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518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2高三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学案: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及结果(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褶皱山脉和断裂带形成高原、盆地和平原等地貌相互关系它们相伴

2、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影响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而外营力(动力)主要有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3、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2地质作用:冷却凝固;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重熔再生。(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始于岩浆,最终又回到岩浆。(2)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3)沉积岩和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转化为岩浆。 新视野拓展新教材案例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摘自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a我国宋代的

4、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

5、35米。思考讨论(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提示:a、b属于地壳运动造成的,c属于岩浆活动造成的。(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提示:a:首先发生沉积作用,然后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隆起形成高山。b:地壳运动先使岩层下沉,再慢慢抬升。(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提示: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般极其缓慢,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般很快。核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在“地理实践”中探起2019年11月8日下午,日本著名的樱岛火山再次出现剧烈喷发。据鹿儿岛气象部门表示,此次火山灰喷射高度达5 500米,是当地自1955年

6、以来的最高纪录。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日本地震、火山多发。问题探析1日本多地震、火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地震、火山多发。2火山灰对当地大气环境有何影响?提示:火山灰会加剧当地的大气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会使当地气温的日较差减小。在“综合思维”中学起(一)准确识记六大板块的分布与边界类型1六大板块的分布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图。2主要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地震带板块位置边界类型形成的地貌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

7、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新西兰南、北两岛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喜马拉雅山非洲断裂带非洲板块内部生长边界东非大裂谷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红海、死海大西洋断裂带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二)对比掌握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对地球面貌的影

8、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在“解决问题”中用起 典例(2018全国卷节选)贝加尔湖(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 km。据此完成(1)(2)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析题第(1)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

9、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出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第(2)题,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该地区地壳还在不断下沉。答案(1)A(2)C下图为世界某板块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读图完成12题。1该板块的运动方向是()A向西南移动 B向东北移动C垂直隆升 D垂直下降2该板块边界()A甲处形成裂谷 B乙处形成海岭C丙处岩石年龄较丁处老 D丁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解析:1.B2.C第1题,由该板块的形状与位置可知,该板块为印度洋板块。该板块的西南部为生长边界,板块北部和东部为消亡边界,由此推断,该板块的运动方向为由西南向东北。第2题,

10、甲处位于消亡边界,裂谷多形成于陆地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乙处位于消亡边界,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B错误;丁处是生长边界,岩石是新涌出来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C正确;甲处位于陆地,丁处位于海洋,甲处地壳厚度较丁处大,D错误。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A是岩浆发源地 B是岩石圈Ca是板块生长边界 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4示意图中的大陆是()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解析:3.D4.D第3题,图中位于大洋板

11、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并没有进入软流层,不会是岩浆的发源地;位于大陆板块以下,已经不属于岩石圈的范围;a为海沟,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处于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故选D。第4题,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为消亡边界,结合六大板块图可知,亚欧大陆的东侧是消亡边界,非洲大陆西侧及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均与图示不符合,只有美洲大陆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符合图示信息。故选D。核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在“地理实践”中探起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

12、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雅丹地貌以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图示为雅丹地貌的景观类型。问题探析1雅丹地貌中的垄脊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有何关系?为什么?提示:垄脊走向与当地的盛行风向平行。雅丹地貌是湖底干涸而裂开,后盛行风沿裂隙吹蚀,使裂隙加大,逐渐形成了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2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提示: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

13、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在“综合思维”中学起(一)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图所示。(二)典型的外力地貌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三)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

14、冰碛丘陵等地貌。(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四)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

15、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在“解决问题”中用起 典例(2019全国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 B流水C冰川 D风(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 B沼泽化C土地沙化 D盐碱化析题第(1)题,根据材料,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地区带来了

16、流水及泥沙,说明泥沙淤积是形成山前平原的主要原因,而泥沙是流水搬运来的。第(2)题,断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河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断流使植被生长较差;该地风力较大,风力侵蚀导致风蚀洼地形成,且洼地不断增多增大。第(3)题,洼地不断增多增大,使洼地周围地区本来就少的水渗流到地势较低的洼地之中,土壤缺水现象不断加重,导致植被死亡,加之风力影响大,使土地沙化。答案(1)B(2)C(3)C(2021浙江1月选考)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12题。1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2形成乙地

17、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解析:1.C2.A第1题,根据图示甲、丙区域可知,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与丙地相比,甲地物理风化和风力沉积作用强,生物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弱。第2题,由“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可知,石棉是岩浆与岩石接触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爬坡沙丘指在外力作用下沙粒沿山坡爬升形成的沙丘。西藏定结地区的朋曲和协林藏布江河谷地带,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从山坡底部向上形成多个爬坡沙丘,沙粒来自河漫滩。某研究团队在该区内沿主风方向选择4个爬坡沙丘,从山坡底部向上依次编号为P1、P2、P3、P4,研究了爬坡沙丘的形成过程及

18、粒度特征(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3定结地区爬坡沙丘()A丘顶以中砂和粗砂为主B丘顶较迎风坡粒度细C背风坡中部较丘顶粒度细D背风坡中部以中砂为主4四个爬坡沙丘平均粒径最大的是()AP1 BP2CP3 DP4解析:3.C4.A第3题,读图可知,丘顶主要是以细砂和中砂为主,A错。与丘顶相比,迎风坡细砂与极细砂比重要高,B错。背风坡中部以细砂为主,与丘顶相比占比更多,故C对,D错。第4题,由题干可知,该地沙丘是在风力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四个沙丘从山坡底部向上依次编号为P1、P2、P3、P4,随着阻力越来越大,风力搬运作用依次减弱,因此,大颗粒物先在底部沉积,选A。核心点(三)岩石圈物质循环在

19、“综合思维”中学起(一)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及其特点类型概念特点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变质岩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

20、来区分:(1)岩浆:三进一出。(2)岩浆岩:一进三出。(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判断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在“解决问题”中用起典例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回答(1)(2)题。(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21、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 BC D析题第(1)题,读图可知,过程是表示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因而发生变质作用。第(2)题,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是指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故为代码。答案(1)C(2)C(2021唐山模拟)干热岩是温度高于200 、埋深在地下310 km处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

22、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A、乙 B、丙C、沉积岩 D、甲2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 B地壳的厚度较薄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 D玄武岩地层广布3可燃冰多形成于()A海岭附近的深海盆 B海沟附近的沉积岩C三角洲附近的浅海 D高纬的较寒冷海域解析:1.A2.C3.B第1题,依据“三进一出是岩浆”,可判断甲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材料提及干热岩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则干热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岩浆冷凝,即图中。第2题,侵入岩是岩浆上升冷凝形成,在地壳活动频繁区域易出现岩浆活动;青藏高原南部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断裂带多,易于形成岩浆活动,

23、故该处干热岩资源丰富。第3题,依据“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形成可燃冰。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普陀山是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风化侵蚀,形成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据此完成45题。4普陀山主要由图乙中的哪类岩石组成()AA类岩石 BB类岩石CC类岩石 DD类岩石5图甲地貌形成的原因是()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 D风化作用解析:4.B5.A第4题,由材料可知,普陀山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属于侵入型岩浆岩。A为喷出型岩浆岩,B为侵入型岩浆岩,C为变质岩,D为沉积岩。第5题,由图甲可知,该地貌为海浪侵蚀地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