内涵后,再结合历史、政治知识进行回答。在平时学习和训练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历史地理知识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思维能力等。如,在讲述古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时,可以将丝绸之路、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图、郑和下西洋图三幅历史地图组合在一起,可以通过设问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如在讲述近代中国的开放时,可以将鸦片战争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相比,学生可以比较开放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从两次开放的背景、方式、开放格局和对国家经济建设、国际地位等方面比较,如此等等。总之,通过灵活多样的识图练习,既能使学生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使学生学到如何培养其历史地理观的途径和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这类试题的应试能力。多做这样的题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识图辩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