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油田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中国一向以等级分明壁垒森严著称。历朝历代的统
2、治者,以及介于统治阶层与布衣百姓间的知识分子集团,都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异。而颜色,正是其重要方式之一。事实上,色彩本身是人类在生物性进化过程中,为加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而发展出的符号系统;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体系内,它却演化出维克多特纳所谓的仪式化特征,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这中间,赤、黄、青、白、黑一直被认为是五种最基本的色彩,阶级性在它们身上也体现得最为充分。黄色在古代代表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非臣属或百姓可以染指。的确,颜色的阶级性,在黄色的运用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当然,这种象征意义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在先秦时期,黄色并不见得高
3、贵。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却是黑色。到了隋唐年间,黄色逐步受到重视。这是由于当时的皇帝们逐步接受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即君主是坐镇中央、指挥四方的,而中央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其相应的颜色为“黄”,所以皇帝一定要使用和推崇黄色。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就喜欢穿赭黄色袍子;到了他的孙儿高宗李治在位时,专门下诏,要求臣下和百姓都不许穿黄用黄。五代末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 其中黄袍背后的含义也是尽人皆知。其实唐宋年间,黄色虽逐步被皇室垄断,但尚未被皇帝个人独享。白居易在卖炭翁里写“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即是太监,他是皇室的奴仆,却也狐假虎威地穿着黄色。到了明清
4、时期,随着皇权进一步加强,可以穿着黄色的,只有皇帝、太子、皇后等寥寥数人而已。其他的,哪怕是血缘极近的皇室成员,也只能通过佩戴黄色饰品等方式来表示尊贵,比如清代的“黄带子阿哥”即属此例。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事业得意地位显赫,常用“大红大紫”一词。其实这个词是老舍先生造的,古籍中并未出现过;但究其原理,却与“朱紫尽诸侯”这一传统紧密相承。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大红色称为“朱”,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浅红色才叫作“红”,是低贱的颜色,只能用来做内衣。为什么大红色能得到青睐呢?大红色代表高贵身份这一含义,在春秋时确实已经被确立。时至秦汉,又进一步得到加强。比如,汉代褒奖有功劳有贡献的大臣,允许他
5、们把家里的大门漆成大红色,“朱门”或“朱户”还成了贵族的代称。按照春秋时的说法,紫色跟浅红色一样,都属于“间色”,是低等的色彩。然而紫色染料在当时非常难得。据韩非子记载,一匹紫色的绢要五匹素色的绢才换得到,所以颇有些贵族喜欢借紫色来炫耀自己的财富,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桓公爱穿紫色,上行下效,几乎干扰了国内的经济,逼得管仲不得不出面劝谏。自春秋战国以来,紫色代表高贵这一观念越来越强,跟位居正色的“朱色”几乎并驾齐驱,在官服上体现得尤为充分。以颜色来区分官员的等级,这一制度大约始于南北朝,当时创立了五等公服制度,从高到低分别为朱、紫、绯(深红色)、绿、青。到了唐代,三品以上的大官儿才能穿紫
6、色。据说,唐代书法家、政治家颜真卿年轻时算命,相士说他有“紫袍加身之命”,后来果然当了宰相。至于宋代及明清时期,这一传统始终持续,所以曹雪芹在 红楼梦中写命运无常,也有“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的句子。青、白、黑三色,则较为平实素朴,既不具备黄色的哲学属性,又没有紫色那种物以稀为贵的特质,所以数千年来一直是属于劳苦大众的颜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中国一向等级分明壁垒森严,颜色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知识分子集团用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别的一种重要方式。B.“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处于五行正中,可寄寓君主坐镇中央、指挥四方之意,而土为黄色,因此皇帝便使用
7、和推崇黄色。C.在中国,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只能用来做内衣,只有大红色即“朱”才是高贵的颜色,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D.青、白、黑三色较为平实朴素,数千年来一直是属于劳苦大众的颜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在中国,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理解有误,原文为“春秋战国时期,;浅红色才叫作红,是低贱的颜色”,而不能说“在中国,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故此项偷换概念了。故选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色彩本身是人类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符号系统,在古代中国却演化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B.黄色
8、的地位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原先并不高贵。随着五行学说的盛行,黄色逐渐得到皇帝的重视,从而成为高贵的颜色。C.春秋战国时期,大红属“正色”,浅红色和紫色均属于“间色”,因紫色染料在当时非常难得,紫色便高贵起来,最终成为“正色”。D.唐时杜甫写“朱门酒肉臭”,抨击等级分化贫富差距。“朱门”指的就是贵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紫色便高贵起来,最终成为正色”理解有误,原文说紫色“跟位居正色的朱色几乎并驾齐驱,而不是最终成为“正色”,故此项曲解文意了。故选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色彩无贵贱,它是由人们根据颜色
9、的哲学属性、稀缺与否等因素而主观地赋予的。B.先秦时期人们的贵贱意识并不那么强烈,隋唐时黄色才逐渐受重视。C.贵族喜欢借紫色来炫富,可见贵族的骄奢。D.劳苦大众的颜色数千年来就一直青、白、蓝,表明大众一直处在社会底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先秦时期人们的贵贱意识并不那么强烈”理解有误,原文只有“比如在先秦时期,黄色并不见得高贵”的表述,无“先秦时期人们的贵贱意识并不那么强烈”的表述,故此项表述于文无据。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
10、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
11、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
12、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材料二: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诊断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材料三: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
13、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
14、、继承与发展)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3分)(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B“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C“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D“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符合“固本”原则,原文是说“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B项,于文无据,从材料一第一至五段中看出,“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指善行、处世、自然简朴,不是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创新以传承为本”“创新以需求为基”“创新,是知行合
15、一的持久战”“创新以创举为功”原则。C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表达的“惟精惟一”与文中的“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躁者涉猎”内涵一致,符合中医药创新的“守恒”原则。D项,符合“出新”原则,原文是说“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故选B。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
16、“辨证”,从而做出诊断。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从材料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中看出,“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表述有误。故选C。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
17、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6分)【参考答案】具有代表性: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具有实际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解析】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三“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
18、看出,中医药具有代表性,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从材料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可看出,它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世代相传的中医药,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十六封信一路开花他是山里唯一的邮递员。那条通往城市的小路,他一走便是整整二十年。二十年的风霜雨雪,坎坷苦难,都不曾让他更改回山的脚步。他是第一个走出山里的孩
19、子。山外的世界,让人望而却步,但又心生向往。每次回来,他都要和山里的孩子们说上一段动人的故事。他说,城市的楼房有云层那么高,那些人整天没事儿就在高楼顶上看云彩。城市的车流和松树上的蚂蚁一样,密密麻麻地躺了一地,在雨夜里一打开灯光,顿时整个城市就会从黑夜转为白昼。其实,这些景状他都不曾见过。没人知道,他取信件的地址其实根本不在城市,仅仅只是附近的一个小镇。小镇上别说高楼和车水马龙,就连那些轰鸣的列车,都不曾在这里驻足,停下匆匆的脚步。他读过两年书。于是,再虚幻的事物经他口里说出来,总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孩子们听得痴了,都不去弹玻璃球了,都不去爬山了,托着腮帮,直愣愣地看着他唾沫横飞地说话。
20、每次都是同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谈话:“是送信的小王来了吗?快进屋来跟我念念。”这句话一出,孩子们顿时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倒在地。他们似乎知道,这句话就和评书的先生们的那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意在宣布故事即将结束。他一面扛起背包,一面亮着嗓门喊着:“大娘,别急,我就来了,就来了,有你的信件呐!”屋里,是一位双眼失明的老太太。明晃晃的太阳照在她的身上,但她却丝毫感受不到光明。她摸索着要给他拿根凳子,却总是被他制止住了。他说:“大娘,别了,给你念信还是得庄重一些好,咱得学学城里的先生。”这话一说完,大娘就笑了:“不瞒你说,我儿子就在城里教书呢!”她的孩子真在城里教书。不过,那是千
21、里之外的大城市,不是他口中所说的小镇。他见过她的孩子,斯斯文文,戴个眼镜,说话轻言慢语,很是礼貌。只是,这些都是三年前的记忆了。细细算来,她的孩子已有整整三年不曾踏入山里。她念子心切,无奈双目失明,不能爬上那漫漫的山路,不然,她一定会挺直了脊梁,顺着大路去看看她的孩子。她总是静静地坐在门前晒太阳,听着门外的声音。只要是他来了,她总是第一个能听出来。幸好她的孩子不曾将她忘记,总是每月按时给她寄来一封家书,还有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她小心翼翼地摸索着撕开信件,将里面的百元大钞捏取出来,塞到衣服内里的布袋里,才急切将信件递给他。他像个懂事的孩子一样,毕恭毕敬地接过信件,逐字逐句地念过去。她的孩子真是忙
22、啊,每次写的内容和问候都是一样。不过,这些已经足够。从她战栗的身体就能看出,她正在被深深地感动着。三年就这么悄然而去了。三年后,老人撒手人寰。有人说,她临死前还安静的坐在那张木凳上,懒懒地晒着太阳,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村里终于决定找寻她的孩子,将这个不幸的消息传达给他,让他来看看老人的遗体,磕几个响头。村里的人真把整个小镇都找遍了,硬是找不到她孩子的踪影。最后,千辛万苦所得到的,竟是几年前,她的孩子已在车祸中丧生的消息。村里顿时轩然大波。她的后事该如何处理?他们终于想到了那些信件。无可非议,那一定是她孩子的配偶所写的,他们有必要按照有效地址将她火速寻来。他接到消息后,一面含着热泪,一面风尘仆仆
23、地从外地赶了回来。他一语不发地站在旧日念信的位置,愣愣地看着那把陈旧的椅子。村里人问他来信的地址,他不说,问他在什么地方取的信件,他也照旧不说。没办法,为了节省时间,村里人只好把老人的柜子给撬开了。暗沉沉的柜子底,平平整整地躺着三十六封没有地址的信件,还有三十六张崭新的百元大钞。村里人疑惑了,没有邮寄地址,没有收件人地址,他是怎么送过来的呢?最后,他们不得不打开信件,追寻最后的线索。散落一地的信封里,人们终于取出了三十六张同种模样的白纸。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刻画山里邮递员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多种正面描写的方法,如语言描
24、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B.“屋里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太太,明晃晃的阳光照在她的身上,但她丝毫感受不到光明。”这个细节描写既写出老人双目失明,也生动地写出老太太内心的悲苦寂寞,正因为如此,邮递员的行为更具意义。C.老人撒手人寰后,“村里终于决定找寻她的孩子,将这个不幸消息传达给他,让他来看看老人的遗体,磕几个响头”。“终于”表明村里对老人儿子三年来不回山尽孝再也难以容忍。D.小说结局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呼应故事留下的悬念,揭示了谜底:老人的孩子三年前已经在车祸中丧生,三十六封信件和三十六张大钞是她孩子的配偶寄来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25、。D“三十六封信件和三十六张大钞是她孩子的配偶寄来的”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没有邮寄地址,没有收件人地址”分析可知,是快递员瞒着老奶奶他孩子去世的消息而编出来的故事,钱和信都是快递员所为。故选D。8.邮递员这一形象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对职业忠诚、执着。从作为“山里唯一的邮递员”,“一走便是整整二十年”可以看出。心地善良。为让失明丧子的老人安度晚年,三年里假冒老人的儿子,为老人送信送钱。有责任感。二十年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不改回山的脚步。开朗乐观。虽未真正去过城市,但他通过自己对城市的想象和绘声绘色的描述,让孩子们对城市充满憧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
26、学形象的能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根据相关情节和描写加以概括。文中说邮递员在山村和城里往来送信20年,但是依旧坚守岗位,说明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他总是给山里的孩子讲外面的世界,说明他心地善良。多年来假冒老太太的儿子替他送信送钱还不让别人知晓,也能看出他的善良。根据作者对邮递员的语言描写“大娘,别了,给你念信还是得庄重一些好,咱得学学城里的先生”,能够看出,邮递员是一个开朗的人,经常说一些幽默的话逗老太太开心。给山里的孩子讲动人的故事;他从外地赶回来送别老太太,显示了人性之美。给邮递员写一个颁奖词,不妨这样写:你是活着的雷锋,你是善良的天使,你是最美的信使。你如深山里的清泉,你如春天里的暖风,你
27、的爱心带给一个孤独的老人无限的光明、温暖、慰籍。你平凡,又真的不平凡,你是人世间的真正的英雄。9.山里邮递员隐瞒了老人儿子出车祸去世的消息,三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给老人寄钱寄信。然而,有人却认为,邮递员不应该欺瞒老人家,让老人至死不知道真相,如果你是邮递员,你会怎么做?为什么?(6分)【参考答案】让老人至死不知道真相。理由: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往往具有巨大的感人的力量。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适度地扯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文中山区普通的邮递员,对老人说了善意的谎言,为了宽慰一位双目失明且失去了儿子的老太太的心,他以美丽的谎言让老太太的日子过得有盼头,有希望。
28、他是绿色心灵的使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设想:“如果你是邮递员,你会怎么做?为什么”,题干有两问。(1)若果我是邮递员:给老人寄钱寄信。(2)理由:结合文本分析,一个山里邮递员三年里假冒一位失明丧子的老人的儿子给老人送钱送信,使老人安度晚年,直至老人离世。(3)联系现实:父母的一句谎言,让涉世不深的孩童脸若鲜花,灿烂生辉;老师的一句谎言,让彷徨学子不再困惑,更好成长;医生的一句谎言,让恐惧的病人由毁灭走向新生 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 、有信任、有感动,因而找到更多笑对生
29、活的理由。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 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也可以答和老人说出真相,只要考生能够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
30、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
31、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选自宋史,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B.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
32、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C.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D.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依据语法结构,“未己”是合成词,“一会,不久”的意思,比较独立,前边应断开,排除AB两项;“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陈述对象分别为“米”和“钱”,是两个比较独立的句子,“米”字的前边宜断开,排除D项。句意:杜范刚到任时,仓库很多都空了,不久,库存的米就富余十万斛,钱也有数万,杜范就把这些都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故选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
33、、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B“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说法错误,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
34、不同的年号。如文中的“绍定三年”“嘉熙二年”“淳祐二年”都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宋理宗用过八个年号。故选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后,在担任监察御史时,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皇帝很认同。B.杜范担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时,只要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或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不讳,因而得罪了许多人。C.杜范担任宁国府知府期间,遇到大旱,杜范就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还劝退休官员和富人散发粮食,老百姓得以安定。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先是派人犒劳他们,想让他们不要骚扰,但张世显还是暗中怀有攻城的想
35、法,后来杜范用计抓住并杀了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能力。B“因而得罪了许多人”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可知,只是陈述他直言不讳的指出别人的过失,没提到“得罪了许多人”,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2)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参考答案】(1)当时孟珙掌握重兵长期驻扎在长江上游,朝廷一向怀疑他难以控制。(2)于是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要把这个职位让给游似,皇上没答应,杜范就勉强支撑病体去觐见皇上。【
3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权,掌握;居,驻扎;素,一向;难制,难以控制。(2)拜,授予官职;以,介词,把;不许,补充主语应是“皇帝”;觐,觐见皇上。【参考译文】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小时候跟随他的堂祖父杜烨、杜知仁游历,他的堂祖跟朱熹学习,到杜范时更著名。嘉定元年,杜范被推举考中进士,调任金坛县尉,又调任婺州司法。绍定三年,杜范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绍定六年,杜范升任大理司直。杜范改任秘书郎,不久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上奏说:“先前权臣所用的台谏官,一定都是自己的亲信,他们互相约定好了以后,再发出命令。台谏官弹劾攻击人和事,都秉承权臣的意思,所以制度荡然无存,风俗彻底败坏
37、。陛下亲自处理政事后,首先任用洪咨夔、王遂,彻底地矫正原有的弊病,赶走奸险邪恶的人。”理宗十分赞同他的意见。嘉熙二年,杜范被差遣为宁国府知府,第二年他到了宁国府,正赶上了大旱,杜范就见机行事,立即决定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又劝退休的官员以及富人有积存粮食的进行散发,老百姓因此得以安定。杜范刚到任时,仓库很多都空了,不久,库存的米就富余十万斛,钱也有数万,杜范就把这些都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渡江过来的两淮地区的灾民有不少进行抢掠,他们的首领张世显尤其勇猛强悍,率领三千多人来到城外。杜范派人犒劳他们,让他们不要骚扰、等待安置,但张世显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杜范用计谋抓住并杀了他,发给其他人钱粮,让他们
38、回去。淳祐二年,杜范被提升为同签书枢密院事。杜范进入都堂以后,凡是遇到处理事务有得失,授任官吏引起是非,他都坦率直言没有隐瞒。丞相史嵩之表面上对杜范很宽容,内心其实忌恨他。淳祐四年,杜范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因为李鸣复任参加政事,杜范不屑于和他共同执政,就辞官离去。皇上派中使召他回来,并且下令各城门都不能放杜范出城。太学生们也上书挽留杜范并谴责李鸣复,同时也谴责史嵩之。史嵩之命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人讨论杜范和李鸣复的问题,杜范才就任。正好史嵩之遇到丧事,想起用复官,没有成功,于是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要把这个职位让给游似,皇上没答应,杜范就勉强支撑病体去觐见皇上。皇上亲自写下“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
39、,广忠益”赏赐给他。当时孟珙掌握重兵长期驻扎在长江上游,朝廷一向怀疑他难以控制,这时孟珙也写信来祝贺。杜范给他回信说:“古人说将相和谐那么士兵就会心悦而依附,从此我们只需相互团结同心报国。如果是用权术加以笼络,这是我杜范不屑于做的。”孟珙非常感动和佩服。不久,元朝的军队大举侵入五河,截断水流,设置营栅,并且派重兵包围合肥,使宋军不能进行救援,作了必定攻取寿春的打算。杜范命令惟扬、鄂渚二地帅臣分别调兵从东西两面来策应,最后终于取胜。杜范按功劳的大小进行奖赏,没有不恰当的,士兵们都能高兴。不久,杜范去世,他被追赠为少傅,谥号是“清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40、下面小题。流莺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注】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参差:指鸟振翅飞翔。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流莺的漂泊无依,在陌生的地方飞来飞去,不能控制。B.颔联写流莺歌声美妙,有着自己的深意,期待自己的佳期。C.颈联借流莺啼唱的执着写自己求索的坚持。D.尾联写我不忍听流莺歌唱,不知道流莺在京城中有没有栖息之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在陌生的地方飞来飞去,不能控制”理
41、解有误。首联诗句中“陌”不是“陌生的地方”,而是指“小路”,首联的意思是“居无定所的黄莺总是不停地飞翔漂泊,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此处把“陌”理解为“陌生的地方”,望文生义了,可联想曹操之短歌行“越陌度阡”之诗句,便可知道“陌”的含义。故选A。15.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借物抒怀)的手法,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自持(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自己不被人赏识重用的精神苦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
42、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学生结合此诗谈谈“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和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二人评论的理解。“托流莺以见意也”是指用流莺来自喻;“寄托深而措辞婉”就是寓意深,但是词句婉约。(1)此诗是作者托物寓怀的诗篇,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之情。首联描写了流莺的飘荡无依,颔联指出流莺内心的苦闷,颈联写流莺的艰辛备尝,尾联才写到诗人自己。全诗咏物抒情,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2)金圣叹之评论体现在“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晨未必有佳期”这两联,大意是“居无定所的黄莺总是不停地飞翔漂泊,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43、它那美妙婉转的歌声中怎么能没有本意?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诗人以流莺而自比,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可是“巧啭”中寓有不为人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和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驰,将诗人不被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深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3)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体现在李诗虽想表达自身漂泊无依,身不由己,又无人赏识的境地,却写流莺的漂泊,“漂荡复参差”,“临流不自持”,“凤城何处有花枝”等句
44、,以婉转唯美的词句来表达自身境遇的苦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行路难中,借用姜子牙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句子是“_,_”。(2)阿房宫赋中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3)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_,_”。【答案】(1)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1)注意“碧”“复”字写法;(2)要在理解“鉴”字的基础上强化书写,同时不要漏写和错写“而”“也”等虚词;(3
45、)注意“葛”字写法。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
46、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的故事出现。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
47、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第一处是形容动物迁徙的盛大场面,应使用“波澜壮阔”。“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第二处,是说动物对驻地的坚守和执着,应使用“随遇而安”。“宵衣旰食”意思是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全力以赴”,指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第三处,是说科学家全力探究动物迁徙路线问题,应使用“全力以赴”。“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娓娓动听”,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第四处
48、是形容“故事”,应使用“引人入胜”。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
49、属于句式杂糅,该句把“通过等参照”和“以作为参照”两句杂糅,可以改为“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排除AD两项;“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获得方向”搭配不当,从语境来看,应是说动物迁徙辨别方向,与“方向”搭配的动词一般是“辨别”。排除C项,故选B项。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答案】C【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也就是说”说明括号中的
50、内容其实是对前面句子的另一种说法,而括号前面说“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括号后面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它们”指代的内容应在前一句中,且从语言表达连贯的角度来看,BC两项都以“方向感”收尾,这与后一句中“它们”不太连贯,故排除这两项;AD两项的主要区别是被动句和主动句,从语境来看,此处使用主动句语义更连贯,故排除A项,应选择C项。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選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
51、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也会。因此,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参考答案】都变成了太空垃圾 受到太空垃圾的影响 如何清理太空垃圾【解析】连贯、衔接填空题,以一个语段为语境。本段陈述的话题是“太空垃圾”,5个句子,第一句应该为引出话题,陈述太空垃圾的来源,第二句话讲太空垃圾对航天活动的威胁。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举例阐释。第四句阐述太空垃圾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第五句得出结论,如何处理太空垃圾。文段按照“来源
52、危害怎么办”的层次安排语段。根据语段机构和上下文关系,围绕语段话题,不难得出答案。答案要注意字数要求。21.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下面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 【参考答案】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入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命题提供一个框架图,答题前必须先读懂这个框架图的意思,弄明白题干对答题的要求。必须
53、注意的是,题干说的是“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要求“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因此答案除了必须符合题干明确提出的要求之外,在内容上还必须包括四种反应及其应对方式。组织此题答案,应该要注意话语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因此,在开头必须有一句话指出语境,后面的内容应该将框架图中所有的内容组织进去。比如下面的答案:面对拒绝,有人会潇洒地说一句“算了”,然后彻底结束,换个想法;有人会怏怏地说“好吧”,内心却深感郁闷,产生挫败感;有人则会反问“凭什么”,然后怀疑之,批判之;还有一些人会追问“为什么”,然后不断地分析,勇敢地再尝试。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4、百度老总说,想做羊,想坐在躺椅上享受人生的,请卷铺盖儿走人。只有具备狼那种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的,才可以跟随我上战场。一个教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做“狼”,也可以做“羊”,还可以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此题材料有两段话,审题时要理解这两段话表现的基本意思。第一段提倡拼搏、奋不顾身为工作的精神;第二段提示了可以进行多种选择。材料第一段提倡的精神是可以带来成功的结果,颇受社会推崇;其负面效应是过于强调竞争,易使人在竞争中失去自我。如有考虑第三种选择
55、,必须建立在对第一种选择和第二种选择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材料的基本意思来自主确定立意的角度。本次作文审题立意的实质是回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因此,可以从以下三种立意方向作为参考:一是理解“狼性”的含义,可以是拼搏、积极进取、执着奋斗,可立意为做一个具有“狼性”品格的人;二是理解“羊性”的含义,可以是善良、谦让、淡泊,可立意为做一个具有“羊性”品格的人;三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拼搏事业,享受生活;对人温柔,对己严厉可立意为做一个既具有“狼性”又具有“羊性”品格的人。注意价值观的选取:对“狼、羊”两种精神的解读必须是正面的,价值观应该是阳光的;如谈论做一个贪婪的人,做一个附和他人的人等立意,就不合题目素材中价值观的导向。立意:做一个具有“狼性”品格(拼搏、积极进取、执着奋斗、坚持)的人;做一个具有“羊性”品格(善良、谦让、淡泊)的人;做一个既具有“狼性”又具有“羊性”品格(拼搏事业,享受生活;对人温柔,对己严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