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原始的平衡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表现为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十分微弱,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深化升华 在采集渔猎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极其微弱,只是从自然界获取极少量的生物资源,同时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也是微不足道的,再加上当时的人口数量很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远远小于环境的资源供应能力及对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因此当时几乎不存在环境问题,这并非是当时的人们注意环保的结果。2.农业文明
2、改造自然局部不协调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们获得了稳定可靠的食物供应,人口数量开始迅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大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徙。但此时已出现了人地关系科学的萌芽。知识拓展 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玛雅文明的消失,是玛雅人自己造成的,由于对热带雨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和生态问题认识不够,玛雅人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发生恶化。自然原因:热带雨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极易受侵蚀。这些土地的34属于侵蚀高敏感地区,在这种地区,一旦森林植被遭破坏,土壤也就随之流失。人为原因:农业用地、建筑材料以
3、及燃料的需求,造成玛雅人对森林无节制的砍伐,再加上人们对热带雨林地区的生态问题认识不足,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视野开拓 昔日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平原相继变成了大沙漠;中美洲的热带低地几乎人烟绝迹;地处我国古代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变成了千沟万壑的严重水土流失区。3.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全面不协调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壮大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表现为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
4、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已经超过自然界自我调节的能力,成为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正以人类未能预知的方式发生着变化。知识拓展 工业文明时期几种典型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土地资源及地表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破坏地表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同时会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石污染,破坏生态系统。修建水坝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阻断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来说,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来说,减少了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地下水水质变差等。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
5、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反作用于人类。2.环境问题的表现(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短缺的资源主要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生态破坏的表现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环境污染当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
6、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时,环境质量下降,会产生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大量垃圾、交通工厂形成的噪声、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以及各类排入海洋的污染物等是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要点提示 环境问题的表现,如表6-1所示。表6- 1表现具体内容原因典型事例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的任意排放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煤炭产区的煤矸石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垃圾堆放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
7、物排入海洋赤潮、海上石油泄漏生态破坏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及毁林开荒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鲁西北平原的盐碱地大气增温、臭氧层空洞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南极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在人类历史时期,环境问题主要由洪涝、
8、干旱等自然原因引起。而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片面的发展,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其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也是惨痛的。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不可取的。4.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地域差异环境问题目前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生存;局域性环境问题,有些已演变为社会公害,成为
9、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不同地理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城市地区主要面临的是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面临的是生态破坏,如表6-2所示。表6-2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交通、工业生产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相同,如表6-3所示。表6-3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
10、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保护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误区警示 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而城市地区或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这并不是说,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城市地区或发达国家只有环境污染,没有生态破坏。深化升华 单就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要严重得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11、贫困和不发达是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这些国家长期处于贫困、人口过度增长、环境持续退化的恶性循环中,它们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消除贫困,增强自身保护环境的能力。只有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活质量,才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它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当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历史阶段,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12、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2)内涵可持续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态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其中,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持续发展是目的。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公平性原则核心有两点:一是“共享
13、资源和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生物之间、地区之间、部门间、国家间等,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二是财富的分配要公平合理。例如,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的发展不应对他国的环境造成损害等;我们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2)持续性原则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环境持续发展是以人类不应破坏生存环境为限度。例如,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资源,以做到永续利用。(3)共同性原则的含义是: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
14、要各国的共同参与。共同性原则核心有两点:一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进行国际合作;二是尊重各国的主权和权利,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例如,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共同治理。知识拓展 我国政府主张在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应当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许多发展中国家,贫困是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这些国家长期处于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持续恶化的恶性循环中,它们需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增强自身保护环境的能力。只有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才能改善。而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
15、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大,至今仍是世界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污染源,因此发达国家是造成目前地球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主要责任者,应该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问题探究 问题 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们依靠盲目开垦荒地能不能解决粮食问题?思路:耕地的数量是有限的,靠牺牲森林、湖海面积、草场来扩大耕地面积,不仅不会增加粮食产量,反而会导致生态破坏,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教训是惨痛的。在人力面前,生态有时是很脆弱的,人们对生态破坏很容易,很短的时间就能实现,但再要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却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探究:人口的增长,导致粮食不足。为了提高粮食总产量,人们采取了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毁
16、林开荒、破坏植被等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分别带来了短期内不可能消除的负面影响。这种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最终会由于生态的破坏或土地肥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人民生活水平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人们不仅没有解决粮食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如图6-1所示。图6-1典题热题 例1下列行为能直接导致生态破坏的是()A.任意排放工业“三废”B.大量砍伐热带雨林C.放射性物质泄漏D.建立自然保护区解析:选项A、C皆为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也可间接引起生态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答案:B深化升华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
17、,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例2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B.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C.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D.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解析: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而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载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要严重得多;环境问题中,有些是局域性的,有些是全球性的。后者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答案:D
18、方法归纳 歌诀记忆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城市地区环境污染重;乡村地区生态破坏强。发达国家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重。抓住城市和乡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不难解答此类问题。例3图6-2为“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6-2(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第(1)题,乙图明显反映出人地关系已经不协调,人类大量地使用自然资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化,变化了的环境反作
19、用于人类。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恐惧、崇拜,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开始出现局部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第(2)题,江南丘陵植被非常茂密,广泛修建梯田后首先造成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在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山体坡度较大的部分会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系统变得脆弱。第(3)题,纵观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人口数量多少、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知程度等都是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3)人
20、口数量、生产力、生产工具、科学技术、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误区警示 第(1)题极易漏掉农业社会这一形态。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从步入农业文明后,就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人地关系开始呈现不协调。例4图6-3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图6-3()生态条件恶化()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土地生产力下降()人均资源减少()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
21、证老有所养()人均收入减少()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的相关知识。贫困会引起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还使得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因此,贫困意味着人口增加。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减少,导致人口愈加贫困,为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不得不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从而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必然造成环境恶化。受贫困困扰的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同时,由于贫困导致教育落后,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并最终导致环境恶化。环境的退化,使得人们的生存条件恶化,土地生产力也随之下降。答案:自上而下依次为:i或j
22、a或be或fj或ic或dg或hb或ad或ch或gf或e方法归纳 解答这种因果关系图时,要注意把握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先推导最明确的答案项,可以从因到果顺推,也可以从果到因逆推。最后要总体推导验证其合理性,避免失误。例5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PI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读图6-4,完成下列问题。图6-4气温变化趋势图(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_;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_和_。(2)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3)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
23、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解析:第(1)题是看图计算题,只要能够大体读出2000年的全球气温升高值大约在1.1,2100年,A预案约4.2,B预案约2.8,C预案约2.3,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第(2)题,全球变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平面上升和引起全球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第(3)题,全球变暖属全球性环境问题,其解决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进行国际合作。答案:(1)0.300.321.11.51.62(2)海平面上升,引起全球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3)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方法归纳 本题考查全球变暖的成因、影响和解决措施。解答这类题时,要求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析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要轻易退缩放弃,要反复阅读材料并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相联系来回答问题。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