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524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素养落实(十三)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这一观点反映出他企图()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C改革选官用人制度 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朱元璋认为“人君”只有“躬揽庶政”,才能避免“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这说明明太祖主张进一步加强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地方割据势力无关,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选官用人制度,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集权制的巩固,D项错误。2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A秦始皇 B唐太宗C宋太祖

2、 D明太祖D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三项所属时期都是君臣共治天下,排除;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故选D项。3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约今凌晨13点)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体制僵化,官员固守成规B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D材料讲的是明代官员凌晨起床去朝见皇帝还嫌迟,也表现出了钱宰对安逸、闲适生活的向往。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故选D项。4“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

3、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A从“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可以看出,内阁一直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并未对皇权起到实际上的限制作用,没有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故A项正确;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能够帮助皇帝处理繁多的政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与内阁、内阁内部的矛盾问题,故C、D两项错误。5下面是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据图可知,明朝 ()A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B宦官专权问题突出C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凸显D内阁

4、首辅限制着皇权膨胀A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大太监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力制衡,说明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故A项正确;示意图反映的是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的政治关系,不是宦官专权问题,排除B项;示意图反映的是这一体制维护明朝统治,不是体现其弊端,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能限制皇权,并且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6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A历史悠久 B和平交往C航海创举 D技术先进C从“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中可以分析出,发行邮票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创举,故C项正确;A、B

5、、D三项均不能准确反映邮票主旨,故排除。7“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A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明朝的国威,不是赚取经济利益,故不可能利润丰厚,故选A项。8下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岭关的一张照片。铁岭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的匾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岳飞抗金 B郑和下西洋C戚继光抗倭 D文天祥抗元C根据“1557年”“御

6、寇安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故选C项。9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D明朝前期,用“重镇防范蒙古”,结果蒙古军队“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说明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

7、不是农业经济,故A项错误;B项与实际不符,排除;“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10.右图是17世纪法国人描绘的崇祯帝自缢图。从历史视角看,该图是()A写实的,可作史料看待B想象的,没有历史价值C臆测的,没有历史依据D推想的,也有历史价值D1644年,明朝崇祯帝自缢为历史事实,但当时法国人并非亲眼所见,故作品为作者推想。其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故选D项。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材料二图1明代政府构架(改

8、制前)图2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后)(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原因。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 “入则参对而议政事”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 (1)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2)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12明朝朱元璋认为宰相多“专权乱政”而废宰相,立铁牌“内官不得干预政事”于宫门内,但明朝权臣乱政、宦官专权现象仍屡禁不止,究其根源是在于()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结果B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结果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弊端D票拟权和批红权不断下移B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的

9、衍生物,实际是由于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导致皇帝扶持起来的一个势力集团,他们在为皇帝服务的同时,趁机为自己牟利,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排除C项;D项只是表象,不是根源,排除。1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

10、职能基本未变D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故选D项;A、B、C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内阁的史实。14(2020北京东城高一检测)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C “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说明习近平赞誉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外之间友

11、好交往,故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造船和航海技术无关,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15明初,政府在今青海、川西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这表明明朝()A北方贸易比南方还发达B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还发达C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D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明朝在边境地区设立的互市,主要是交换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物品,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并没有比较

12、南北方贸易的信息,A项错误;少数民族的贸易商仍属于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B项错误;明朝政府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项错误。16(2020聊城高一检测)洪武五年(1372年),明政府发布文告:“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这一政策()A推动了回族前身回回人的出现B继承发展了元代“四等人制”C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D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C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政府令蒙古、色目人氏和中国人(汉族人)结婚,其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这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A、B两项违背史实,排除;明政府的政策加速了蒙古人

13、和色目人的汉化及封建化过程,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而不是“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D项说法错误。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郑和传材料二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

14、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天妃灵应之记碑文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一“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材料二“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等信息概括。第(3)问,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史实再认、再现和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现象回答。答案(1)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3)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