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向苏轼学走路新城道中(其一)赏析思考:(1)“新城道”是一条怎样的路?路况好吗?明确:“山行”告诉我们这是一条山路,“积雨”告诉我们山路久雨之后,应该泥泞湿滑,不会好走。思考:(2)既然如此,那么行走在“新城道”中的诗人为什么还“乐”得起来呢?整体把握:赏析探究1、思考:你能从首联里看出诗人“乐”的具体原因吗?提示:久雨初晴之乐;春风有情有意之乐(其实是诗人内心喜悦之情的外化,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暂时离开官场俗务、融入自然之乐。2、朗读首联,要求读出诗人“乐”的情感(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语速、语气、语调、重音等。)示例: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景赏析(1)思考:
2、颔联、颈联、尾联都是描写“新城道”中山行所见之景的,试比较颔联颈联这两联与尾联所写的景有什么不同。提示:颔联颈联描写的是自然之景,尾联描写的是人物(农家)之景。(2)思考:颔联和颈联都是描写自然之景的,但从描写的角度看,这两联所写的景又有什么不同呢?提示:颔联的“岭上晴云”、“树头初日”是远景;颈联的“含笑野桃”、“自摇溪柳”是近景。写景赏析思考:诗人在描写山行所见远景时,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提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絮帽”这一意象写出了雨过天晴后岭上云彩洁白、轻盈、缭绕山头的特点,用“铜钲”这一意象写出了树头旭日浑圆光亮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乐)之情。写景赏析思考:
3、诗人在描写山行所见近景时,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提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形象的写出了桃花怒放、柳树婀娜轻盈的外形特点,又赋予“野桃”、“溪柳”以人的情感,传神的表达了诗人的“乐”情。(2)思考:能否把颈联联改为“野桃溅泪竹篱短,溪柳惊心沙水清”?请结合诗境说说理由。提示:“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溅泪”、“惊心”不符合诗人“乐”的心境,与整首诗的清新、愉快的意境不符。赏析探究思考:农家春耕是繁忙劳累辛苦的,那么,诗人眼中的农家春耕图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结合尾联谈谈你的看法。提示:春耕是热闹、快乐、充满生活气息的。诗人选取了“煮芹烧笋”这些典型又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细节,表
4、现了农家“应最乐”的深刻感受。主旨探究思考:对苏轼来说,一次山行,就是一次欣赏云光山色、感受农家淳朴自在生活的快乐之旅。那么,诗人写作此诗时,人生遭际、人生境况是怎样的呢?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受不了朝堂的乌烟瘴气,自求外放,到杭州任通判(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下到地方,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副官存在,负有地方的行政及监察职权,用以与地方行政长官形成制衡。官位在知州下,但权力大于知州。)诗人其实是被排挤出朝廷的,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从人之常情来看,苏轼的心情应该是苦闷、沉郁的,但从这首诗看,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日子诗意而充盈,心情是快乐安详。
5、苏轼新城道中的山行,其实就是他行走人生之路的姿态。谈收获向苏轼学走路我学会了 拓展延伸(1)思考:高中阶段,我们还学过苏轼哪首与“山行”有关的词?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精神风貌?明确:是苏轼写新城道中九年后,被贬黄冈时期所做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诗人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
6、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表达了诗人以豁达、坚定态度走好人生路的精神风貌。拓展延伸回顾、复习东坡诗,再次感受山行途中的诗人形象。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
7、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了诗意诗韵,深入体会了古典诗歌的美。同时,我们也在大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从新城道中一路走来,走过沙湖道,走过坡头路。其实,这也是我们穿行人生之路的真实写照。向苏轼学走路,不论是自然之路,文学之路,事业之路,还是人生之路,只要我们热爱生活,乐观豁达,坚定执着,我们的“竹杖芒鞋”一定能轻快胜马,走过坡头路,迎来“野桃含笑”、“溪柳自摇”的明天。作业布置:课外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全面了解苏轼的生平、创作成就(诗歌、散文、书画)、思想主张,以“我向苏轼学走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由语文课代表牵头,编成读后感集我向苏轼学走路在全班交流。优秀作品推荐到 蘋洲文学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