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刘志平原创历史教案:2.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战胜利》(中国近现代史下).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206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志平原创历史教案:2.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战胜利》(中国近现代史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刘志平原创历史教案:2.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战胜利》(中国近现代史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刘志平原创历史教案:2.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战胜利》(中国近现代史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刘志平原创历史教案:2.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战胜利》(中国近现代史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刘志平原创历史教案:2.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战胜利》(中国近现代史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湖南省祁阳四中 刘志平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百团大战;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等知识。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本性。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八年抗战的史实,说明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的坚定性和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表达问题的能力。本课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中国共产党为克服困难,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方针变化的情况下,国内形势

2、发生的重大变化:一是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变投敌;二是国民政府由抗战初期比较积极地抗战转为消极抗战,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坚持抗战,在敌后战场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一、 百团大战1、 目的: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的危险,争取抗战形势的好转;2、 背景:美,英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日本为准备太平洋战争,加紧侵华;汪精卫投降;3、 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八路军,华北。分三个阶段。图。4、 意义: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

3、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胜利的信心。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背景:1941-1942年,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2、困难局面形成的原因:太平洋战争后,日本把中国变为它的军事基地,对敌后根据地疯狂地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和其它根据地进行包围,封锁;连年自然灾害。3、表现:根据地的面积不断缩小;人口减少了一半;八路军、新四军人数也减少;财政经济十分困难。4、措施(1)军事上:反扫荡斗争;背景:1941年起,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囚笼政策、铁壁合围等战术,妄图消灭根据地。方针:基本为游击战,及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战术: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

4、等。典范:蒙古抗日游击队、冀中回民支队。(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响应,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表现了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业绩。)(2)政权建设上:三三制原则;内容: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原则抗日民主政权政权的性质: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体现了党的领导作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概念:政府机关人员中,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作用: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民族统一战线。(3)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原因:回顾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然后指出,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国

5、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土地政策也随之改变。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这是党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典型成功范例之一。实质:减轻封建剥削(承认土地私人所有)(4)经济政策:实行大生产运动方针特点模范:八路军三五九旅。意义: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是克服物质困难的根本措施,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5)思想上:整风运动时间:1942年必要性:遵义会议以来,党在军事上,组织上纠正

6、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这种错误。抗战以来,中共党员人数由3万发展到80万,新党员的思想水平和理论修养有待提高。方针方式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性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意义:使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是各项政策和措施的中心环节,反“扫荡”斗争是克服根据地严重困难,巩固根据地的重要军事措施。四、中共七大(1) 背景归纳1944年至1945年初的国际国内形势,指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七大于194

7、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2) 时间、地点:1945年春,延安。(3) 内容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目前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4)意义: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五、抗战胜利1、背景:国际:自194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定为定局。1945年5月,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国内:共产党局部战场转为反攻,中共七大为迎接胜利作好了准备。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2、全国反攻苏联出兵东北;美国投下两原子弹;毛泽东对日寇

8、最后一战3、日本无条件的投降1945、8、15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9、2正式签订投降书;4、胜利的原因:抗战的正义性,进步性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持久战。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持久战的方针,和游击战运动战的原则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和觉醒,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广大爱国华侨的支持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扶持;5、意义:(1)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

9、利作出了重大贡献。(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5)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这个根本转折,一是与近百年间中国抵抗外国侵略战争比较,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了全面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二是与抗战前后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共产党力量壮大并走向成熟,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大发展,这为人民解放战争很快取得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致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6)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4、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1)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

10、导下的全民族的抗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战争。(2)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国共两党推行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国民党执行的是一条片面抗战的路线,中国共产党执行的是一条全面抗战的路线。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是由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本质决定的,由此决定了这两条路线在性质、特点和结果上的不同。(3)几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在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条件下,1940年以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几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国民党统治区;日伪沦陷区。5、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1)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形成了“二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1935年日本扩大侵略,193

11、7年全面侵华。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下,中国成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2)粉碎了英法美的“远东慕尼黑阴谋”日本扩大侵华,建立伪满洲国后,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日本不予制裁,美国保持“中立”,妄图牺牲中国利益,纵日攻苏,但是中国坚持抗战的事实使其绥靖政策彻底破产。(3)中国决定性地打败了日本中国的抗战一直牵制了日本主力,使其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直至最后投降。(4)配合了欧洲战场日军主力被中国牵制,进攻苏联的“北进战略”破产,使苏联得以集中精力投入欧洲战场。(5)配合了亚太战场由于中国战场的牵制,日本“南进战略”的太平洋战争被推迟,并且因力量不足使“亚太闪击战”的成果十分脆弱。中国远征军的两次出击,配合了

12、南亚抗日和英美盟军作战。(6)“先欧后亚”策略胜利的根本保障中国的抗战事实上阻止了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配合,使盟军得以集中精力在欧洲和北非消灭了德意法西斯,然后再挥师东进,联合消灭了日本法西斯,为“二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7)成为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以弱胜强”的光辉榜样。6、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

13、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教材史料运用阅读下列材料:八路军总部的战役预备命令中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困难增加投降危险亦随之严重,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兴奋抗战的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目前严重的政治任务。”请回答:(1)上述的战役预备命令是在哪一战役之前发出的?(2)概括材料中的“政治任务”。(3)这一战役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参考答案(1)百团大战。(2)指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的好转。(3)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