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9赤壁赋一、读准字音(1)壬戌(x)(2)横槊(shu)(3)冯虚御风(png)(4)扣舷(xin)(5)袅袅(nio)(6)酾酒(sh)(7)山川相缪(lio)(8)匏樽(po)(9)舳舻(zh)(l)(10)愀然(qio)(11)相与枕藉(ji)(12)嫠妇(l)(13)蜉蝣(f)(yu)(14)幽壑(h)(15)举酒属客(zh)二、说文解字课文例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义演变:意义集释:文章通过写作者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中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
2、的人生态度。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答案:全文共有五段。第一段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欢快的心情。第二段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的惆怅失意之情。第三段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第四段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第五段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第一段词句落实1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既望:_;泛:_;于:_(2)水波不兴 兴:_(3)白露横江 横:_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动词,漂浮,这里是“乘”的意思介词,在起笼罩(4)纵一苇之所如 纵:_;如:_(5
3、)凌万顷之茫然 凌:_(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虚:_;御:_(7)羽化而登仙 而:_2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举酒属客 _(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_任往越过太空驾连词,表承接“属”通“嘱”,劝人饮酒“冯”通“凭”,乘3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_今义:一种体育竞技活动(2)白露横江古义:_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白茫茫的水气旷远的样子4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1)歌窈窕之章 _(2)羽化而登仙 _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4、壁之下。句式:_译文:_。名词作动词,歌唱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一样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赤壁之下”置于动词“游”之后我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_译文:_。(3)凌万顷之茫然。句式:_译文:_。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分别置于动词“出”和“徘徊”之后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定语后置句,以“之”为标志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内容分析6筛选信息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描绘“七月既望”之夜赤壁景色的一组是()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A BCD解析
5、:选 D。是游赤壁事件,是诗人在游赤壁中的活动。7理解文意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
6、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喜悲交融。解析:选 D。D 项,“本段的感情色彩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第二段词句落实1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扣舷而歌之 而:_(2)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_(3)渺渺兮予怀 渺渺:_(4)倚歌而和之 和:_连词,表修饰关系月光下的清波悠远的样子同声相应,唱和2古今异义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_今义:美貌的女子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式:_译文:_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1)扣舷而歌之 _
7、(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_名词作动词,歌唱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定语后置句,以“者”为标志客人中有吹洞箫的,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而唱和。内容分析5筛选信息下面句子中,属于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一项是()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D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解析:选 C。A、B 项属于正面表现,D 项是诗人的歌声。6理解文意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B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
8、”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D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解析:选 A。A 项,“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错,应是“第一层写诗人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第三段词句落实1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_(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_(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于:_端正缭、盘绕介词,表被动,可译作“被”(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于:_;渚:_(5)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_(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
9、终 以:_;而:_(7)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_(8)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_;于:_介词,在江中小洲片刻,短暂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数得,屡次得到余音,指箫声介词,给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1)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_(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_(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4)方其破荆州 _形容词作动词,整理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形容词作动词,攻破(5)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_(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7)侣鱼虾而友麋鹿 _(8)哀吾生之须臾 _名词作动词,攻下,东进名词作动词,砍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形容词作动词,哀叹以为朋友3文言句式指出下列
10、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何为其然也?句式:_译文:_(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_译文:_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介词“为”之前(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被动句,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判断句,以“者”为标志的判断句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宾语前置句,宾语“安”置于介词“在”之前可如今又在哪里呢?(3)而今安在哉?句式:_译文:_内容分析4筛选信息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客悲”的原因的一组是()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A BCD解析:选
11、 D。是对英雄不在感到悲;是小与大、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是人生苦短之悲;是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是壮志难酬之悲。5理解文意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B“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呢?C本段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通过“客曰
12、”,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战争的场面,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D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虽然作者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体“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解析:选 A。A 项,“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错,应是“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
13、。“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6理解文意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B本段的议论抒情都与江上风景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C这一段,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解析:选 A。A 项,“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是“客”的描绘,绘曹操盛时气魄,欲抑先扬,为下文写“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做反面铺垫。第四、五段词句落实1实词、虚词解释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盈:_;虚:_;而:_;卒:_(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_(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虽:_(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_满缺连词,表转折,却到底简直,竟然连词,表假设,即使引申为“享有”(5)杯盘狼籍 狼籍:_(6)不知东方之既白 之:_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不知东方之既白 _3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句式:_译文:_凌乱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形容词作动词,变白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羡”之前假若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2)相与
15、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句式:_译文:_省略句,“相与”之前省略了“苏子与客”。状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状语“乎舟中”置于“枕藉”之后大家互相枕着垫着在船中,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内容分析4筛选信息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A B C D解析:选 A。是作者认为水在不停地流去,在变化。是作者认为月有圆缺,也在变化。水虽然流去,但没有流逝,是不变的。月有圆缺,但没有消减和增长,是不变的。5分析概括对这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水、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B大自然
16、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如“清风、明月”;该取的就取,如“非吾之所有”。C苏轼讲完了道理,“客”听了以后想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人开心地笑了,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D文章的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心态。解析:选 B。B 项,应为“不该取的不取,如非吾之所有;该取的就取,如清风、明月”。如何写抒情散文赤壁赋上半部分主要是写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下半部分由景生情,以情入理
17、,情景交融,情与理相得益彰。因此,赤壁赋既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抒情散文。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这类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 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因此,以情织文,是其特点。要写好抒情散文应注意以下几点:1抒情要自然。用自己的笔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内心想说的话,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让感情在文中自然流露出来。2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如果感情虚假,无病呻吟,那么即使文章运用再多的优美词语,那也只是表面华丽,不能有感人的力量。至于矫揉造作地堆砌一些所谓抒情性的话语,不但不能引起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人感到厌烦。3直接抒情。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或是在语言的色彩、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4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来抒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来抒情,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的情感可间接地附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以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效果。运用尝试:请完成“随堂练习案”第16题(微写作)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