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648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 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教师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考点定位】(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突出考查儒、道、法、墨四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的背景、过得及评价,同时兼顾太学的性质与意义。(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着重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考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甑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三年高考】一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2、)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亡国与亡天下”的关系对应A,排除A;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故排除B、D两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2(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

3、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A【解析】: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从唐至清,数量增多,在全国各地分布范围广泛,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C【解析

4、】: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李贽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4(2011年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 B C D【答案】:B【解析】:项是“迎江寺”,是佛教建筑,排除;项是“老子庙”,含道家理念,排除;项“牌坊群”和项“包公祠”与儒家的“三从四德”、“三纲四维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吻合。5(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

5、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A【解析】:扣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对应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A项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是无法体现。6(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6、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A项主要体现墨家的“兼爱主张”,不选;B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可选;C、D两项主要是宋明理学的张,体现了封建等级秩序,不选。7(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答案】:B【解析】:明末清初黄、顾、王等人的思想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承前“应该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因此排除项),“启后”是指对宋明理学(明代心学)的批判,并为中国民主革命思想提供了传统思

7、想基础;三人思想早于西方启蒙思想,排除C项;D项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D项。8(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1)(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

8、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请回答:(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答案】:(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

9、;确立伦理道德。(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质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解析】:(1)结合顾炎武生活的时代(明末清初)指明政治背景。(2)从材料一、二强调的共同中心词判明“风俗”即是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从思想、秩序、道德等多方面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3)理解“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一句,即可指明其取舍及理由。(4)识记课本上对顾炎武提倡的学风的表述及后人对顾炎武时代责任感的概括。9(2011年浙江省文综38(2)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

10、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答案】:(2)“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势过大;“其专在上”君主专制。主张: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评价: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10(2011年福建省文综38(1)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11、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答案】:(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解析】: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

12、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事事而制之”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二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答案】:A【解析】:王安石提出“有形”(有物质存在、有生命体存在);A项认为只有“意识”、没有物质存在。2(2010年广东卷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

13、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3(2010年山东卷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解析】: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4(2010年浙江卷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

14、壁。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答案】:A【解析】:“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可选A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

15、凭万物自生自灭。5(2010年浙江卷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答案】:B【解析】: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

16、;“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6(2010年江苏卷历史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答案】:B【解析】:这句话表达了“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圣人观,甚至有蔑视“圣人”一词之嫌。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陆九渊也是理学大家,亦不会。黄宗羲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也不大可能。唯有离经叛道、于正统思想对着干的李贽有可能。(李贽的这句话继承发展了孟子的“人人皆可为尧舜”和王阳明所说的“满街皆圣人”。)7(2010年上海卷历史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

17、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宋代儒学家(理学家)主张“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天理即万事万物的本源。8(2010年海南卷历史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答案】:C【解析】:题干引文认为“攻伐”即战争为“天下之巨害”,显然是反对战争,这与墨家的“非攻”主张相一致。9(2010年海南卷历史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

18、世致用【答案】:D【解析】:“明道也,以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三2009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09年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答案】:C【解析】:A项,是孔子的话,强调为政以德。B项是荀子的话,兼并别国的君主有三种方法,三种不同的方法造成三种不同的结果。C项是董

19、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符合题意,可选。D项是黄宗羲的话,强调要为万民服务。2(2009海南历史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教”“周政”,可见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3(2009年江苏历史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答案】:D【解析】: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

20、,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4(2009广东理科基础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答案】:A【解析】: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5(2009年山东文综27题第(1)小题)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

21、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 三字经(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答案】:(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解析】:(1)第一问难度为易,考查直接提炼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儒家主要思想可以主要从材料“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等关键词中领会概括。第二问难度为中,考查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到历史学科的高级思维能力。答案的设计可以从“对思想

22、文化”“对政治”“对经济”的视角,也可以从“思想意义(内容上)”“实践意义”或者其他的思路上解决【两年模拟】一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1(广西南宁市2011届高三二模文综)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C.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答案】:C【解析】:一是儒家的荀子和法家都认为人性恶,社会改造礼、法并用,这

23、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融合。AB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当时历史的实际。2(广东省某校2011届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个历史时期是指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这四件大事分别指疆域基本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开创君主专制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由此判定为B项。3(湖南省四市2011届高三3月调研文综)2007年10月28日第二届朱子文化节在福建武夷山举行。“朱子文化”的核心是 A仁义 B良知

24、C孝悌 D天理【答案】:D【解析】:“朱子”即朱熹,他是程朱理学的代有人物之一;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4(2011届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模拟二)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答案】:B【解析】:后人把它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强调社会责任感。5(江西省某校2011届高三六次月考文综)张岱家、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25、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答案】:A【解析】:题中所述黄宗羲等人在思想和政治上的局限性根源于经济基础的局限性,即A项。6(安徽省巢湖市2011届高三一检文综)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

26、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百度百科四书请回答;(1)四书是指哪四书?说出上图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及其主要成就和影响。(5分)料材二 18世纪初,四书已被全部译成欧洲文字,以巴黎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股“中国热”,“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摘编自中国大形势(2)概括材料二中伏尔泰赞赏的中国文化内容。(3分)(3)有人认为伏尔泰的言论只是“借助孔子进行革命”,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答案】:

27、(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分)作者:朱熹(1分)成就和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从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派。(2分)(2)内容:君主专制;科举制;儒学伦理道德(3分)(3)理解: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只是为了反对法国君主专制、宗教神学和提倡理性的需要;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促进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导致中国全面落后并与西方差距拉大。(6分)【解析】:(1)结合课本知识,准确回答相关书籍、作者、成就、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影响。(2)准确理解材料二中的“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

28、”、“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等关键句。(3)结合当时法国的实际需要、中国封建制度及儒家思想的双重作用进行简要理解。二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1(广东省韶关市2010届高三二次调研文综)学生子游对孔子前后言论不一提出批评,当时批评孔子的人不少,有人还骂他是丧家之犬,但是自汉代以后不断为孔子溢美,成为天下第一圣人。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孔子时代人们不把他当圣人看 B被溢美的孔子不是真实的孔子C孔子被不断溢美的过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 D自孔子诞生起就成了政治符号失去原有的真实【答案】:D【解析】:孔子在汉武帝时才开始成为政治符号,而并非他诞生时的春秋晚期。2(山东

29、省威海市2010届高三二模)图5中围坐在一起的三人从左至右分别是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他们正在谈经论道。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本土思想需要借助外来思想发展自己B当时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C儒、佛、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答案】:B【解析】:这三个分别代表儒、佛、道三教,三教并坐谈经论道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3(北京市通州区2010届高三期中文综)佛教在宋代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有 A宋代,佛教与儒学、道教三教合一,丰富了儒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程朱理学B宋朝的儒家学者除了研读传统的儒家经典著作,还从佛教中汲取智

30、慧,形成了新儒学C宋代的理学不以儒家的礼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为核心D宋代佛教思想中的哲学和思辨色彩影响朱熹的思想【答案】:C【解析】:宋代理学本质上仍是儒家学说,其核心仍然是儒家的礼治和伦理。4(四川省绵阳一中2010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A董仲舒B朱熹C黄宗羲D孙中山【答案】:C【解析】:题中的“开始质疑”是指开始明确批判君主专制,即选C项。5(重庆八中2010届高三上期三次月考文综)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

31、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 阶级立场不同 B. 政治主张的分歧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社会性质的差异【答案】:C【解析】:两人阶级立场一样,都是地主阶级,排除A项;这是经济主张不同,排除B项;两人分别处于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时期和晚期,社会性质一样,排除D项;商鞅时小农经济经济日益占主体,黄宗羲时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项可选。【一年原创】1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32、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答案】:C【解析】:从题中材料“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我无事”、“我无欲”及其效果,可判断这是道家主张的“无为”及其政治目标,选C项。2儒家思想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哲学,主要因为它倡导 君权天授 “大一统” “民贵君轻” “讲信修睦”ABCD【答案】:C【解析】: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思想作为政治哲学,主要是利用它来维护君权和统一,即两项。3现珍藏于西藏博物馆的明代“孔夫子讲学”唐卡是国家一级文物,它中央绣有孔子披袈裟讲学的形象,四周则是藏传佛教和儒学人物的绣像,画面生动有趣,人物形态逼真传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魂宝。 该唐卡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

33、儒学在明朝时期传入西藏 B.儒学文化影响深远 C.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答案】:A【解析】:A项“儒学在明朝时期传入西藏”在题中材料不能得到说明。4孙中山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分发给同志,以鼓励发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这是因为A李贽的作品强调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反封建斗争C顾炎武的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黄宗羲的作品有反对专制暴君政治的思想【答案】:D【解析】:从题中材料可知,这是孙中山利用黄宗羲的作品(明夷待访录)帮助发动民主革命,即D项。5韩非子和黄宗羲都主张“法治”,二人在这一问题上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主张实行君主

34、专制制度 B是否坚持封建道德观念C是否主张“法不阿贵” D是否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答案】:A【解析】:韩非子的“法治”本质上是“人治”(实行君主专制);黄宗羲的“法治”本质上反对“人治”(反对君主专制)。B、C两项虽是区别,但不是最大区别;D项应该为两人的主张都顺应了各自时代的潮流。【考点预测】纵观2009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这一专题,以儒道法墨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时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35、背景、主张和评价)。在2012年的高考复习中,除上述主要考查内容外,还应注重“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专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区别等知识点的复习与练习。【高考母题】1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曾评说道:“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这种壮观的历史场面的出现,其历史条件不包括 A经济基础的变革 B阶级关系的变化 C对外交往的频繁 D政治上的割据纷争【答案】:C【解析】:本题是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条件,显然不包括C项。2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

36、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 B“以仁入法” C“心即理也” D“致良知”【答案】:B【解析】:A项是墨家思想;C、D两项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也应排除;B项适合题意。3“菩萨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陆王心学 D程朱理学【答案】:C【解析】:突出强调“本来无一物”即“心外无物”,吻合陆王心学的哲学观。4有人问程颐“寡妇贫困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采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其对立A李贽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羲之【答案】:A【解析】:程颐的回答体现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及理学家(或道学家)的虚伪,对这中现象批判最激烈是的李贽,即选A项。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对这段话的不正确理解是 A主张“工商皆本” B突破了“重农抑末”的传统统治观念C顺应了当时经济领域出现的变化 D代表了新兴力量的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