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387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4月综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大题22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条形码填写、粘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本卷共22个小题。答第1至第3题、第4题、第7题、第10至第12题、第14题、第17至第19题共12个小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所选答案。3答其它共10个题目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

2、,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周朝初期的礼乐为氏族贵族所专有,礼乐传授在官府,亦“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代,这种“礼不下庶人”的制度逐步遭到破坏,即后人所说的“礼乐崩坏”,并由此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老子和孔子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兴起的主要代表。老子和孔子以后的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在礼乐文化的思潮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思周朝“礼乐崩坏”的深刻原因,并系统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及其重

3、大意义,史称“百家争鸣”,共同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转型。面对西周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的传统以及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作为周朝守藏室之官的老子不能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他将礼乐的核心精神与其道论联系起来,以其道论来解释周朝礼乐的核心精神,同时又以礼乐的核心精神来解释其道论的价值内涵。具体来说,老子一方面继承周朝礼的秩序和质朴的精神,同时继承乐的和谐和宁静的特质,另一方面又以道来给予这种精神和特质以新的解释,因此,以道论来诠释西周礼乐的核心精神,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由此形成其深刻反映礼乐文化精神的道家学说。道家的礼乐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中。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则从具体的礼乐规范中

4、探寻和揭示蕴含于礼乐之中的内在精神实质以及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形成高于具体礼乐规范的“仁道”的思想体系,并将其作为礼乐的理论基础,使礼乐由政治上层的外在规定,变为包括为政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自觉追求。他还删述礼乐文化经典,由此创立儒家学说,成为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由于出生于礼乐文化最盛的周朝第一封国鲁国,因而对周朝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情有独钟。他不仅在理论上系统阐述礼乐文化,而且将他所阐述的礼乐文化普及于民众。他开创学习礼乐文化的私学学派,并有弟子三千。他教弟子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教),而以礼乐为先。儒家的礼乐思想主要反映在礼记乐记及其他相关文献和典籍中。

5、道家和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中兴起的两股主要的思想力量。这两股思想力量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来中国的历史发展,甚至世界的思想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和“百家争鸣”的结果表明,“礼崩乐坏”只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的“崩坏”,并不意味着礼乐文化的崩溃。所以,有研究者认为,自春秋以来,礼崩乐坏,表面上是诸侯僭越、破坏制度,实际上却是社会发生变革,要求礼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经过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不仅彻底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而且经过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争鸣和解释,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更进一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因此,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

6、家争鸣”进一步确立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摘编自刘德喜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得到新发展,这一时期兴起的礼乐文化思潮使之前的礼乐制度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B礼乐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上到下的过程,即由周初礼乐只服务于贵族到逐渐扩大范围,最终“礼不下庶人”的制度被打破。C诸子百家不仅对“礼崩乐坏”的原因做出反思,还进一步阐述了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推动了礼乐文化向前发展。D老子的道家学说深刻地反映了礼乐文化精神,他把周朝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其道论结合起来,互相解释。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

7、子面对西周礼乐文化及“礼崩乐坏”的局面,侧重从具体的礼乐规范中发现隐藏其中的精神实质及它在社会、政治、人生方面的价值和意义。B道家的礼乐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作为儒家思想创立者和礼乐文化集大成者,儒家的礼乐思想则见于礼记和相关文献典籍中。C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中重要的思想力量,道家和儒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D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所谓“礼崩乐坏”,实质是当时社会发生变革,需要出现与之相适应的礼乐制度,并不是西周礼乐文化的崩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西周初年的礼乐文化传授在官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8、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B老子在以道论诠释西周礼乐包含的意义时,既继承了礼的秩序和质朴精神、乐的和谐及宁静特质,又从道的角度对它做出了新的阐释。C在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仁道”思想体系,使得礼乐文化不再是一种政治上层的外在规定,而成为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自觉追求。D孔子对周朝礼乐文化情有独钟,为此开创私学广收弟子,并将礼乐置于弟子学习的首位,这对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核心地位的确立起到了关键作用。【答案】1A 2B 3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徐志摩的另一面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

9、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

10、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

11、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

12、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13、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相关链接】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

14、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B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C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D徐志摩在

15、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5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B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C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D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E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

16、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6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C 5BE 6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

17、选分析。C项“就创作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B项“最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E项“二者的地位与作用同等重要”错。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具有远大的抱负;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点睛: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

18、题。丑琴操邓跃东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

19、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

20、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

21、了。听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

22、。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B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

23、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D“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8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9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7CD 8丑琴是全文的线

24、索,串联起二叔的人生经历;丑琴象征着二叔人生的起起落落;丑琴虽丑,但琴音却能一片柔和,暗示了勇于面对逆境也能完成自我救赎的主题。文章以“丑琴”为题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每点1分) 9(1)由琴头被砍、遭遇不公正待遇时的偏执、倔强变化为正声清音,心怀光亮;(2)这种变化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展示了面对逆境永不退缩的精神,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3)二叔遭遇不公,用极端方式发泄心中不满,沉溺于苦难现实让自己痛苦不堪;祖父教导二叔心中有追求有向往就应积极向上,心怀光亮;心有体悟的二叔能平静、勇敢面对逆境,在生活找到了积极的意义,也因此感染了很多人。【解析】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5、鉴赏能力。考生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人物精神、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仔细分享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A项不是倒叙;B项,“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人性异化”不合题意;E项,“我” 不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所以选CD。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标题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能力。“丑琴”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始终,显然起着线索作用。从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角度思考,“丑琴”的品行与二叔的形象相似,故起着象征作用。“丑琴”的最终演变与二叔的自我救赎类似,因此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点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

26、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例如本题便可结合着具体内容,从线索作用、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淳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次年

27、,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

28、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注释】焞:tn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B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

29、发左衽之忧/C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D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策,指发出的策问。古代科举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内容常关涉国家大事。B处士,古代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后成为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C除权,都是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词还有拜、授等。其他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迁、擢、升等,表示降免官职的词有谪、废、黜等。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30、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固定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焞敬待老师。他因不愿诋毁老师程颐而放弃科举考试;朝廷征召他,他祭祀老师之后才上路。B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C程颐德才兼备。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认为,在学问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揽的士人没有能超过他的。D尹焞反对议和。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言陈述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2)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答案】10C 1

31、1C 12B 13(1)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当时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韬藏”,隐藏;“国器”,治国才能;“为”,表被动;“副”,动词,符合;“侧席”,急切,指坐不安稳,形容求贤心切。每处1分)(2)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不识”,不知道;“尝”,副词,曾经;“抑”,连词,或者、还是;“以”,介词,把;“以”的宾语省略。每处1分)【解析】选自宋史 作者:脱脱和阿鲁图 朝代:元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正确断句为:今

32、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

33、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34、“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C项,皇上认为他“恬退”在授予“处士”后面。12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B项,表述错误, “王勃因才华太突出而被同僚属官嫉妒”有误,据原文“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知,王勃是因为倚

35、仗才能欺侮同僚属官而被憎恶。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3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韬藏”,隐藏;“国器”,治国才能;“为”,表被动;“副”,动词,符合;“侧席”,急切,指坐不安稳,形容求贤心切;(2)“不识”,不知道;“尝”,副词,曾经;“抑”,连词,或者、还是;“以”,介词,把;“以”的宾语省略。文言文翻译最

36、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

37、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尹焞 字彦明。年少时拜程颐为师,曾参加进士考试,发出的策问有诛杀元祐党人的议题,尹焞说:“唉,还可以凭借这求得俸禄吗!”没有答题就走了出来,告诉程颐说:“我不再参加进士考试了。” 于是尹焞终身不再参加科举考试。靖康初年,种师道推荐尹焞,说他德行高尚可以安置在皇帝身边以备劝勉讲论,皇帝将他召到 京城,但他不想留下,皇帝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联合上奏:“河南平民人士尹焞学问穷究事物的根源本质,品德具备中正平和的特点,近年招募延揽的士人没有能够超过他的。朝廷特意征召,却只

38、是赐号处士让他回去,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当时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祈望皇上对他特别加以赏识提拔,来抚慰士大夫的愿望。”皇上没有回复。第二年,金兵攻陷洛阳,尹焞全家被害,尹焞死而复生。绍兴四年,他停留在涪州。涪州是程颐研读周易的地方,他开辟了三畏斋来居住,周围的人都不认识他。侍读范冲举荐尹焞代替自己,授为左宣教郎,尹焞称病辞谢。范冲奏请赠给尹焞五百金作为路费,派遣漕臣奉诏到涪州亲自送他启程。六年,他才开始上路,写文章祭拜程颐之后才走。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这时赵鼎已经离任,张浚独自做宰相,递上奏章举荐尹焞,说他的学问修养有远超时人的地方,请求下令江州的守臣迅速将他从水路送到

39、京城。尹焞又一次称病辞谢,皇帝说:“尹焞可说是安于退让啊。”下诏让他做秘书郎兼说书,催促他启程,尹焞才入朝进见就职。不久,尹焞称病告假,授予代理礼部侍郎兼侍讲。这时金国派遣张通古、萧哲来与宋朝议和,尹焞上奏章说:“我看到本朝遭遇辽、金战祸,自古以来未曾听闻,中原地区没有能人,导致他们侵扰我国。如今又要进行和议,那么人心将一天天远离。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又给秦桧写信说:“现在北国使臣就在朝堂之上,天下人忧虑愤恨,如果和议一旦达成,他们一天天更加强大,我们一天天更加疲弱,日渐被剥削,天下有沦为夷狄之地的危险。天下人痛心怨恨深入骨髓,金人如狼

40、虎一般贪婪侵夺的本性,不言而喻。天下人正把这件事寄希望于您,希望有办法改变现状,哪里料到已经这样做了。太严重了。他的奏章和信都未获回复,于是尹焞坚决辞却了新的任命。请求告老还乡,转任一个官职后退休。绍兴十二年,尹焞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向子湮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注】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同:通“彤”。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41、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

42、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AE 15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虚实分析错误;E以乐景写哀情错。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近年来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出现比较多,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

43、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15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并结合注解进行分析:诗人遥望“三关”,是思念故国,断肠之情油然而生;注解中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类的题目要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

44、观点、态度和情感等。(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 , ”两句诗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3)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弟子、老师在学问方面的特点,“ , ”两句交代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具体原因。【答案】(1)赢得仓皇北顾(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

45、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仓”“赋”“攻”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李小文身上既有传统知识分子追求本真、超凡脱俗的一面,又有和现代科学精种的相通之处,他的特立独行,堪与魏晋名士相比。 从年初业内喊出全年600亿票房的目标,到最终以457亿差强人意地收官,电影市场沧海横流,希望与失落、野心与焦虑众声喧哗。 儿子走后,母亲除了倚门倚闾外,每天晚上都在窗前点一盏灯,终夜长明。每晚睡前都收拾孩子的床铺,把被子打开,枕头摆好。 新的课程改革鼓励中小学分层教学,这一举措将改变以

46、往班级学生固定化模式,有利于彻底解决当前有教无类的教育问题。 正常的社会关系对于每个人而言,犹如布帛菽粟一样不可缺少,一个人从上学到就业、退休,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要识记词意,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使用对象等。如: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褒义词;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对象错误;倚门倚闾:比喻长辈对子女的盼望和爱护;有教无类: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望文生义;布帛菽粟: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唐县检察院积极探索深化检务工

47、作的新途径,通过推行案件公开听证、文书说理、通报工作等,丰富了检务公开新内涵,展示了良好社会形象。B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文明素养,特别是对如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尤其为全社会所关注。C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不仅投射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也表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金融体系。D当下,很多艺术家把摄影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融入到艺术创作的构架中,与带有声音和视频功能的流媒体结合,进行了有益的视觉创作和尝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通报工作等”后加“机制”。B项结构混乱,主动、被动选其一,可去

48、掉“对”或删去“尤其为社会所关注”。C项语序不当,“不仅也”后面的内容调换一下。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1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奋斗, 不同于西方 靠内部的工业化, 靠对其他国家的殖民和掠夺崛起; 不同于其他许多经历过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曾经完全丧失了历史的连续性,被迫在经历了完全的殖民化过程后再

49、独立。中国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它的历史的连续和现代化的国家转型一直在持续。A不仅只也既/那么B/既又也虽然但C不但/还而且因为所以D既仅/并且不是而是AA BB CC DD【答案】B20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流行词本身并不具备褒贬倾向,比如使用“小鲜肉”“颜值”等词语,使用这类词语说明使用者格调不高,而在喜欢的人看来,无需遮遮掩掩。词语无罪,因此,喜不喜欢某个流行词,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之争。【答案】示例:在不喜欢的人看来则是对美的一种坦荡追求该思考的是词语背后的价值观【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连贯题。题干给出语境,让

50、考生进行填写,故考生应利用好横线前后的语境。本题中,第一处,此处举出这些例子说明“流行词本身并不具备褒贬倾向”,后面说“而在喜欢的人看来”,可见前面应是说“在不喜欢的人看来”;第二处,此处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形成对照,前面是“不喜欢的人”的感觉,而此处是“喜欢的人”的感觉;第三处,前面说“词语无罪”,后面说“因此,喜不喜欢某个流行词,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之争”,可见前面应是说思考这些词语背后的价值观。21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得体、简明、连贯,不

51、超过85字。【答案】首先您要提供需扫描的纸质图书,然后把具体要求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会扫描图书并制作成电子书。如果检查电子书的质量没有问题,结清费用,您就可以把图书和电子书带走了。【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注意要素之间的走向及字数的要求。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冯唐翻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引起网络热议,如他将原来郑振铎翻译的“大地借助于绿草,显出她自己的殷勤好客”,翻译为“有了绿草,大地变得

52、挺骚”;“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翻译成“现世里孤孤单单的小混蛋啊,混到我的文字里留下你们的痕迹吧!”有人认为这是冯唐对传统翻译的创新尝试,有人说这是文学翻译界的一次恐怖袭击,也有人讥讽冯唐借低俗迎合世人、炒作自己。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但可宽待冯唐,或者选择无视突然地,社交平台上就热议起冯唐的译作飞鸟集来,如果不是编辑郑重其事说起这事诚恳约稿,我还以为这又是什么卖书新方式的幺蛾子呢。大约看了下捧杀双方的观点,捧得直说“冯唐翻译的飞鸟

53、集最具诗意和韵律”,是个跨时代的译作,甚至有着“世界文学翻译最高奖”之称的普利策文学翻译奖,冯唐也进入了新一届的入围名单,让“糖粉”们引以为豪的是:这是中国翻译家第一次入围该奖(后证实为假新闻)。杀的,怒指冯唐未免太过分了,有人把郑振铎的译本和冯唐上下排列,认为冯唐译作就是对中华文字的一种羞辱,“令人无法忍受。”说来也巧,老婆最近来了雅兴,捧着冰心译的飞鸟集常向我这个中文系毕业的劣等生请教,问“这句话是啥意思啊”,玩着手游正来劲的我常态就是回答“这还看不明白?”,也不是我敷衍,也没这个胆儿,实在是冰心先生的译作,直白易懂,还透着女人特有的细腻敏感,“民国范儿”十足。可能是我年轻时看的译本就是冰

54、心先生的,哪怕过了20多年,现在读来仍是当时的感觉,用特流行的话说,就是“小呀小清新”。时代不同嘛,人的阅读感受自然会有差别。我既不是捧唐派也不是贬唐派,不管是郑振铎译本的“雅”,还是冰心译本的“白”,甚或是冯唐译本的“骚”,在我看来,不过是不同时代的映射罢了,真没什么可争议的,但可宽待冯生,让他由着自己性子去翻就是了。谁说泰戈尔先生的诗就不可以“骚”呢?有那么多看了冯唐译作而喜欢上泰老先生作品的年轻后辈,这不是很好的“文学普及”吗。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我还认为冯唐功德无量呢。从阅读习惯上讲,我算是老旧派,接受的中文教育,也是传统型的,几个月前逛书店,醒目位置上摆放的冯译飞鸟集,也顺手翻了翻,就

55、两字:无感。可这毕竟是我个人的感受,不代表他人,有认为此译本“惊为天人”的,我也是笑笑就过去了。哪怕我了解的冯唐有“炒作先生”之名,每每都会自己制造热门话题,那不理就是了嘛。每个人心中,都有美好中文的标准,非要统一不可,也违背了文学的要义。所以,我的观点就是:但可宽待冯唐,或者,也可以选择无视。多元化的时代,自有多元化的选择,尊重他人的观点,就是对自己观点的最大尊重。【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首先理解材料内容,冯唐翻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引起网络热议,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冯唐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公众对泰戈尔作品既定认识和审美的一种挑战。虽然一部文学作品可以在新的时代被赋予新的面貌,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重新翻译者在翻译外来文学作品的时候难免会将留下自己个人的风格痕迹,在这样的网络时代,冯唐的语言系统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公众的注意,但对于名著来说,这是一种伤害。可以赞成态度,个人的自由权利等;可以发对态度,这种将个人表达凌驾于原著之上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言之有理即可。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应该有自己的态度。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还可以综合立意,既要尊重原著,也不要失去自己的个性特色。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