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616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6.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0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2)讲义:文本助读-第2单元 4《诗经》两首.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单元导读诗经两首一部诗经,多少优美曼妙的身影穿梭其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穿越浩浩时空,却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冰雪气质。秉烛夜读,我们希望能化身为一尾潜游其中的鱼,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完成我们心灵之河的一次次胜利穿越。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本就是铺陈的香火,是清净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火之气深深地抚摸。第二单元离 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位清士,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位勇士,斗志昂扬。“亦余

2、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不畏强暴。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屈原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礼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穿越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第二单元孔雀东南飞 并序“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些千古名句,着实让人揪心地感叹、羡慕。而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则让我们真正领略了感情的忠贞与圣洁。一对这么恩爱的青年夫妻就那样匆匆离去了,一段这么美丽的佳话就那样匆匆结束了,他们还

3、很年轻,却走得那么仓促、那么凄婉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感情的忠贞,他们用生命拒绝了私欲的诱惑,他们用生命写下了如歌如泣的凄婉爱情。第二单元*诗三首小河弯弯,兰草青青,看,是谁在涉江采摘芙蓉?蓦然回首,银月满地,听,是谁在对酒当歌?一腔建功立业的壮志,一片对贤才的渴慕之心,都寄托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吟唱中。檐后种榆柳,堂前栽桃李,把酒望南山,菊花开满园。一代诗宗陶渊明毅然归隐田园,留下了多少感人的诗篇!三首诗歌,三种风格,三种心情。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4、与子偕行!【注】王于兴师:君王要发兵了。戈矛:古代的长柄武器。与子同仇:与你一样仇恨敌人。泽:通“”(z),内衣。戟:长柄武器。作:行动起来。甲兵:铠甲和兵器。行:上战场。【赏析】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全诗每章前二句都以设问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互助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内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战裙)”,充分反映了士兵之间解衣推食、团结友爱、以诚相待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人,以至军人之间互称“同泽”。“同袍”“同

5、泽”“同裳”也就成了精诚团结的代名词。诗经之爱那个女子穿着冬青色的罗布裙子,提起缀满褶皱的裙摆,光着脚,轻轻地趟过那条清泠泠的河。她浓密的长发里埋藏着鲜花沉郁的香气,她温和的气息里游走着阳光潋水的微甜,她藏青色的发带在风里张狂地舞动,我看到了一双双青鸟的翅膀以放纵的姿势从里面飞出。她伸手抚发,抬眼间,一双宛若清泉的眸,透明至无瑕。这就是诗经中的女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是一条河,清澈且没有尽头。河两岸的男子吟咏着殇之歌,河两岸的女子吹奏起了哀之笙,她们的目光流转,七月流火的傍晚,涘水边的花朵开遍了她们的衣裳。我在诗经的扉页上用手指画着一个又一个青郁的连环,在遥远的

6、彼方观望她们亘古不变的爱情那些游走琉璃的奢华,那些潋祀破葬的苍凉,那双淡青色的瞳仁,里面落满了星子细碎的光芒。我喜爱那些曼妙精致的句子,喜爱那些温婉如水的男女,我将他们的爱情放入心里,感受那一份温存。而至于诗经是否具有悠久的历史,曾经有过怎样的璀璨,早已是不在意了。我所要寻找的,只是感动而已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兰、蕙、若、芷、蘅,荼蘼之花,素萼零丁,我欲采之;淇、汉、溱、洧,悠悠之水,透彻微凉,我欲趟之;沅、湘、江、澧,旖旎之地,湿红流碧,我欲游之。我追逐着一枚杜若的花瓣,无止尽地奔跑,从繁密零落的诗句中穿梭而过,时间在空气中碰撞出破碎的声响。光阴荏苒,韶华流转,我追寻着诗经

7、的足迹,遥望那河两岸的男女,走进他们清澈如水的爱情,看他们在柳絮纷飞里笑靥如花,看他们的青春放出大片的繁华,燃烧至绚烂。在我凝望的瞬间,我的青春飞快地逃离,再回首,已然物是人非。伴着彤管呢喃的呜咽,在诗经的长河里,我懂得了成长,懂得了珍惜现有的爱,懂得了回报与感恩。青梅散落的季节中,初夏琴鸣的絮语里,我游走于诗经中那些明丽的诗句编织出的华美锦缎,感受那从远古时代吹来的和风。我怀抱着沉睡的陶罐,等你含笑踏露而来。落花在阳光里翩跹舞动,幻化出一片晴朗。光影重重,希望的花朵兀自开放。(原文有删改)文本名句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3女也不爽,

8、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4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中的名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死生契阔,与之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经周南关雎序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8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9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1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11靡不

9、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作品卡片书 名诗 经成书时间春秋时期相关材料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有十五国风;“雅”主要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背景呈现1氓写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前,那时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妇女在家庭中从事奴隶般的劳动,经济上得不到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将她抛弃。这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已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

10、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2采薇选自诗经小雅。“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小部分是在周室衰微到平王东迁的历史背景下写的,深刻地反映了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社会现实。采薇作于公元前十世纪左右。知识链接1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 15 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 篇,小雅74 篇,共 105 篇。颂诗分为周颂31 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共 40 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比者

11、,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2四言诗:诗体的一种。“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但基本上是四言体。氓氓之 蚩蚩,抱 布 贸丝。匪 来 贸丝,来即那个忠厚的人,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里来是 我 谋。【1】送 子 涉淇,至于 顿 丘。匪 我 愆 期,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子 无 良 媒。将子 无 怒,秋 以 为 期。【2】(而是)你没有

12、好媒人。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定为婚期吧。段解:写女子对定情的回忆。“氓”贸然来求婚并不是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两人之间是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的。乘彼 垝 垣,以望复关。不 见 复关,泣涕 涟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没看见复关,(我的)眼泪簌簌地掉下涟。既 见 复关,载 笑载言。【3】尔 卜 尔筮,体 无来。终于看到了复关,(我)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占卜,用蓍草占卦,没有咎 言。以尔车来,以我 贿迁。【4】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段解:写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这部分写女子感情专一、炽热,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天真和痴情。桑 之 未 落,其 叶 沃 若。于嗟鸠

13、兮,无食桑葚!【5】桑树还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于 嗟 女 兮,无与 士耽!士 之 耽 兮,犹 可 说 也。唉,女子啊,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女 之 耽 兮,不 可 说 也!女子沉溺在爱情里,是不可以脱身的呀!段解:总述女子由婚后生活得出的教训。桑之落 矣,其 黄 而 陨【6】。自 我徂 尔,三岁 食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 贫。淇 水 汤 汤,渐 车 帷 裳。【7】女 也 不 爽,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士 贰 其 行。士 也 罔极,二三其德。【8

14、】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段解:正面描写“氓”变心,以及女主人公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三岁 为 妇,靡 室 劳 矣。夙兴夜寐,靡有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朝 矣。【9】言既 遂矣,至于暴矣。兄 弟 不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凶恶起来了。我的兄弟不了解 知,咥 其笑 矣。静言 思之,躬自悼矣。【10】(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段解: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及尔 偕 老,老 使 我 怨。【11】淇 则 有(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

15、淇水岸,隰 则 有 泮。【12】总角 之 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言笑 晏晏。信誓 旦 旦,不 思 其 反。反 是 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竟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不思,亦 已 焉哉!【13】旧情,那就算了吧!段解:描写女子被遗弃及其坚强的性格。【1】本诗开头采用了什么表观手法?有什么作用?本诗开头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男子忠厚(一说是笑嘻嘻的样子),借着做买卖前来找女子商量婚事。这几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敦厚、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鲜明对比。【2】女子“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写出

16、了女子的温柔而有主见,同时也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张本。【3】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女子有着怎样的表现?“乘彼垝垣载笑载言”这几句充分描写了女子在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前两句写出女子的焦急与期盼,中间两句写出女子的失望和伤心,后两句写出女子的欣喜和激动。这几句充分表现了热恋中女子的率真和对男子的痴情。【4】恋爱终于有了结果。痴情的女子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子。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部分结束。【5】这几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桑”“鸠”等自然界事物引出感情生活,这是兴的手法。同时,以“桑”设喻,“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以“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这是比的手法

17、。【6】桑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暗示了女子被弃的不幸遭遇。采用了比兴手法。【7】以“淇水”起兴,引出女子被弃而回娘家的悲惨遭遇,表现女子内心惊涛骇浪般的痛苦。【8】“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两句写出了什么?透露出女子的何种心情?交代婚变的关键原因,是“氓”的三心二意,不专一。透露出女子对“氓”变心的愤恨,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控诉。【9】“三岁为妇”上承“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辛苦,表明女子是一位勤劳持家的贤妻。【10】一个“暴”字,写出了“氓”的狰狞面目及女子被虐待的场景,写出了男子的无情和女子的不幸。更令人伤心的是,女子被遗弃,回到娘家,家中兄弟不是同情她,而是讥笑她。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18、,只能独自悲伤。【11】“及尔偕老”原是“我”美好的愿望,如今却变成了“我”的怨恨,足见女子所受的伤害之深。【12】结合前文,分析三写“淇水”揭示了女子怎样的情感变化?当初“送子涉淇”,定下婚期,女子温柔善良,淇水见证了他们的欢乐时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子作为弃妇,淇水勾起了她的辛酸往事,女子伤心、怨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子经过痛苦的回忆后开始反省,怨愤与痛苦应该有个尽头,女子开始变得坚强起来。【13】“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女子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采 薇采薇 采薇,薇 亦作止。【1】曰归 曰归,岁 亦 莫 止。【2】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冒出地面。要回家了要回家了,但已到

19、了年末仍不能实现。靡 室 靡 家,狁之故。不遑 启 居,狁 之 故。【3】没有家啊没有家,为跟狁来厮杀。没有时间安居休息,为跟狁来厮杀。采薇采薇,薇亦柔 止【4】。曰归 曰归,心亦忧 止。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要回家了要回家了,心里忧闷多牵挂。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 未定,靡 使 归 聘。忧心如焚,又饿又渴。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采 薇 采薇,薇 亦刚止。【5】曰归 曰归,岁 亦 阳 止。【6】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要回家了要回家了,转眼阴历十月又到了。王 事靡盬,不 遑启 处。【7】忧心孔 疚,我 行 不来。【8】征役没有休止,没有时间安

20、居休息。内心非常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段解:前三章“重章叠句”,以反复的手法,时序的推移,表现出戍边士卒离家之久和军旅的劳顿,表达出他们强烈的回归之情。彼 尔 维 何?维 常 之 华。【9】彼 路 斯 何?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高大的战车是谁的?君子之 车。【10】戎 车既 驾,四 牡 业 业。是将帅的战车。驾起兵车要出战,驾兵车的四匹雄马高大雄壮。岂 敢 定居?一月 三 捷。【11】边地怎能安居下来?一个月多次打胜仗。驾彼四 牡,四牡骙骙。君子 所依,小人 所 腓。驾起四匹马,马儿强壮高大。将帅靠立在车上,士兵以车为掩护。四 牡 翼 翼,象 弭 鱼 服。四匹马儿行列整齐动作熟练,两

21、端挂着用象骨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岂 不 日 戒,狁 孔 棘。【12】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狁之难很紧急啊。段解:正面写战争的残酷,照应前三章,表现了本诗的主题:一方面,戍卒思乡心切;另一方面,外敌入侵,必须保家卫国。昔 我 往 矣,杨 柳 依 依。今我 来 思,(回想)我当初从军的时候,杨柳的枝条随风起舞。如今回来的途中,雨 雪 霏 霏。【13】行道 迟迟,载 渴 载饥。下着大雪,雪花纷纷满天飞。行军缓慢,又渴又饿。我 心 伤 悲,莫 知我哀!【14】我的内心充满悲伤,谁能知道我的哀痛!段解:写戍卒归途中饱受饥寒和悲伤痛苦的心情。【1】首句以采薇起兴,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这信手

22、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也是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状。【2】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情切。【3】点明不归的原因:为抗击外族的侵犯。【4】“柔”写出了薇菜的鲜嫩,说明夏天已经来临。【5】“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写薇由“作”而“柔”而“刚”,暗示时间流逝,戍役军士归家无期。【6】“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既写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又写他们思乡情切,忧心不已。【7】写“王事”没完,还没有闲暇,无法归家。【8】“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表达了戍役

23、军士由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9】以棠棣花盛开象征军容之盛、军威之严,新颖奇特。【10】描写将帅车骑的威武。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11】由此可见战事的频繁,征戍的艰苦。“一月三捷”为下文写归乡埋下了伏笔。【12】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刻画逼真;“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展现了军容之盛和戒备之严,也让人想象战争的惨烈。【13】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说明士卒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条来渲染昔日士卒上路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用大雪纷飞来表现士卒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

24、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14】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作品并没有写戍卒战斗胜利后的喜悦,而是写其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伤,而且“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全诗在浓重的悲怨情调中戛然而止。1.穿越心灵之河的女子氓的主人公形象氓是一幕爱情悲剧,悲剧的见证者是一条河淇水,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尤其是心境。第二次踏入河流时,水已非当初之水,人亦非当时之人。而氓中三次写到同一条河流,女子的心境又有何不同?让我们跟随流淌的文字走进这位女子的心灵世界。“送子

25、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毕竟还有人让她牵挂落泪。好一个一往情深,纯情浪漫的热恋女子呀。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温馨而浪漫。心中有情,眼里看水,如果此时河流是有颜色的,那应该是一片粉红,代表的是幸福的爱恋

26、。“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当这位曾经幸福的女子再度穿越淇水时,已是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枯萎凋零,女子流年已逝,人老珠黄。氓“二三其德”,夫妻感情破裂,女子被弃,痛苦伤悲。而桑树曾经葱茏茂盛,女子曾经青春美丽光彩照人,氓曾经信誓旦旦,两人曾经感情亲密,女子曾经幸福甜蜜。对比是如此的鲜明,桑树迎来了自然的秋天,女子也步入了人生之秋。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亲人讥笑,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前路渺茫。这些,交织成一张痛苦之网,使她痛不欲生,身累心更苦。第二次穿越淇水时,她会不由得想到当初的有情人共涉淇水,那时的甜蜜

27、越多此时的悲痛越重。淇水波涛翻滚,女子悲情汹涌;天地同悲,江河落泪。一切景语皆情语,淇水成了横跨在夫妻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此时淇水是有颜色的,那也只会是浓黑的悲凉!“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为何淇水都有岸,而氓的欲望却毫无止境,我的痛苦却无边无沿呢?爱情的玫瑰已然枯萎,面对婚变被弃的命运,究竟该何去何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多少人的梦想,但这位女子已清醒地意识到“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曾经的“氓之蚩蚩”,如今的“二三其德”;曾经的“言笑晏晏”,如今的“至于暴矣”;曾经的“载笑载言”,如今的“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个感叹号,包含了多少的感叹!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兼谈诗经

28、中的“比”“兴”在传统的诗经研究中,人们一般把诗经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成“赋”“比”“兴”三类,并把它们与诗经的三大组成部分“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在诗经中,比、兴手法有时单独使用。但在大多数时候,为了便于描写和抒情,为了使诗歌显得更加隽永和深沉,达到“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艺术效果,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往往将比、兴手法综合使用。以氓的第三章开头几句为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几句诗由桑树叶子新鲜润泽落笔,引出女子内心对爱情婚姻的沉痛感慨,这是典型的起兴手法;而“于嗟鸠兮,无

29、食桑葚”一语,显然用的是“比”的表现手法,“鸠”比喻年轻的姑娘,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自己起先沉溺于爱情的甜蜜随后即遭冷落的人生际遇的深深的怨尤,并以切肤之痛对后世所有的女子发出劝诫。同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也暗含着女子正处于青春年华,容颜娇媚,男子对她的爱情也枝繁叶茂,远未凋零,形象地表现出了新婚前后那一段时光里爱情生活的甜美。很显然,这里用的是“比”的表现手法。比兴合用,一唱三叹,抒发了女主人公对爱情与生活的沉痛感慨以及追悔莫及的怨恨之情,这正是值得我们仔细鉴赏品味的关键所在。如诗经邶风燕燕(第一章):“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很显然,这是一首送别诗。

30、毛诗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燕燕,意即一对燕子,因燕子常双飞,故以重言“燕燕”称之;于飞,即飞翔,于,助词;差池,义同参差不齐,是说燕子飞翔时张尾展翅如剪刀分开的样子。“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两句是起兴,用燕子飞行时羽毛的参差不齐,来引出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景。同时,双飞的燕子张尾展翅如剪刀分开的样子,无疑隐含着夫妇离别这一层深意,这又显然是“比”的手法。又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夭夭”指茂盛,“灼灼”指鲜艳,“于归”是出嫁的意思。该诗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而桃花正好比行将出嫁的少女光彩焕发的面容;桃花盛开的浓艳气氛,又隐喻着姑娘出嫁时的喜悦心情。该诗的

31、后面两章,由花到实,再到叶,都是用起兴的手法引出后面的内容,同时也是用“比”的表现手法祝福美丽的姑娘嫁到夫家后能开花结果并且枝繁叶茂,养育众多的子孙。这也是典型的比兴合用。由上述例子不难发现,比、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因而诗经里的不少篇章,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的联想前后相承,有一种象征与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能够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兴手法常常合用,是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典型特征。3.矛盾的情感采薇赏析寒冬,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32、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全诗共六章,可分三层。因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狁之故”。这样看来,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

33、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为激昂的战斗之情。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

34、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怅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边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

35、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鉴赏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教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 2 小题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属于“鉴赏诗歌比兴手法”考点,这一考点在高考诗歌阅读题中时有涉及。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36、比兴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拓展了诗词的意境。2加强了诗词的生动性。3增加了诗词的韵味,使诗词散发出了迷人的馨香。应考策略1准确指出用了比兴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考题示例(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古 风(其十)李 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题目】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答:_【解析】本题

37、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 58 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