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兰诗第 9 课人教陕西版 七年级下第 二 单 元答 案 呈 现温馨提示:点击进入讲评习题链接115522D基础题33B44答 案 呈 现习题链接88991010阅读题111112127766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可汗()机杼()朔气()金柝()鞍鞯()傍地走()理云bn()pi()头阿z()kzhshutujinbng鬓辔姊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旦辞爷娘去_(2)唯闻女叹息_(3)出郭相扶将_(4)木兰不用尚书郎_(5)策勋十二转_(6)军书十二卷_ 离开只外城不愿做记功表示多数,不是确指3.下面的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
2、杼声,唯闻/女叹息。B.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C.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D.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D【点拨】本题考查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D 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2023宁波期中 木兰诗中有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结合你对“金柝”字面意思的理解,下列图片属于“金柝”的一项是()A.B.C.D.B【点拨】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B 项的图片是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A 项的图片是樽,中国古代盛酒的一种器具;C 项的图片是鼎,我国古
3、代的一种烹饪器具;D 项的图片是爵,中国古代的一种酒器。故选B。5.用课文原句填空。(1)_,暮宿黄河边。(2)问女何所思,_。(3)木兰诗中运用对偶手法写边塞夜景和军营苦寒生活 的 诗 句 是:_,_。(4)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表达相似意思的两句诗是:_,_。旦辞爷娘去问女何所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_(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_(木兰)跑遍各处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马鞍、马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对着窗户和镜子
4、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在面部贴上花黄。【点拨】(1)(2)句均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要将前后意思结合起来进行翻译。7.2023北京昌平区期中 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_【点拨】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不闻爷娘唤女声”意思是“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浓浓暗夜,木兰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这传达出木兰内心的孤寂与凄凉,点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她女子的身份。借“不闻”点出木兰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借“唤女声”点出木兰的女子身份。8.你觉得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以“我从(具体情节)中读出木兰是一个的人”为格式写一句话。_示例一:我从木兰代父从军这个
5、情节中读出木兰是一个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人。示例二:我从木兰不喜爱做官和钱财、坚决辞归故里的情节中读出木兰是一个不贪图功名利禄的人。【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只要能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即可。二、课内外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9.按照要求,寻词问义。材料一:“戎”,甲骨文字体左边为十,表示盾牌,右边为戈;金文与甲骨文字体大体相同;小篆将“十”讹变为“甲”;隶变后楷书写作“戎”。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31页第9-12题。材料二:说文解字:戎,兵也。从戈,从甲。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你推测出“戎”的本义是_,引申义是_,如【甲】文中的“戎”。【点拨】根据“左边为十,表示盾牌
6、,右边为戈”可知“戎”的本义为“兵器”;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甲文中的“万里赴戎机”可以推知“戎”的引申义为“战争”。兵器战争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愿为市鞍马_(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_(3)尝为官佣书以供养_(4)尝辍业投笔叹曰_买只给曾经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_(2)安能久事笔砚间乎?_【点拨】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句(1)中重要的词语为:军帖,军中的文告。句(2)中重要的词语为:安,怎么能;事,从事。昨天晚上看到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怎么能长久地和笔砚打交道呢?12.两篇古诗文都涉及“上战场”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结合诗文内容,说说你
7、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至少答出两点)_示例:【甲】诗中木兰替父从军,告诉我们国家危难、形势所迫之时,要敢于挺身而出。【乙】文中班超弃文从武,想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告诉我们要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文主旨的理解。做此类题,需要通读诗文,抓住关键语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由【甲】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可知,木兰替父从军,身跨战马,远行万里,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木兰英勇善战,多次立功。木兰的事例告诉我们国家危难、形势所迫之时,要敢于挺身而出。由【乙】文中的“尝辍业投笔叹曰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可知,班超扔下笔去参军,要驰骋疆场、报效国家。这告诉我们要胸怀抱负,树立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